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漯河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发布时间:2013-1-11 8:53:31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本规划根据《河南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漯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结合漯河市环境保护实际编制,是我市“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的宏观性、综合性和指导性规划。
一、环境形势
(一)“十一五”取得的成效
“十一五”以来,我市大力推进环境保护“三个历史性转变”,把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和战略重点,以污染防治为重点,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为主线,积极采取重点区域和行业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重点工程建设、强化工业污染深度治理、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环保监督执法、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多项措施,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情况下,主要污染物COD、SO2的排放量大幅削减,重点河流控制断面、区域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乡环境逐步改善,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证,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民环境意识进一步提高,基本完成了《漯河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阶段性规划目标。

专栏1  漯河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2010 年目标

2010 年完成情况

1

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98%

100%

2

主要河流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COD、氨氮浓度执行标准

黑河—郾城漯邓桥

65mg/L、5mg/L

均完成省定目标要求

三里河—舞阳栗园桥

65mg/L、8mg/L

颍河—西华址

30mg/L、1.5mg/L

3

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平均值

≥320天

335天

4

辐射环境水平

保持在天然本底涨落水平

保持在天然本底 涨落水平

5

全市主要污染物COD排放总量 【注 1

削减14.8%

消减16.13%

6

全市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削减5%

削减5.07%

7

城市污水处理率

≥80%

80%

县城污水处理率

≥60%

60%

8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00%

9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100%

100%

【注1】工业源和生活源排放总量。

漯河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如下:
1、水污染防治成效显著
《漯河市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 ”规划》中,共安排了12个项目,其中工业治理项目7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个。“十一五”期间,7个工业治理项目均已建成投用并验收,完成率为100%。5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均已建成投入运营,完成率为100%。城市饮用水源地澧河水质达标率100%,水质持续保持良好。五个河流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COD、氨氮浓度控制均完成省定目标要求,与2005年相比,水质得到显著改善,并呈逐年向好趋势发展。
2、大气污染防治取得成效
“十一五”以来,随着华电漯河2×300MW热电项目的建成投运以及集中供热的逐步实施,关闭、取缔了150余台燃煤小锅炉,完成了200余台锅炉改造任务和5家重点废气污染源的改造工程,限期整治了15台1吨以上的锅炉。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到100%。积极推广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等清洁能源,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50%以上,目前市区已有8万多居民用上了天然气。在全市推广使用环保型车用乙醇汽油,汽车尾气达标率提高到82%。市区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天数在320天以上,在全省城市中连续保持先进行列,是全省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全市未发生重大辐射安全事故,辐射环境质量保持在天然本底涨落水平。
3、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快速推进
一是深入开展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示范村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完成舞阳生态县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临颍县国家生态示范区创建任务完成了80%。
二是按照“探索经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指导思想,出台了生态文明村创建实施方案,申报并成功创建了3个国家级生态文明村和36个省级生态文明村,命名了100个市级生态文明村。
三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编制下发了《漯河市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出台了《漯河市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办法》,全市29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建设了粪污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设施,关停了18家治理标准低、污染严重的规模化养殖企业。
四是建成北徐集团等4个大中型沼气发电示范工程,力佳生物等11个有机肥加工企业和康庄等9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成九鑫牧业养殖废水达标工程和6个养殖废水农业灌溉综合利用示范点。
4、新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
一是认真落实建设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建设项目联席审批”制度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严禁超总量审批和建设;建立健全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政务公开制、审批责任制和公示制,对建设项目提前介入,跟踪服务,并实行环境工程监理制度。
二是坚持新建项目审批总量和浓度双控制。把落实总量削减指标、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作为建设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对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采取区域限批措施。
三是对国家明令禁止、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的项目严禁建设。对未经环保部门审批的污染严重项目,要求发改部门不立项,土地部门不批准建设用地,规划部门不办理规划许可证,建设部门不办理施工许可证,金融部门不贷款,电力部门不送电,工商部门不发营业执照。
四是把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控制新污染源的关键环节来抓,贯彻落实“四个不批”政策,进一步严格环评程序,制定规范的“企业限批”、“局部限批”和“区域限批”等制度,较好地发挥了环评审批的把关和调控作用。
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坚持把总量减排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着力点,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作,“十一五”期间,全市主要污染物COD、SO2排放量分别下降了16.13%、5.07%,圆满完成了污染减排任务,环境质量得到不断改善。
6、环保执法和宣传教育力度加大
一是先后开展了“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遏制污染反弹”、“水污染防治专项整治”、“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等一系列环保专项行动。
二是按照“清除原料、拆除设备、断水断电、吊销执照”的标准,对200余家“十五小”、“新五小”企业进行了彻底取缔,有力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遏制了污染反弹,一些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
三是通过“12369”环保举报、投诉热线及“6.5”世界环境日、环保大接访,不断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力度,连续15年组织开展了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引导公众关心环保、参与环保,营造了浓厚的环境保护氛围。
7、环境保护工作的机制得到了不断健全和强化
一是加强领导,为环保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市政府成立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环保工作的领导。各县区政府也分别成立了相应机构,定期研究解决环保工作的有关问题。
二是参与综合决策,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市政府先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关于取缔、关停污染严重企业的通告》、《关于禁止新上污染项目的紧急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批准执行了漯河市“十一五”环保规划和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把环境保护纳入漯河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和远景规划。
三是强化目标管理,建立长期监管机制。把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市政府目标考核体系,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实行“一票否决”,强化了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的责任,确保了环保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四是创新了环境管理新机制。创建了“红、黄、兰、绿”四类管理体系和“市、县、乡、村”四级管理机制。
根据企业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和排污情况,把企业分为 “红、黄、兰、绿”四类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调整公布,促使企业达标排放,并在达标排放基础上,实施深度治理,进一步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市、县、乡、村逐级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环保目标管理机制,有效解决了农村环境管理薄弱问题。
(二)“十二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我市“一区两城一中心”建设,努力实现在中原经济区快速崛起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要求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国务院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表明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拥有了更大的舞台和更加广阔的空间。
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环境问题的高发期、资源环境矛盾的集中爆发期,环境保护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一是污染减排压力进一步加大。我市以银鸽、双汇集团、天冠、嘉吉果糖等为主的水污染比重较大,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污染减排任务相当艰巨。二是改善环境质量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一方面,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市环境容量十分有限,传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新的环境问题不断涌现,改善环境质量的难度持续增加。三是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亟待加强。我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环保投入不足,协调机制尚未建立,环境监管存在盲区。四是我市机动车检测机制尚未全面启动,污染防治方面还存在较大的缺陷,机动车尾气达标率低。五是农村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农村环保基础设施薄弱,种植、养殖业所产生的大量废弃物未能得到及时处置和有效利用。长期使用农药、化肥导致的土壤污染得不到及时修复,对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食品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城市工业污染逐渐向农村地区转移,农村环境中呈现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染交织、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的状况。六是环境保护能力需进一步提升。我市环境监察支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及两县监测站、市辐射监管监测站、市环境宣传教育中心现有办公条件与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差距较大,部分单位设备老化、不完备,影响了正常工作的有序开展;缺少单独的环保自动监控管理、环境应急能力监管、固体废物监管等机构,没有专职人员进行管理,对于应对上级部门检查、环境突发应急污染事故以及生活、医疗垃圾和危险废物的管理,缺少必要的应对及组织协调;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辐射污染等环境监测、监控能力较差;漯河市环境科学技术研究作为我市唯一的环境科研单位,主要职责为服务漯河市经济快速发展,为我市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撑,现有办公、科研实验、档案管理、专业队伍配备均不足,环境科研能力和水平较低,现有条件难以支撑省、市下达的各项环境管理要求。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方针政策,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着力自主创新,以人为本促和谐,完善机制求长效,加强执法抓监管,依靠科技增能力,强化宣教促文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环境支撑。
(二)基本原则
推动转变,科学发展。坚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环境容量和承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以环境保护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民生为本,促进和谐。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环境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坚持把污染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破解资源环境 “瓶颈”制约的突破口,强化污染防治,统筹城乡环保,健全监管体系,完善政策机制,全面推进环境保护。
提升能力,加强监管。坚持以环境保护能力标准化建设为基础,全面提升环境保护监管水平。建立比较完善的环境监测和监督体系、环境预警应急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人才保障体系,为环境保护提供能力支撑,提高环境保护管理水平。
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坚持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公共财政的保障作用,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强化企业环境责任,实施全民环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协同保护环境的合力。
(三)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生态保护,改善城乡环境状况,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基本控制,常规(传统)因子环境质量得到基本改善,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全民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进一步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专栏2    漯河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

分类

序号

2015 年目标值

一、 总量 减排 【注 1

1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

4.1万吨(削减9.9%)

2

氨氮排放总量

0.37万吨(削减12.2%)

3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2.4万吨(削减3.1%)

4

氮氧化物排放量

2.12万吨(削减10.8%)

二、 环境 质量

5

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平均值

≥300天

6

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常规监测因子水质达标率

≥80%

7

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 【注 2

≥98%

8

主要河流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COD、氨氮浓度执行标准

黑河—郾城漯邓桥

40mg/L、2.0mg/L

三里河—舞阳栗园桥

40mg/L、3.0mg/L

颍河—西华址

20mg/L、1.0mg/L

清潩河—鄢陵陶城闸

40mg/L、2.0mg/L

沙河—西华程湾

20mg/L、1.0mg/L

9

辐射环境水平

保持在天然本底涨落水平内

【注1】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源含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集中处理设施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源含工业源、生活源、机动车、集中处理设施等。  【注2】按照“十二五”时期规定的21项因子评价。 
三、总量减排
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立足点,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作,持续工程减排,强化结构减排,深化监管减排,明确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加强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健全机制,完善政策,加大投入,落实责任,确保实现“十二五”污染减排目标,促进漯河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持续工程减排
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推进各县区、重点乡镇及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污水管网,增加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26万吨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提高至90%以上。全市所有产业集聚区建成投运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并配套完善污水管网,实现废水的全收集、全处理;着力推进全市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提高污水处理设施脱氮除磷能力,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进一步改善河流水体水质;新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要求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大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和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到“十二五”末,全市城镇污水再生利用率提高至30%以上,污泥全部做到无害化集中处置。
深化重点行业工程减排。重点推进造纸、化工、农副食品加工、发酵、医药等高耗水行业工艺技术改造、废水深度治理及再生水回用。全面推进电力行业和非电行业脱硫脱硝工程建设,对未采用低氮燃烧技术或低氮燃烧效率低下的现役燃煤机组以及65吨/时以上(含65吨/时)燃煤锅炉进行低氮燃烧技术更新改造;全市20吨/时以上(含20吨/时)锅炉全部建成脱硫工程,配套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和中控系统。取消燃煤机组脱硫设施烟气旁路,进一步提高综合脱硫效率;新建燃煤机组和65吨/时以上(含65吨/时)非电锅炉必须配套建设高效脱硫脱硝设施,脱硫效率达到95%以上,脱硝效率达到80%以上。
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强化畜禽养殖环境监管,科学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养殖区域格局。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引导畜禽业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良性循环。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综合利用方式,重点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重点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到“十二五”末,6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建成固体废物和废水贮存处理设施,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实施我市农业面源总量控制试点示范工程。
开展机动车污染减排。按照国家机动车强制报废制度,逐步淘汰2005年以前注册的尾气排放达不到国Ⅰ标准的运营汽油车和污染物排放达不到国Ⅲ标准的运营柴油车(即黄标车);推行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制度,开展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工作,推行机动车检测和维护制度;全面提升车用燃油品质,鼓励使用新型清洁燃料,逐步推广供应符合国Ⅳ标准的车用燃油;全面实施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严格二手车转入条件,控制机动车新增污染物排放量。
专栏3   “十二五”水污染物总量减排重点工程
污水处理厂建设和配套设施完善工程。推进各县区、重点乡镇及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污水管网,增加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26万吨以上;推进全市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提高污水处理设施脱氮除磷能力,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新建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马沟污水处理厂、召陵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全市30%以上的重点乡镇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其中临颍县窝城镇、王岗镇、繁城镇以及舞阳县北舞渡镇等重点乡镇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全市所有产业集聚区建成投运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并配套完善污水管网,实现废水的全收集、全处理。新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要求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建设漯河市沙南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工程,再生水利用能力2万吨/日;建设漯河市污泥集中处置处理设施。
重点涉水工业企业深度治理工程。造纸行业—河南银鸽实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舞阳银鸽纸产有限责任公司实施提标改造,稳定达到行业排放标准要求;
化工行业—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加大废水污染深度治理和工艺技术改造力度;
农副食品加工业—规模化发展,降低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量;提高畜禽屠宰血水回收率,提高粪便收集率及综合利用率,降低废水污染物浓度,采用厌氧-好氧等成熟处理工艺;
发酵行业—对高浓度废水,采用成熟的厌氧-好氧生化处理工艺;对低浓度废水,采用物化-活性污泥法进行处理,提高企业污染治理水平;
医药企业—发酵类和化学合成类制药分类收集处理生产废水;提取类、中药类和混装制剂类制药生产废水,采用水解酸化-好氧生化工艺处理。
畜禽养殖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工程。对全市60%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施污染治理,建设有机肥生产利用工程、各种实用型沼气工程,鼓励推进其他方式的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
专栏4   “十二五”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重点工程
电力行业工程治理。新建和现役燃煤机组全部执行《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华电漯河发电有限公司建成投运脱硝工程,对现有脱硫工程实施升级改造,现役机组未采用低氮燃烧技术或低氮燃烧效率差的进行低氮燃烧改造;取消燃煤机组脱硫设施烟气旁路,进一步提高综合脱硫效率;新建燃煤机组必须配套建设高效脱硫脱硝设施。
非电行业工程治理。河南金大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建成投运130吨/时以上(含130吨/时)锅炉脱硝工程;全市规模在65吨/时以上(含65吨/时)燃煤锅炉未采用低氮燃烧技术或低氮燃烧效率差的,进行低氮燃烧技术更新改造;20吨/时以上(含20吨/时)锅炉全部建成脱硫工程,配套安装在线监控设备和中控系统;新建65吨/时以上(含65吨/时)非电锅炉必须配套建设高效脱硫脱硝设施。
机动车减排。淘汰黄标车,实施清洁油品替代,推广供应符合国Ⅳ标准的车用燃油。
(二)强化结构减排
加快淘汰电力、建材、化工、造纸、发酵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设备,并结合实际,制定符合国家规定的淘汰落后产能指导目录,限制高排企业入驻我市敏感区域,从严制定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落后产能淘汰标准;对电力、造纸、化工、印染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实行排污总量控制,新建项目总量指标原则上从行业内等量替代解决;实行总量指标减量置换,通过总量指标的替代置换,促进相关行业落后产能淘汰,进一步拓展减排空间。
(三)深化监管减排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强化督导,推进各项减排工程建设,确保减排措施落实到位;要强化对污水处理厂、燃煤电厂脱硫脱硝设施、重点污染源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监管,充分发挥减排效能。根据污染减排工作需要,实施地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以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促进工业企业全面提升工艺装备水平和污染治理水平。加大对环境违法企业的查处力度,充分利用区域限批、挂牌督办、环保“黑名单”、排污许可证核发等环境管理制度,防止并纠正各类违法排污行为。完善淘汰落后产能公告制度,对未按期完成淘汰任务的地方,暂停对该地污染治理、生态恢复以外建设项目办理核准、审批和备案手续;对未按期淘汰的企业,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对虚假淘汰行为,依法追究企业负责人和当地政府有关人员的责任。督导排污单位强化自身管理,强力推进清洁生产, 华电漯河发电有限公司、河南银鸽实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舞阳银鸽纸产有限责任公司、河南金大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临颍天冠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漯河南街村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等重点排污企业实施中、高费清洁生产审核,完成工艺改造和装备更新,逐步提高污染防治设施运行质量和管理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满足总量控制要求。
四、污染防治
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民,重点解决饮用水、空气、固体废物污染等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核与辐射监管,强化综合治理,防范环境风险,推进区域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一)加强水污染防治
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深入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环境综合整治,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加强对澧河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的管理,防止保护区内关闭的违法企业死灰复燃。在饮用水源地的上游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水源保护区内禁止破坏水源林、护岸林等水源保护植被以及其他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针对在漯河市澧河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进行的沙澧河旅游开发等实际情况,开展沙澧河滨公园建设等旅游资源开发与饮用水源保护的关系研究,上移取水口,调整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切实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实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定期水质全分析监测制度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定期报告制度,加强对饮用水源水质的常规监测工作,每月按规定进行采样、化验分析并公布水质情况。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和应急预案,定期开展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专项检查,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
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全面落实《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落实流域治理目标责任制和省界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加快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推进水专项研究工作的开展实施。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快治理工程建设。统筹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保证河流必须的生态径流。加大河流污染防治力度,继续推进、强化黑河、三里河、清潩河、颍河等重点流域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水干渠周围的水污染防治工作。
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工作。在地下水污染问题突出的危险废物堆存场、垃圾填埋场及工业园区等地区,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工作,逐步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工作。
(二)深化大气污染防治
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和保护公众身体健康为切入点,以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为手段,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中心,以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和重点行业污染控制为重点,推进多污染物综合控制。全面加强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的控制,重视挥发性有机物、氨、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兼顾二氧化碳等全球性污染物的协同减排。
深化工业大气污染防治。强力推进工业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布局,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减少燃煤污染;对火电、建材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重点行业实施专项整治,全面提升工业企业工艺技术装备和治污水平。
强化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加大城市扬尘污染控制力度,重点对城市建筑工地现场实施标准化管理;工业锅炉继续进行结构升级技术路线,以加强集中供热为抓手,加大小锅炉淘汰力度。积极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推进加油站油气污染治理,油库和加油站、油罐车全部安装油气回收系统,并确保达标运行。
(三)加强城市噪声管理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或修订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加强社会生活、建筑施工和道路交通噪声的监管及监测,为相关部门依法查处噪声扰民问题提供技术支撑。加强施工噪声排放申报管理,严格中高考等特殊时期和医院等特殊区域夜间施工建设项目的审批。
(四)加强核与辐射污染防治
加大放射性污染防治力度。落实辐射安全许可制度,严格项目准入条件,确保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完全处于有效监管。创新和完善辐射安全监管方式,不断提升辐射防护监管效能。提高放射性废物和废旧放射源安全处置能力,确保当年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和废旧放射源送贮率达到100%。严格移动放射源使用审批和备案手续,强化对移动探伤等用源企业放射源的监督管理。
强化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加强对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监管,旧放射源、放射性废物得到有效处置,确保电磁辐射水平在国家规定的限值之内。将市管电磁类辐射建设项目及时纳入辐射环境安全监管范围,履行环保手续。完善电磁辐射建设项目公众参与、敏感点调查等规定,重点解决电磁辐射建设项目投诉问题。
(五)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深入推进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对危险废物要加强管理,实现危险废物的无害化处置。建立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监管重点源清单,加强对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规范化管理的抽查考核,到2015年底,我市危险废物重点产生单位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
完善医疗废物收集运输处置管理体系。继续推进和完善医疗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对我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的经营和监督管理,完善突发事故应急和预防措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负荷率满足国家相关要求。到2015年底,大、中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置,市、县级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逐步建立和完善突发疫情情况下的医疗废物应急处置机制。
推进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无害化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回收利用。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优先发展战略信息产业的要求,推进我市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着力培育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限制引进电子废弃物产生量大、涉重金属等电子信息类建设项目。加强电子废物管理工作,规范引导行业发展,推动电子废物处置项目实施,逐步实现新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资源化再生利用。
强化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重点产生行业应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有利于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从源头减少废物产生,到2015年底,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提高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全面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全过程监管,完善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体系,提升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水平。强化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和渗滤液、沼气等排放的环境监管,全面完成县城以上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处理设施建设。整治简易垃圾处理或堆放设施和场所,加快现有生活垃圾处理场扩容升级改造,推进中心城市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到2015年末,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
(六)限制引进重金属污染行业
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优化产业布局,限制引进电镀、含铅蓄电池制造及回收加工、皮革及其制品业、印染、染(颜)料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涉重金属污染建设项目。对涉重金属行业建设项目实行环评前置审批,未通过审批的,各级部门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五、积极推进农村与生态环境保护
积极配合中原经济区建设及生态省创建工作,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努力保障生态安全。以“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为主要抓手,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以奖促治,以奖代补,以激励为主,不断强化农村环境治理与保护,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生活污水、垃圾、土壤污染等问题,切实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一)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继续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调查工作,定期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加强农村分散式供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宣传教育,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在村民集中聚居区逐步建设集中供水系统。确保饮用水源卫生合格率达到100%。
强化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治理,加快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步伐,提高生活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鼓励小城镇和规模较大村庄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城市周边村镇的污水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统一处理,居住分散、经济条件较差村庄的生活污水采取低成本、分散式处理方式。对污水集中处理模式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对污水分散处理模式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处置系统建设,对于城市和县城周边的村庄,采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统筹布局无害化处理设施和收运系统,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
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大力推行清洁养殖,合理确定畜禽养殖规模,加强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管理,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村生活环境。鼓励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户和散养户统一收集和治理污染物,完善雨污分离污水收集系统,推广干清粪工艺。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发展清洁能源结合起来,综合利用畜禽养殖粪便。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政策引导,指导、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精准施肥和缓释、控释化肥等技术。到2015年底,我市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80%以上,施配方肥比例达到40%以上。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到2015年底,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比重达到30%。
积极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根据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加快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的要求,我市通过行政、技术、经济等措施加大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工作。实施全面禁烧,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秸秆利用率逐年提高;建立“三沼”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通过实施沼气和沼液沼渣示范工程,使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农业、环保、发改等相关部门将相互配合,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二)努力保障生态安全
推进生态示范建设。积极配合生态省创建工作,分区分类指导生态示范建设,到2015年底,创建5个国家级、80个省级、150个市级生态文明村和15个环境优美乡镇,推进我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认真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以生物多样性丰富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主要资源开发区为重点,保护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到2015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得到基本遏制。
继续强化资源开发环境监管。落实生态功能区划,充分发挥生态功能区划对资源开发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坚持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的原则,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上防止生态破坏。加强对水、土地、等自然资源开发规划和项目的环境管理,切实加强中小型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管,严格控制破坏地表植被的开发建设活动。
(三)积极推进土壤环境保护
开展全市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全面掌握土壤污染现状、污染范围、主要污染物和污染程度,建立健全土壤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土壤背景值数据库,为土壤污染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土地修复和合理布局农作物耕种提供技术支持。针对地质地貌和土壤污染类型情况,开展污染土壤修复试点,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菜篮子”基地等与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的农产品生产地,实施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
六、能力建设
到2015年底,基本形成完善的环境监测和监督体系、高效的环境预警应急体系、健全的总量减排监测体系、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完善的人才保障体系,努力实现环境保护监管能力的现代化、标准化、信息化和自动化,切实提升环境监管整体水平。
(一)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和监督体系
全面推进环境保护能力标准化建设。重点加强环保机构标准化建设,市、县两级环境监察、监测机构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市级核与辐射安全管理、环境宣传教育机构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
加强环境监控网络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基本实现市控重点污染企业在线监控;加强对涉危险废物污染企业以及放射源的监测监控,推进国际履约受控物质监测监管。加强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布局,增加自动监测站;加强水质全分析、环境空气新增因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汽车尾气等监测能力;全面加强环境信息基础能力、网络和传输能力建设,提高环境信息化服务水平。
(二)建立环境应急、环保自动监控及固体废物监管机构
“十二五”期间,我市成立环境应急处置中心,建立和完善环保应急预警机制,统一协调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部署全市环保应急公众宣传和教育工作,统一向社会发布环境污染应急信息;成立环保自动监控管理中心,组织制定全市环保自动监控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环保自动监控设施日常运行的监督管理及自动监控数据的发布;成立固体废物监管中心,负责对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转移、交换、处置等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加强对我市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及设施的运行管理,组织研究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安全处置新技术等工作。
(三)加强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
抓紧制订并组织实施污染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计划及培训,继续做好国控污染源和污染减排重点项目的监督性监测工作,全面推进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验收、运行和应用工作,积极协调认真做好能力经费保障工作,确保“十二五”我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顺利完成。
(四)加强环境科研能力建设
加强环境保护科研机构能力建设,提升环境科研基础装备水平,改善科研条件,提高创新能力;逐步建立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境规划、政策法规、环境标准、污染损害评估等技术支撑平台。
(五)建立完善的人才保障体系
加强环境监管人员培训。加大环保人才开发投入力度,强化环境管理和技术人员业务培训,完善持证上岗制度,积极开展技术比武和应急演练,提高全市环保系统人员素质。
推进环保专业人才培养引进工程。积极引进环保工作急需专业的高科技人才;提高高级职称人员的比例,开展环保系统学术带头人和优秀专家评选活动,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适应环境形势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加强环保队伍业务培训能力建设。加大环保培训资金投入,建设远程教学系统,加强市环境教育培训基础能力建设,初步形成覆盖全市的环境教育培训网络。
七、重点工程
根据“十二五”我市环境保护目标和主要任务,确定总量减排、污染防治和风险防范、农村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环保科研五大类重点工程,约需资金投入总计91.5019亿元。
(一)总量减排重点工程
主要包括水污染防治工程中的重点工业污染源污水深度治理,城镇污水处理新建扩建、再生水利用、升级改造、污泥处理处置工程,产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综合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工程中的电力行业脱硫脱硝、非电力行业脱硫脱硝、清洁生产等项目。
(二)污染防治和风险防范重点工程
主要包括水污染防治工程中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流域综合整治,大气污染防治工程中的除尘项目,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工程,核与辐射等风险防范类项目。
(三)农村和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主要包括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黑河流域污染治理生态工程、养殖场污染治理项目、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等项目。
(四)能力建设重点工程
主要包括环境监测监督、预警应急、科技支撑、人才保障体系的环保能力建设项目。
八、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评估考核,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
在进一步强化污染减排考核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质量考核。要优化控制监测断面(点位)、调整运营机制,加大质量评估、监督、考核力度,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考核工作,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工作。市县两级人民政府要把环境保护规划目标、任务、措施和重点工程项目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评估考核工作,将考核结果作为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建立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的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二)建立综合决策机制,优化经济社会发展
实施系统科学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效能,形成有利于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环境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的作用。编制漯河市环境功能区划,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环境合理保护。全面建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重要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都要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并且作为有关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把环境容量作为区域和产业发展的决策依据,以此确定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布局,从决策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环境保护为基础,重点城市实施城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试点。
(三)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建立长效机制
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建立排污权交易体系;创新排污收费标准,试验采用按排放标准分段进行收费,适度提高超标排污费收费标准,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健全绿色信贷、绿色财政、绿色证券等环境经济政策。
(四)强化环保科技支撑,发展环保产业
坚持“自主创新、支撑发展、重点跨越、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充分发挥环境科技对环保工作的引领、支撑和保障作用。
推动高级环境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环境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适应环境形势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加大环境监测与执法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全市环保队伍建设特别是重点业务领域和基层、农村等地区环保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选人用人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分配激励机制和人才引进机制。
(五)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环保投入
“十二五”期间实现规划目标和建设任务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合理划分环境保护事权、财权,理清市县两级政府在环保投入中的责任。建立环境保护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强化政府环保投入的主体地位,以建立和疏通环境保护投资有效渠道为重点,以政府投入带动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投入,逐步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机制,保障重点环保项目的建设和运行。改革环保投资统计框架,优化调整环境保护投资口径,提高环保投资决策分析能力。
(六)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完善环境宣传教育体系,加强面向不同社会群体的环境宣传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增强公民的环境意识。积极发展生态文化,提升社会生态文化氛围。加强环境标志认证,倡导绿色消费,逐步建立环境友好型消费体系和生活方式。推进城镇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重点城市饮用水水质、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广泛团结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走环境保护群众路线,建立环保统一战线。(漯河市人民政府)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