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阳泉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发布时间:2013-3-25 9:57:43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内容简介:“十一五”期间,是我市环保事业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时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五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建设生态宜居家园”的目标,以污染减排为主线,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为抓手,全力打好矸山治理、电厂脱硫、区域环境整治、水环境治理、废物综合利用等五大攻坚战,环保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1“十一五”环保工作主要成效
2.1.1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1、大气环境质量
市区二级以上天数由2005年的225天,增加到2010年的348天,净增了123天;空气污染指数由2005年的4.68,下降到2010年的1.88,下降了59.8%;继2006年摘掉全国污染严重“黑三甲”城市的帽子,2007-2009年市区空气质量相继达到国家三级、二级标准后,2010年市区及各县区空气质量全部达到二级标准,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县县空气质量达二级”的目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水环境质量
地表水质状况不断改善 ,据监测统计,桃河娘子关断面地表水COD年均浓度由2006年的12.2毫克/升到2010年的13.3毫克/升,未超过Ⅲ类标准,氨氮年均浓度由2006年的0.676毫克/升到为2010年的0.879毫克/升,达到Ⅲ类标准;白羊墅断面地表水COD年均浓度由2006年的28.4毫克/升到2010年的29.3毫克/升,氨氮年均浓度由2006年的2.92毫克/升下降为2010年的1.4毫克/升。
3、声环境质量
加强城市噪声控制,对交通噪声进行了专项治理、重点路段隔声窗与隔声屏障建设、城市地区铁路限鸣等措施效果明显,施工噪声、商业噪声、餐饮娱乐业噪声的检查和治理得到加强。“十一五”期间,城市建成区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水平基本稳定。
(1)功能区及区域环境噪声
2010年功能区噪声1、4类区昼间、2、3类区昼间和夜间等效声级的年均值均未超过国家标准限值。但随着城市的发展,我市车流量的不断加大,城市生活区域结构的多样化,导致1类、4类区域夜间的噪声等效声级处于超标状态。
2010年区域环境噪声,市区51.0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00个有效监测点位的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结果为:54.0dB(A),同比上升了0.6个百分点;各类声环境区域等效声级(昼间)均未超过《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按照“声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定”进行评价,市区区域环境噪声质量等级为较好。
(2)道路交通噪声
2010年,市区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5.3dB(A),低于国家标准限值(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昼间平均等效声级未超过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类标准;按照声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定,阳泉市2010年道路交通噪声质量等级为好。
2010年,平定县政府招待所门前测点、盂县西关桥东侧测点、郊区政府招待所门前测点的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结果,平均等效声级分别为69.6dB(A)、66.0dB(A)、68.7dB(A),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4、固体废物治理情况
完善固体废物管理。五年来,阳泉市累计排放生活垃圾247.96万吨,年平均排放49.59万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排放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生活垃圾的清运处置方式,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建成并投入运营,县区政府所在地生活垃圾采取堆放场填埋方式。2009年中心城与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5.2%和46.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作得到加强。危险废物监管机制不断完善,落实了许可证、转移联单等管理制度,建立了污染源和处置利用单位的报告、检查制度,制定实施了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建设规划。五年来,阳泉市累计产生工业固体废物8240.47万吨,年均1648.09万吨,其中,综合处置量五年累计7865.87万吨,年均1573.17万吨,年均利用率97.98%;排放量五年累计165.3万吨,年均33.06万吨。
2.1.2 污染减排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阳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将污染减排纳入到重要工作日程综合决策,坚持把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监管减排等措施落实到COD和SO2减排工作中,用实实在在的工程项目、清洁能源替代燃煤项目不断消化增量、削减存量、控制总量。
到2010年底,化学耗氧量(COD)排放总量目标控制在0.81吨(不包括农业源0.36万吨),在2005年1.12万吨的基础上减少0.31万吨,减少27.7%;到2010年底,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目标控制在10.9万吨,在2005年的13.6万吨基础上削减2.7万吨,削减率19.9%,超额完成二氧化硫减排任务。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环保事业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时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五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建设生态宜居家园”的目标,以污染减排为主线,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为抓手,全力打好矸山治理、电厂脱硫、区域环境整治、水环境治理、废物综合利用等五大攻坚战,环保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1“十一五”环保工作主要成效
2.1.1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1、大气环境质量
市区二级以上天数由2005年的225天,增加到2010年的348天,净增了123天;空气污染指数由2005年的4.68,下降到2010年的1.88,下降了59.8%;继2006年摘掉全国污染严重“黑三甲”城市的帽子,2007-2009年市区空气质量相继达到国家三级、二级标准后,2010年市区及各县区空气质量全部达到二级标准,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县县空气质量达二级”的目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水环境质量
地表水质状况不断改善 ,据监测统计,桃河娘子关断面地表水COD年均浓度由2006年的12.2毫克/升到2010年的13.3毫克/升,未超过Ⅲ类标准,氨氮年均浓度由2006年的0.676毫克/升到为2010年的0.879毫克/升,达到Ⅲ类标准;白羊墅断面地表水COD年均浓度由2006年的28.4毫克/升到2010年的29.3毫克/升,氨氮年均浓度由2006年的2.92毫克/升下降为2010年的1.4毫克/升。
3、声环境质量
加强城市噪声控制,对交通噪声进行了专项治理、重点路段隔声窗与隔声屏障建设、城市地区铁路限鸣等措施效果明显,施工噪声、商业噪声、餐饮娱乐业噪声的检查和治理得到加强。“十一五”期间,城市建成区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水平基本稳定。
(1)功能区及区域环境噪声
2010年功能区噪声1、4类区昼间、2、3类区昼间和夜间等效声级的年均值均未超过国家标准限值。但随着城市的发展,我市车流量的不断加大,城市生活区域结构的多样化,导致1类、4类区域夜间的噪声等效声级处于超标状态。
2010年区域环境噪声,市区51.0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00个有效监测点位的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结果为:54.0dB(A),同比上升了0.6个百分点;各类声环境区域等效声级(昼间)均未超过《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按照“声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定”进行评价,市区区域环境噪声质量等级为较好。
(2)道路交通噪声
2010年,市区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5.3dB(A),低于国家标准限值(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昼间平均等效声级未超过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类标准;按照声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定,阳泉市2010年道路交通噪声质量等级为好。
2010年,平定县政府招待所门前测点、盂县西关桥东侧测点、郊区政府招待所门前测点的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结果,平均等效声级分别为69.6dB(A)、66.0dB(A)、68.7dB(A),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4、固体废物治理情况
完善固体废物管理。五年来,阳泉市累计排放生活垃圾247.96万吨,年平均排放49.59万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排放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生活垃圾的清运处置方式,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建成并投入运营,县区政府所在地生活垃圾采取堆放场填埋方式。2009年中心城与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5.2%和46.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作得到加强。危险废物监管机制不断完善,落实了许可证、转移联单等管理制度,建立了污染源和处置利用单位的报告、检查制度,制定实施了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建设规划。五年来,阳泉市累计产生工业固体废物8240.47万吨,年均1648.09万吨,其中,综合处置量五年累计7865.87万吨,年均1573.17万吨,年均利用率97.98%;排放量五年累计165.3万吨,年均33.06万吨。
2.1.2 污染减排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阳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将污染减排纳入到重要工作日程综合决策,坚持把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监管减排等措施落实到COD和SO2减排工作中,用实实在在的工程项目、清洁能源替代燃煤项目不断消化增量、削减存量、控制总量。
到2010年底,化学耗氧量(COD)排放总量目标控制在0.81吨(不包括农业源0.36万吨),在2005年1.12万吨的基础上减少0.31万吨,减少27.7%;到2010年底,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目标控制在10.9万吨,在2005年的13.6万吨基础上削减2.7万吨,削减率19.9%,超额完成二氧化硫减排任务。

2.1.4 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深化
采取超常规、大投入的措施,大力实施集中供热、燃气利用、扬尘治理、园林绿化、污染企业关停搬迁和机动车尾气治理等一系列工程。一是连续实施七期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共拆除燃煤锅炉600余座、烟囱520余支,改变了市区烟囱林立、炉渣遍布、烟尘飞扬的状况。市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829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达到90.3%,市区范围基本实现集中供热全覆盖。二是大力实施清洁能源改造工程。开展了餐饮业禁烧原煤和油烟治理专项行动,共拆除燃煤灶火640余台,改造燃煤灶火600余户,安装油烟净化装置523户,市区气化率达到91.65%、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95%以上。三是大力开展扬尘治理。重点对市区及周边的建筑施工工地、运输渣土及煤炭的车辆、大型煤场和料场进行集中整治,共整修围墙、围挡3700多米,取缔非法煤场140余家,清理储煤20余万吨,清理建筑垃圾300余立方米,100余家企业完成挡风抑尘墙建设任务;建成市生活垃圾填埋厂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日处理生活垃圾600吨、医疗废物5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四是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更新和改造了天燃气公交车210辆、双燃料出租车1375辆,双燃料出租车占全市实际运营车的96%,机动车尾气年检合格率达到82%。五是加快市区及周边重污染企业的关停搬迁步伐。先后关停搬迁了1个钢铁厂、2个电厂、3个电石厂、3个水泥厂等一批重污染企业,使城市功能布局更趋合理。六是大力开展园林城市创建。按照“增加绿量、突出特色、创建精品”的要求和“显山露水、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思路,先后建成南山公园、北山公园、儿童公园、桃河公园、赛鱼公园等各类公园10个,总面积425.77万平方米;建成中心广场、政府广场、阳光广场、一矿文化广场、二矿文化广场等各类广场10个,总面积14.52万平方米;建成樱花园、牡丹园、常青园、新泉园、海滨园等街头游园40个,总面积22.06万平方米,基本形成了“绿不断、园成串、百步见绿、遥目有园”的绿地分布体系。特别是投巨资实施了桃河综合治理和蓄水工程,把一个污水横流、杂草丛生的臭河滩变为一个水清、草绿、环境优美的现代公园。在原阳钢废渣山上建起具有欧式风格的北山公园,打造出一批“以文为魂、文景同脉、厚史亮今”的绿化精品。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硬化”等各项工作成效明显,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9.75%,绿地率36.0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96平方米,实现了由生态环境脆弱区向宜居宜业城市的跨越。(阳泉市环保局)

完整内容请下载附件:阳泉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