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白山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发布时间:2013-3-28 9:30:58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十二五”期间,是全面实现生态立市、工业强市奋斗目标和统筹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关键时期,是构建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白山的重要时期,是加快全市发展和社会进步,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环境保护面临着减轻污染和遏制生态恶化的关口。充分认识当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状况,紧紧抓住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出一条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是“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环境保护工作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安排制定好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对于推动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情况

(一)“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单位以污染物减排为抓手,兼顾环境质量改善,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着力抓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业污染治理等重点工作,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加大环保执法力度,部分指标超额完成任务,基本保证了“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实现。

1、环境质量

白山市的工业经济结构主要是能源、矿产冶金、旅游、矿泉水、人参、医药、林产加工等为主的产业体系,既是经济支柱产业也是主要污染行业。为强化环境污染治理,树立工业强市新形象,按照国家环保法规和有关产业政策要求,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整治措施。一是强制取缔关停了“十五小”、“新五小”企业。二是加大了重点企业治理达标力度。截止2010年底,规模以上企业的污染治理项目已基本完成,全市共安装使用各种治理设施619台(套),总投资达120626.01万元。

市中心区范围内饮食业烟(粉)尘污染基本消除,大部分使用电、油、液化气等清洁燃料,90%以上饮食业的油烟实行了高空排放。66%以上的洗浴业改为型煤锅炉,基本达到环保要求。市中心区集中供热管网范围内使用燃煤采暖锅炉茶炉单位由原来的79户减少到现在的39户。砍掉烟囱40根,取消锅炉41台/124蒸吨,减少燃煤27040吨/年。目前白山市中心区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浓度平均值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市中心区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312天,超过规划中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天数292天标准要求。                         

鸭绿江干流白山境内规划监测断面,分别是三道沟门和小栗子矿下,规划期间该水系年均值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三类标准的要求。松花江流域抚松县境内地表水监测断面为参乡一号桥上游50m、松花江大桥上游50m、高丽城子水文站、抚松渡口下游,靖宇县境内监测断面为义胜桥上100m、海岛电站坝下100m,规划期间松花江流域白山段(6个断面)年均值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二类标准的要求。浑江流域规划监测断面,分别是河口、七道江、西村断面。河口断面水体现状功能为三类,七道江断面水体现状功能为四类,西村断面水体现状功能为三类。浑江干流水体现状功能为三类。

全市辖区内有7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分别为曲家营水库(市中心区)、大阳岔河(江源区)、青山湖(临江市)、二道沟河(临江林业局)、矿泉水(靖宇县)、大蒲春河(抚松县)、十九道沟(长白县)。各水源地水质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地表(或地下)水体二类标准要求,达标率保持100%。

市中心区区域环境噪声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要求。市中心区交通干线噪声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2、污染减排

白山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加快推进污染减排工程建设,通过强化环境监管,淘汰关停落后产能企业。要求在“十一五”规划期内,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控制在2.58万吨以内,其中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不超过1.11万吨。COD排放量总量控制在2.02万吨。截止到2010年,全市净削减二氧化硫(SO2)27139吨,净削减COD7025吨,分别累计完成“十一五”减排指标的117%和101%。

3、生态保护

白山市辖区面积17485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面积1790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的比例为10.23%。全市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鸭绿江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保护区(靖宇矿泉水自然保护区、大阳岔寒武奥陶自然保护区、临江市原麝自然保护区),市级保护区1个(三道沟剌秋林保护区)。 此间,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家园建设相结合,区域性农村环境状况得到改善。通过全面加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把农民增收,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工作目标来完成。通过认真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优美乡镇建设、生态示范村建设,农村环境保护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共争取国家和省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4500万元。现已基本建成生态示范村6个,环境优美乡镇5个。

4、环境执法

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环保部门会同发改、工信、监察、司法、工商、安全监管等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机制,开展了针对“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重点行业、重点流域、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集中式垃圾处理场、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等方面的专项检查和集中整治,扎实开展了后督察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较好地解决了一些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一五” 期间,开展了以饮用水源保护检查、重金属污染源排查、松花江流域及重污染行业整治为主要内容的专项行动。开展了“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行动”,完成了辖区内放射源的申报登记、督查、核查和现场监督检查工作任务,提升了放射源的安全监管水平,全市加强对放射源应用单位监管,对全市15家IV类、V类放射源共计43枚涉源单位每年不少于2次现场检查。通过开展电磁环境污染申报登记工作,对放射源的有效监管,完成了全市持久性污染物的调查工作,固体废物管理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并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强化固体废物管理,严把固体废物进口关,为今后环境管理工作的扎实开展提供了依据,奠定了基础。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2484人次,检查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6144户次,查处环境违法案件905件,取缔关闭违法排污企业401户,严厉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起到了很好的震慑和警戒作用,企业偷排、漏排等公开超标排污的现象明显减少。通过取缔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关停与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全市7处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国家标准。针对城镇群众投诉较为集中的洗浴、餐饮烟尘(油烟)、建筑施工噪声等污染问题加大了整治力度。对土法炼焦、小木炭窑等污染问题进行了集中清理。促进了城市空气质量和声环境质量的有效改善。群众反映和投诉强烈的3370余件环境污染案件,98%以上得到妥善解决。通过关闭、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强化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环境监管,引导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了污染防治水平。通过加强流域专项检查,推动了城市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工程项目建设。通过开展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专项整治,规范了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内企业的排污行为,提高了园区环境保护整体管理水平。

通过各地、各部门的努力,环保专项行动已经成为推动环保工作、实现环保目标的重要举措,成为加强宏观调控、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成为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抓手,成为维护群众环境权益、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措施。

5、环境应急管理进一步加强

市政府成立了白山市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各级环保机构加快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先后组建了环境应急管理办公室,建立了环境保护和安全监管部门应急联动工作机制,组织参加了省、市防化应急演练,提高了实战能力。市环保局在国家和省的支持下投入资金200万元,于2008年完成高标准环境应急监控平台建设,累计有15户重点企业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36套,并通过环保部和省环保厅组织的验收,实现了对重点企业排污状况的自动监控,提高了自动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增强了应急处置能力。分级、分类建立健全了重点风险源动态档案,建立了全市统一共享的环境应急专家库,完成了整合全市环境应急物资、建立动态信息库工作。加强了重要节日期间应急车辆、监测仪器、防护装备、通讯器材和资金保障工作。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带班和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制度,做到坚守岗位,保证24小时通讯畅通,保持高度戒备状态,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确保一旦发生污染事故,在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开展应急监测,第一时间进行应急处置,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信息。

6、环境监管能力已见成效

全市各级环境保护系统监测、监察、信息、辐射等部门,按照《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与监察机构建设标准》、《全国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标准》的要求,争取国家、省建设资金46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350万元,开展标准化建设,车辆、监测仪器、办公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市及各县(市)区级监察机构,基本达到了省级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标准,其中,市监察支队和抚松县监察大队通过二级验收,江源区、靖宇县、临江市通过三级验收,浑江区、长白县基本达到三级。监测能力建设方面,全市现有环境监测站6个,市本级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他各县(市)区监测站已接近达到三级标准要求。

完成了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建立了工业、农业、生活、服务业、集中式等各类污染源信息数据库。

(二) “十一五” 环境保护规划主要指标评估情况

1、全市7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良好,保持在Ⅱ—Ⅲ级标准之内。

2、白山市规划水质断面中松花江流域、鸭绿江流域、浑江流域分别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达到Ⅱ类、Ⅲ类标准。                                                                                                                                                                                                                          

3、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好于Ⅱ级标准的天数312天,实现规划指标。

4、辐射环境污染源周围的辐射水平在本底涨落范围,实现规划目标。

5、全市废水排放量为12212万吨(其中工业1736万吨、生活4975万吨、农业5501万吨)。废水中COD的排放量为31856吨(其中工业2579吨、生活26460吨、农业2817吨);废气中 SO2排放量为35021.11吨(其中工业30710.35吨、生活4310.76吨),达到规划要求。

6、全市规划污水处理厂工程项目全部开工建设。

7、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30%。

8、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成使用,危险废物处置率为100%。

9、全市辖区面积17485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面积1790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的比列为10.23%。

10、全市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水平良好。

11、全市已完成5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三)“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基于经济发展滞后的压力和急于发展的愿望,导致一些领导和企业法人法律意识、环保意识淡薄,重眼前轻长远、重局部轻全局、重发展轻环保。群众“不被他人污染”的意识较强,而“不污染他人”的意识相对较弱,环保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2、城市环境问题仍较突出

由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市区和县城所在地的绿化和硬覆盖率不高,垃圾、污水处理工程进度缓慢。城市三产服务业的油烟、烟尘、噪声污染扰民等现象虽得到一定遏制,但有些区段问题仍很突出,成为市民投诉的环境热点和环保工作的难点。

3、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不稳定

主要工业污染源治理滞后,少数企业存在间断式非法排污现象,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水平不高,反弹现象时有发生。突出表现在结构性污染突出,如特种建材、洗煤、焦炭,水泥、火电等行业性污染。全市医疗废水达标排放进展不平衡,乡镇医疗废水达标排放工作滞后。

4 、局部地区生态破坏现象还较严重

由于各类矿山资源开发和交通道路建设等项目的开发,植被在减少,水土流失现象较重。生态破坏现象整体上虽得到有效遏制,但在个别地方生态破坏仍较严重,矿山生态恢复工作进展缓慢。

5、农村面源污染仍然较重

由于缺乏有效的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农药、化肥的使用普遍仍处于无序状态;农村畜禽养殖、屠宰场点多且分散,集中控制工作难度大,农村面源污染依然存在,农村饮用水安全仍存在一定隐患。

6、环境监测、监察标准化建设不平衡

环境监测、监察标准化建设没有全面达到要求,如有的地方在人员、设备等方面没有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部分县(市)区不同程度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对科学发展观理念理解片面,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中重发展,轻视环境保护。在建设项目开发建设中“先上车后买票”的现象时有发生,以及执行“三同时”制度方面有的企业未有真正做到。

二是结构性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历史欠帐多,治理进度缓慢。

三是由于地方财力紧张,企业效益不好,给一些大的治理整顿项目带来资金上的困难。这些问题将有待于在“十二五”规划中加以解决。

四是部门协同环境监管能力不高,环境执法工作还需不断加强。

二、未来环境形势分析

(一)白山市“十二五”经济形势分析

白山市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全市的工业发展、城镇化建设、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将给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严峻挑战。预计到2015年,全市GDP总量将达到770亿元以上。(按13%预测)。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大发展、快发展的指导目标,“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产业,一是能源产业,推动煤炭产业链条向精深加工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扩大火电装机容量、发展水电、推进核电,研发风电,积极开发新能源。二是加强冶金产业,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做精做细产业链条,有计划的实施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重点项目。三是加强林产工业,通过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市场括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资源优势向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优势转变。四是加强医药产业,重点加快发展现代中药业,集中力量,促进重点领域、优势产业快发展,打造长白山特色医药城。五是食品产业,依托丰富的长白山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做强矿泉水、人参加工、山珍食品、保健食品产业,打造世界级矿泉水加工基地,长白山生态食品名城。六是加大轻工建材业的建设,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品档次领先的项目。取消规模小、污染重、浪费资源的企业。七是加大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新科技、新产品、新工艺扩大现有企业规模、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

(二)白山市“十二五”环保形势预测

“十二五”期间,是吉林省老工业基地振兴、生态省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重要时期。同时也是白山市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将使我市环境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农村面源环境污染问题将愈加突显。汽车的保有量增加,汽车尾气污染将加重,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十二五”期间乃至到2020年,污染因子主要体现在废水中的有机物、氨(总)氮、总磷、挥发酚、重金属,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交通和建筑施工噪声、机动车尾气,工业固体废物。同时还面临生态保护与恢复、危险废物处置、土壤污染防治、辐射与放射性环境治理。主要城镇和农村的环境问题也将突显,畜禽养殖及其他农副产业的有机污染将占污染总负荷的一半。总体环境保护工作面临新挑战。

1、环境污染状况不容乐观

辖区内浑江流域水质常有波动,农村饮用水源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地下水水质有恶化趋势,部分环境问题已经进入到必须控制面源才能改善环境质量的阶段。城市(镇)大气煤烟型污染还需加强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持续增加。城市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扰民现象时有发生。各县(市)区急需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和加强规范化管理。伴随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区域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与经济综合决策等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区域污染物新增压力较大,区域污染防治任务艰巨。

污染物介质将从大气和水为主向大气、水、土壤三种污染介质共存转变;污染物类型将从常规污染物向常规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的复合型转变;污染范围将从以城市和局部地区为主向涵盖区域、流域和全市方向转变。

废水排放量较“十一五”期间有所增加,但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随着各县(市)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工,投入使用,还将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随着集中供热力度的加大和清洁能源的广泛使用,到2015年,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也将呈下降趋势。

2、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将继续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打资源牌、走特色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白山市作为国家确定的综合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循环经济试点市将会得到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的支持。全市将会以新能源、矿产冶金、生态旅游三大支柱产业为基础,同时快速发展矿泉水、人参、医药、林产品加工、特色农产品五大优势产业,培育硅藻土与镁合金等新材料、物流新兴产业。规划期间是工业化进程加速的时期,总体能耗将加大、污染将加重,工业生产上一系列新技术的发展会带来新的相应环境问题,对新时期环保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3、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工业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超标排放将成为影响农村地区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染、乡镇工矿企业污染、村庄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等为比较突出的环境问题,加之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状况,农村地区环境状况将更加恶化。农村环境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不能有效的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必将影响生态乡(镇)村规划目标的实现。

4、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仍然艰巨

    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减排潜力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空间将逐渐减少,污染减排的任务完成难度加大,减排形势依然严峻。据调查,全市工业污染治理力度虽然很大,但还存在部分重点污染源未能完成规划治理任务,个别已建成的治理设施不能保障正常运行,个别企业还存在超标排放现象。另外,还要加强在线监测建设及联网与监管,还要解决部分企业排污不能稳定达标、部分治理项目未及时验收不能形成减排能力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将影响全市污染减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5、环境监管任务繁重

“十二五”期间,环境监管任务更加繁重,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短时期内难以改变,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投入不足、能力不强等问题仍然突出,需要不断提高环境监管能力,以解决不断出现的新环境问题,应对污染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加快趋势。县、区级环境监测、监察、信息系统建设、辐射监管等管理手段落后,一定时期内依然不能达到环境监测、调查取证、污染事故预警和应急反应等依法行政的要求,公众参与渠道不畅、人员素质和装备水平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还比较突出。

(三)白山市“十二五”期间着力解决的环境问题
“十一五”期间全市环境质量有一定改善,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环保工作任务仍很繁重。超标排放的工业企业还占有一定比重,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困难仍然较多,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十二五”期间深入研究并认真加以解决。

在“十二五”期间,将以利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转型,促进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在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按照工业循环经济理念,抓重点项目和高耗能企业的节能减排项目,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严格节能减排指标,提高准入门槛,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同时做好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生产,确保污染减排工作任务完成。

 

1、水污染防治

全市地表水质在总体状况基本保持稳定达到功能区要求标准的基础上,松花江流域和鸭绿江流域、浑江流域水质状况有所改善。“十二五”期间应着力解决水污染问题,加强松花江流域污染治理和鸭绿江国界河流的水污染防治。坚持让河流修养生息的理念,重点改善水环境质量,着力解决水质问题,提出水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明确市和各县(市)区流域出境控制断面相应的水质控制指标。将饮用水源地的保护作为水污染防治工作重点,把喝上放心水等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作为水污染防治的最终目标,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共同保护水环境。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协同面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水污染物减排。

2、大气污染防治

全市大气污染防治主要问题:一是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产生量大。二是城市小型的散点锅炉污染问题突出。三是部分没有采取集中供热的小锅炉房形成低空排放。四是第三产业在生产经营中产生烟尘污染严重。因此,“十二五”期间重点改善人口稠密地区的空气环境质量,把全市人民能够呼吸新鲜空气作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目标,将解决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超标问题作为“十二五”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加强工业企业监管,抓好低矮面源的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充分利用协同效应实现温室气体减排,推动低碳技术开发与扩散激励机制,优化调整减排技术政策以实现多污染物协同减排。

3、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

近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现,如农村居民的废水排放、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难以配套建设,生产上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畜禽养殖的不规范化,严重污染了农村生态环境,同时农村饮水安全也受到威胁。“十二五”期间,农村面源污染、农村环境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将在全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十二五”工作重点应该在做好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工作的同时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着力解决区域生态环境和农村环保面临的主要问题,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的建设,控制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土壤污染防治、畜禽污染防治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

4、防范环境风险

“十二五”乃至2020年前,应着力防范环境风险,识别环境风险的高发区域和敏感行业,把防范重大污染事故、提高应急能力作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保障环境安全。把常态污染之外的风险防范作为工业污染防治的新要求,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质量要求、环境准入要求、竣工验收等环节。重视对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控与风险控制,监督企业落实环境风险防范工程措施,对重点风险企业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白山市环境保护局)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