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上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发布时间:2013-8-26 11:27:23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为进一步加强“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满足我市发展机遇期、优势扩张期、实力赶超期的新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国家、省、市相关规划及《上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生态环境特点、环境保护现状及环境承载力等实际情况,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

“十一五”以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市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结合省级生态市创建、污染减排、“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扎实开展节能减排,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污染整治和两区生态化建设与改造,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得到加强,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初见成效。

(一)环境质量稳中趋好

“十一五”以来,我市环境质量总体呈现稳中趋好的趋势。

市境内主要环境监测断面包括曹娥江上虞段、萧曹运河上虞段、总干渠及其支流、饮用水源地和东进河等五部分。饮用水源地(汤浦小舜江水库)稳定在Ⅱ类水体,部分指标控制在Ⅰ类;曹娥江上虞段稳定在III类水质;萧曹运河上虞段、总干渠及其支流与东进河总体还为劣Ⅴ类,但主要超标因子氨氮和总磷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2010年,全市绍兴市控以上地表水断面达标率60%。汤浦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2006—2010年我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基本保持稳定,年均浓度变化为0.011~0.039 mg/m3、0.03~0.04 mg/m3和0.087~0.091mg/m3;三项指标均优于国家二级标准。2010年全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5.1%,城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4.0%,反映出区域环境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

(二)污染减排成绩突出

1、2010年污染物排放情况

根据2010年污普动态更新数据,全市2010年废水排放量5628万吨,其中工业源2772万吨,占49.3%,生活源2856万吨,占50.7%;化学需氧量8271.67吨,其中工业源3649.71吨,占44.1%,生活源4621.96吨,占55.9%;氨氮1487.34吨,其中工业源604.77吨,占40.7%,生活源882.57吨,占59.3%。

全市2010年大气污染物排放二氧化硫7207.42吨、氮氧化物2574.94吨、粉尘265.8吨。

2、减排目标超额完成任务

2010年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与2005年相比下降21.18%,净削减2972.32吨,完成“十一五”COD削减目标的141.2%。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与2005年相比下降15.44%,净削减了1244.18吨,完成“十一五”削减目标的102.3%。约束性指标COD、SO2减排,均超额完成任务。

3、减排工程成效明显

我市全面实施了以印染等行业为主的中水回用。到2009年底,全市中水回用量达到6700吨/日。积极实施热电企业炉外脱硫技改工程,建成并投运春晖能源和上虞热电炉外脱硫技改工程。

(三)工业污染防治效果明显

1、环境整治持续推进

“十一五”期间,我市遵循深化污染整治、强化政策引导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工作思路,不断推进污染整治,持续提升环境质量。

对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上虞经济开发区、道墟化工小区等重点区域,从控制源头、调整结构、提升产业、治理点源、建设设施等方面入手,突出重点,深化整治。狠抓企业高浓度废水治理,规范各类工业固废处置和纳管废水的提标。同时,从项目引资、环保审批、“三同时”监管、环保设施建设、搬迁淘汰等全方位采取措施,建立污染整治长效机制。在开展整治同时,积极推进清洁生产,从末端治理逐步转变到过程控制,累计共有100余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同时,我市结合曹娥江流域整治和内河水环境整治,对镇工业集聚区内废水、废气污染较重的块状行业开展集中治理,改善了当地环境。

2、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

坚持严格监管执法的理念,以环保专项行动为抓手,对企业进行高强度和高密度执法检查。采用日常督查与休息时间突击检查相结合,“飞行监测”与日常监管相结合,联合执法与区域交叉检查相结合的方式,采取免除优惠政策、高额罚款、追缴超标排污费、责令停产整改等措施对违法排污企业严厉打击。同时,建立环境违法案件移交、移送、通报和信息反馈制度,动态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十一五”期间,开展了“飞鹰行动”等多次专项整治,对企业关停并转一批、治理达标一批、优化提升一批。“811”整治新三年行动开展以来,累计检查企业24382家次,停产整改139家次,罚款2400余万元,收缴排污费2900万元,全面提高了企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

3、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我市全面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投入15亿元,在污水处理、截污管网、固废处置、垃圾收集处理、生态改造等方面建设并投运了一系列环保基础设施。

(1)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极大提升。“十一五”期间,投入4.2亿元建成市污水处理二期工程,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8.75万吨/日(其中一期7.5万吨/日已停止使用);同时,对污水处理厂实施20余项技改,优化处理工艺,进一步提高处理率。目前,处理出水主要污染物COD排放浓度已由原审批要求的200mg/L下降到实际排放的100mg/L左右。

(2)污水管网覆盖面大幅度提高。投资8000万元进一步改造完善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道墟化工小区三大区域的截污管网及雨污分流系统,杭州湾工业园区已实现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其他两大区内的排污企业废水也已全部进管。投资1.3亿元建成城区生活污水收集管网354公里,打通城南、城中、城北的污水收集系统,全面提高了截污率;建设连接小越、沥海、道墟、曹娥等九个乡镇的污水管网和提升泵站;启动章镇、丰惠集镇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全市污水收集处理率明显提高。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78.7%。

(3)固废处理取得突破。投资3000万元建成危险固废焚烧二期工程和一般固废填埋二期工程;建设春晖能源污泥焚烧发电项目。全市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100%,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达到99.5%。投资近3亿元建成投运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系统,通过焚烧发电和填埋,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2%以上。

4、产业升级有序推进

我市大力实施“严控一批、淘汰一批、提升一批、扶持一批”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十一五”以来已否决高能耗、重污染及不符合减排要求项目160余项,淘汰重污染项目101项,改造51项。投入1.6亿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循环经济改造,分别有122家和177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认证。杭州湾工业园区实施市级循环经济重点项目35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循环经济项目30项。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扶持汽配、光电等新兴产业和块状优势突出的机电、灯具、伞件等非化产业发展,杭州湾东一区2009年以来引进200多亿元投资项目,全部为装备制造、光伏新能源等非化工类优质项目。

(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取得进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相继出台了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相关政策,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出台了《上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上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实施细则(试行)》,先后组织各类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全面推进污染治理工作。

1、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

“十一五”全市累计投入资金5500万元,共有207个行政村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整治工程。全市已有66个行政村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污水处理设施容积率达到2万余立方米,年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35万吨,铺设污水管网90多公里。

2、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能力

建立健全“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按照“垃圾焚烧发电和垃圾集中填埋”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因地制宜实行分区管理,采用自运或委托代运方式进行集中处理。2009年底全市已启用36个垃圾中转站,建设村级垃圾堆放点近400个,每天有效处理垃圾约300吨。在虞南山区5个乡镇18个高山村建立了18个沤肥点,通过对易分解的有机物堆肥发酵作肥料,不可回收垃圾集中填埋的方式,使高山村生活垃圾处理做到“户集村收、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处理”。

3、加强农药、化肥污染防治

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各类有害药物的销售使用,全市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示范面积达到38.1万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面积达到88%;积极实施“测土配方”工程,推广面积已达60万亩次,全市化肥施用强度下降至226.5千克/公顷(折纯),有机商品肥推广施用量2008、2009年分别提高5%和11.8%。

4、实施区域水土治理

“十一五”全市实施区域水土治理累计达到94.8平方公里,完成岭南等10个乡镇18.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的修复,实施“百里清水河道”工程,开展曹娥江流域平原河网及农村河沟池塘水环境治理,进行清淤、疏浚、清障、保洁、护岸,加强水质置换,改善水域自然环境。

(五)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积极开展生态镇(村)创建和“绿色系列”创建工作。全市已累计创建省级生态乡镇15个、省级生态街道1个,其中丰惠、小越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绿色社区26个,省级绿色学校16所,绿色企业7家,绿色家庭19户。绿露果业、杜溪杨梅和龙浦葡萄通过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审核等。

充分利用虞南地区当地资源,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基地、绿色企业和绿色品牌。累计建成农产品绿色基地6.54万亩,兴办农业龙头企业29家,发展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25个,有机产品17个,注册商标57个。同时,积极开展“兴林富民”工程,加快绿化造林和村镇绿化工程建设。全市共投入人工造林1.58万亩,建成海防林800公里,农业林网控制率达90%以上,完成封山育林2.56万亩,阔叶林改造3万多亩。全市共建成县级以上绿化示范村100个,其中省级19个,市级28个。

(六)环境监督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

1、基层环保队伍得到加强

先后成立了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上虞经济开发区两个环保分局,崧厦、丰惠、章镇3个中心镇环保所,充实基层环境监管力量。市环境监测站和市环境监察大队分别通过了标准化建设验收,规范了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队伍各项工作。监测站通过计量认证项目由75项增至103项,提高了应对复杂环境污染因子的检测分析能力。

2、自动在线监控全面投运

“十一五”期间,我市先后建成并投运50家重点排污企业的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和4个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市环保局设立了监控中心,完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并入网运行,联网率达100%,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网络。

为加强对重点区域环境质量监控,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园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监控系统,设立空气特征污染因子自动监测站2个和人工固定嗅辨点8个,在环境监管重点企业安装恶臭在线监测仪及VCOs在线监测设施。此外,投资200万元在园区主要河道安装视频探头,对水环境实行24小时连续监控,投资250万元购置环境应急监测车,长期驻园区并实行流动监测。自动在线监测全面运行,强化了环境的科技监管力量。

3、信访处理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

按照保环境、促发展、惠民生的总体思路,以人为本,从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出发,环保部门建立健全“约定、约谈、约访”三约工作机制和环保投诉限时办结制,努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全力做到“事事有回声,件件都落实”。一是树立真情为民理念,及时解决信访投诉。依法妥善处理,避免矛盾激化,力争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建立健全环保投诉限时办结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制度。三是用“心“做好信访,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七)环保管理机制体制不断创新

我市积极探索优化环境资源配置,在省内较早出台了《上虞市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实施办法(试行)》、《上虞市排污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和《上虞市重点污染行业改造提升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从企业单位排污量经济社会贡献情况、污染控制情况、环境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等三个方面对企业实施综合量化考核,科学合理地确定年度强制淘汰改造项目名单,促进了产业升级,推进了工业污染物减排。截止2010年8月,我市征收排污权有偿使用费154笔,交易金额1028万元。

建立了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五年来共发放1500.85万元,全市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二、“十二五”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

展望“十二五”,我市面临着污染减排、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改善和深化环境治理、防范环境风险的压力与挑战。同时,经济增长与环境容量的矛盾日益突出,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污染持续减排压力

1、污水处理厂提标空间越来越小

“十一五”期间,市污水处理厂通过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和执法力度,进出水COD浓度持续下降,进水水质浓度下降对于尾水出水水质标准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但2010年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基本达到标准,依靠降低进水浓度来进一步提高出水COD浓度的余地不大。同时,尾水COD和氨氮提标面临技术和资金压力,污水厂改造挖潜将变得十分困难。

2、提高截污率难度越来越大

提高生活污水截污率是是实现“十二五”COD、氨氮减排目标另一个主要措施,但也面临着污水处理厂扩容和管网建设双重压力。

2010年,上虞污水处理厂处理量为10.41万吨/日,已达到设计11.25万吨/日处理能力,继续接纳污水的空间极为有限。在污水处理厂二期二组建成投运前,污水处理能力与纳污量扩张的矛盾将变得十分突出。

在管网建设方面,杭州湾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部分污水管网运行多年以后,已出现老化、渗漏,输送能力不足等,急需进行改造。为进一步提高生活污水纳管率,亟需完善区域内截污管网建设,加强污水收集管网的配套建设,拓展截污区范围,截污区内的污水限期进管,加强污水管网运营与管理。

3、热电行业进一步脱硫面临严峻考验,脱硝面临压力

“十一五”,我市4家热电企业用煤量占全市总用煤量的70%以上,热电厂作为区域内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不仅是节能减排的对象,更是节能减排的工具。4家热电企业为全市“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工作已做出重要贡献。

氮氧化物作为“十二五”减排新增指标,热电厂的脱硝仍将是重点,而要符合新的节能减排要求,很多环保设备需要改造更新。一些成熟的脱硝技术成本居高不下,将影响脱硝治理进程。

(二)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改善压力

1、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产业升级和生态化提升问题

“十一五”期间,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经过整治摘帽和持续整治,已完成初级生态化改造。为全面提高园区环境质量,创建绿色园区,产业升级任重而道远,面临着技术、资金和产业重构的多重压力。

另一方面,新开发的“东一区”和“东二区”定位为上虞科技创新型产业区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已成为全市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地,生态环境质量要求显著提高,克服环境短板、提高环境质量美誉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2、重污染项目强制性淘汰改造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我市产业结构中环境资源占有量大、污染重的项目(产品)以及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比重还处于较高水平。“十二五”,为进一步调整优化全市产业(产品)结构,提升工艺装备水平,必须对重污染项目进行强制性的淘汰与改造,从源头控制。重点包括印染、染料、染料中间体、医药(农药)、医药(农药)中间体、印染助剂、颜料、其他有机化工、无机化工、电镀等十个行业。

3、提升曹娥江流域水环境保护问题

随着曹娥江口门大闸的建成投运,曹娥江将成为一条内河,水体流动相对减少,影响水质自净能力。杭甬运河与曹娥江连通,使得由航运带来的大量船舶污染物带入曹娥江,将对曹娥江水质产生较大影响,给曹娥江水环境保护和功能区达标增加难度。经过“十一五”整治,曹娥江沿岸污染源排放情况得到有效改善。但是河道采砂、沿江生活垃圾以及农业污染依然存在。由于大闸建成后,曹娥江作为大型河道水库将造成水位、水流变化,将对流域生态环境产生潜在影响。

4、杭甬运河及平原河网水环境治理问题

杭甬运河及平原河网,地势平坦,河网交织,河道流速缓慢,水体交换能力差。受到沿岸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染,以及水上交通运输活动所产生污染,容易致使水环境调蓄功能减退,水流自净能力变弱,影响着杭甬运河及平原河网水质的改善。同时,我市古运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丰富“生态靓市”等内涵等都对杭甬运河及河网的治理提出了新要求。

5、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问题

经过“十一五”的治理,一些规模养殖场(户)虽建成养殖废物干湿分离池、沼气池、沼液池,但运作效果较差,散户直排依然存在。采用畜禽粪便收集处理,养殖废水经沼气池的治理方式,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畜禽排泄物治理问题。一方面依靠养殖户自身种植业不能完全消纳养殖污水、沼渣,仍有部分沼液最终去向仍是排入环境,由于沼液浓度较高,环境影响比较突出。另一方面没有形成有机肥综合利用机制来消纳产生的畜禽粪便。

6、提高农村分散型污水处理率问题

采用“集中收集、集中处理”的污水管网收集处理模式对于提高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起到重要作用。但在虞南农村居民集聚区存在收集管网投入大,处理设施建设费及运行成本高的困难而难以普遍推广。由于生活污水无法接入污水管网,生活污水直排或经过简单化粪池处理后排放,依然对当地水环境造成影响。因此,亟需建立起一次性投资小、处理效果好、管理简便、运行维护成本低、可因地制宜建设的农村分散型污水处理新模式。

7、城区及建制镇噪声问题

未来五年,我市社会经济与城市化发展将更快,对社会噪声和交通噪声控制压力加大。随着公众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以优化全市人民的居住环境为更高目标的“清静工程”难度将更大。

8、辐射环境管理问题

辐射环境管理事关群众身体健康,社会关注程度高。我市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使用安全许可与监督工作压力大,特别是废弃放射源的安全收贮必须引起重视。同时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人口稠密区的电磁辐射污染问题必须切实加以防范。

(三)深化环境治理、防范环境风险压力

1、饮用水源安全保障问题

由于对农业面源污染缺乏有效的监测和控制,农业面源主要污染物如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 在雨水径流的作用下进入水源水体,成为影响上虞饮用水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部分监测断面总磷等指标出现了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水体标准,已呈现明显有机污染特征。

2、工业废气、恶臭问题

我市化工企业较多,由于化工生产过程中化学反应复杂,产生废气的成分也很复杂,特征污染物浓度不稳定,虽经几次大规模的整治,但化工企业恶臭问题仍是造成污染投诉的重要原因。一些企业出于经济利益,虽然安装了处理设备也不经常使用,或者本身运行处理效果差不敢把问题充分暴露,加上监测手段不匹配等原因,致使这些企业对于废气处理问题隐瞒、搪塞。由于企业量大面广,废气、恶臭深层监管存在难度。

3、重金属行业专项整治问题

我市重金属行业专项整治重点对象为铅蓄电池、涉汞白炽灯灯管制造等。主要工作包括污染源排查、职业卫生防护措施 涉铅污染隐患监控等。

4、工业固废、污水处理设施污泥处置规范化问题

一是工业固废填埋处理能力已显不足。友联固废填埋场作为处置工业固废和污水厂污泥相关手续尚不健全(操作尚需规范),目前,固废填埋场主要处理150吨/天的污水处理厂污泥,由于污泥量较大,70亩填埋场饱和速度加快,为确保“十二五”园区工业的发展,除了要加强清洁生产,改进处理工艺从源头上减少固废产生外,填埋场亟待解决扩建问题。

二是危废焚烧无法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振兴固废由于多重因素焚烧处理费用高于产废企业预期,造成产废企业运送积极性不高,焚烧处理开工不足。继而又造成焚烧企业运转困难,形成恶性循环。危险固废一直无法形成良性的处置链,造成较大的环境隐患和风险。

5、重点行业污染持续整治问题

汤浦铜管加工、崧厦伞骨加工、丰惠小印染等行业经过整治,依然存在不稳定达标排放等环境问题,投诉时有发生。这类企业小而散牵扯了环境监管大量人力、物力。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监管机制,彻底杜绝废水、废气超标排放带来的环境隐患。

6、道墟化工小区、经济开发区、曹娥、东关街道持续整治问题

道墟化工、经济开发区经过“811”整治验收,环境质量有效改善。随着“十二五”我市城市发展进程加快,经济开发区、曹娥街道、东关街道开发区将和主城区发展连成一片,城市副中心的作用开始体现,而道墟中心城镇也将更加突出。但当前环境品质难以适应城市化进程,容易引发环境信访上升,对环境监管造成压力增大。同时,区域内企业结构性污染存在,改造升级和产业优化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理念,以提升环境质量和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强化执法监督和提高环境管理能力为核心,以深化生态城市建设为载体,以加强污染控制、持续削减污染物总量和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遵循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的方针,突出“推进产业重构、提升城市能级”两大主题,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环境问题,进一步维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改善城乡环境质量,为全面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协调环境问题,统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注意环境规划与其它专业规划的相互衔接、补充和完善;集中解决突出的和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重点控制水环境污染,整治恶臭和废气,切实改善群众的生存环境质量。

(2)防治结合、源头控制。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恢复并重、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并举。预防为主、保护为先、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坚持实行企业清洁生产、园区生态改造,改善工艺和产业提升,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产生。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虞南、虞中、虞北不同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和功能区划,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确定产业结构和布局,面对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措施。

(4)城乡融合、共同发展。在全面提高工业污染防治水平的同时,注重农业源污染预防和治理,持续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统筹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同步建设,使广大农村群众共享环境保护公共基础服务和环境保护建设发展成果。

(5)任务细化、项目落地。围绕环境质量目标,采取综合控制的途径,明确细化不同污染物的防控要求和工作任务,将具体项目落实到源头。

(6)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突出政府在提供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强化政府的监督管理力度,明确各部门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职责,促进工作的落实。同时发挥公众作用,引入公众参与机制,共同推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生态的建设发展。

(三)规划目标

到2015年,减排工作不断加强,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完成上级任务。环境水体水质和大气质量稳步改善,境内消灭劣Ⅴ类水体,Ⅴ类水体明显减少;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基本解决;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环境管理体制得到完善;社会公众环境意识明显提高;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建设深入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处于全省前列。

 

四、着力推进污染减排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一)实施污染减排规划,严格落实减排措施

根据上级部门下达任务和“十二五”我市实际,制定《上虞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加强规划的指导与落实。从强化结构减排、细化工程减排、实化监管减排、依靠科技减排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工业、生活、农业、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的减排工作,不断拓宽减排的广度,挖掘减排的深度。综合运用总量替代、标准提升、落后产能淘汰、建设项目管理、排污权交易等手段,增强减排措施的协同性和配套性,努力从源头防控上促进减排,从全过程监管上保障减排,从末端治理上落实减排。

1、持续削减COD、氨氮排放量

COD:预计全市“十二五”COD新增量3644吨,其中工业COD新增量为1726吨,生活COD新增量1918吨。完成“十二五”13.1%的减排目标,需达到总削减量4727吨,净削减量1083吨。

氨氮:预计全市“十二五”氨氮新增量389.72吨,其中工业氨氮新增量为165吨,生活氨氮新增量225吨。完成“十二五”18.6%的减排目标,需达到总削减量666吨,净削减量277吨。

重点是截污工程、污水处理厂提标工程,以及结构减排、新建章镇污水处理厂等。

2、持续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

随着“十二五”用煤量的增加,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新增量都将有一定幅度增加,预测二氧化硫新增量1296.01吨,氮氧化物新增量1246.32吨(含机动车)。完成“十二五”二氧化硫15.8%的减排目标,需达到总削减量2483.32吨,净削减量1187.31吨;完成“十二五”氮氧化物14.5%的减排目标,需达到总削减量1746.59吨,净削减量500.27吨。

脱硫脱硝主要措施包括提高硫磺制酸脱硫效率、能源替代、大幅度提高电厂脱硫效率、热电企业采用SCR烟气脱硝技术等。

3、切实抓好农业减排

我市2010年农业源排放量为化COD 3714.85吨、氨氮 583.69吨;其中畜禽养殖排放COD 2738.2吨、氨氮 433.33吨。根据绍兴市减排目标,“十二五”COD、氨氮排放总量分别在2010年基础上削减12.6%,17.9%。扣除工业和生活源减排目标,农业源减排目标为COD 11.5%,氨氮16.1%,

农业减排工作主要措施包括:适度控制畜禽养殖总量、综合整治现有畜禽养殖场、鼓励集约化养殖和生态养殖等。

(二)加强水污染防治,改善水环境质量

1、加强污水厂及污水管网运营管理与建设

(1)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完善台账记录,尾水达标排放,并力争通过技术改造、科技攻关等办法持续降低排放浓度。

(2)结合区域污水管网改造,实施污水管网明管化工程,加强对园区纳管企业达标监管。充分利用人工监测和在线自动监测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对高浓度废水排放企业的监控。对未安装在线监控的企业,采用分瓶采样器和限时排放器的办法,加强监测,防止入网企业超标排放。

(3)完善已建中心镇截污管网,拓展截污区范围,截污区内的污水限期进管。

(4)与污水处理厂截污管网临近的乡镇(街道)和行政村,要加快推进生活污水截污工程建设,实现城乡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

2、推进平原河网水污染防治

巩固萧曹运河、四十里河、百沥河、西直河、沥海中心河、城区西横河水污染专项整治,加强白马湖、皂李湖等水域养殖和湖面餐饮业污染专项整治后督察,实施生活污水截流进管、河道清淤、水面保洁,逐步改善河网、湖泊水体水质。实施清水工程新三年计划。

(1)在城建区建立城市的雨水和生态排水系统,同时保护和恢复城郊湿地、湖塘,建立蓄滞洪区解决城市防洪问题,减轻江河的防洪排涝压力;在城市建设中增加透水面积,保护绿地和生态用地,促进地下水回灌,减少地表径流。在农业用地区建设农田缓冲区,减少农田养分流失和水土流失。

(2)开挖人工河道,打通部分断头河,增加河网的连通性,提高河流的洪水调蓄能力和水体交换能力。

(3)继续实施河道清淤,推进“百里清水河道”建设。近年来,河道清淤力度不断加大,但主要集中在骨干河道上,大量农村中小河道淤积问题仍然严重。近期以市级河道和相关开发区域河网疏浚整治为重点,远期重点开展农村中小河流的疏浚工作。切实加强河道清后管理,妥善处置疏浚淤泥,积极探索河道轮疏机制,确保河道清淤工作顺利推进和管理落实到位,为河流生态恢复创造条件。

(4)开展河道清障工程。按照“谁设障,谁清理”的原则,明确责任,逐步推进河道清障工作。

(5)加大河道保洁力度。定期清理河道内、两侧岸坡及岸边的各种垃圾,推进河道保洁常态化、全覆盖。努力提升河道保洁机械化水平,每个镇配备至少一艘机械化打捞船,提高河道保洁工作效率;切实加强巡查督查,建立严格的检查和通报制度;积极推广河道长效保洁新机制,力争河道长效保洁工作取得新突破。

(6)建设生态河岸。河岸作为水陆交界带,物质、能量的流动与交换过程频繁,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必须对其进行保护和恢复。

(7)加强湖泊湿地保护,增强湖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在湖畔200米范围,保留自然边坡,不断丰富植被和生物种群,营造人工湿地环境,构筑水体、湿地、陆地复合生态系统。

3、开展杭甬运河上虞段环境治理

杭甬运河的整治,不仅是对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更是对上虞运河文化的整理、传承和发展。杭甬运河上虞段在环境治理过程中,除了积极开展各类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更要加强对沿河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使运河水文化主体不断拓展内涵和外延,体现水、历史、环境的交融。

(1)加快沿河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具备进网条件的污染源全部进入污水管网不具备进网条件的污染源限期完善基础设施,分批实现达标进管。提高沿河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清除沿河垃圾,健全和完善垃圾收集处理机制。严厉查处各类环保违法案件。

(2)设立沿河畜禽、作物禁(限)养区范围,禁止养殖排泄物排入河道。

(3)做好沿河文物的保护,做好保护、传承、弘扬的“水文化”文章。

(4)做好古运河及周边河道船舶污染的防治工作,严厉查处各类违反航道管理的行为。

(5)实施河道疏浚,建设沿河绿色廊道,建成百里绿化长廊,并将其打造成一条高标准的水利风光带。

4、提升曹娥江水环境保护管理水平

严格执行《曹娥江水环境保护条例》。口门大闸建成后,曹娥江作为大型河道水库造成水位、水流变缓,应提升水环境保护标准,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消除可能对流域生态环境可能存在的潜在影响。

(1)按照《上虞市清水工程》要求,摸排曹娥江上游区域生产排污情况,结合实际,制定搬迁计划,并督促相关区域按要求逐步实施搬迁,未搬迁之前必须严格实行达标排放。

(2)巩固曹娥江水域排污口整治。拆除曹娥江(上虞段)主体水域沿岸排污口,具备污水进管条件的污染源,污水全部进入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不具备进管条件的污染源全部实现稳定达标排放。

(3)曹娥江流域农业生产采取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组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鼓励支持使用有机肥和采取非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以及进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削减和控制污染物进入水体。

(4)定期对曹娥江流域内河道组织疏浚、清障,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曹娥江流域河道采砂划定禁采区、限采区,严格控制年度采砂控制总量、采砂船只控制数量等。削减清场储砂场,逐步过渡到上虞全流域禁止采砂。

(5)积极实施水环境生态修复和治理工程,保护河流自然景观和沿岸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河道沿岸对地表径流治理。

(6)建立曹娥江流域跨界水污染防治联动协调机制,协调和督促跨界水污染重大事件的及时处理。

5、保障饮用水源安全

“十二五”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目标是在坚持杜绝工业和生活污染的隐患基础上,加强对农村面源污染的防治。

(1)对汤浦水库实施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封闭式管理,对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及其生态用地禁止开发。对章镇隐潭溪、丰惠大泉井、下管李家岱水库、陈溪达溪、岭南隐潭溪黄毛岭段、实现一级保护区的半封闭式管理,清理一级保护区内果园、养殖场、违章建筑、采石场等,加强对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的监测,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2)实施退耕还林和生态农业,将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及二级保护区内的果园、菜地等耕地改造为水源涵养林,其余保护区内耕地应实施科学管理,提高施肥施药效率。

(3)及时完善和调整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处理应急预案,建立专业应急联动机构和救援机制,配备应急设施设备。及时查处可能影响水源水质的各种环保违法行为,加强定期开展全分析监测。

(三)防治废气、恶臭污染,提升大气环境质量

1、加强废气、恶臭源头控制

对废气污染严重、排放难以稳定达标的企业实施限期整治,关停、淘汰、改造一批重污染化工项目,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着力提升产业层次。

2、建立废气、恶臭长效管理机制

对原已经完成废气治理任务的企业实行“回头看”,结合清洁生产,全面改造完善物料回收、废气治理的配套装置。对原有效率低、效果差的废气治理装置进行整体升级改造或替代。强制淘汰无组织废气排放严重的落后生产设备。

整体与个体相互结合管理。将园区化工区块作为一个特大型“企业”,每个企业作为其中一个“车间”。宏观上按照企业管理的要求,采取对园区边界废气总体监控,发现问题采取重点检查。微观上对废气排放重点企业,按照“一厂一策”的办法,实施具体整改和治理措施,督促其落实到位。

3、建立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网络

在现有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和气象监测系统的基础上,优化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位,选择性增加大气臭氧、细颗粒物、一氧化碳、有机污染物、大气能见度和灰霾等监测设备,建设覆盖全市的大气复合污染监测网络。

4、热电企业锅炉脱硫脱硝

对我市4家热电企业提升脱硫效率并启动脱硝工程,实施电厂脱硫脱硝是完成“十二五”我市减排任务的必然选择。

5、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

按照《浙江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浙政发〔2009〕56号)规定,加快建设机动车尾气定期检测站,根据车型和检测条件,采取相应的机动车排气定期检测方法,到2011年底前建立机动车排气检测体系。

(四)强化固体废物处置与监管

根据2010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我市固体废物产生量约为37万吨,综合利用31.4万吨,处置量为4.4万吨,贮存量为308.33吨。主要固废种类为炉渣,占总量的46.6%,此外粉煤灰和污泥的量也较大,分别占总量的15.1%和11.9%。

“十二五”必须继续强化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加强监管,大力实施固体废物资源化。

1、加快固废处理基础工程建设

建设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固废处置二期工程,启动友联固废改造扩建工程;充分发挥振兴固废二期工程效益,严格落实产污企业危废的处置。推进污泥焚烧发电无害化处置工程建设。

2、加强固废污泥分类管理

严格执行《上虞市工业企业污泥分类处置方案》,规范企业处置行为,杜绝污染环境事故的发生,保障环境安全。依据企业污水处理污泥性质,进行分类规范处置。

3、加强固废监控与管理

严格按照标准,规范工业固废和危险固废收集、转运、处置过程。建立综合性和专业性处置有机结合的固体废弃物处置体系。建立固废处置设施污染物排放监控制度,到2015年,初步形成针对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处置设施监控体系。

4、提高城市垃圾处理能力

加紧对蟠龙岙垃圾填埋场进行改扩建。加强城市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处置。建立并完善生活垃圾的收集、储运和处理系统,在优先进行生活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基础上,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无害化及集中安全处置措施。

5、做好土壤污染修复

对工业遗留遗弃污染场地,建立土壤污染档案。逐步建立起土壤污染评估与修复体系。提高土壤环境监管能力,重点对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开发区、道墟化工小区化工企业搬迁、关闭后遗留的场地组织进行监测评估,明确修复和治理的责任主体和要求,监督污染场地土壤治理和修复。到2015年污染土体修复达到80%以上。

(五)加强监管,切实降低城市噪声

1、城市功能区有效布局

对老城区产生社会噪声污染的主要区域采取堵疏结合的方法进行整治,对无证无照的营业场所要坚决予以取缔。对已经存在且附近居民反映强烈的噪声污染源,主管部门应采取限期停业整改或强制搬迁等措施。对城市新建区和规划区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要从控制源头入手,对有可能产生社会噪声污染的场所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和从严审批。要严格控制噪声污染源的数量,限量经营。在城市新区设置噪声污染场所时要尽可能远离生活区。

2、交通运行合理规划

着力整合现有交通资源,挖掘现有设施潜力,同时加大路网密度,完善路网“微循环”系统;加强交通秩序管理,开展交通教育,普及交通法规,提高交通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交通通行效率。提高公交车总量和线网覆盖率,建成安全、方便、迅速、准点、舒适的多层次现代化城市公交系统,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自行车、私人小汽车为辅的多种客运交通方式相结合的综合客运交通格局;鼓励购买清洁能源汽车,淘汰超标机动车,构筑低碳交通系统。

3、加强噪声源的控制力度

与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相互配合,开展行之有效的集中联合专项整治,从根本上解决好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问题。环保部门应重点抓好登记、注册和申报审批工作。同时,对需要夜间施工的工程进行严格的审批,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办理夜间施工许可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噪声。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禁止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加强噪声监测设备的配置。

4、综合应用噪声污染防治技术

综合应用控制噪声污染的防治技术:一是降低噪声源本身的噪声,对空气动力性噪声、机械性噪声和冲撞性噪声可以分别采用疏通通道、润滑机械和无声液压等技术来降低噪声。二是控制传播途径,采用隔音、消音和吸音的技术,控制噪声扩散。在产生噪声的企业周围建设以高大浓密树木为主的绿化隔离带,以减轻噪声对周边影响。

(六)加强辐射环境监管

1、开展“放心放射源”行动

加强辐射安全监督管理,规范放射性废物和放射源的监管、监测,强化辐射安全评审和监督。

2、开展“放心熔炼企业创建”

积极开展“放心熔炼企业创建”,实行执法监督与企业守法相结合,杜绝放射性熔炼事件发生,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安全。

3、加强日常监管,查找安全隐患

建立辐射工作单位监管信息系统,严格按辐射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验收规定实施监管,收集和分析辐射工作单位的常规环境监测资料,查找安全隐患。

4、对放射性废物库实行科学管理

及时收贮废弃放射源,最大限度减少放射源的丢失、被盗、失控等事件隐患。加强定点管理,对所有放射源类安装GPS定位与视频监控。

 

五、深化园区污染整治 促进产业转型提升

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十二五”环境保护目标定位是:

按照生态园区建设理念和产业集聚的要求,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为载体,优化园区产业空间布局,完善企业布局规划,抓好配套设施建设,实施企业提升、项目提质、环境提优,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采取培育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两轮驱动”战略,促进产业多元延伸升级,通过行政倒逼机制推进企业污染减排和提升改造,从而减轻园区环境压力,实现工业经济增量与污染物排放减量的有机统一。

(一)深化园区污染整治

1、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加强和规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和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严把准入关。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全过程监管,严把环保“三同时”验收关。

2、加大行业整治力度

强化政府监管机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对存在环保问题企业的持续整改,对未达到限期治理要求的企业采取更为严格的措施。加大对安全环保隐患查处力度,坚持严查、严管、严处,强制隐患性整改。对园区内企业的污染排放、生态形象、产品环境标志等进行管理,实行对园区内企业单位环境信誉等级的评定和公告。

3、加强环保配套服务建设

在加强监管的同时,积极做好环保的配套服务建设。在配套设施建设方面,重点做好园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完善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进一步提高污水入网及处理能力。同时加大对危险固废的处置,加强对高浓度残液和有机废渣实施焚烧处理监管。积极开展节能环保技术交易,继续深化COD的排污权市场化运作机制,探索区内固废集中处理处置高效低成本运作模式。

4、积极开展专项行动,完善环境联合执法制度

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强化环保专项行动和突击检查、日常巡查,坚持从严执法,进一步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重点打击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全市“污染减排”的环境违法行为。

完善部门联合执法和重点环保案件移送督办机制,通过责任追究等措施,加大环境执法监察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等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

(二)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1、改造提升精细化工产业

以清洁生产为导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限制不宜再扩张的生产能力,引导企业对现有工艺装备和产业层次进行改造升级。同时,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减少“低、小、散”企业数量,大力发展技术装备先进、“三废”产生量小、带动作用明显的项目,打造产业集群化,工艺清洁化、产品专用化、性能高级化的特色精细化工产业体系,实现精细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质量改善的双赢。

2、积极调整产品结构

以龙盛、闰土为依托,以产业特色化发展为方向,进一步做强做优环保型染料产业,继续保持国内外技术领先水平;以嘉利珂、清峰为龙头,继续做大钴镍无机盐合成物生产规模,积极研发终端产品,打造全球知名的钴镍新材料产业基地;以金科、洁华等企业为骨干,做深做精以过碳酸钠等过氧化物为核心的无磷洗涤剂相关日化原材料,积极发展终端洗涤成品。

3、建立低端企业退出机制,推进结构减排

对高污染、高能耗、高危险、低产出、低效益企业,探索推进关停、布局转移、产业转型、土地转性、资产转化调整方式。结合安全系数、环境污染程度、能耗、经济效益等方面对所有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排出安全隐患大、可控性差的项目,实行强制淘汰,实现结构减排,腾出环境发展空间。

4、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抓住国家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创新,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节能环保电器、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加快培育一批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符合当地资源禀赋,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发展潜力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集聚新的增长点。

5、推进现代服务产业

抓住滨海新城开发契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的有机结合。依托跨江大桥、上虞新港等重大工程建设,积极申报国家出口加工区及综合贸易保税区,大力引进龙头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业,全力打造区域性物流枢纽中心。

6、加强政策扶持

深入实施扶优扶强战略,在土地、资金、排污权等方面向优势企业政策倾斜,重点扶持主业突出、工艺装备先进、创新能力强、环境友好型的龙头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产品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联合重组,进一步做大做强。特别是鼓励企业加大资产重组力度,通过资本运作,大力发展跨部门、跨地区、跨国界的企业集团,全面提升产业的综合实力。

(三)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综合园区的基础与特色、区域位置条件、环境容量、资源条件和配套设施建设情况,按照开发时序和建成区优化提升的发展原则,进一步拓空间、优布局、配资源,推进要素整合,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园区发展新格局。

(1)现有建成区以中心河为界,以北区域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以及对传统精细化工的改造提升、增资扩股、技改投入,鼓励企业间兼并重组;该区域不再新引进落户化工企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以及其他非化产业。

(2)东一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机械装备、电子电器、汽车及零部件以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配套建设必要的商贸、居住、金融、文化等服务设施。建设成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3)东二区作为我市未来几年工业项目落户的主阵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平台,要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电子电器等产业及其他新兴战略产业,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绿色环保类的优质项目。

(4)东三区依托嘉绍大桥和滨海新城,重点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加快发展物流产业,建设杭州湾国际物流中心。

(四)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把清洁生产与企业技术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推进清洁生产审核、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AS18000认证,鼓励企业创建绿色企业和环境友好企业等称号。引导并鼓励企业实施循环经济项目,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结合产业的生产特点,加强绿色化学技术开发及应用,实施清洁生产,末端处理,推行一厂一策分类分质污染治理技术的优化筛选,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循环经济开展。

2、加快科技创新

加快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对污染减排、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等方面关键技术攻关力度,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重点研究高浓度母液废水、有机废气高效处理技术,高盐高氨氮废水治理。研究工业固体废弃物多级利用技术,大力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开展“三废”综合治理。

3、优化园区产业发展

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为抓手,坚持绿色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结合园区现有实际,改造提升传统精细化工,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通过技术改造、产业升级、科技进步,节能减排,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

 

六、深入开展生态镇建设 全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一)持续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加强重点片区环境治理

污染整治重点行业实行产业集群和水污染集中处理,提高水污染物处理效果,同时便于环境监管。整治重点行业主要包括铜管加工、小印花、伞骨加工、轴承行业等,特点是企业分布分散,总体数量大、规模小,环境保护治理设施较为落后,环保监管较为相对薄弱。其中,铜管行业主要分布在汤浦;小印花主要在丰惠、汤浦;伞骨加工主要在崧厦;轴承行业主要分布在章镇、上浦等地。

重点整治片区应进一步加强对现有污染的治理,控制现有总量,提高准入门槛,对现有污染企业通过搬迁、淘汰和改造升级和产业优化,全面提升区域环境质量。主要包括道墟化工小区、经济开发区、曹娥街道、东关街道片。

1、产业集群

对一些规模小、污染重、生产分散的小企业,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整合,形成产业集群,并逐渐发展为我市特色工业园区。

扶持一批铜管加工、伞骨加工等龙头企业项目,最终在形成以铜管加工、伞骨加工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提高技术含量,加大技术支撑,淘汰落后工艺,提升传统产业,基本形成全国或区域性行业中心。

2、污染防治

对于铜管加工、小印花、伞骨加工、轴承等行业分类采取关闭淘汰、改造升级、集聚做强等手段,通过统一处理,集中监管。同时,建立污染治理的区域行业标准,基本解决环境问题。

3、产业转型升级

主要措施包括:严格项目准入和环保审批;加快染料助剂行业转型升级;淘汰一批污染较重的项目(产品);道墟化工小区龙盛、闰土集团公司加快实施搬迁、改造等。

4、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进一步完善区域内截污管网建设,拓展截污区范围,截污区内的污水限期进管,扩建、改造事故应急池,截污区外的企业建设、完善废水治理设施;完善区域内企业雨污分流系统;提高生活污水入网率;杜绝偷排、漏排,改善内河水质;加快生活垃圾收集等环保配套工程规范固废处置。

(二)深入开展生态镇建设

1、崧厦生态镇建设

围绕接轨大桥经济和高铁经济,结合滨海、滨江两大平台建设,按照“建设虞北现代工贸型强镇”的发展定位,围绕现代中心镇建设要求和快速凸现的区位优势,努力提升城镇环境质量,夯实发展基础。

(1)加强伞业发展规划指导,创新伞业改造提升机制。全力提升“中国伞城”这一区域品牌;重点培育伞业龙头企业,切实推动伞业产品多元化、市场经营多元化,不断优化伞业块状组织,形成分工协作、多赢发展体系,推动伞业块状向伞业集群转变,提升治理水平。

(2)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对伞骨加工污染企业和不能稳定达标企业实施强制审核,督促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实现产业升级。采取改进设计、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节水减污等措施,全过程控制污染。

(3)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示范推广。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探索具有行业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带动整个区域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4)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扶持特色基地建设。加大扶优扶强力度,着重培育带动性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一批有特色、有优势的专业合作社,积极推广生态农业,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丰惠生态镇建设

(1)发展休闲农业。加大对“两区一基地”的支持力度,以大自然观光农业、西溪湖村生态渔业、三溪村赏梅园为重点,引导发展园区型、农家乐型、自然景观型等多种形式休闲农业,培育一批自有品牌、自有销售网络、市场竞争力强、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

(2)积极抓好休闲经济。重点举办好西溪湖垂钓、三溪赏梅等活动。全面实施生态休闲旅游品牌战略,把“英台故里”作为丰惠的名片,进行专业策划、包装、宣传、推介,结合丰惠的特色优势产品,统一商标、统一口号、统一渠道、统一推出,形成品牌效应。借助“祝英台”品牌的独特吸引力,设计一些独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开展一些独具特色的主题文化活动,带动景区对外招商,催旺游客人气,进一步打响红色游、山水游、文化游等特色品牌,形成完整的旅游链条。

(3)改善镇容镇貌。丰惠镇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对村镇环境和景观绿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强镇区景观整体规划,道路养护,绿化带建设。镇区建筑风格不统一,应当以提升丰惠总体风貌为目标,进行整体规划,造就景区内外一体的优美环境。

3、章镇生态镇建设

(1)以生态镇定位,做好产业布局。从全镇产业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出发,确定以五金机械、汽车零部件及轻工纺织为主导产业,避免无序开发和低水平建设。

(2)建设生态型工业功能区。工业功能区作为工业企业的集聚区,严把企业能耗准入关。禁止投资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耗能项目,加快淘汰落后设备技术。逐步把工业功能区改造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园区。

(3)推进产业集群,培育块状经济。充分发挥功能区聚集辐射效应,立足产业基础,探索分工专业化、技术高新化和生产生态化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构建产业链有机结合的产业集群框架,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相配套,上下游产业相衔接,群星拱月的发展格局。同时坚持功能区建设与培育区域特色块状经济紧密结合,大力发展“一镇一品”特色产业,坚持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创业创新之路。

(4)发展农业现代园区建设。全面建成虞南现代农业示范区,有机茶叶、无公害蔬菜和四季水果等特色块状进一步壮大,建成华东地区有较高知名度的红心猕猴桃基地。

(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成虞南地区商贸服务中心,“四季仙果”旅游品牌全面打响。

(三)全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1、广泛开展生态镇、美丽乡村创建

积极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形成以中心村为带动、一般村为呼应的新农村建设基本格局,实现农村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全覆盖,山区以外村自来水管道通村到户,农村生活污水回收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较高水平,建设“美丽乡村”。

2、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具备污水纳管条件的乡镇(街道)和行政村,要加快推进生活污水截污工程建设,实现城乡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不具备截污纳管条件的,要因地制宜,采取建设独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物技术处置和沼气工程等多种方式,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到2015年,实施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力争达到80%。

3、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置

按照“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置”的要求,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加快农村垃圾中转站和高山沤肥点等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加快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到2015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4、大力提高村庄绿化水平

出台扶持政策,深入开展绿化示范村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村庄道路、水体沿岸和庭院绿化,加强农田林网建设与改造,加快实现村庄和村居周边环境绿化美化,村庄周围宜林荒山和迹地更新绿化率达95%以上,以乔木树种为主的农田林网控制率达90%以上。

5、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将生态农业发展和生态屏障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结合起来,加强对农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生态保护,科学规划土地整理、复垦和滩涂围垦。积极开展农业土壤污染修复和农业生态水体修复,全面进行无公害农业生产建设、积极发展绿色农业、鼓励发展有机农业,做好农业生态规划,将“四季仙果”开发和农田林网建设结合起来,将公益林建设和生物多样性建设结合起来,将农业规模化发展和农业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形成现代高效的生态农业。

6、继续深化养殖业污染防治

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规定,控制散养密集区饲养量。积极推进畜牧业布局调整,加快畜牧生产方式转变,大力推广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的 “能源生态型”模式。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快推进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深度治理。建立畜牧生态养殖示范小区,在畜禽散养密集区新建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

加快推进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推广生态水产养殖模式。组织开展水产养殖污染调查,依据水体承载能力,科学确定水产养殖方式,严格控制水库、湖泊网箱养殖规模。推进生态渔场(塘)建设工程,建设高效生态、有机水产养殖基地和健康养殖示范区。加强水产养殖污染监管,禁止向库区及其支流水体投放化肥和动物性饲料。

7、努力开展化肥农药污染防治

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减量增效技术,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减少农田化肥氮磷流失。鼓励开发使用有机肥等新型高效肥料。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

8、开展矿山环境治理

减少矿山数量,规范开采行为。完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备用金制度和“以奖代补”政策,最大限度减轻矿山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加快推进废弃矿山边坡整治和复垦、复绿等生态环境治理和景观修复。对采矿引起的土地功能退化、生态结构缺损、功能失调等问题,通过工程、生物及其他综合措施来恢复和提高生态系统的功能,逐步实现矿区的生态和景观修复。开展“青山白化”专项治理,全面推行生态葬法。积极开展创建各级绿色矿山行动。

 

七、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体制和机制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必须综合运用政策、法规、规划、标准、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提升环境保护工作的效力和效能,保证我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的贯彻实施。

1、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

市政府、乡镇(街道)、两区管委会对实施本辖区内环境保护负总责,行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进一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格局,进一步健全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协同推进机制。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制定年度任务分解计划和实施计划,完善考核机制。环境保护工作的年度实施、完成情况纳入乡镇(街道)、相关部门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2、实施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

主要包括:

(1)环保信用等级。建立完善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价、排污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环境资源占用补偿等制度和政策措施,把环保信用作为企业资信评价、财政扶持、信贷支持、发展供地、排污许可的重要依据。

(2)绿色信贷。全面实施“绿色信贷”,严格信贷环保要求,坚决遏制高污染企业扩张。

(3)排污权交易。深化排污权交易制度,充分利用市场和价格杠杆作用,发挥市场在环境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水资源、环境资源、总量减排指标配置。

(4)价格杠杆调控。根据污水处理难易程度,合理调整污水处理厂废水处理收费价格。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依法足额征收超标排污费。征收的排污费专项用于补助企业污染治理。设立污染减排专项补助资金,对实施关停淘汰重污染项目(产品)、拆除生产设施和建设废水回用工程、改造治污工程,减少废水和COD、氨氮排放量的企业,按实际削减排放量实行财政奖励;对建设改造SO2、氮氧化物治理工程和燃煤改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企业,按实际削减排放量实行财政奖励;对未按规定计划和目标任务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的企业,征收减排补偿资金。

(5)第三方运维监控补助。对委托有资质单位管理维护的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设施,市财政每年按实际维护管理费用的一定比例予以补助。

(6)财政保障。市财政每年对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重点支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减排。

3、建立健全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

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是指从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转向以保护环境优化发展,把环境监管作为一种手段,使之改善和促进经济增长,推动新型工业化,从而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建立“共促双赢”的新关系。以环保优化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包括:

(1)基础导向机制。以生态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的基础,发挥环境保护基础导向性作用,增强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核心,促进环境与经济融合发展。

(2)减排倒逼机制。充分运用污染减排刚性约束所形成的机制,倒逼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步伐。

(3)环评前置机制。把环境承载力作为规划和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用环评制度严控“两高一资”项目,以环境影响评价引导结构调整。

(4)环境准入机制。把环境标准作为市场准入的重要条件,用环境标准促使落后产能退出市场,用环境成本倒逼企业加快技术革新,用环境标准引导产业布局、企业生产。

(5)整治促进机制。以环境污染整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6)服务助推机制。依靠科技进步,以环保服务助推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为经济转型服务。环保产业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组成部分,也是环境监管的重要支撑。

(二)管理能力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要求,以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工作重点,实现环境保护“精细化、科学化、效能化、智能化、法治化”,构建完备的环境保护工作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

1、加强监管能力

(1)强化环境执法。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各项法律法规规定,建立完善部门联动、案件移送、挂牌督办、媒体曝光、后督察等环境执法监察机制,综合利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严惩环境违法行为,加大对重点环境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经济较发达、工业企业较集中、环保监管任务较重的园区、中心镇的基层环保力量,在人员、经费、装备等方面给予保障。

(2)化解环境隐患。不断完善环境隐患排查、化解和环境信访投诉调处机制,妥善有效化解各类环境纠纷,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避免因环境问题引发的重大事故和群体性事件。强化辐射和危险废物管理,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3)提升监测水平。在“十一五”市环境监测站通过标准化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监测分析综合能力,加强对特征污染因子的监测研究。落实监测站人、财、物保障工作,夯实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的基础能力,进一步扩充监测项目,开展粮食蔬菜生产基地的土壤环境监测,提升生态环境监视监测能力。

(4)推进自动监控。继续推进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的运维和巡检工作,充分发挥设施效用。加快监控平台升级改造和管理平台建设,加强监控点联网工作,形成完整的监控和管理网络,提升实时监控能力。充分发挥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预警功能,建设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全方位联合预警体系。完善饮用水源水质自动监测站。

2、完善应急体系

(1)加快构建和完善环境应急体系

为保障区域环境安全,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应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区域的环境风险及潜在的损失。为达到区域环境风险最小化的目标,全面实施环境风险优先管理和全过程管理的策略,建立区域环境风险管理系统。

(2)加强环境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强化环境应急资金、装备、通信、人力、技术保障,加强部门应急联动,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能力。建立上虞市环境应急专家库,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处置和生态恢复专项资金,加强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建设。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原则,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处置责任体系和工作制度,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健全环境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加强信息共享,有效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部门在经验、技术、装备、物资等方面的优势,提升环境应急水平。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园区、开发区、道墟化工小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加强环境应急演习演练。

3、强化基层环保

进一步加强环保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设立环保分局,崧厦、丰惠、章镇等中心镇环保所的基层环保监管力量。

建立健全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督促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环境行为;加强企业环保管理、队伍标准化建设,提高企业环保管理水平。

4、鼓励公众参与

(1)搭建参与平台。组织各类市民检查、环保志愿者活动、环保专家服务等活动,引领群众共同参与到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中来。组织多种形式的污染减排和生态文明科普活动,以实际行动引领群众公同参与实践活动。组织召开环境信息通报会,向“两代表一委员”、市民代表和新闻媒体通报全市环境执法和环境信访工作情况,通过市级主要媒体每月发布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通报,定期公布环境信用不良企业和违法较重企业名单。

(2)畅通参与渠道。环保部门对一些重大的环境政策在决策前要广泛征求意见,对那些密切关系公众环境权益的项目举行听证会,广泛了解公众的意见,集中民智,使得决策实现科学、依法和民主,从而达到预防潜在的环境隐患和风险、减少因新建项目和发展规划不当造成的损失和环境纠纷。聘请环保社会监督员,加强对环保不良信用企业监督。

(3)广泛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继承和发展生态市创建成果,继续开展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饭店和绿色家庭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和保护曹娥江母亲河系列活动。

(4)加强生态理念宣传。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观念、新知识、新举措、新成效,突出生态文明宣传的针对性、实践性、群众性和实效性,广泛动员全社会重视环保、节约资源、建设生态。大力倡导节约型、生态化的绿色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资源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动员市民人人争当“环保卫士”。

(三)加快发展环保科技支撑

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全面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强化科技在环境保护中的引领与支撑作用,突出综合防治,优先解决影响我市可持续发展和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突破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为改善我市环境质量、保护群众健康,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1、大力实施科技减排

进一步推动并提升结构、工程和管理减排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技术进步在污染减排中的贡献率,最大限度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和环境隐患。安排一批污染减排重大技术项目,攻克制约我市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重点研究污染物源头控制的技术。组建一、两家国家环保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实施一批节能减排重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

2、加快开发、引进主要污染物控制、治理的先进技术

加快推进环保科技创新,着力提高污染治理与防治技术及其产业化水平。重点引进、推广高浓度化工废水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回用、化工有机废气、热电行业脱硫脱硝等共性先进适用技术。

3、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积极扶持环保产业,制定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环保产业。培育一批以资源综合利用、环保设备制造、环保科技咨询、环保“第三方治理”为重点的环保企业。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积极开展节能环保论坛、博览会、展销会等,打造节能环保技术推广、中介服务和产品交易平台,逐步形成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以环保服务业为龙头,为环保事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4、加强环保科技人才建设

大力培养引进环保科技人才,加强环保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环保科研人员、环保先进技术推广队伍和企业环保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实施环境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强化人才科技支撑。组建我市环保专家库,定期为企业开展环保专家咨询服务。

5、进一步发挥各类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作用

充分发挥上虞绿色精细化工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作用,建立我市环保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畅通企业获取环保科技渠道,面向我市各类企业提供环保服务。在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提升污染治理等方面提供科技支撑。(上虞市环保局)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