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岳阳县“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发布时间:2013-8-30 11:15:27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第一章 总论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加快发展、实现科学跨越的攻坚时期。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岳阳县,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发展,制定本规划。

1.1编制依据

⑴ 国家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环办函[2010]909号);

⑵湖南省环保厅《关于印发〈“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编制指南〉的通知》(环办[2010]97);

⑶岳阳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框架;

⑷岳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岳阳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岳县政办函[2010]37号);

⑸《县城环境保护中长期规划(2008-2020年)》;

⑹《岳阳市铁山水资源保护总体规划》;

⑺《岳阳县新墙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规划》;

⑻《岳阳县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1.2 编制原则

1、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2、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从源头抓起,避免出现新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3、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全面发展,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4、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抓一些重点区域和领域,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

5、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统筹安排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项目,并以具体项目为依托,强调进度要求和资金需求,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6、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既要立足当前实际,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又要充分考虑发展的需要,使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第二章 “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执行情况总结

“十一五”期间,全县环境保护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单位的支持、配合下,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责任。

2.1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提高

2.1.1主要水域水质状况

4个水环境功能区域的水质符合各功能区划要求,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要求,水域污染治理和控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⑴ 东洞庭湖,沿湖周边有岳阳楼区、岳阳县、湘阴县、华容县、汨罗市和君山区,我县面积为11.5万公顷,控制断面水质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

⑵ 新墙河,发源于平江县,流经岳阳县,在筻口镇接纳临湘市桃林河水,汇入东洞庭湖,控制断面水质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

⑶ 铁山水库,岳阳市饮用水水源地,其水质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

⑷ 新墙水库,岳阳县县城饮用水水源地,其水质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

2.1.2城区生活废水处理状况

“十一五”期间,我县投资9135万元的生活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成并投产使用,日处理2万吨生活污水,采用雨污分流的方式铺设管网,一期工程污水管网总长51.5公里,污水处理厂投产使用后,城区的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并且生活污水处理后,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标准的B标准,排入新墙河。

2.1.3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十一五”期间,我县空气质量保持稳定。城区建成烟尘控制区10.9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100%,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了350天/年以上,常规监测空气环境结果显示,城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Ⅱ级。

2.1.4城区环境噪声状况

县城区建有环境噪声达标区7.15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70.1%,常规监测结果表明,区域环境噪声值达到了各区域环境功能要求标准,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5.4dB(A)。

2.1.5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情况

2009年,我县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9.14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8.68万吨,其中危险废物综合利用量4072吨,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为5580吨,工业固体废物年排放量为4570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5%。

2.2总量控制计划执行情况

总量控制计划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工业生产清洁化,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加强综合协调和分类指导,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总量控制为了确保我县城区大气环境质量控制稳定在二级水平,主要水域水质控制断面达到Ⅲ类水平。

总量控制计划中,大气污染物重点控制二氧化硫和烟尘。“十一五”期间,我县大气总量控制指标中二氧化硫指标值为1958吨,烟尘指标值为1571吨,2009年,全县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58吨,烟尘排放量为1051吨,二氧化硫、烟尘排放量在控制指标之内。水污染物重点控制指标为化学需氧量,“十一五”期间,化学需氧量控制指标值为10580吨,2009年,全县工业废水排放化学需氧量10013吨,在控制指标之内。

2.3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严把新建项目环保审批关,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严格按照有关产业政策审批新建项目,对污染严重的区域和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行业,要求建设项目必须有总量控制指标,企业要做到增产不增污或者减污。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县进一步加大了工业污染的控制力度。“十一五”期间,全县共投入工业污染治理资金2.38亿元,加大了污染治理力度。

实施洞庭湖流域综合整治,改善东洞庭湖水质,如2007年对环洞庭湖地区进行了纸业整治,关闭了9家纸厂,并对岳阳丰利纸业有限公司、岳阳华丰纸业有限公司、岳阳县福盛纸业、岳阳县洞庭纸厂、岳阳市蓝海造纸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污染整治,企业投入1.6亿元进行整改并上了一批污染治理设施,此次纸业整治,为改善洞庭湖的水质作出巨大的贡献。

除纸业整治外,“十一五”期间湘江流域综合整治项目,极大地改善洞庭湖的水质。如2009年,岳阳湘渝焦糖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300万元对原有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并新上了一套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后的废水循环利用不外排;2008年6月,岳阳中南化工有限公司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及《岳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岳阳市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停产整治,污染治理项目于2009年4月通过市环保局的验收,各项污染物达标排放;2009年岳阳西冲畜禽水产有限公司,投资187万元进行环境综合整治,通过了环保验收,各项污染物达标排放。

“十一五”期间,我县通过纸业整治、湘江流域整治项目等一系列的污染治理工程,洞庭湖的水质状况从Ⅴ类水改善到Ⅲ类水质。

列入《岳阳县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工程项目有23个,总投资2.38亿元。包括:生态环境建设项目5个,投资0.21亿元;城镇污水处理项目3个,投资0.6亿元;工业污染治理项目1个,投资0.8亿元;垃圾处理项目3个,投资0.6亿元;县域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3个,投资0.02亿元;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项目8个,投资0.054亿元。截至2009年末,已竣工投产项目17个,占总项目数的73.9%,在建项目2个,占8.7%,未建项目4个占17.4%;完成投资总额为2.21亿元,占规划投资额的92.8%。

万元产值COD排放量由2005年20.65kg/万元下降到2009年末的9.62kg/万元,万元产值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3.56kg/万元下降到2009年末的1.78kg/万元。

2.4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

在饮用水源保护上,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管理。“十一五”期间,我县加大饮用水源污染防治力度,制定《新墙水库饮用水源环保规划》,并对铁山水库以及新墙水库库区启动拦污、清漂工程,对库区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进行处理,通过一系列环保措施,铁山水库及新墙水库的水质分别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和Ⅱ类,满足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要求。

通过加强沿湖生产、生活排污管理、湖上机动船泊排污管理以及湖面清漂工作,使得东洞庭湖水环境与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通过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发展方向,“十一五”期间,对大云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张谷英民俗文化村进行基础环境建设,张谷英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张谷英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通过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出台,使得我县旅游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2.5农村综合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从严审批乡镇工业新建项目,严格执行“三同时”项目验收;推行“高产、优质、高效、低耗、无污染”的农业发展原则,新墙镇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果,大大减少了农药化肥等的使用量,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变起到重大作用;加大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对新建养殖场引导其进行循环发展的生态模式,对原有的规模化养殖场督促其进行污染治理,共有二十家畜禽养殖场进行污染治理并通过验收。通过对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治理、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之后,农村区域环境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6全民环保意识得到提高

“十一五”期间,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每年进入中小学校开展环保知识讲座,在县委党校开设环保课,开通环保局网站,与县电视台联合举办《环保直击》栏目,并通过“6.5”世界环境日等重大节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普及环保知识、相关的政策及法律法规,提高公众特别是各级领导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通过完善信访、举报和听证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推动公众自觉、广泛地参与环境保护。“十一五”期间,我局环保宣传教育取得较好的成绩,被评为全省“十一五”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2.7环保监管能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县加大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力度,平均每年投入专项资金近百万元,监测能力、监察应急反应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十一五”期间,环境监察大队每年派监察人员参加培训,上岗人员中取得大专以上文凭占60%,持证上岗率达75%,改善办公场地,购置了声级计、酸度计、水质快速测定仪、录像机等取证设备,适时更新环境监察现场执法车和通讯联络工具。使得环境执法能力上升了一个台阶。在这期间,岳阳县开展了多项环境执法专项行动,包括造纸行业整治行动、“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重污染行业专项检查行动和环境安全隐患大排查行动等。“十一五”期间,全县共计出动执法人员2600人次,执法车辆900台次,累计检查企业1150家。

“十一五”期间,环境监测站不断提高整体监测能力,上岗人员全部取得了大专文凭并都持证上岗,在硬件条件建设上,改善实验室工作条件、添置环境监测车、更新仪器设备,提高监测能力和应急监测水平,监测项目由2005年的13个发展到目前42个。

第三章 “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3.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坚持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并重的方针,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

3.2规划目标

3.2.1总体目标

环境管理体制不断健全完善,环保投入机制更具活力。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重点企业污染得到有效治理,重点区域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循环经济得到较大发展。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3.2.2具体指标

根据我县社会经济“十一五”完成情况和环境保护实际情况,确定我县“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指标如下:

(1)环境质量指标

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地表水按功能区达标率达到100%;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大于340天/年;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小于55 dB(A),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小于70 dB(A);重要生态功能区得到保护;酸雨的强度和频率有所降低;辐射水平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各项指标见表3-1。

表3-1 “十二五”环境质量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值

指标属性

1

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指导性

2

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

100%

3

城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大于 340 天 / 年的比例

93%

4

城镇区域环境噪声小于 55dB 的比例

95%

5

城镇道路交通噪声小于 70dB 的比例

≥ 90%

6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的比例

≥ 70%

7

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

100%

(2)总量控制指标

根据污染物主要控制指标排放总量预测情况,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确定到2015年全县主要污染物年度排放总量及削减量:

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8%;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8-1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8%;氨氮排放量削减8-10%,各项指标见表3-2。

表3-2 “十二五”总量控制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值

指标属性

1

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

8%

约束性

2

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

8-10%

3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

8%

4

氨氮排放量削减

8-10%

(3)污染控制指标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大于7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80%,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达到9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8%,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9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规范化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0%,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得到安全处置,废放射源得到安全贮存,具体指标值见表3-3。

表3-3 “十二五”污染控制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规划指标值

指标属性

1

城镇污水处理率

70%

指导性

2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80%

3

机动车尾气达标率

90%

4

工业用废水排放达标率

98%

5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

98%

6

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

98%

7

规范化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90%

8

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置率

100%

9

废放射源收贮率

100%

(4)环境监管理能力建设指标

构建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全县环境监察、监测、信息、辐射管理、宣教能力达到国家标准化水平。建立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环境应急响应及监测系统,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率大于60%。

3.3 保障措施
(1)坚持环境综合整治,围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目标,全面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巩固和扩大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和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各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提高城市品位。

(2)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控制新污染源,认真做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和“三同时”管理工作,做到增产不增污、少增污或减污,积极治理老污染,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产品,关闭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物耗。依法查处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

(3)转变发展观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人为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向全面地构建和谐社会转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4 规划期限
“十二五”规划期为2011年至2015年。

第四章 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概况
4.1自然环境概况
我县地处湖南省东北部,总面积2930平方公里,2009年底全县总人口77.7万人,地方生产总值110亿元,主要支柱产业有生物、医药、建筑陶瓷、机械制造等。

我县水、陆交通非常发达,“水”有东洞庭湖鹿角500吨码头;“陆”有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纵贯其间,岳荣公路连接岳阳市区,交通便捷。

县域内有“山、水、湖、村”四类特色景区,即风景秀丽的大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碧波荡漾的铁山水库、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张谷英民俗文化村。

4.2社会环境概况
4.2.1 气候、资源
我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降雨量1273mm。

县域内已探明的矿藏资源主要有钒矿石、石煤、长石、石英石、河砂等24种。

4.2.2 水环境现状
东洞庭湖,沿湖周边有岳阳楼区、岳阳县、湘阴县、华容县、汨罗市和君山区,我县东洞庭湖水域面积为11.5万公顷;新墙河是我县主要河流,它发源于岳阳市平江县,流经岳阳县,在筻口镇接纳临湘桃林河水,注入东洞庭湖,全长108公里;铁山水库是我县主要水库,库容6亿立方米,为岳阳市以及县城饮用水源;铁山水库从南干渠引水至新墙水库,供县城居民饮水,新墙水库库容576万立方米,水面面积1.115平方公里,各主要水域环境现状见表4-1。

表4-1    岳阳县主要水域环境现状

河流(湖、库)名 称

功能区类别

长度( km )(面积( km 2 ))

年均流量( m 3 /s )

(蓄水量 m 3 )

水质现状

东洞庭湖

Ⅲ类水

1328 km 2

/

新墙河

Ⅲ类水

1328 km 2

127 m 3 /s

Ⅱ类水

39 . 4km

铁山水库

Ⅰ类水

20 . 3 km 2

6 亿 m 3

新墙水库

Ⅱ类水

1 . 11km 2

0 . 05 亿 m 3

4.2.3 县城空气环境质量现状
县环境监测站在县城设有三个常规监测点,县城空气环境质量优于《空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6-96)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较好。

表4-2  2009年县城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统计表

单位:mg/m3.N

监测点

分析项目

环保局

广播局

镇政府

国家二级标准

SO2

日均值浓度范围

0.005-0.010

0.016-0.029

0.019-0.027

0.15

年平均值

0.008

0.019

0.024

0.06

NO2

日均值浓度范围

0.017-0.023

0.018-0.025

0.023-0.029

0.08

年平均值

0.019

0.021

0.026

0.04

TSP

日均值浓度范围

0.071-0.079

0.071-0.079

0.072-0.082

0.15

年平均值

0.075

0.076

0.078

0.1

4.2.4 县城环境噪声现状
县环境监测站2009年噪声常规监测表明:县城道路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5.4dB(A),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2008)标准,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连续A声级为53.6 dB(A),夜间平均等效连续A声级为43.3 dB(A),符合县城功能区要求。

4.2.5 固体废弃物现状
全县固体废弃物2009年产生量为12.55万吨,其中:生活垃圾3.41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9.14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95%,排放量为4570吨。

4.2.6 生态环境现状
“十一五”期间,总的来说,生态环境保持较好,未出现较大的生态破坏事件,但农业面源污染呈加剧趋势。具体表现在,农药化肥污染方面:全县年使用化肥量约15000吨,年使用农药约140吨,化肥、农药经农作物吸收和土壤残留一部分后(其中氮肥流失率约10-25%,磷肥流失率约4-5%,农药流失率则高达70-80%),其它部分则随水流入周围水域,农村小港、小溪水质正在恶化。畜禽养殖污染方面:全县现存栏牲猪81多万头、牛5.2万头、羊2.3万只、鸡300万羽,其中以柏祥镇畜禽养殖发展较快,全镇现有牲猪9万多头,大多为农户分散养殖,无环保治污设施,周围水体呈富营养化趋势。

第五章 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环境保护

5.1目标与任务
5.1.1重点流域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
以东洞庭湖综合整治为切入点,着力建设生态东洞庭湖、民生东洞庭湖、富饶东洞庭湖、和谐东洞庭湖的“四湖”建设,加强湘江流域重金属综合整治以及新墙河流域环境连片治理,以重点工程环境目标为抓手,以建设“两型”社会重点任务为突破口,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5.1.2重点流域环境保护基本任务
⑴ 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原则,加强对东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生物基因多样化的保护;全面落实春季禁渔制度和捕捞许可证制度,严格保护渔业资源;将治水、治污、治沙有机结合,加强东洞庭湖生态保护,促进人湖和谐、人水和谐、人鸟和谐、人渔和谐。

⑵ 湘江流域内危害群众健康的重金属污染突出问题得到解决,主要是对历史遗留含重金属尾矿渣进行处理,并对矿区受污染土壤进行生态修复。

⑶ 解决新墙河流域畜禽养殖环境污染问题,改善新墙河流域生态环境。

5.1.3重点区域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
以分区控制、产业引导、分类管理为原则,同时考虑到全县各园区的环境问题区别对待,确定园区环境保护规划的总体战略为 “预防优先,防治结合,产业引导、协调推进”,确保“三园三区”企业的水、气、声、渣达标排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5.1.4重点区域环境保护基本任务
加强对县生物医药工业园、县建材工业园、湖南岳阳台湾农民创业园、临港产业新区、食品工业功能区以及电磁铁工业功能区“三园三区” 企业的环境监管,在政策和技术上支持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使其自发地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继续发展循环经济。

5.2主要措施
5.2.1重点流域环境保护主要措施
⑴ 环东洞庭湖流域的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是对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通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解决环东洞庭湖的环境问题。如白洋港流域环境连片综合工程,将对白洋港流域内30家规模化养殖场及6个养殖小区进行污染治理,消纳粪便的有机肥生产建设,养殖场零排放改造工程实施,有利于东洞庭湖富营养化防治,保护其生态环境。

⑵ 对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问题进行综合治理。新开钒矿尾矿渣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以及公田熊山铀矿尾矿渣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将对历史遗留含重金属废渣进行处置,并对矿区受污染土壤进行生态修复,矿区综合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受污染区域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风险和污染事故得到控制,安全隐患基本消除。

⑶ 新墙河流域环境治理,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区域内的规模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以及生活污水处理,如新开镇石墨港环境连片综合治理工程,将对新开镇生活污水进行处置,确保村庄饮水和灌溉用水安全。如费家湖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将对流域内规模化养殖场以及养殖小区畜禽养殖污染进行治理,改善新墙河水质。二是加大对重污染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的监管工作,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整合升级一批中型企业,加强实施工业污染源减排治理工作,实现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

5.2.2重点区域环境保护主要措施
⑴ 加大对工业园区的环境保护力度。严格园区环境准入制度,强化对园区企业的环境管理,新建综合污水处理站以及管网建设,进一步提高园区污水处理能力。

⑵ 强化园区内污染综合整治。督促企业提标升级,攻克一批企业污水和废气的集中收集处理难题,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施升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着力抓好节能减排工作,禁止固体废物违规填埋,防止二次污染。

⑶ 加强对湖南岳阳台湾农民创业园的规划建设,使园区的各项环保配套基础设施到位。

第六章 县城环境保护

6.1目标与任务
6.1.1县城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切实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快县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县城环境面貌,着力提高县城环境管理水平。

6.1.2基本任务
⑴ 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

⑵ 继续推进并不断深化县城生活污水污染治理,争取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达100%。

⑶ 建立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机制,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全面达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⑷ 实施城区清洁能源建设和改造工程。

⑸ 加强各类污染源的综合整治,搞好烟控区、噪控区建设,启动汽车尾气治理工作,着力解决影响市民生活的环境问题,如噪声扰民、油烟污染。

⑹ 加快县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创“国家级生态示范县”。

6.2主要措施
⑴ 对铁山水库及新墙水库库区的集镇、村庄生活污水进行治理;并加强库区现有工业污染治理,严禁新增工业企业进入库区;加强库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

⑵ “十二五”期间,建成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使县城的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⑶ 建成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初步使生活垃圾达到减量化和资源化,县城生活垃圾处理效率达到100%。

⑷ 全面取缔县城小吨位燃煤锅炉和城镇经营性燃煤炉灶,积极推进民用和工用“煤改气”工程,提高县城清洁能源比例。

⑸ 实施县城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深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工业布局,实行县城空气分级管理。收集城区环境噪声、县城道路交通噪声监测资料,以人口集中、交通发达区域为重点,按功能区划制定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⑹ 制定国家级生态县规划编制,实施相关生态建设工程。

第七章 工业污染防治

7.1目标与任务
7.1.1工业污染防治目标
“十二五”期间,工业污染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结合企业改制,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依靠科技进步推行清洁生产,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强化环境管理,增加环保投入,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遏制环境污染。

7.1.2主要任务
⑴ 严格控制工业废水污染势头,削减全县废水排放量,力争到“十二五”末,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100%。

⑵ 加大工业废气治理力度,提高废气处理率,努力控制工业废气污染物含量,力争在“十二五”末,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100%。

⑶ 加快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步伐,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争取达到95%以上。

⑷ 加强放射源的环境安全监管,防止放射性环境事故发生。

⑸ 加快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危险废物以及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100%。

7.2基本措施
⑴ 严格环境准入,促进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最大限度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严禁发展高能耗、高耗水、高排放和产能过剩的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行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进一步完善重点工业企业防控体系,推进污染减排从末端向中端和前端延伸,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⑵ 加强环境管理,实现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加强对工业企业污染防治设施的监管,将环境管理重心从排污口向环保设备设施延伸,不断提高企业污染防治能力。针对重金属污染治理问题,加强对历史遗留的尾矿的监管力度,投入资金和技术,处理含重金属的尾矿,对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生态修复。

⑶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对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将清洁生产作为环保专项资金申请、污染减排的前提条件。完善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环保督查和环境信息公开力度。

⑷ 完善和落实鼓励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和处置有关政策,强化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和处置的技术开发,拓宽废物综合利用市场。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监管,督促危险废物产生企业按危险废物管理条例进行自行处置或者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进行处置。

第八章 农村环境保护

8.1目标和任务
8.1.1农村环境保护目标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加强农村环境的监测和监管。到2015年,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有所控制,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得到一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占农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有所改善。

8.1.2主要任务
⑴ 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改善农村饮水环境。

⑵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重点是农村规模化养殖场污水治理以及零排放模式的改造工程。

8.2主要措施
⑴ 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编制,积极实施综合整治规划,针对不同区域农村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确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如费家湖饮用水源保护污染防治工程,紧紧围绕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方面,建立农村综合整治项目。

⑵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对农村企业污染防治和管理。

⑶ 着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发展有机食品产业为契机,引导开展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带动有机食品认证,结合农药化肥禁、限施区划定和管理,控制农村面源污染。

第九章 生态环境保护

9.1目标和任务
9.1.1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准则,以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我县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9.1.2主要任务
⑴ “十二五”期间,争取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和20个生态示范村。

⑵ 加强湿地生态环境建设监管。对湿地保护区进行细分,对核心区实行封闭管理,明确禁猎、禁渔、禁采,保护鸟类资源、珍惜水禽,保持物种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动态平衡。

⑶ 保护与开发并重,去发展生态旅游。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对集中的区域划为“生态旅游区”,规划旅游线路,建立相关旅游设施,禁止引进外来物种,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业。

9.2主要措施
⑴ 以推动提高全县生态建设为目标,切实推动以生态县和生态村为载体的生态建设示范工作,不断提高我县的生态建设水平。

⑵ 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护能力和规范化建设水平,加强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规范化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监督检查,严令禁止违规项目的建设,查处违法行为。

第十章 发展环保产业

10.1目标和任务
10.1.1发展环保产业的目标
“十二五”期间,结合我县工业结构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产业基地的孵化和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全面提高环保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将环保产业打造成为我县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10.1.2主要任务
⑴ 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⑵ 大力发展环境服务业。

⑶ 大力发展洁净产品制造业。

10.2主要措施
⑴ 加强对环保产业发展的指导,做好全县环保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工作。

⑵ 健全完善环境服务体系,重点发展环保技术和信息服务,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投资及风险评估等咨询服务,环境污染治理服务和专业化环保设施运营服务,鼓励发展环境总承包服务。

⑶ 重点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环境标志产品。

⑷ 积极推进信息服务的市场化进程、建立环境保护相应技术研究、生产技术开发和咨询服务等配套齐全的环境保护产业技术系统。

第十一章 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11.1目标和任务
11.1.1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目标
从当今世界经济形势的大背景下来看,“转方式,调结构”是我县经济保持高位增长的必然趋势,而低碳循环经济就是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高利用,使经济发展不伤害到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完美统一。

11.1.2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县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关键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节能减排模式。

11.2主要措施
⑴ 应加快推进产业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为主转变,加快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提升我县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开发我县发展潜力。

⑵ 打好节能减排攻坚和持久战,努力实现节能减排模式。要做好循环经济促进法贯彻实施工作;要组织编制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第十二章 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12.1环境监察能力建设
12.1.1环境监察能力建设目标和任务
以依法行政为前提,以加强基层环境监察工作为重点,健全环境监察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稽查机制,规范环境监察行为,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全面提高环境监察执法装备水平和能力,使环境监察工作适应环境保护的新要求,造就一支精干、高效、廉洁、文明的执法队伍。大力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提高环保队伍的现代化水平。

12.1.2主要措施
⑴ 根据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厅和市环保局的要求,我县环境监察大队争取在“十二五”期间达到国家三级标准以上标准,并通过验收。

⑵ 健全和完善环境监察网络监控系统。在“十一五”期间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基础上,加强环境监察网络工作站建设,健全环境监察网络监控系统,建设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

⑶ 推进部门内部专业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定期组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演练。抓紧建设全县环境监控信息中心,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系统。

12.2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12.2.1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目标和任务
健全监测体系,强化监测能力,提高监测质量,坚持为环境管理服务。始终以准确把握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为目标,实现环境监测自动化,监测信息网络化,仪器设备现代化。

12.2.2主要措施
⑴ 抓好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逐年添置更新监测仪器设备,到“十二五”末,拥有比较完善的监测仪器设备,包括常规监测、自动化监测站(点)所需仪器设备、装备环境应急监测系统;添置特色项目监测仪器,包括生物监测、土壤监测、生态监测、放射性监测、电磁辐射监测等仪器。

⑵ 加强队伍素质建设,不断提高整体监测能力,对现有技术人员分期分批进行业务素质和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的综合技能,引进高素质高学历人才。

⑶ 加强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配备应急监测车和快速反应检测仪器,为配合应急处置提供快速处置环境突发事件数据信息,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12.3环境统计与信息能力建设
12.3.1环境统计及信息能力建设目标和任务
提高环境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环境统计为宏观决策、污染减排服务,充分利用国家将环境统计能力建设列入污染减排“三大体系”建设和加大对环境统计工作支持力度的契机,构筑我县新的环境统计平台。

进一步完善我县环保信息系统,逐步建立结构合理、功能齐全、传输畅通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环境信息网络系统,以满足环境管理工作的基本需求,提高我县环境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水平。

12.3.2主要措施
⑴ 加强环境统计机构和队伍建设。进一步理顺环境统计的管理职能,借助机构调整机遇,在将统计工作划归总量部门管理的同时,充实和相对固定环境统计人员。

⑵ 加强环境统计硬件能力建设。从统计数据的采集与核查、数据录入处理与传输、数据存储与备份、数据分析应用与发布全过程考虑,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切实发挥投资效益,改进基础能力,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

⑶ 加强环境统计业务培训工作。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培训学习,提升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意识,提升环境统计的整体能力和水平。

⑷ 建立和完善我县环境基础信息库,包括环境质量数据库、污染源数据库、环境管理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库。加强职工的信息网络知识培训和网络专业管理人员的培养,形成一支与建立先进信息网络系统目标相称的队伍。

12.4固体废弃物管理建设
12.4.1固体废弃物管理建设目标和任务
采取积极措施,严格控制垃圾的产生量,加快城镇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储运和处理系统的建设,进行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进一步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综合能力建设,全面提高防范和应对事故灾难的能力。

12.4.2主要措施
⑴ 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系统。制定生活垃圾总量控制政策,加强环卫宣教活动,促进公众参与,树立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的忧患意识。

⑵ 建立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制定危险废物出现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为危险废物安全管理、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提供技术、信息支持。

⑶ 建立健全医疗废物回收、运输、处置体系,加大管理力度,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识。

⑷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各种工业固体废物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的执行,督促企业做好危险废物、工业废物的申报登记工作,建立好污染源档案,强化对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收集、运输、利用、贮存和处置的监督。

⑸ 建立放射源管理台账、档案,确保不发生放射源丢弃事故和重大辐射安全事件,重点突出废弃放射源安全处置,进一步做好废弃源单位处置、贮存工作。

12.5环境宣教能力建设
12.5.1环境宣教能力建设目标和任务
加大环境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环境科学意识、环境法律意识、环境道德意识和环境参与意识,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参与、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保护氛围,推动我县各项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12.5.2主要措施
⑴ 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政策的宣传,利用多种宣传媒体,提高全市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⑵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的投入,增加媒体对环境保护的公益宣传和频次,建立城区固定环保宣传栏或宣传橱窗。

⑶ 充分发挥社会和舆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导向和推进工作。

⑷ 继续做好“六五”环境日的宣传工作,同时加强对地球日、臭氧层保护日、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环保世界行等环保有关的纪念主题宣传报道工作。

⑸ 办好《环保论坛》,定期发布环保信息,配合开设环境热线电话,对环保热点、难点问题、重大案件进行探讨,引导公众关注环保,提高公众的环保参与意识。

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保障

13.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环保绩效考核机制
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将规划的目标、指标、任务等按年度进行分解,并对主要内容进行年度调度、绩效评估,实施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机制,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目标体系,使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确保规划的目标特别是减排目标和出境断面水环境质量指标等分解到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强化部门和政府环境绩效、规划实施成效、区域环境质量变化的环保实绩考核,实行环保问责制、行政责任追究制、行政监察制和区域限批,切实把环境保护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

13.2 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加强法制建设
通过全县普法教育活动,在全县范围内,定期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加大环保法规普及力度,提高市民的守法意识。对全县主要企业和相关负责人,以及全局职工干部定期组织法律培训,举办环境经济讲座等特色活动,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树立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绿色理念。严格环保执法,认真审查环保行政处罚案件,提高环保执法的权威性和精确性,做好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积极开展执法督查工作,实行错案追求制度。

13.3提升环保科技支撑能力
加强对环保科研能力建设支持,加大环保科研投资,加快环保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大力开发与污染控制、生态保护和风险防范相关的新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加快高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增强环保科技对环保工作的引领、支撑和保障作用。抓紧实施“十二五”水专项、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两型”社会建设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农业面源污染水体防治修复研究等项目,并尽快启动示范性工程建设;启动烟气脱硝关键技术研发,造纸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土壤、矿山植被、污染水域生态修复技术,清洁发展机制(CDM)与低碳排放技术,含重金属废渣无害化治理等一批带有前瞻性、基础性的研究项目,优先支持使用环保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推动环保高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环境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适应环境形势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环保科技人才队伍。

13.4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环境监管水平
加强环境监察执法标准化建设项目的建设。“十一五”期间,环境监察执法能力有所加强,但随着我县经济的迅猛发展,任务仍十分繁重,条件也十分有限,执法能力仍呈现明显不足。大力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建设一支以现代化执法手段为依托,精干、高效、廉洁、文明的环境执法队伍,推进污染物减排目标的实现。继续加大环境监察人员岗位培训力度,提高减排督查、核查执法水平。

大力夯实环境监测基础。进一步推进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系统提升环境监测水平,初步实现环境监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环保任务和各地需要合理配备仪器设备,重点加强环境监测应急能力建设,提升监测预警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扩大环境监测指标与范围,建立农村环境监管体系。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实现全县环保执法队伍建设基本达标。优化完善环境空气、水质自动站建设,完善区域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完善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提高自动监控水平。强化环境监管保障,保障环境监管机构正常运行经费、维护经费、更新改造经费。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加强数据质量控制,提高数据综合分析能力。

13.5健全全民参与的环境宣教系统
通过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酒店等“创绿”活动,坚持培养环保意识从娃娃抓起,坚持环保理念走进千家万户,坚持绿色消费在服务业发展。与县教育局合作,组织编印全县统一的环境保护教育材料。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等特别节日举办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全民参与、媒体宣传的形式,丰富市民的环保知识。负责配合县人大、县政协开展环保执法检查和调研。组织开展环保世纪行活动,负责搞好系列采访、报到工作。

13.6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环保投入
强化政府环保投入的主体地位,构建环保支出与GDP、财政收入增长的联动机制,“十二五”期间,我县环境保护投资约需104786万元,具体的项目投资概算见表13-1。充分把握好省对洞庭湖区和重点地区重金属污染防治投入的机遇,配套相应资金,解决好关系到民生的重大环境问题。创新环境金融产品,制定完善有利于环保投资的优惠政策,及时公布环境保护投资治理工程、环保技术需求等,引导银行、企业和社会投资环境保护。(岳阳县环保局)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