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上海市闸北区环境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

发布时间:2013-9-5 10:57:07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十二五”期间,是闸北区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实现闸北经济社会发展新突破的关键时期。为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不断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实现本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闸北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总体部署,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高度融合为目标,制订本规划。

一、环保形势分析

(一)“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十一五”是我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五年,也是我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以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五年,主要体现在:

1、环保目标全面落实

区委、区政府坚持将环境保护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改善提高闸北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区政府每年召开全区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推进大会,部署环境保护工作,将环保重点工作列入年度重点工作督查项目,定期对推进情况进行督办。区机关目标管理考核领导小组将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情况作为重点任务纳入机关目标管理体系中,对相关部门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一票否决制、各级文明单位评审环保一票否定制。区委、区政府在有限财力中保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十一五”期间,环保投入累计25.59亿元,其中区财政投入达到了17.97亿元,为推进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污染减排成果显著

我区把污染减排作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和突破口,通过推进排污企业关停搬迁,控制增量、削减存量;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等措施,不断削减工业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十一五”期间,共推动44家排污企业实施关停、搬迁或产业结构调整,大幅度削减了各类污染物的排放,解决了污染矛盾,优化了城区环境。2010年全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为108.25吨、253.06吨,较2005年分别下降了78%、53%。

3、环境建设进展较大

不断完善雨污水收集系统,新建寿阳泵站、永和北雨水泵站、彭浦十期雨水泵站、大洋桥泵站,完成志丹泵站截流设施改造。推进苏州河闸北段防汛墙改造,开展河道水质治理,完成西泗塘、走马塘截污纳管等工程,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64%。开展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三期工程,对7条河道实施疏浚,3条河道开展深化治理,主要河道实现“面清、岸洁、有绿、有景”。大力推进绿化建设,完成彭浦公园、闸北公园等改造,先后建成中环线绿地、中兴路一期绿地、广中绿带、苏州河沿岸公共绿地等公共绿地,进一步优化了公共绿化布局。全区绿地总面积增至601.93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22.92%。结合“迎世博”行动计划,我区加大旧区改造力度,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城区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环境品质得到提升。

4、环境监管不断加强

继续完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强化对污染源监管,不断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积极开展专项执法和行政处罚后督察工作,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十一五”期间,累计现场检查7907户次,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2394个,作出行政处罚106件。加强对环境风险源单位监管,保障环境安全,医疗废物集中收集率达100%,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处置率100%,“十一五”期间未发生环境安全事故。同时,我区始终把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期间共解决环境信访投诉3221件,突出环境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环境信访投诉逐年减少。

5、环境质量稳中趋好

水环境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彭越浦、走马塘重点河道水质基本消除黑臭,“十一五”期间全区综合水质改善率达到18.3%;大气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五年保持在85%以上,2008年—2010年连续三年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90%,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等主要污染物浓度呈下降趋势,2010年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了43%、11.1%、33.5%。区域平均降尘量从2005年的9.7吨/平方公里•月下降到2010年的7.8吨/平方公里•月,2006年建成“扬尘污染控制区”;区域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2009年全区通过“环境噪声达标区”复验。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的环境质量状况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与闸北建设环境宜居区的目标尚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城市环境顽症和复合型污染有待进一步治理

从水环境质量看,由于我区河道处于蕴藻南片水域的中游位置,受上下游水质影响较大,调水因水动力不足效果欠佳,市政泵站溢流放江的污水负荷较大,沿线单位存在雨污混流现象,因此走马塘、彭越浦监测河段水质改善不明显,水质达到功能区标准难度较大。从大气环境质量看,传统大气环境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大气中二氧化硫、PM10等浓度依然较高;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日益凸显,臭氧年均浓度和酸雨频率呈上升趋势;旧区改造和房地产开发力度大,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问题仍较为突出;餐饮业环境污染引发居民纠纷依然存在。从声环境质量看,建筑工地夜间施工噪声扰民时有发生;交通流量较大导致部分交通干道两侧交通噪声超标且居高不下。

2、总量减排的空间有限

“十一五”期间,本区污染减排以区域结构调整与工程减排并举,二氧化硫削减量达到78%。“十二五”期间,随着全区燃煤锅炉停用或清洁能源替代及燃煤烟气脱硫治理工程的基本完成,区域减排的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

3、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还面临站房紧缺的瓶颈。环境风险源监控技术和手段缺乏,应急监测能力还不能满足快速准确应对污染事故处置的需要。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能力不足。

(三)“十二五”环保形势

1、从宏观层面看,环保形势基本面持续趋好

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并把相关要求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家“十二五”及中长期规划。上海在“十二五”期间将处于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关键时期,“调结构、促转型”是上海“十二五”发展的主线,要求上海进一步强化污染减排和环境保护,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从区域发展看,闸北环境保护面临新的机遇

首先,前一轮的发展和积淀,为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打下了较好基础。区域经济总量较快增长,为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提供了经济支撑。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的制造业向现代都市产业集聚区的结构性转变,为区域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环境容量。合力推进机制进一步巩固,节能减排不断加强,区域发展方式逐步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转变,为环境保护的发展提供了后劲。其次,闸北新一轮发展,为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提供新的契机。“十二五”期间,闸北将站在上海的全局高度,根据区情特点,围绕“一个核心”、“三个功能集聚区”、“四个产业”,调结构、促转型、提能级,用改革创新精神解决发展中的难题,为实现闸北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区域的新发展为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有了更强劲的动力,更广阔的平台,更高的发展目标。

3、从环境压力看,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将进一步加剧

一是环境问题结构将更加复杂。压缩型、复合型的污染矛盾,特别是酸雨、灰霾、臭氧等区域性环境问题受外部和本地双重污染,改善的难度比较大;二是闸北作为中心城区,又处在大规模建设时期,噪声、扬尘和空气污染仍较集中;三是环境风险依然存在,危险化学品运输、辐射源管理等风险将成为影响区域安全的重要因素;四是公众对环境更高的诉求与自身能力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仍将凸现。

二、“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引领,围绕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把握区域发展主线,坚持以环境保护优化发展,以污染减排和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以“削减总量、提高质量、防范风险、优化发展”为着力点,持续加强全过程污染预防与控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促进绿色增长和低碳发展,促进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基本原则

——治本为先,优化发展。坚持环境优化经济发展,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污染源头控制,深化污染总量减排,围绕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配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生产生活向绿色发展和低碳宜居转变。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从公众对环境质量改善的基本需求出发,着力解决空气质量改善、环境风险防范和市容环境面貌等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污染矛盾和环境问题,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公共环境利益。

——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坚持传统污染问题和新型环境问题协同防治,巩固长效管理机制,重点解决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环境问题,进一步提升城区环境质量。

——共同参与,共建共享。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整合区域各方资源和力量,形成环保工作合力。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畅通参与渠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增加规划的开放性和可实施性。强化企业和市民的环保社会责任,倡导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鼓励公众参与环保实践,共建生态文明社会,共享环境保护成果。

三、规划目标及指标体系

(一)总体环境目标

到“十二五”末,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环境质量明显提高,主要河道水质、城市环境空气及声环境等主要监测指标达标率稳步提高,复合型污染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城区生活垃圾全部得到无害化处理;积极推动、服务优化产业结构,完成市下达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重点行业在发展中实现减排目标,单位工业增加值污染排放明显下降;环境安全得到保障,危险废物全部妥善处理处置,形成比较完善的风险源控制监管体系和突发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机制;城市生态建设继续加强,人居环境得到较大程度改善,为建设宜居城区打好基础。

到2020年,城市生态环境基本实现清洁、安全、健康,基本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宜居城区。

(二)具体环境指标

类别 序号 指 标 单位 2015 年目标 类型
环境 质量 1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 ( 1 ) % 90 以上 预期性
2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 % 80 以上 预期性
污染 减排 3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削减 % 10 约束性
4 氨氮排放总量削减 % 10 约束性
5 二氧化硫 排放总量削减 - 燃煤、重油等高污染燃料的锅炉二氧化硫实现“零排放” 约束性
6 氮氧化物 排放 总量控制 - 与 2010年基本 持平 约束性
环境 安全 7 城镇污水处理率 % 95 以上 约束性
8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约束性
9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 % 100 预期性
10 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 % 100 预期性
11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90 以上 预期性
12 重点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率 % 95 以上 预期性
13 绿化覆盖率 % 23.51 约束性
14 机动车环保检测覆盖率 % 80 以上 预期性
优化发展 15 单位生产总值 SO 2 排放强度 % 下降 35 预期性
16 单位生产总值 COD排放强度 % 下降 35 预期性
17 单位工业增加值工业固体 废物产生量 吨 / 万元 < 0.35 预期性
18 环保投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值 % 3 预期性
绿色低碳实践 19 创建区级绿色小区 50 约束性
20 创建区级绿色家庭 1000 约束性
21 建设区级环境教育基地 5 约束性

( 1 ): 此指标将根据环境保护部调整后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 AQI )予以调整。

四、规划重点领域

(一)深入推进污染减排

——完成市下达的减排指标,强化总量控制,促进发展转型

一是继续推进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减排。工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削减10%,全面完成中小锅炉清洁能源改造,燃煤、重油等高污染燃料的锅炉二氧化硫实现“零排放”;二是大气污染物减排增加氮氧化物指标。针对区域灰霾、酸雨和臭氧问题趋于集中的趋势,将氮氧化物作为区域性总量控制因子,予以重点突破,确保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与2010年基本持平。三是围绕“一主三限”加大结构减排力度。根据我区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发展路径,以结构减排为主,通过创新减排政策和机制,限制新增制造业、限制小分割和小市场、限制高能耗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环保产业,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改变。

(二)聚焦重点环境整治

——着力完善环境设施,治理城区环境顽症

基本消除污水收集管网的盲区,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率;加大力度开展雨、污泵站改造,降低泵站放江带来的冲击性污染负荷;继续加强噪声、扬尘和机动车污染控制。

(三)强化环境风险防控

——着力加强放射源、危险废物等方面的环境监管,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环境风险防范体系

“十二五”期间防范环境风险的主要方向是从重点控制常规污染逐步扩展到控制危害环境与健康的各种环境风险,强化对辐射源和危险废物收运、转运和处置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同时,进一步完善重点风险监管体系。按照“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原则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健全重点环境风险源监管的长效机制,逐步构建以“主动预防、快速响应、长效管理”为核心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维护区域环境安全。

(四)突出以环境保护优化发展

——着力推进结构调整,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一是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发挥规划和区域环评的作用,严格实施“批项目,核总量”制度,以服务苏河湾建设为导向,推进结构调整。二是着力推进排污企业搬迁或产业结构调整,根据上海市关于着力推进工业向规范的工业园区集中的原则,推进排污企业搬迁或产业结构调整。三是鼓励推动低碳发展,更加注重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发展模式,从各个层面促进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转变。四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聚焦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提升产业整体优势和能级。

五、主要任务措施

(一)水环境保护

推进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业源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削减10%。以泵站改造为抓手,降低雨天放江污染冲击负荷,逐步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以骨干河道带动全区河道整治,加强水系沟通,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全区河道基本消除黑臭。

1、不断完善水环境基础设施

开展泵站改造试点,减少雨天放江污染冲击负荷;拆除北上海物流园区内的排涝泵站,改善走马塘、西泗塘水体。

2、继续加强河道整治与生态修复

对市北高新园区内现有水系进行调整,开展水景观建设;改建东茭泾东岸国药物流段防汛墙及沿河景观建设;改建彭越浦东岸地梨港段防汛墙;实施彭越浦东岸(广中西路-汶水路段)防汛墙及防汛通道、绿化等沿河景观建设,疏浚彭越浦、东茭泾等河道;在彭越浦局部河段进行生态河道试点,主要为防汛墙改建,护坡、水面绿化布置。

3、高度重视水污染企业监管

规范工业企业污水治理设施的日常使用,确保工业企业废水治理设施稳定运行率达到95%以上。加大对工业废水中含一类污染物排放企业的监督管理,实行每月一次的废水监察制度,保障环境安全。加强日常监察力度,严格杜绝工业废水直排河道的行为。

(二)大气环境保护

以污染减排为主线,在继续大力控制扬尘、机动车等传统污染的同时,着力控制酸雨、灰霾、臭氧等复合型污染,进一步提高大气能见度,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此指标将根据环境保护部调整后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予以调整)保持在90%以上。污染减排指标在二氧化硫基础上增加氮氧化物,燃煤、重油等高污染燃料的锅炉二氧化硫实现“零排放”,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与2010年基本持平。

1、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加大对燃煤锅炉使用单位的管理,确保二氧化硫治理设施的正常使用,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同时,通过推进企业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天然气、煤气等清洁能源的替代使用,进一步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实施煤炭总量控制政策,“十二五”期间全区煤炭使用总量实现“零增长”。“十二五”期间,全区天然气使用率达到100%。

2、继续推进中小锅炉及工业炉窑污染治理

新建、改扩建工业锅炉、炉窑必须采用低氮燃烧技术;现有工业锅炉、炉窑逐步实施低氮燃烧改造。

全区10吨以下分散燃煤锅炉全部实施清洁能源替代。

3、积极推进针对性的大气污染防治

通过积极有效的宣传、指导、监管,对区内有VOCs排放的干洗业、汽修业、印刷业等行业,着手推进减排工作。

以巩固扬尘污染控制区创建工作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条块管理制度,综合协调,长效管理。加强道路保洁,主要道路机扫率及冲洗率在现有基础上力争有所上升,并加大保洁的频次;规范工地防尘措施,确保辖区内所有建设工程全面实行扬尘规范化控制措施。

加强对大气污染物治理设施的监督管理,将大气污染物治理设施的单位列入定期监控,确保达标排放。

巩固餐饮业油烟气整治成果,整治无证经营,优化餐饮业规划布局,引大引强,严格审批新建项目。

加强加油站油气挥发物回收工作的管理,确保达标排放。

(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与处置

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以“三废合一”、“三位一体”为方向,进一步完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与处置体系。继续加快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设施的建设,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继续保持在100%;通过源头减量,强化全过程监管监控,完善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系统,提高集约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得到全面安全处置。

1、全力推进生活垃圾的高效处置

加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及固废的综合利用,完善城市生活垃圾收集系统,提高分类收集率;建成区环卫基地,解决生活垃圾、粪便收集转运。

加强餐厨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的回收、处置和管理,做到密闭运输。

通过加强对垃圾收运车辆的技术改进、日常维护、建设污水定点排放系统和作业规范管理,控制垃圾收运车“线状”滴漏。

2、不断提高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水平

明确市、区两级重点监管的危险废物产生企业。建立重点监管危险废物产生企业的固体废物产生申报登记、贮存规范、转运合法和处理处置无害化环境评估及监督管理体系。加强重点监管危险废物产生企业和环境风险高位企业的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和审核。实施重点监管企业“一厂一档”动态监督管理。

积极探索工业楼宇(产业园区)危险废物收集试点,进一步规范区域内危险废物产生和收集活动。

对全区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大于1吨/年的单位,推进工业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完成区内危险废物社会化处理处置企业搬迁工作。

3、继续支持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加强新建项目的环境管理,实施固体废物减量化关口前移。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审核,促进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源头减量。

(四)工业污染防治

以调整产业结构和完善环境管理体系为重点,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单位生产总值主要污染物排放进一步下降。

1、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结合旧改和收购储备土地工作,积极促成排污企业搬迁或产业结构调整。

推进医药制造、木质板材及家具制造等行业全部退出。

建立单位产品或工业增加值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的评价(控制)制度。

2、深入推进清洁生产,加强工业污染源监管。

加大对重点监管企业的管理力度,确保污染物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每年制定监测计划,定期开展监测、抽查工作,确保重点监管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对污染源排放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以排污许可为抓手,加强工业企业污染排放管理,达到总量控制和节能减排要求。

在重点工业企业实施“一厂一档”制度;开展重点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强化对重点企业清洁生产的评估和验收,进一步加大对评估验收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完成8家重点企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及评估验收,并按照国家环保部的要求开展复评工作。

开展污染源普查成果开发,对企业按照行业类别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各行业污染物产生及排放的特性,总结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对企业开展管理工作。

3、深化都市工业园区环境管理项目

创新思路,深化对全区都市工业园区、创意产业园区的环保管理,发挥项目前期审批的导向作用,加强各相关部门、各街道(镇)及各园区的合作,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到日常的管理中,共同探索工业园区固体废物管理新思路,提高工业园区的环保管理深度。

(五)噪声污染治理

加大噪声污染治理力度,进一步巩固“环境噪声达标区”创建成果,不断加强社会生活噪声管理,严格控制建筑噪声和交通噪声污染。

1、加强区域环境噪声污染防治

对各类新建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继续抓好“环境噪声达标区”的巩固,对现有的噪声超标源进行治理。继续开展市级“安静小区”的创建活动,对已创建成功的“安静小区”,每隔3年复验1次。严格夜间施工审批手续,强化建筑工地的环境管理。

2、加强交通噪声治理

开展交通噪声防治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交通干道的降噪措施;严格控制机动车的鸣号,确保区域内机动车平均鸣号率控制在3%以下。

(六)区域优化发展

紧紧抓住上海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机遇,结合我区特点和发展需要,深入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引领节能环保和绿色发展,探索和推进低碳发展模式。

1、聚焦区域发展要求优化环境保护

聚焦苏河湾开发,会同规划部门对苏河湾规划开展环境战略调研,通过对苏河湾区域的现有项目和环境质量回顾,从环境保护角度对区域发展的规划提供建议,提出苏河湾建设的环境影响缓解措施,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和环境管理、监测计划,形成规划、建设中统筹生态、环保、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有效策略,确保苏河湾区域可持续发展,使苏河湾发展不仅成为闸北发展的亮点,而且成为上海市生态、环保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标志。

以减少项目环评审批为抓手,会同街道招商部门,严格控制低端餐饮、娱乐、沐浴等行业的准入,限制低端服务业的无序增长,在中部区域高品质住宅小区打造优质绿色小区。

在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开发建设上,实施绿色节能战略,注重节能环保产品的应用,引入欧洲LEED认证,打造符合国际标准的节能楼宇;强化绿化景观建设,构建生态园林化园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做大做强节能环保产业,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推进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创建国家级综合类生态园区。

2、开展绿色低碳宣传

“十二五”期间,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保护宣传要拓展社会宣传面,以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医院为重点,不断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形成公众参与的良好氛围。

广泛开展环保宣讲活动,普及环保知识。推进全社会节能低碳行动,倡导节约用水,推广节水设施和设备的使用。开展主题宣传和节能减排实践活动,开展环保知识讲座,倡导低碳减排的绿色生活,树立环保理念。面向社会,贴近市民,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

3、协调各方资源提升“绿色创建”数量质量

积极推进各类“绿色创建”活动,打造有特色、重实践的“绿色学校”、“绿色小区”精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环保。按照“绿色创建”的有关要求,在全区深入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小区”、“绿色家庭”、“安静小区”等创建活动。“十二五”期间,计划在全区所有学校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创建区级“绿色小区”50个、区级“绿色家庭”1000户,建成5个区级环境教育基地。

(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围绕上海建设生态型城市的总体目标,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优化区域绿化格局,营造城市绿肺,构建宜居城区,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

1、积极推进各类绿地建设,继续增加绿化覆盖率

建成中兴绿地二期,积极推进浙江北路绿地、彭越浦2号楔形绿地建设,形成我区休闲、娱乐和观景的新亮点。

2、打造城市生态空间,积极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健全完善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管理制度,提高绿地养护水平;大力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立体绿化的建设。

(八)环境风险防范

“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以防范为主,向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的全过程管理转变;以推进环保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向常态化监管转变;以提升环保应急能力为核心,向多部门、多环节的应急联动模式转变,着力建设全覆盖的网络化、专业化、现代化环境风险源监管体系。

1、建立风险源单位信息库

在完善企业“一厂一档”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编制本区《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工业企业名录》和与之对应的《环境风险源信息库》

2、建立更加完备的放射性污染源详细档案和动态数据库

将所有放射性污染源纳入年度申报登记范围,以全面掌握涉源单位放射源的使用、变更等情况。对管理级别较低的Ⅲ类射线装置使用单位,也纳入我局的污染源监管体系。依托市区两级监管体系,建立信息化系统,建立核技术利用单位动态管理信息库,形成电子化的监管对象信息。

3、加强环境风险控制重点行业、环境风险控制重点环节的监管。

制定监管监察计划,对医药、化工、涉重金属行业单位、放射源单位、危废产生单位每季组织一次专项检查,及时发现环境安全隐患;对所掌握的风险源单位、化学、辐射类物品的搬迁遗留情况做到监管率100%,同时加强对放射源和危废的申报、登记、储存、转运、处置的过程监管。

4、完善环境风险应急防范制度

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和管理制度,每半年一次着重监管风险单位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和人员、设施、物资的落实情况。加强对环境风险源的日常监督管理和宣传教育,促进各风险源单位对环境风险防范工作提高意识、建立机制、制定预案、落实措施。

5、合理规划布局严格总量控制

按照市环保局对辐照行业发展规划要求,协助做好辖区内辐照行业迁入工业区的准备工作,对放射源辐照单位进行总量控制,原则上不再新建辐照单位。

6、提升环境突发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根据世博期间的“实战”经验,拾遗补缺,完善我们的应急体系建设。一是按照市环保局要求,配置与区环境风险实际情况相匹配的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设备、人员防护装备和物资。二是在机构设置上,由专人负责辐射安全监管工作,并逐步形成环保局系统内“三监”联动,公安、安监、卫生等多部门参与的辐射安全监管网络。三是加大培训力度,组织与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有关的人员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专业业务培训;制定并完成放射性污染源监管人员全员培训计划。四是定期组织和开展环境突发事故的典型案例分析、模拟演练和实战演练,其中案例分析和模拟演练每季组织一次,实战演练每两年组织一次。

六、组织实施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环保推进机制

进一步完善区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协调推进委员会的决策机制,确保“十二五”规划和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有效实施和推进,将环保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重点目标任务作为区政府重要工作,纳入年度考核目标。

进一步完善委员会专项工作组协调推进机制。根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和委员会的决定,专项工作组对专项整治的目标任务提出实施计划,对项目实施情况做好跟踪、评估、总结和信息反馈,组长单位切实履行职责,督促项目落实,确保委员会各项决策高效有序推进。

(二)转变管理理念,提升监管水平

进一步转变环境保护管理理念,以服务区域发展、服务百姓合理需求为导向,把执法、管理、服务、解忧有机统一,变“管理惩罚式”为主为“服务指导式”为主。

进一步完善环保执法联动机制。有效整合行政资源,增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合力,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增强环境执法权威。

进一步强化污染源头防治。继续加强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开展政策环境影响评价试点,在宏观决策层面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进一步提高环境监管水平。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逐步推进环境监察全覆盖。以精细化监察为抓手,准确掌握辖区内污染源的动态变化。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境意识

制定和实施长期、全面的环境教育计划,加强环境警示教育,设立青少年环境教育基地。完善环境状况报告制度,定期公布环境信息;开办环保热线和网站,完善信访管理和处理工作,接受公众监督。在相关环境管理和决策制度中,逐步引入公众参与程序。结合节约资源和固体废物管理计划的实施,引导公众养成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习惯。

(四)打造两大体系,加强能力建设

打造数字环保监管体系,构建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进一步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打造区域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体系,重点提高应急监测能力和监督执法装备水平,确保能够快速识别、及时处置重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五)加大环保投入,建立激励政策

将环境保护投入纳入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并确保一定的比例,重点加强在环境基础设施、污染减排、环境监管能力等方面的投入。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激励政策,结合污染减排需要,制订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循环经济等补贴或激励政策。开拓资金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环境保护和建设,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环境投融资机制。

(六)重视队伍建设,提升工作绩效

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切实转变作风,切实加强对干部职工队伍的管理和廉政教育,改变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努力提高办事效率,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讲团结、讲奉献,树立环保队伍的新形象。注重干部职工的业务学习和培训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渠道培训干部,拓宽思路,提升理念,努力提高环保队伍的专业水平。深入学校、社区、家庭等各个方面,组织学生、教师等社会人员建立环保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普及环保知识,推行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使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开创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互利共赢的局面。(闸北区环保局)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