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柞水县环境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

发布时间:2013-12-5 10:50:03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一、“十一五”期间环保工作的主要进展

   (一)工业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成效,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加大了污染防治力度,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由2006年的328天增加到2009年的348天,实现了让群众呼吸上清新空气的目标。实施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加快老污染源治理步伐、取缔关停“十五小”企业等措施,严格控制污染。对全县排污企业在污染达标排放基础上实施了再提高工程,开展了小岭工业矿区环境污染专项整治,对全县15家污染企业实施了整改,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投资近2亿元,对辖区所有排污的企业进行了污染治理,到2009年底全部实现了污染物达标排放,柞水境内三大河流水质有了明显改善。对县城区医疗机构的医疗废水和医疗垃圾进行了处理。认真落实总量控制制度,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对主要污染物总量进行了有效控制。为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品位,按照“治标与治本”兼顾、“保护与建设”并重的总体思路,以“环境建设”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带动了污染源治理、城市综合整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园林县城、卫生县城、文明县城、三城同创,“一城”带“三城”的目标,通过全力实施,整体推进,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垃圾填埋厂、污水处理厂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也正在建设中,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取得实质性进展

    2009年底,按照“科学选址、集中养殖、统一治污、清污分流、干湿分离、综合利用、提高效益”的原则,加强了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控制与防治工作。在对畜禽养殖业进行规范审批的同时,积极推动、改变畜禽养殖行业中一家一户分散饲养和家庭饲养的传统生产方式,按照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建设养殖小区的指导原则,推进指导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为畜禽粪便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提供了方便,建成了两河乡中华村、凤凰镇清水村、小岭镇常湾村、蔡玉窑镇银碗村、马房湾村等多家规模化养殖业示范工程,促进了无公害蔬菜和林果的生产,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三)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

 把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清洁生产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实现环境保护、经济建设“双赢”的重要手段,积极开展示范试点建设,不断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方法。重点在工业园区以及高污染排放、高资源消耗的行业和龙头支柱企业,精心选择试点,优先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环保局成立了“推动循环经济清洁生产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大部分企业对选矿废水实行了循环利用,对尾矿进行了综合利用,余热回收,既节约了资源能源,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实行“促、帮、引”三措并举,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止2009年,我县重点抓了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试点,其中,向省申报了陕西银矿循环经济示范点建设和清洁生产审核,通过实施清洁生产,企业年可增加经济效益总计3198.75万元,使企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四)环境宣传教育更加普及深入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宣传贯彻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和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以提高环境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培养全民的环境道德,动员公民广泛参与环境保护为出发点,建设环境保护公众参与体系,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和社会舆论的宣传与监督作用,紧密围绕全县的环保中心工作,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每年在“6.5”世界环境日期间举行大型环保宣传活动,散发环保宣传材料,解答群众提出的环保问题。通过开展绿色单位创建,不断拓展环境宣传教育的社会层面,通过开展环境警示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2009年底,全县已获得市级绿色学校9所、环境优美乡镇1个、绿色村庄5个,省级绿色企业1家、生态村2个。

(五)环保“四大体系”建设有效推进

县政府出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决定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和《落实环境保护“四大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构建环境保护污染监控、科技支撑、资金投入和公众参与“四大体系”的目标要求和工作措施。启动了环境污染监控体系建设,实现了国控省控重点企业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系统联网。建立了环境监控平台,对国省控污染源实行了动态管理。开展了应急监测系统建设,制定完善了《柞水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争取了省市对相应的应急监测设备,提高了环境应急处置水平。

二、“十二五”期间面临的环境形势

    1、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为做好环保工作提供了保障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理论基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也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开辟了重要途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全县经济实力的日益提高,为环境保护提供了财力保障;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环境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有利于提高防治污染的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手段的完善;环境意识普遍提高,有利于推动环保活动的深入开展。在看到“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县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新的环境问题还在不断出现,全县环境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严峻的环境形势与我县建设陕南经济强县的目标和纳入关天经济区规划还不相适应。

    2、环境保护形势严峻。随着柞水县建设陕南经济强县率先突破发展的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更加显现,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不断呈现,污染减排任务繁重,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虽然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污染物排放总量还在上升,环境信访投诉案件上升,当前环保工作正处入艰难爬坡阶段和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

    3、农村环境污染未能有效控制。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土壤有机质减少,造成土地板结,地力下降;地膜覆盖面积的增加使耕地中塑料残留增加,降低了耕地的透气性,增加了农业耕作的难度;农药的过量使用,使农药不仅在大气中扩散流失,污染农产品,而且易引起农药中毒,造成巨大的经济浪费,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受到严重的破坏。

  4、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一是无环保产品生产企业。二是其它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单一,科技开发能力不足。三是开展清洁生产的能力不强,缺乏“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意识。四是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多数企业还停留在末端治理的老观念上,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未形成源头控制污染的氛围。五是企业融资困难。我县企业发展历史短、规模小、底子薄,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抗风险能力差。“十一五”计划重点项目建设进展缓慢。列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的环保项目共2个,即县城污水处理厂项目和垃圾填埋厂项目仅仅才开工。

    5、全县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小康社会的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县不仅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遗留的历史欠帐,还要解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新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压力很大。环保监管能力建设任重道远。要建立强有力的统一的环保监管机制、增强环境保护综合协调能力、解决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统计、环境信息、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等管理问题、污染事故预警和应急反应等手段达不到依法行政要求、建立健全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机制等。

总之,“十二五”时期既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时期”,还是我县环境与发展矛盾最突出时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基础性、战略性,环境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环保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抓住机遇,利用机遇,化解矛盾,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保护和发展“共赢”。

三、“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构建“和谐柞水”、“生态柞水”;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促进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生态县建设的进程;坚持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倡导生态文明,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坚持增强环境保护能力,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科技手段,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为促进我县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筑造坚实的环境保障。

  (二)总体思路

  1、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人为本,按照以污染治理化解环境压力,以资源节约优化经济结构,以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的思路,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载能力,研究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环境保护需求,努力建设省级生态县。

  2、着力实现环境保护工作的四个转变。即在指导思想上,由单纯强调保护,转到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中,实现发展和保护“双赢”;在工作思路上,由注重末端治理,转到注重从源头抓起,实施全过程控制;在工作方法上,由单纯强调执法,转到积极参与综合决策,实施监督管理;在治理模式上,由以点源治理为主,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按区域、流域和重点行业分步推进,重点突破。

  3、突出重点,坚持在发展中优先解决两个流域(社川河流域、乾佑河流域)、两个区域(小岭工业矿区、营盘生态旅游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环保问题。通过实施城市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农村环境整治和环境监管能力提升等六大重点工程,推动突出环境问题的解决,实现环境质量有所好转的环境目标。

(三)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科学规划。客观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环境压力,明确目标,统筹规划,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2、重点突破,全面推进。以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为重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集中力量解决制约经济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努力改善重点流域、区域和城市的环境质量,以重点突破推动全局工作,努力做到不欠新帐,多还旧帐。

3、强化法治,综合治理。坚持依法行政,强化监督管理,严格环境执法。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同步,综合利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手段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4、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以技术创新促进环境问题解决,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体系,推进污染防治设施市场化运营,完善环保制度,健全统一、协调、高效的环境监管体制。

(四)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县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城区空气质量、县城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饮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主要河流地表断面水质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功能基本稳定,农村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确保辐射环境安全;环境监管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五)规划指标
序号 主要规划指标 2010 年基数 十二五末目标
1 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100%
2 地表水断面水质达到标准 Ш类 Ш类
3 县城空气质量好于Ⅱ级标准的天数 348 天 350 天以上
4 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 1.59% 2.5%
5 污染物排 放总量 化学需氧量 605.8 吨 市下达指标
二氧化硫 2303 吨 市下达指标
6 污水处理 建制镇 10% 20%
7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30% 60%
8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25% 50%
9 自然保护区建设达标率 100% 100%
10 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率 20% 40%
11 环保机构建设(环境监察机构) 三级 二级
12 环保队伍建设 12 人 20 人
13 乡镇环保机构(环保所) 1 个 10 个
14 森林覆盖率 62% 70%
15 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20% 90%
16 工业废气达标率 95% 100%
17 工业废气达标率 90 100%
四、重点任务

 “十二五”期间,围绕全县环境保护总体目标,突出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能力建设三大领域,抓好工程结构、管理减排、水污染治理、城市环境整治、工业污染防治、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县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农村环境保护、“四大体系”建设八项任务,实施环保能力建设、城镇垃圾处理厂建设、危险医疗废物处置及工业污染防治、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建设六大工程。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5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0%,工业废气达标率达100%,工业废气达标率达100%,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自然保护区建设达标率达100%,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率达40%。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 2.5%,污染减排达到上级下达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各条河流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生态县建设

 全面启动生态县建设。根据现有生态基础和有利条件,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突出重点,围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社会建设、生态城镇建设、资源环境建设、发展能力建设等重点领域,积极构建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支撑体系、与自然和谐的环境安全体系、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体系,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以构建产业生态系统为中心,以生态环境改善、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提升全县的综合实力,把我县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良好,集约循环,和谐共生的生态县。

   按照生态县的建设要求,所辖80%的乡镇和村要达到环境优美乡镇标准和生态村的建设标准。2010年底前完成《柞水生态县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继续推进全县文明生态村建设,实现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的建设目标,2012年之前要有3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文明生态村建设标准,全面协调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继续开展环保创建活动。到2015年,要建成省级生态县,力争使我县50%的乡镇建成全市环境优美乡镇,30%的乡镇建成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继续开展陕西银矿、陕西大西沟矿业有限公司和陕西盘龙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环境友好企业的创建活动。

 (二)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导,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重点在全县工业企业、种殖、养殖等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主导行业的循环经济试点和示范园区。在我县工业园区全面推动生态化改造,培育和发展一批有影响和带动示范作用的循环经济企业或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到2015年工业园区实现循环经济建设标准。积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从我县主导行业清洁生产入手,促进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资源节约型示范企业和环境友好型示范企业的发展。以盘龙制药集团有限公司、陕西银矿为基础,开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试点,以点带面,带动我县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发展,发展具有典型作用的循环经济示范区,促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开展,为我县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

强化环境准入和淘汰制度。按照国家、省、市污染物排放强化环境准入标准,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工业园区的入园项目要注重“补链”项目的发展,促进工业园区生态化和循环利用;新建项目必须体现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要求,其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指标应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单位产品的污染物排放量不得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依法取缔“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关闭和淘汰国家明令禁止的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严格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国家、省《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全县重点污染企业和各类园区要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到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清洁生产适用技术普及率达到30%以上,重点污染企业清洁生产实施率达到50%以上。对污染物超标和超总量排放、生产过程中使用有毒有害原材料或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建立生产者环境责任延伸制度。建立环境标识、政府绿色采购、居民绿色消费制度,配合县计划局制定废旧物资回收办法,建立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体系,生产者应对使用后产品负责回收,消费者付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费用。推广、使用环保产品,促进绿色消费,延伸生产链,对企业产品包装物和产品使用后的废旧物资实施回收再利用。

 (三)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强化工业污染防治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控制结构性环境问题的发展。重点支持食品加工、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的发展;改造提升选矿、建材、种植等传统支柱工业。禁止被关闭的淘汰企业的落后生产装置和设备向欠发达乡镇和农村转移,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严格新建项目审批。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全面推行规划环评和重大决策环评,在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区域资源开发、各类开发区等重大决策中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高新建项目环保准入门槛,必须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设备,使资源消耗和排污强度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通过“以老带新”,做到增产不增污和增产减污。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推行环境监理制度,加强建设项目中后期管理力度,强化验收环节管理。

实现重点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工程,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2011年污染企业实行总量控制定期考核和公布制度。2012年重点排污单位达到排污许可证要求;2013年全县排污许可证发放率达到100%,所有排污单位达到排污许可证要求。2015年重点污染源实现自动在线监控。

深化工业污水防治。实施工业污水全面达标排放工程,严格控制工业污水排放量的增长。建立高耗水行业用水限额制度,重点发展工业废水脱氮、脱硫、脱色技术或替代技术以及废水中有机物质、重金属的回收和综合利用等节水技术设备,严格限制高耗水型工业项目建设。

强化工业废气防治。工业大气污染防治与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相结合。在2015年前现有燃煤厂全部采取脱硫措施。限制含硫量高的燃料,乡镇区域燃料含硫量均控制在1.0%以下。

(四)加强水污染防治,确保饮水安全

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加强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控制,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定期发布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信息。2015年全县地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集中力量解决乾佑河、社川河流域和南水北调沿线等重点流域水环境问题。制定并实施《柞水县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突出改善乾佑河、社川河等环境敏感河流、水域的水环境质量。制定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到2015年,水质达到功能区划要求。

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和配套管网建设。实施城市污水处理与回用工程,污水处理要与供水、用水、节水和污水回用统筹考虑。确保污水处理厂设施正常运行。2015年污水处理实现在线监控;城镇污水处理率平均达到60%,中水回用率达到30%以上。

(五)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加快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控制城区大气污染源。将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作为城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综合改善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到2015年,全县环境空气质量Ⅱ级或好于Ⅱ级标准的天数占全年的比例大于99%以上。

加快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县城为重点,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必须与城乡发展同步。实施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危险废物、医疗废物、一般工业废物处置工程,建立全过程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基本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到2015年,城乡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和回收网络系统,无害化处理率和资源化利用率均达到60%以上。

(六)加强辐射环境污染防治。强化放射源管理,健全放射源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全县放射源动态管理系统。开展电磁辐射污染源调查工作,建立电磁环境污染源管理系统,加强规划,优化电磁场的空间分布。

 (七)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

加强国家级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和柞水溶洞名胜区保护管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和恢复濒危物种种群。贯彻落实《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形成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信息交换机制。强化物种资源保护和安全管理。对引进外来物种必须进行风险评估,防止有害物种进入。

(八)强化农村环境保护与建设

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与水质改善工程、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土壤污染调查与治理示范工程、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创建工程、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工程,到2015年,基本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基本实现道路平整,庭院整洁,农村饮用水安全状况得到改善,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得到提高,农民生活与生产得到改善。

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大力推进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加大规模化养殖业的污染治理力度,保证农产品安全。到2015年,农村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5%。防止污染严重工业向农村转移,加快农村生态示范区建设,建设一批重点示范工程。

(九)强化“四大体系”建设,提升环境监控水平

加强环境监察能力建设。实施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环境监察大队达到一级建设标准。

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加强监测站应急监测建设。建成符合《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的县级环境监测站。环保、农业、畜牧、水产、水利、国土资源等重点部门依据各自职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环境监测和产品质量检验能力,形成农业环境与农产品质量检测、机动车尾气检测、人居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能力。

建设污染监控网络系统。所有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配套建设自动监测系统。城镇集中污水处理厂、饮用水源地和环境敏感河流跨县界断面安装水质自动监测系统;重点排污单位建立污染源在线监控装置。

建设环境信息传输网络系统。统一全县环境信息传输技术,完善环保部门局域网络;实现环境保护信息共享,为公众提供了解环保、参与环保、办理环保电子政务的平台。

建设环境管理指挥系统。建立全县环境安全应急体系,加强应急能力和队伍建设,规范应急管理工作,制定完善突发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建立与交通、公安、国土资源、农业、水利、卫生和林业等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分工负责、密切协作、高效务实的应急响应体系。

五、政策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落实环境保护领导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监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加强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分析,适时组织规划中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制定改进措施。

建立和完善环境质量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环境保护问责制,深化环保目标考核工作,把环境保护工作任务量化分解到经济综合管理、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加强对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任务完成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环境事故、严重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要追究责任。

强化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将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将环境准入作为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将环境管理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将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

(二)健全环保法规体系,提升主导行业环境保护水平

加强政策研究,针对我县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进一步完善环保制度建设,制定符合本县实际的规范性文件。按照“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即:贯穿行政执法责任制“一条主线”,实现既要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又要提高行政效率“两个目标”,抓住立好法、学好法、用好法“三个环节”,做到执法主体、执法行为、执法程序和执法形式“四个合法”,确保执法的依据、责任、权限、手段和要求“五个明确”。

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制定的环境法律法规,对重污染行业建立地方环境保护市场准入和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新、扩、改建设项目的污染,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淘汰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能力过剩、污染严重的企业,提升这些重点行业的环境保护能力。完善排污申报登记管理,到“十二五”末,我县重点行业全面实施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和年检率达到100%。完善环境污染限期治理制度,以排污许可和《国家建设项环境保护名录》为基础,实施污染物区域总量控制,对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的和违反排污许可擅自排污的予以严惩。完成四个规划:一是制定乾佑河地方标准及管理规定年度规划;二是制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年度规划;三是制定对环境保护系统和企业、乡镇领导人员及相关部门环境保护和经济管理干部的环保法律法规及知识的培训年度规划;四是制定环境保护系统法律法规、标准、业务技能的培训年度规划。

   (三)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污染防治重点地区的监管

全面推进环境保护依法行政。做到依法、公开、公平、公正,程序合法、程度得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的环境权益得到切实保护,环境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制裁。

继续深入开展环保专项执法检查,对资源和能源开发项目中的生态破坏问题、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中小企业污染反弹问题、流域和区域环境污染问题每年进行定期专项执法检查,依法惩处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者。提高环境保护依法行政的水平。落实和实施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提升环境执法监察部门硬件水平和人员素质。重点乡镇设置环境执法机构(环保所)。环境案件查处做到规范化、应急化和信息化。加大司法介入力度,重视污染纠纷案件民事审判工作,对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环境违法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加强对环境质量差、环境污染重、自然资源开发强度大的重点区域的监管力度,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以环境容量核算调整产业布局。限期整治相关行业和企业,对不能如期完成治理任务和污染反弹的地域,暂停在该地域安排财政支持项目,并停止审批和核准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

(四)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多元化投入环境保护建设

要按照“不欠新帐,多还旧帐”的原则,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环保投入机制。千方百计增加环保投入,“十二五”期间环保投入占全县GDP的比例保持在1.9%以上,“十二五”末达到2.5%。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城市垃圾集中卫生处置、危险废物集中安全处置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调动社会多元资金投入,建立有益于污染治理市场发育的价格体系,提高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和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的收费标准,规范市场秩序,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和法律保障,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

利用市场机制,改革自然资源及环境要素的计价方法,将环境容量资源化、资本化和产权化,在排污申报登记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基础上,电力、建材、医药等行业在“两控区”、环境敏感的河段和流域,开展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并逐步在全县范围内推进。

(五)加强环境宣教,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在全社会培养生态文化,倡导环境文明,加强领导干部的环保培训,做好中小学生环境教育,普及全民环保知识。积极引导新闻媒体、产业界、科学教育界、非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和公众个体等投身环保公益活动。发展和规范各级、各类环保非政府组织,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搭建平台。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展览、书籍等多种媒体形式,加大环境警示教育力度,将循环经济、生态文明与环境文化思想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渗透到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消费行为。

进一步实行环境保护政务公开制度,扩大公开范围,增强环境管理透明度,环保部门建立和实施定期发布城市空气、水体水质、饮用水源水质和城市噪声等环境质量信息,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和环保法律法规、政策、环境标准以及环境功能区划信息的制度,便利公众查询,推动公众参与对环境执法的监督。

落实公众环保听证制度,制定公众环保听证办法,在环境保护立法、政策和规划制定以及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实施前、实施中以及实施效果评估时实施,充分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制定保护公众环境权益的法律和制度,使公众有更多的渠道、途径和法律救助方式,行使检举权、控告权和索赔权,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

六、重点工程项目

环保重点工程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十二五”开始,重点工程项目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认真组织落实,推动解决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环境质量。为实现柞水县“十二五”环境保护目标,需要进一步落实环保投资,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增加环保投入。在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和公众参与下,以重点项目的实施带动环境保护的全面开展,以国家投资拉动地方资金投入,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依据我县“十二五”环境保护需要完成的重点工程估算,全县约需环保投入,74214.7万元,其中重点工程投入57327.7万元,农村环境保护工程投入16887万元。

  一、重点工程投入项目八项:

1、环保能力建设工程:包括环境应急、执法监察、环境监测、环境信息、环境宣教等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2643.7万元。

     2、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总投资4547万元。

 3、县城垃圾处理厂工程:总投资3163万元。

 4、饮用水源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包括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农村饮用水源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总投资770万元。

5、13个农村生态环境示范点建设工程:总投资5004万元。

6、污染治理工程:包括6个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和4个重点企业污染源治理工程:总投资25800万元。

    7、两个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处理工程:总投资13600万元。

    8、重大项目的环境管理:投资1800万元。

二、农村环境保护规划重点工程项目工程六项

为实现柞水县“十二五”农村环境保护目标,全县约需环保投入约为16887万元(包括自筹4477万元、地方政府配套4150万元、和申请专项资金8260万元)。其中:

一是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程:包括十个村的饮水安全工程、垃圾治理工程、污水治理工程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总投资3145万元。(其中自筹845万元、地方政府配套800万元、和申请专项资金1500万元)

二是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包括10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工程总投资4040万元。(其中自筹1120万元、地方政府配套1000万元、和申请专项资金1920万元)

三是历史遗留的农村工矿污染治理工程:包括对小岭镇、杏坪镇、石瓮镇、红岩寺镇四个镇共10个村的历史遗留的工矿污染治理工程总投资4110万元。(其中自筹1110万元、地方政府配套1000万元、和申请专项资金2000万元)

四是生态创建工程:包括柞水生态县、13个生态乡镇、和10个生态村的创建工作共投资4000万元。(其中自筹1100万元、地方政府配套980万元、和申请专项资金1920万元)

五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营盘镇污水处理工程总投资1342万元。(其中自筹242万元、地方政府配套300万元、和申请专项资金800万元)

六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项目:营盘镇生活垃圾处理工程总投资250万元。(其中自筹60万元、地方政府配套70万元、和申请专项资金120万元)(柞水县人民政府)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