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电话:400-000-2365

Ti/PbO2阳极氧化对污泥的处理分析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时间:2017-9-4 10:42:56

污水处理技术 | 汇聚全球环保力量,降低企业治污成本

市政污泥是市政污水经生物处理的必然产物,具有产量大、初始含水率高 (95.0%~99.5%)、脱水性能差、处理费用高等特点,其处理处置已成为污水处理衍生出的重要难题 (Raynaud et al., 2012).研究表明,污泥中存在的大量胞外聚合物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 是导致污泥脱水困难的关键因素 (Neyens et al., 2004).EPS是微生物在一定环境下产生的包围在微生物细胞壁外的多聚化合物,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多聚糖、核酸等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Flemming et al., 2001;Frølund et al., 1996;Zhen et al., 2013).当前,发展污泥预处理技术,实现EPS的高效快速破解,是提高污泥脱水性能的重要研究方向.

污泥预处理方法主要有物化法、生物法及其联合技术等.物化法使用较为广泛,但通常仅用于提高污泥脱水速率,污泥的脱水效果较差,且污泥中的残留药剂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Yuan et al., 2011;周贞英等,2011);生物法因生产成本高,菌种较难稳定而未得到广泛应用;二者联合技术虽较单一法脱水效果好,但多数还处于研究阶段,应用实例不多,有待进一步研究.近年来,电化学氧化法因其具有高效低耗、反应条件温和易控等特点,已被应用于污泥预处理的研究 (Yang et al., 2011).该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金属氧化物电极,在通电条件下,可直接或间接氧化破解EPS甚至微生物细胞,从而实现有效脱水.现有研究采用Ti/RuO2电极 (Yuan et al., 2010)、石墨板电极 (王诗生等,2014)、铜-石墨电极-CPAM (吴坚荣等,2014) 及Ti/RuO2-S2O82-/Fe(Ⅱ)(Zhen et al., 2013) 等联合电解技术进行污泥预处理,但这些电极在脱水性能及效率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如Ti/RuO2电极 (Yuan et al., 2010) 电解污泥的毛细吸水时间 (CST) 降低率达18.8%,脱水性能还有较高改善空间.Ti/PbO2电极具有稳定性强、析氧电位高、实用性好等特点,被广泛用于电氧化降解有机物领域,而有关其在污泥预处理方面的研究鲜见报道.因此,本文采用Ti/PbO2电极探索污泥脱水性能,考察电解电压、极板间距、电解质种类及电解质投加量等因素的作用,并进行相关表征,解析其破解机理.具体参见污水宝商城资料或http://www.dowater.com更多相关技术文档。

2 材料与方法 (Materials and methods) 2.1 实验材料

实验所用市政污泥取自深圳市西丽再生水厂,并于4 ℃条件下保藏备用,存留时间少于72 h.污泥基本性质:pH值6.35~6.57,含水率为98.9%~99.3%,VSS/TSS为53.28%(VSS:挥发性悬浮物质;TSS:总悬浮物质).

2.2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反应器材质为有机玻璃,

图 1(Fig. 1)

图 1 电化学实验装置示意图 (1.直流稳压稳流电源;2.转子;3.钛/二氧化铅阴极;4.钛/二氧化铅阳极;5.反应器;6.磁力搅拌器)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electrolysis reactor

2.3 实验步骤

以Ti/PbO2网状极板为阴、阳极,分别在不同电解电压、极板间距、电解质种类及电解质投加量等条件下电解市政污泥.实验过程中污泥量控制为150 mL,搅拌速率为100 r·min-1.期间定时取样,测其CST值;同时,将所取样品在0.08 MPa压力下进行抽滤,测定滤饼含水率、上清液蛋白质浓度、多聚糖浓度,并分析污泥细胞的形貌.

2.4 分析方法

pH值采用精密pH计 (上海雷磁pHS-3C) 测定;VSS、TSS采用标准称重法检测 (国家环保局,2002);污泥上清液采用美国R400真空泵抽滤获得;上清液蛋白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测定 (赵英永等,2006);上清液多聚糖采用蒽酮-硫酸法测定 (易剑平等,2003);污泥形貌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BRUKER Multimode-8).污泥毛细吸水时间 (CST) 指污泥中的毛细水在滤纸上渗透单位距离所需时间,直接反映污泥脱水难易程度 (Yuan et al., 2010;Zhang et al., 2016;Erden et al., 2010),采用CST测定仪测定 (Triton 304B,UK),CST值越小,表明污泥保留水分的能力越弱,可脱水性能越好.另外,本研究还增加了污泥抽滤后室内静置晾6 h,再105 ℃烘2 h测试绝对含水率的方法,验证CST测试的有效性.

3 结果与讨论 (Results and discussion) 3.1 电化学预处理中不同参数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3.1.1 工作电压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在极板间距2 cm、电解质为0.6 g NaCl条件下,考察0~20 V范围恒压电解对CST的影响 (电压超过20 V时,电极析气剧烈,形成的气泡除附着在电极表面,降低传质速率外,还会导致污泥随泡沫流出无法进行氧化),结果见图 2.当电压 < 10 V时,污泥CST随电解进行变化不明显,表明低电压破解污泥作用较弱,污泥脱水性能未改善.电压≥10 V时,CST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电压为20 V时,电解仅5 min,CST升至最高463.5 s,随后于10 min时降为20.3 s,CST降低率为89.72%,电解至20 min时CST降低率升至92.65%,脱水性能得到明显改善,继续电解CST值保持相对恒定,表明脱水较为彻底,没有新的结合水释放.而电压为10 V时,污泥CST值变化特征较20 V时滞后,电解10 min才达最大值,延长电解时间,于30 min时缓慢下降81.21%.电压为15 V时,CST值虽然于5 min时达到最大值386.5 s,但仍小于20 V时的463.5 s,说明污泥破解及脱水不及20 V时完全.由此可知,本电解系统的最佳电解电压为20 V.另外,烘干测试表明,初始污泥的绝对含水率为93%,直接抽滤后降至82%,晾6 h后降至66%;而经过20 V电解20 min的污泥在抽滤后的绝对含水率为49%,晾6 h后降至11%,污泥脱水较为完全,这也与污泥电解后CST时间显著变短能有效对应.

图 2(Fig. 2)

图 2 不同电压下电化学氧化处理对污泥CST的影响

上述CST值随电解进行先增后减的结果可能是因增大电压,增强了电极氧化能力和羟基自由基 (·OH) 的释放,从而促进污泥电氧化过程,利于电解初期污泥菌胶团和EPS破解成微细颗粒,污泥分散后的总比表面积增大,缔合更多水分子,导致污泥脱水速率变慢,CST值增大;在CST达最高值后继续电解,污泥中部分有机质被氧化,缔合作用变弱,脱水性能改善,甚至深度破解微生物细胞,使细胞液流出,实现污泥预处理,从而CST值迅速下降并低于初始值.

3.1.2 极板间距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在电压20 V、电解质为0.6 g NaCl条件下,考察极板间距对CST的影响,结果见图 3.极板间距> 2 cm时,污泥CST值随电解进行变化较小,这可能是极板间距增加导致板间电阻变大,电流减小,电生氧化作用减弱,使电场对污泥破解氧化的能力降低,污泥脱水性能未得到有效改善.当极板间距为2 cm时,CST值呈先增后减趋势,前5 min CST升至最大值,然后迅速下降并在10 min时较初始值降低了87.05%,随电解时间延长,在20 min时降低了93.78%.这主要是因极板间距减小到一定程度,达到有效氧化污泥的电场条件,从而有效地破解氧化了污泥菌胶团和EPS,脱水性能明显改善.当电极距缩短为1 cm时,CST值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脱水效率并未明显优于2 cm时.这可能是太小的极板间距使电解加剧,生成较多的气泡未得到及时排出,聚集于极板上,阻碍了污泥菌胶团的破解氧化,脱水性能未明显改善.此外,若污泥中掺杂有导电固体,极板间距太小,易造成阴、阳极短路 (马鲁铭等,2008).综合考虑选择极板间距为2 cm.

图 3(Fig. 3)

图 3 不同极板间距下电化学氧化处理对污泥CST的影响

3.1.3 电解质种类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污泥电导率低,通常需外加电解质以提高泥水混合相的导电性能.本研究在电压20 V、极板间距2 cm、钠离子浓度都为0.067 mol·L-1条件下,考查几种常见钠盐电解质对CST的影响,从而比较阴离子或酸根离子对污泥脱水效果的作用.由图 4可见,各电解质作用下CST值都先增后减,变化趋势相似.但加NaCl时,CST值升降速率都明显高于其他几种电解质,并在20 min时CST降低率达92.56%,污泥脱水性能最好.这可能是由于在电解过程中除电解水产生的·OH起氧化作用外,Cl-还在PbO2阳极作用下生成了氯气和次氯酸根等氧化剂 (卓琼芳等,2012),增强了污泥破解氧化效果,使污泥脱水性能优于其他电解质,而其他含氧酸根离子因析出电势高,不能在溶液中放电,仅有电解产生的羟基自由基起氧化作用,故脱水速率较缓慢.此外,NaCl廉价易得,故选择NaCl为电解质.

图 4(Fig. 4)

图 4 不同电解质电化学氧化处理对污泥CST的影响

3.1.4 电解质投加量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在电压20 V、极板间距2 cm条件下,考查NaCl投加量对CST的影响.从图 5可知,NaCl投加量为0~0.6 g时,CST变化速度随NaCl投加量的增多而加快.当投加0.6 g NaCl时,电解10 min,CST值下降最快且低于其他投加量对应的值,并于20 min时达最低值,CST降低率达91.91%.这可能是因为Cl-含量增多,溶液电导率增大,电解产生的氯气和次氯酸根也越多,夺电子氛围增强,短时间内污泥破解氧化更彻底,使得污泥彻底脱水更为迅速.继续增大NaCl量至0.8 g时,电解10 min后CST值并未低于投加0.6 g NaCl时的对应值,这说明污泥脱水效率并未得到进一步改善.这可能是实验过程中电解质投加浓度太高,产气量太大,未能及时溶解,造成气体的浪费,同时气泡在电极表面形成气阻,导致菌胶团破解氧化时间延长.鉴于上述实验结果,0.6 g为NaCl电解质合适的投加量.

图 5(Fig. 5)

图 5 不同NaCl投加量下电化学氧化处理对污泥CST的影响

3.2 电氧化预处理与污泥中蛋白质和多聚糖成分释放的关系

EPS普遍存在于剩余污泥颗粒中,稳定吸纳着污泥中的结合水,并对污泥微生物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而蛋白质和多聚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总有机碳 (TOC) 占EPS总量的70%~80%(Dignac et al., 1998).因此,通过检测电解污泥后上清液中蛋白质和多聚糖浓度,可为EPS破解氧化提供直接证据.图 6为上述优化后的电解条件下 (电压20 V,极板间距2 cm,电解质为0.6 g NaCl),污泥上清液中蛋白质和多聚糖浓度随电解时间变化的关系.由图 6可知,蛋白质和多聚糖浓度变化趋势相似,且与CST随电解进行的变化特征存在较强的对应关系,电解前5 min,EPS被氧化破解释放出游离态的蛋白质和多聚糖,其浓度逐渐增大,且在5 min时达最大值,对应CST最高值.这可能是由于蛋白质和多聚糖结构中的羟基、羧基、磷酸基及氨基等离子基团具有亲水性,污泥破解时蛋白质和多聚糖从污泥中分解出来,上述各种亲水基团得以直接释放到水体中,缔合更多水分,导致污泥脱水速率变慢,CST测量值相应增大.随后继续电解,水体中游离的蛋白质和多聚糖有机质被阳极深度氧化分解,浓度降低,从而与水分子的缔合性能变差,因此,脱水速率加快,CST值对应降低.通过对蛋白质和多聚糖浓度随电解时间变化关系的解析,由此表明EPS的存在状态对污泥的脱水性能起到关键作用.

图 6(Fig. 6)

图 6 最佳条件下电解对污泥上清液蛋白质、多糖浓度的影响

3.3 电化学预处理对污泥微观形态的影响

鉴于原子力显微镜 (AFM) 可在常压液相观察细胞形态学和生物大分子结构 (邢晓波等,2013),本研究采用AFM直接观测污泥菌胶团絮体结构在电解预处理前后的形貌变化,以期为污泥脱水机理分析提供形态依据.图 7是处理前后一般污泥微生物细胞原子力显微镜图.未处理的污泥微生物细胞完整 (图 7a),呈饱满的圆球状,且表面包裹一层致密聚合物;而在优化条件下电解,完成污泥预处理后 (图 7b),一般的菌胶团形状已呈无规则状,细胞已破裂.这表明电解时污泥菌胶团内的细胞被破解,菌胶团内的水和有机物被释放到溶液中,污泥的结合水与细胞液充分释放,从而实现了彻底脱水.

图 7(Fig. 7)

图 7 污泥菌胶团的AFM图 (a.处理前污泥,b.优化条件下处理后污泥

4 结论 (Conclusions)

1) 以Ti/PbO2网状极板为阴、阳极,电解污泥的最佳条件为:电压20 V,极板间距2 cm,电解质0.6 g NaCl,电化学处理20 min时CST降低率达90%以上,污泥脱水性能得到较大改善.

2) 通过上清液蛋白质、多聚糖浓度分析及污泥原子力显微镜形貌观察,从聚合物分子及细胞尺度进一步解析了电解氧化污泥预处理机理.EPS被破解氧化,释放有机质和结合水,有机质浓度先上升随后因电解氧化而导致浓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