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范围东至夏城中路-湖塘河,南至鸣新中路-天润大道,北至滆湖中路,西至常武中路,总面积约1.62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2024-2035年,规划基准年:2023年。
规划目标
瞄准“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和“532”发展战略,以“服务全市转型升级、培育常州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培育“总部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楼宇经济”四大经济;发挥“聚能、释能、创能”作用,将常州科教城打造成为“国际合作先行区、创新创业引领区、科技服务核心区、未来产业集聚区”。
打造国际合作先行区。充分激发中德创新园平台优势,塑造多元包容、宜居宜创的国际化创新创业环境,探索国际开放合作新路径,集聚国内外更多资源要素,推动企业与全球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率先建立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格局。
打造创新创业引领区。着力建设创新创业优质载体,加速聚集高端创新创业要素,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培育高成长企业集群,为全市输送高质量企业梯队,在全市乃至长三角
形成创新创业引领效应。
打造科技服务核心区。面向全市“253”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需求,外引内培集聚一批高水平科技服务机构,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服务业态,打造创新创业大数据平台,融合新兴技术创新服务手段,着力提升科技服务效能,塑造高水平科技服务品牌,争创国家级科技服务业集聚区。
打造未来产业集聚区。立足园区创新平台的资源集聚与项目孵化优势,打造机器人、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合成生物、新能源等技术领域研发创新平台,发挥总部、平台、楼宇、数字经济的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释放新兴产业集聚辐射效益,打造智能应用场景,彰显常州智造名城活力与魅力。
会员可见完整内容
马上解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