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电话:400-000-2365

黑臭水体底泥原位改良方法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时间:2019-10-31 13:53:42

污水处理专利技术

  申请日2019.07.15

  公开(公告)日2019.09.17

  IPC分类号C02F11/00; C02F11/02; C02F11/0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黑臭水体底泥原位改良方法,通过向底泥中依次投加过氧化钙、高效聚合氯化铝、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分子量为800万~1200万);持续搅拌、曝气0.5~1小时、向底泥中依次投加反硝化菌剂、光合菌剂和生物促生剂;种植挺水植物或/和沉水植物等技术手段,不仅可原位去除底泥污染物,还可同时恢复上覆水体水域环境,应用性强,经济合理,方法可行。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黑臭水体底泥原位改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向底泥中依次投加过氧化钙、高效聚合氯化铝、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分子量为800万~1200万),在投加过程中进行搅拌处理;

  步骤b、持续搅拌10~30分钟后,曝气0.5~1小时;

  步骤c、向底泥中依次投加反硝化菌剂、光合菌剂和生物促生剂;

  步骤d、2天后,种植挺水植物或/和沉水植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臭水体底泥原位改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a中的过氧化钙投加量为100g/m3~300g/m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臭水体底泥原位改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a中的高效聚合氯化铝以连续喷洒方式均匀注射到所述的底泥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臭水体底泥原位改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a中的高效聚合氯化铝投加量为50g/m3~200g/m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臭水体底泥原位改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a中的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用水溶解成0.2%~0.5%浓度,投加量为2~5pp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臭水体底泥原位改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c中的反硝化菌剂投加量为0.2g/m3~2g/m3,有效活菌数≥1.0×108个/g。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臭水体底泥原位改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c中的光合细菌投加量为0.1mL/m3~1mL/m3,有效活菌数≥3.4×109个/mL。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臭水体底泥原位改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c中的生物促生剂成分为矿物质、维他命、氨基酸、嘌呤和嘧啶的混合物,投加量为20~100L/m3。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臭水体底泥原位改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d中的挺水植物或/和沉水植物为狐尾藻、龙须眼子菜、菹草或/和金鱼藻,种植密度为50~300株/m2。

  说明书

  一种黑臭水体底泥原位改良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治理技术领域,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黑臭水体底泥原位改良方法。

  背景技术

  河道底泥是黑臭水体重要的污染物来源,经过长期的沉积与吸附作用,底泥中赋存了大量重金属污染物、营养元素污染、难降解的有机物等。当有机污染物含量过高时,好氧微生物活动剧烈,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氧气,造成水体缺氧,有机物在缺氧状态下不完全降解而产生氨氮、硫化物、挥发性有机酸等致臭物质;铁、锰金属元素与硫作用产生的化合物被腐殖酸和富里酸吸附络合形成致黑化学物质。底泥与水体时刻发生物质交换,源源不断地向水体释放污染物质,对水体环境造成长期破坏。

  目前,污染底泥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原位处理技术和异位处理技术。异位处理技术主要有底泥疏浚技术,其优点是见效快,技术成熟,有专业的疏浚设备、疏挖工艺流程,但底泥疏浚技术成本较大,对疏浚底泥深度要求精确,疏浚不当,不仅不能有效控制底泥污染物,还会加重上覆水体的污染,对疏挖区底栖生物会造成影响。原位技术可以避免疏浚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问题,不需要寻找额外的处理处置场地。原位处理技术主要由原位覆盖和原位钝化技术。通过投加化学药剂的原位钝化技术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青睐,生物修复因其环境友好、修复效果持续时间长、微生物繁殖速率高等优点受到广泛推崇。

  化学法是通过投加化学药剂的方法来降低沉积物中污染物质的溶解性、迁移性和毒性,一般投加在沉积物表层,固化或无害化沉积物中的污染物,从而达到修复黑臭、富营养化水体沉积物的目的。生物修复技术是通过生物本身的生长增殖等代谢活动,消耗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质,修复被污染的环境,同时进一步强化水环境的生态稳定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黑臭水体底泥原位改良方法,在对底泥污染物原位去除的同时,可恢复上覆水体水域环境,应用性强,经济合理,方法可行。具体内容如下:

  原位改良上述黑臭水体底泥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向底泥中依次投加过氧化钙、高效聚合氯化铝、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分子量为800万~1200万),在投加过程中进行搅拌处理;

  步骤b、持续搅拌10~30分钟后,曝气0.5~1小时;

  步骤c、向底泥中依次投加反硝化菌剂、光合菌剂和生物促生剂;

  步骤d、2天后,种植挺水植物或/和沉水植物。

  作为本发明更优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步骤a中的过氧化钙投加量为100g/m3~300g/m3。

  作为本发明更优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步骤a中的高效聚合氯化铝以连续喷洒方式均匀注射到所述的底泥中。

  作为本发明更优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步骤a中的高效聚合氯化铝投加量为50g/ m3~200g/m3。

  作为本发明更优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步骤a中的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用水溶解成0.2%~0.5%浓度,投加量为2~5ppm。

  作为本发明更优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步骤c中的反硝化菌剂投加量为0.2g/m3~2g/m3,有效活菌数≥1.0×108个/g。

  作为本发明更优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步骤c中的光合细菌投加量为0.1mL/m3~1mL/m3,有效活菌数≥3.4×109个/mL。

  作为本发明更优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步骤c中的生物促生剂成分为矿物质、维他命、氨基酸、嘌呤和嘧啶的混合物,投加量为20~100L/m3。

  作为本发明更优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步骤d中的挺水植物或/和沉水植物为狐尾藻、龙须眼子菜、菹草或/和金鱼藻,种植密度为50~300株/m2。(发明人牛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