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7.02.13
公开(公告)日2017.09.01
IPC分类号C02F9/14; C02F103/28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造纸废水 回收及处理系统,包括通过管道依次串联连接的蓄水池、提升泵、分离絮凝装置、曝气池、沉淀池、中水池,且所述分离絮凝装置、沉淀池的底端均设有排污口,所述排污口与污泥池相连,实现本实用新型各装置的连接,其中,分离絮凝装置可实现造纸废水的分离及絮凝处理,并结合曝气池内活性污泥处理,可实现造纸废水的多级回收处理,进而提高废水的处理效率,减少废水的排放,与此同时,曝气池底部辅助设有曝气装置,可有效提高活性污泥处理的效率。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造纸废水回收及处理系统,包括蓄水池、提升泵、分离絮凝装置、曝气池、沉淀池、中水池,所述蓄水池、提升泵、分离絮凝装置、曝气池、沉淀池、中水池之间通过管道依次串联连接;所述分离絮凝装置、沉淀池的底端均设有排污口,所述排污口与污泥池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造纸废水回收及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絮凝装置为由内向外依次套接的三层结构装置,由内向外依次包括分离室、减速室、絮凝室;所述分离室开口向上,其内部由上到下依次设有过滤装置、减速装置;所述分离絮凝装置内设有竖直方向的注水管,所述注水管依次穿过絮凝室、减速室、分离室、过滤装置,其顶端通过管道与提升泵连接,底端与减速装置垂直连接;所述分离室内过滤装置与减速装置之间为过滤室,减速装置下方为沉淀室,且所述沉淀室的下方设有排出口;所述絮凝室的底端设有排污口,絮凝室侧壁上靠近顶端的位置设有连接出口,所述连接出口通过管道与曝气池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造纸废水回收及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池的底部设有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包括气泵、气管、缓冲管、蓄气室,所述蓄气室位于曝气池的底部,其顶端设有喷气口与曝气池连通;所述缓冲管位于蓄气室内,其顶端设有喷气口与蓄气室连通,底端通过气管与气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造纸废水回收及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气室的顶端与曝气池连通的一侧设有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的内侧覆盖蓄气室顶端的喷气口;蓄气室的底端靠近边缘的位置设有排水管。
说明书
一种造纸废水回收及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造纸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造纸废水回收及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造纸企业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进而也会产生大量的造纸废水,若直接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且能源浪费严重。现有的造纸废水处理系统,尤其是针对机械物理法的造纸废水,多采用物化分离净化和生化活性处理相结合的方式,这种处理方式的流程较长,处理过程复杂,不利于过程控制,因此,设计一种可将分离及絮凝等过程集中处理、同时提高处理效率的系统,成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思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造纸废水回收及处理系统,通过设计一种分离及絮凝装置,并结合曝气池内活性污泥处理,可实现造纸废水的多级回收处理,进而提高废水的处理效率,减少废水的排放,与此同时,曝气池底部辅助设有曝气装置,可有效提高活性污泥处理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造纸废水回收及处理系统,包括蓄水池、提升泵、分离絮凝装置、曝气池、沉淀池、中水池,所述蓄水池、提升泵、分离絮凝装置、曝气池、沉淀池、中水池之间通过管道依次串联连接;所述分离絮凝装置、沉淀池的底端均设有排污口,所述排污口与污泥池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分离絮凝装置为由内向外依次套接的三层结构装置,由内向外依次包括分离室、减速室、絮凝室;所述分离室开口向上,其内部由上到下依次设有过滤装置、减速装置;所述分离絮凝装置内设有竖直方向的注水管,所述注水管依次穿过絮凝室、减速室、分离室、过滤装置,其顶端通过管道与提升泵连接,底端与减速装置垂直连接;所述分离室内过滤装置与减速装置之间为过滤室,减速装置下方为沉淀室,且所述沉淀室的下方设有排出口;所述絮凝室的底端设有排污口,絮凝室侧壁上靠近顶端的位置设有连接出口,所述连接出口通过管道与曝气池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曝气池的底部设有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包括气泵、气管、缓冲管、蓄气室,所述蓄气室位于曝气池的底部,其顶端设有喷气口与曝气池连通;所述缓冲管位于蓄气室内,其顶端设有喷气口与蓄气室连通,底端通过气管与气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蓄气室的顶端与曝气池连通的一侧设有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的内侧覆盖蓄气室顶端的喷气口;蓄气室的底端靠近边缘的位置设有排水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造纸废水回收及处理系统的有益效果是:
1、所述分离絮凝装置通过装置的多层结构对造纸废水进行多级净化回收处理,可同时实现造纸废水的浆水分离及分离水的絮凝,有效提高废水的处理效率。
2、所述曝气装置为曝气池提供足够的溶解气体,可有效提高活性污泥处理的效率。
3、所述弧形板、排水管的设置可有效避免曝气池中的水分进入蓄气室,并及时排出蓄气室内水分,提高了曝气装置的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