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7.02.08
公开(公告)日2017.09.29
IPC分类号C02F1/28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废水处理末端吸附装置,包括埋设的池体和架设在池体上的传动件,池体左侧设有进水口,右侧设有水泵,水泵输入端设有管道置于池体右侧内池壁,传动件为三根首尾相连的金属杆件组成的框架结构,其三个端点均设有导轮。本实用新型易于操作、去污染因子、吸附效果好并且设计合理、布局紧凑,减少了占地面积。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废水处理末端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埋设的池体(1)和架设在池体(1)上的传动件(2),所述池体(1)左侧设有进水口(11),右侧设有水泵(12),所述水泵(12)输入端设有管道置于所述池体(1)右侧内池壁,所述传动件(2)为三根首位相连的金属杆件组成的框架结构,其三个端点均设有导轮(21);
所述导轮(21)外侧连接有传动带(22),所述传动带(22)下侧通过挂钩(23)设有网柜(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废水处理末端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且内侧底部设有对称的放坡(13),且所述放坡(13)为C10素砼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废水处理末端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11)与废水处理系统中的二沉池出水口连接,所述水泵(12)输出端与废水排进管网前的计量池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废水处理末端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柜(3)内部装备有活性炭纤维棉面板(3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废水处理末端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炭纤维棉面板(31)竖向放置,且可以沿着网柜(3)上下对称的内部槽体(32)滑动。
说明书
废水处理末端吸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废水处理末端吸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各种有机物随工业废水的排放进入到水体中,进而加剧环境的污染,随之,各种废水处理便应运而生。
废水处理一般都需要将处理后的废水排至管网,达标后的废水会先进入清水池,再由清水池排放至计量池后接入管网,现有的清水池都为单一的池体,只起到中间段的过渡作用,并没有吸附、过滤的作用,这样排放的废水经过处理后,仅仅刚达到排放指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为克服上述弊端,提供一种易于操作、去污染因子、吸附效果好的废水处理末端吸附装置。
为达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废水处理末端吸附装置,包括埋设的池体1和架设在池体1上的传动件2,池体1左侧设有进水口11,右侧设有水泵12,水泵12输入端设有管道置于池体1右侧内池壁,传动件2为三根首尾相连的金属杆件组成的框架结构,其三个端点均设有导轮21;
导轮21外侧连接有传动带22,传动带22下侧通过挂钩23设有网柜3;
进一步地,池体1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且内侧底部设有对称的放坡13,且所述放坡13为C10素砼结构;
进一步地,进水口11与废水处理系统中的二沉池出水口连接,水泵12输出端与废水排进管网之前的计量池连接;
进一步的,网柜3内部装备有活性炭纤维棉面板31;
进一步的,活性炭纤维棉面板31竖向放置,且可以沿着网柜3上下对称的内部槽体32滑动;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设有网柜3,网柜3内部装备有活性炭纤维棉面板31,能起到吸附作用且吸附效好,并且能去污染因子;
2.本实用新型在整个装置的布置结构上,设计紧凑、布局合理、运行稳定、并且建设投资少;
3.本实用新型在导轮21、传动带22和内部槽体32的作用下能够方便快捷的更换活性炭纤维棉面板12。
4.本实用新型能根据废水流量的大小调节活性炭纤维棉面板12的数量,节约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