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6.12.01
公开(公告)日2017.06.20
IPC分类号C02F3/34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配套装置,尤其是一种河岸污水处理生物基材。该基材包括竖向基材本体,所述的基材本体的第一侧边缘向内开设有多条由第一侧边缘向内部延伸的开缝,多条开缝将基材本体第一侧分离成多个须状条结构,基材本体的第二侧边缘向上卷曲、且第二侧边缘向上卷起后与基材本体形成一条固定的接缝,在接缝下方形成一闭合的通道。本实用新型的河岸污水处理生物基材放置在水下时,须状条结构作为微生物的载体可在水中往复的晃动,而且底部的通道中可以填充重物,使其固定在河道中的任意位置,不仅可以扩大放置的区域,而且可以有效地限定每个基材的所在位置,避免因水流冲击而松动或者飘走,从而提高微生物治理污水的效率。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河岸污水处理生物基材,包括竖向基材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材本体的第一侧边缘向内开设有多条由第一侧边缘向内部延伸的开缝,多条开缝将基材本体第一侧分离成多个须状条结构,基材本体的第二侧边缘向上卷曲、且第二侧边缘向上卷起后与基材本体形成一条固定的接缝,在接缝下方形成一闭合的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岸污水处理生物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材本体为由第一基材层和第二基材层贴合形成的复合基材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岸污水处理生物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材本体为矩形,所述的第一侧边缘和第二侧边缘分别为矩形基材本体的两条长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河岸污水处理生物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开缝由第一侧边缘向内部延伸的距离为矩形基材本体宽度的一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河岸污水处理生物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道中设有配重物,通道的两端在装填配重物后呈封闭结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河岸污水处理生物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条开缝垂直第一侧边缘向基材本体内延伸。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河岸污水处理生物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条开缝之间的距离均匀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河岸污水处理生物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个须状条结构的宽度为3-8厘米。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河岸污水处理生物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基材层和第二基材层分别为密度不同的无纺布层。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河岸污水处理生物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纺布层的厚度为1-5毫米。
说明书
河岸污水处理生物基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配套装置,尤其是一种河岸污水处理生物基材。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不断排放,越来越多的池塘、河流中的水质都收到了较为严重的污染,其主要的原因是污水中具有大量的有机物,此类有机物在河道中淤积,变色发臭、消耗水中养分,使鱼类失去良好的生存环境,水质污染陷入恶性循环。现有的治理水污染中的有机物的方法是向水中投放微生物,通过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机物,从而解决水质变色发臭的问题,但是直接向河水中投放微生物,微生物会迅速的随着河水的流动而分散到下游,投放地的水质得不到相应的处理,所以现有的投放方式是将在河岸边的水下位置贴着河岸放置无纺布材料作为微生物培养的基材,由于基材表面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所以一定程度上能够延缓微生物流走,但是由于基材层的形状限制,其必须贴着河岸设置,然后通过石头或者其他固定装置进行固定,一则安装比较麻烦,二来其有效区域较为受限。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用简单,使用时收到的限制小、大幅提高微生物处理污水效果的河岸污水处理生物基材。
本实用新型的基材包括竖向基材本体,所述的基材本体的第一侧边缘向内开设有多条由第一侧边缘向内部延伸的开缝,多条开缝将基材本体第一侧分离成多个须状条结构,基材本体的第二侧边缘向上卷曲、且第二侧边缘向上卷起后与基材本体形成一条固定的接缝,在接缝下方形成一闭合的通道。
优选地,所述的基材本体为由第一基材层和第二基材层贴合形成的复合基材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基材本体为矩形,所述的第一侧边缘和第二侧边缘分别为矩形基材本体的两条长边。
优选地,所述的开缝由第一侧边缘向内部延伸的距离为矩形基材本体宽度的一半。
优选地,所述的通道中设有配重物,通道的两端在装填配重物后呈封闭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多条开缝垂直第一侧边缘向基材本体内延伸。
优选地,所述的多条开缝之间的距离均匀设置。
优选地,所述的每个须状条结构的宽度为3-8厘米。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基材层和第二基材层分别为密度不同的无纺布层。
优选地,所述的无纺布层的厚度为1-5毫米。
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河岸污水处理生物基材放置在水下时,须状条结构作为微生物的载体可在水中往复的晃动,而且底部的通道中可以填充重物,使其固定在河道中的任意位置,不仅可以扩大放置的区域,而且可以有效地限定每个基材的所在位置,避免因水流冲击而松动或者飘走,从而提高微生物治理污水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