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测定含氯消毒废水中大肠杆菌残留的新方法

发布时间:2018-4-14 18:41:49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15.07.22

  公开(公告)日2016.01.20

  IPC分类号G01N33/18

  摘要

  本方法公开了一种测定含氯消毒废水中大肠杆菌残留的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先测定水中游离余氯的量。2)根据游离余氯的值初步判定是否有大肠杆菌残留的可能。3)向大肠杆菌有可能残留的水样中加入一定量浓度为0.11g/L的硫代硫酸钠还原游离余氯。4)对水样进行增菌、分离、生化鉴定,符合其特征的报告大肠杆菌检出。本发明的方法简单、易于操作,污染小,准确度高、干扰小。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测定合氯消毒废水中大肠杆菌残留的新方法,其特征包括如下步骤:

  (1)对样品先进行游离余氯的测定;

  (2)根据游离余氯的值是否达到临界点来判定是否有大肠杆菌残留;

  (3)如果游离余氯的值小于临界点,则向每升水样中加入1mL浓度为0.11g/L的硫代硫酸钠溶液,还原游离余氯;

  (4)取水样10mL于10mL双倍乳糖蛋白胨培养液中,平行接种五份,36℃±1℃培养24h ±2h,如未产酸产气则继续培养24h,对产酸产气管划线分离于伊红美蓝琼脂平板, 36℃±1℃培养24h±2h,挑取典型和可疑菌落进行IMViC(用来测定菌的生化特征的4个实验)生化鉴定和革兰氏染色,符合其特征的判定大肠杆菌检出;

  (5)大肠杆菌残留的临界点是游离余氯的量为165mg/L,本处的临界点指消毒时间大于 2h,水样中菌落总数≤108cfu/mL;游离余氯的量大于165mg/L时,底定性检测大肠杆菌无残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每升水样中加入1mL浓度为0.11g/L的硫代硫酸钠溶液还原游离余氯。

  说明书

  一种测定含氯消毒废水中大肠杆菌残留的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质生物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测定含氯消毒废水中大肠杆菌残留的新方法。

  【背景技术】

  大肠杆菌(dachangganjun)(Escherichiacoli)细菌门。细胞杆状,直径约1微米,长约2微米,两端钝圆,周身具鞭毛,可运动。革兰氏染色阴性,不形成芽孢。菌落圆形,白色或黄白色,光滑而具闪光,低平或微凸起,边缘整齐。最适条件下培养20分钟可繁殖 1代。大肠杆菌是人和温血动物肠道内普遍存在的细菌,是粪便中的主要菌种。一般生活在人大肠中并不致病,可能在肠中对合成维生素K起作用。但它侵入人体一些部位时,可引起感染,如腹膜炎、胆囊炎、膀胱炎及腹泻等。人在感染大肠杆菌后的症状为胃痛、呕吐、腹泻和发热。感染可能是致命性的,尤其是对孩子及老人。由大肠杆菌导致的疾病:一是肠道外感染。多为内源性感染,以泌尿系感染为主;二是急性腹泻。某些血清型大肠杆菌能引起人类腹泻。

  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一般不致病。但致病性大肠菌株能引起食物中毒。致病性菌株能侵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具有痢疾杆菌样致病力。已知大肠杆菌有菌体(O)抗原170 种,表面(K)抗原近103种,鞭毛(H)抗原60种,因而构成了许多血清型。在引起人畜肠道疾病的血清型中,有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简称EPEC)、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简称ETEC) 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间称EIEC)等之分,多数肠毒素性大肠杆菌都带有F抗原。在170 种“O”型抗原血清型中约1/2左右对禽有致病性,但最多的是O1、O2、O78、O35四个血清型。另有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其肠毒素有耐热性及不耐热性两种,均能使人致病。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感染性腹泻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传染病,它除引起腹泻、出血性肠炎外,还可发生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血栓性小板减少性紫癫(TTP) 等严重的并发症。后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消毒管理办法》(卫生部第27号令)的相关规定,生活及医疗污水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才可以排放,其中常用的消毒处理方法有:加氯消毒,臭氧法消毒,次氯酸钠法、二氧化氯法消毒等,而这些废水、污水是大肠杆菌很重要的一个污染源,虽然经过消毒,但由于消毒的效果与水中菌液的浓度、作用时间、消毒剂的含量都有着重要的关系,即便是经过消毒的废水,也可能有大肠杆菌的残留,对于这些污水消毒处理的效果,有关单位会定期对其进行监测,对此有很大的检测市场需求,而我国目前的水质检测方法中只有生活饮用水GB5750.12-2006中有大肠杆菌的相关检测,环保部标准HJ/T347-2007《水质粪大肠菌群的测定多管发酵法和滤膜法(试行)》中检测的粪大肠菌群,废水中未发现大肠杆菌的相关检测方法。由于含氯消毒剂有强氧化性,如果参照生活饮用水的检测方法来测定含氯消毒废水中大肠杆菌,会使乳糖胆盐培养液中的指示剂脱色,致使实验无法操作,因此,建立一个准确可行的含氯消毒废水大肠杆菌的测定方法非常必要。

  本发明建立了一种检测含氯消毒废水中残留的大肠杆菌新方法,虽然消毒剂对大肠杆菌的消毒效果很好,但由于其浓度、作用时间、菌的浓度都与消毒效果息息相关。本方法采用测定游离余氯的量来初步判定是否有大肠杆菌残留,再对废水中的余氯进行还原来测定大肠杆菌残留。方法简单,易于操作,污染小,准确度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含氯消毒废水中大肠杆菌残留测定的问题,用于检测消毒废水中大肠杆菌的残留,避免大肠杆菌对环境水质的生物污染,本方法成本低,污染小,准确度高,能够满足检测需求。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定含氯消毒废水中大肠杆菌残留的新方法,具体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1)对样品先进行游离余氯的测定,方法参照GB/T5750.11-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消毒剂指标》。

  (2)根据游离余氯的值判定是否有大肠杆菌残留可能。当游离余氯的含量小于等于 165mg/L时,大肠杆菌可能残留,需要进一步检测来确证。

  (3)如果大肠杆菌有可能残留,向每升水样中加入1mL浓度为0.11g/L的硫代硫酸钠溶液,还原游离余氯。

  (4)取水样10mL于10mL双倍乳糖蛋白胨培养液中,平行接种5份,36℃±1℃培养24h ±2h,如未产酸产气则继续培养24h,对产酸产气管划线分离于伊红美蓝琼脂平板, 36℃±1℃培养24h±2h,挑取典型和可疑菌落接种于IMViC(用来测定大肠杆菌的生化特征的4个实验,参见GB4789.38-2012《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杆菌计数》)进行生化鉴定和革兰氏染色,符合其特征的判定大肠杆菌检出。

  (5)当游离余氯的量为165mg/L时是大肠杆菌残留的临界点,本处的临界点指水样的菌落总数为≤108cfu/mL,按《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5.2.4方法操作,消毒时间大于2h。大于此值时,定性检测大肠杆菌无残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分析步骤:取营养肉汤300mL于无菌罐中,制备20罐,121℃灭菌15min,向每个无菌罐中加入一环(接种环)大肠埃希氏菌液,36℃培养24h后,对每个无菌罐进行编号,分别加入10%次氯酸钠溶液,如下表所示:

  将所有无菌罐放置2小时(消毒剂作用时间)后分别无菌取2mL用于测定游离余氯的值参照(GB/T5750.11-2006),同时无菌取10mL于10mL双倍乳糖蛋白胨中,平行接种5份, 36℃培养24h,观察产酸产气情况,未产酸产气者继续培养24h,将产酸产气管挑取一环划线于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36℃培养24h,观察有无典型菌落,挑取单个典型和可疑菌落接种于IMViC进行生化鉴定和革兰氏染色,36℃培养24h后观察结果,大肠杆菌的生化特征为靛基质阳性、甲基红试验阳性、乙酰甲基甲醇试验阴性、柠檬酸盐试验阴性。具体结果如下表。

  结果分析:当游离余氯的量为165mg/L时是大肠杆菌残留的临界点,本处的临界点指水样的菌落总数为≤108cfu/mL,按《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5.2.4方法操作,消毒时间大于2h。大于此值时,定性检测大肠杆菌无残留。

  实施例2:

  分析步骤:无菌取经含氯消毒过的生活污水2mL测定游离余氯的值为164mg/L。判定有大肠杆菌残留,向1L水样中加入0.11g/L的硫代硫酸钠溶液1mL,取10mL于双倍乳糖蛋白胨中,同时平行接种5份,36℃培养24h后产酸产气者,挑取一环划线于伊红美蓝平板上, 36℃培养24h,观察有黑色中心,带金属光泽的菌落,挑取5个单菌落接种于IMViC(用来测定大肠杆菌的生化特征的4个实验)进行生化鉴定和革兰氏染色,36℃培养24h后,靛基质阳性、甲基红试验阳性、乙酰甲基甲醇试验阴性、柠檬酸盐试验阴性,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无芽孢杆菌。符合大肠杆菌的特征,判定水样中大肠杆菌检出。

  上述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发明之用,而并非是对本发明专利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化和变型,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变化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覆盖范围。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