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基于人工湿地的污泥干化滤床

发布时间:2018-8-27 13:51:08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11.11.24

  公开(公告)日2012.06.27

  IPC分类号C02F11/12; C02F11/02

  摘要

  本发明涉及基于人工湿地的污泥干化滤床,其底部为加固层,加固层上面铺设有防渗膜,防渗膜上面铺有集排水管,集排水管一端连接通气管,另一端连接出水管;滤床内部填铺两层滤料,上层是厚度为30~40cm的生态滤料处理层,下层是厚度为20~30cm的粗砾石排水层;滤床表面布置有污泥管且栽种有植物。采用人工湿地构筑滤床,进行污泥脱水干化。污泥通过污泥泵均匀布置到滤床上,经过滤床上种植的植物、微生物及滤料间的相互协同作用,污泥得以消化降解,污泥渗滤液经过两层滤料作用后通过集排水管回流到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再处理。通过本滤床的处理,污泥体积可以减少到原污泥的5%左右。

  权利要求书

  1.基于人工湿地的污泥干化滤床,其底部为加固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层上面铺设有防渗膜,防渗膜上面铺有集排水管,集排水管一端连接通气管,另一端连接出水管;滤床内部填铺两层滤料,上层是厚度为30~40cm的生态滤料处理层,下层是厚度为20~30cm的粗砾石排水层;滤床表面布置有污泥管且栽种有植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工湿地的污泥干化滤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滤料处理层的滤料的直径为8~16mm,粗砾石排水层的滤料的直径为16~32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工湿地的污泥干化滤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管上覆盖有砾石。

  说明书

  基于人工湿地的污泥干化滤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处理污泥的人工湿地,尤其涉及基于人工湿地的污泥干化滤床,属环保工程与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运用国内技术进行污泥浓缩、脱水后,污泥含水率一般降低到80%左右,而发达国家正逐步要求污泥的含水率降低到20%~30%。因而随着污水处理率的提高,污泥产量也不断增加,污泥的处理处置问题将愈加紧迫。国内对污泥的处理主要有物理脱水、化学絮凝调理,对于部分污泥也可以直接作为肥料使用。

  污泥处理处置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设计问题及难题,尽管从工艺技术角度看有许多成熟的处理技术可以采用,但常规的污泥处理方法基建及处理费用高,技术水平高的处理工程即使建成,也缺少维持长期稳定运行所需的技术管理人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于人工湿地的污泥干化滤床。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基于人工湿地的污泥干化滤床,其底部为加固层,特点是:所述加固层上面铺设有防渗膜,防渗膜上面铺有集排水管,集排水管一端连接通气管,另一端连接出水管;滤床内部填铺两层滤料,上层是厚度为30~40cm的生态滤料处理层,下层是厚度为20~30cm的粗砾石排水层;滤床表面布置有污泥管且栽种有植物。

  进一步地,上述的基于人工湿地的污泥干化滤床,其中,所述生态滤料处理层的滤料的直径为8~16mm,粗砾石排水层的滤料的直径为16~32mm。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基于人工湿地的污泥干化滤床,其中,所述污泥管上覆盖有砾石。

  本发明技术方案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主要体现在:

  采用人工湿地构筑滤床,进行污泥脱水干化;污泥通过污泥泵均匀布置到滤床上,经过滤床上种植的植物、微生物及滤料间的相互协同作用,污泥得以消化降解,污泥渗滤液经过两层滤料作用后通过集排水管回流到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再处理;通过本滤床的处理,污泥体积可以减少到原污泥的5%左右;污泥在滤床运行8~10年后,矿化后的污泥可资源化利用;污泥清理后,污泥干化滤床可以重新使用,进入下一个运营周期;将生物系统、过滤系统、管道系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运用生物技术有效处理污泥,处理成本低,运行费用省;整体结构简单,便于管理,不仅节约资源,而且有效快速的处理了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泥问题,改善了生态环境。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