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利用SZ原子动力菌种处理污泥并生产有机肥的方法

发布时间:2018-11-24 17:02:44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09.08.27

  公开(公告)日2011.03.30

  IPC分类号C05F17/00; C05F15/00; C05F7/00; C05F3/00; C05F3/04; C02F11/02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SZ原子动力菌种处理污泥并生产有机肥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工艺步骤:步骤一、配料:首先用人畜粪便和脱水后的污泥做基本原料,加入粉碎后的作物桔杆、花生皮和稻米壳作辅料,再加入SZ原子动力菌种进行搅拌,制成混合料;步骤二、发酵:将搅拌后的混合料装入发酵池,通过发酵池内7-10天的自然发酵;步骤三、出池,进行露天堆放,堆放中7-10天翻倒一次,翻倒两至三次后不再升温时视为发酵完毕,整个过程25~35天;步骤四、造粒;步骤五、烘干:烘干温度控制在70℃~80℃。本发明方法生产成本低,活性强,对有害菌处理彻底,易造粒,肥料利用率高。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利用SZ原子动力菌种处理污泥并生产有机肥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步骤一、配料

  首先用人畜粪便和脱水后的污泥做基本原料,加入粉碎后的作物桔杆、花生皮和稻米壳作辅料,再加入SZ原子动力菌种进行搅拌,制成混合料;

  步骤二、发酵

  将搅拌后的混合料装入发酵池,通过发酵池内7-10天的自然发酵;

  步骤三、出池,进行露天堆放,堆放中7-10天翻倒一次,翻倒两至三次后不再升温时视为发酵完毕,整个过程25~35天;

  步骤四、造粒

  步骤五、烘干

  烘干温度控制在70℃~80℃。

  说明书

  利用SZ原子动力菌种处理污泥并生产有机肥的方法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SZ原子动力菌种处理污泥并生产有机肥的方法。属污泥处理技术领域。

  (二)背景技术

  目前有机肥状况:生物有机肥由于技术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专业厂家形成规模化生产。少数几家也是利用传统的生化技术手段来生产有机肥,其生产成本高、活性不强,对有害菌处理不能彻底,其工艺上不能很好解决造粒等,终端产品难以适应市场需求。一般性有机肥的生产,只是把泥炭、粪便等简单化处理(这样的产品没有任何活性)。特别是利用粪便生产的肥料,除改变了其外观形状外,基本上还属于粪类,内含的有害成分不但给土壤造成二次污染,且使用不当还会对作物造成伤害,烧苗、死苗现象经常发生,其产品真正能产生的肥效并不理想,肥料利用率不超过30%。其工艺简单,手段落后,导致这种有机肥施用后很难产生预期效果。这些都对有机肥产业的发展带来根本的瓶颈。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生产成本低,活性强,对有害菌处理彻底,易造粒,肥料利用率高的利用SZ原子动力菌种处理污泥并生产有机肥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的:一种利用SZ原子动力菌种处理污泥并生产有机肥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步骤一、配料

  首先用人畜粪便和脱水后的污泥做基本原料,加入粉碎后的作物桔杆、花生皮和稻米壳作辅料,再加入SZ原子动力菌种进行搅拌,制成混合料;

  步骤二、发酵

  将搅拌后的混合料装入发酵池,通过发酵池内7-10天的自然发酵;

  步骤三、出池,进行露天堆放,堆放中7-10天翻倒一次,翻倒两至三次后不再升温时视为发酵完毕,整个过程25~35天;

  步骤四、造粒

  步骤五、烘干

  烘干温度控制在70℃~8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SZ原子动力菌种的独到之处首先是耐高温(科学试验表明把该菌放在100度开水中10分钟还能存活870万个),其次为生化持久,在物料发酵过程中自生菌数高(当物料在发酵过程中温度达50度时,每12小时一个有益菌可滋生100万个),发酵过程中通过强大众多有益菌团的作用和其自然产生的高温能彻底消杀原料中的所有有害菌(如:杂草菌、大肠杆菌、病虫卵菌等),同时消除所有异味,没有有害气体排放,彻底解决废物、垃圾、粪便、污泥等不再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菌群大、菌数高。利用该菌发酵的物料约30天完成后,其产品每克内含的有益菌数可达数十亿个。由此生化后生产出的有机肥,具有极高的活性。

  2、配加和生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腐殖酸,使肥料中固有的活性得以提升和保护。

  3、采用本发明方法在土壤中具有很强的解磷、解钾功能。化肥配合本发明使用对化肥的增效率在30%以上。

  (四)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的利用SZ原子动力菌种处理污泥并生产有机肥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步骤一、配料

  首先用人畜粪便和脱水后的污泥做基本原料,加入粉碎后的作物桔杆、花生皮和稻米壳作辅料,再加入SZ原子动力菌种进行搅拌,制成混合料;

  步骤二、发酵

  将搅拌后的混合料装入发酵池,通过发酵池内7-10天的自然发酵;

  步骤三、出池,进行露天堆放,堆放中7-10天翻倒一次,翻倒两至三次后不再升温时视为发酵完毕,整个过程25~35天;

  步骤四、造粒

  步骤五、烘干

  烘干温度控制在70℃~80℃。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