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吸附-水解-絮凝串级联用污水处理系统

发布时间:2019-4-8 14:59:33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17.12.15

  公开(公告)日2018.11.02

  IPC分类号C02F9/04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吸附‑水解‑絮凝串级联用污水处理系统,所述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水解沉淀池、吸附剂投加系统、碱度投加系统、助凝剂投加系统;所述水解沉淀池沿水流方向依次布置有配水区、水解区、沉淀区,所述配水区的前端设有进水口,所述沉淀区的末端设有出水口;所述吸附剂投加系统和所述碱度投加系统分别与所述水解沉淀池的所述配水区连通;所述助凝剂投加系统与所述水解沉淀池的所述水解区连通。本实用新型中的污水处理系统通过将吸附剂吸附、水解与絮凝三种反应机理结合,提高有机物水解、污泥吸附、破乳、污泥沉降等性能。其对于涉及色度高、含油或乳化液、可生化性差的工业废水,均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吸附-水解-絮凝串级联用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水解沉淀池、吸附剂投加系统、碱度投加系统、助凝剂投加系统;

  所述水解沉淀池沿水流方向依次布置有配水区、水解区、沉淀区,所述配水区的前端设有进水口,所述沉淀区的末端设有出水口;

  所述吸附剂投加系统和所述碱度投加系统分别与所述水解沉淀池的所述配水区连通;

  所述助凝剂投加系统与所述水解沉淀池的所述水解区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解沉淀池还设有与所述沉淀区的底部连通的污泥区,所述污泥区设有排放剩余污泥的排泥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污水 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还设有将所述污泥区和所述配水区连通、并将污泥从所述污泥区回流至所述配水区的污泥回流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附剂投加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吸附剂罐、螺旋送料器、吸附剂称重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附剂投加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吸附剂罐、吸附剂称重装置、螺旋送料器。

  6.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碱度投加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药罐和加药泵,所述加药泵将来自所述药罐的碱度药剂泵送至所述水解沉淀池的所述配水区。

  7.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助凝剂投加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自动投料装置、加药泵,所述加药泵将来自所述自动投料装置的助凝剂泵送至所述水解沉淀池的所述水解区。

  8.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解区的末端设置有能与所述碱度投加系统自动联锁动作的pH监测仪。

  9.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附剂投加系统中的吸附剂为活性炭、硅藻土、膨润土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助凝剂投加系统为高分子助凝系统,所述自动投料装置为干粉自动投料溶解装置。

  说明书

  一种吸附-水解-絮凝串级联用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吸附-水解-絮凝串级联用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现在污水处理中的单一水解工艺通过污泥水解发酵、产酸过程,进行分子开环断链,水中的有色基团仍难以有效去除;由于污泥水解,沉淀区固液分离效果不稳定,常常造成跑泥现象;水解过程需消耗碱度,经过水解后造成pH下降的现象,当进水碱度不足时,若不及时补充碱度,易造成污泥酸败,且影响后续生化单元污泥活性。

  总体而言,现有相关处理工艺中,尚存在如下问题有待解决:

  1)现有水解处理工艺,仅发挥水解作用,脱色功能有限。

  2)由于生物水解作用,污泥中的细小颗粒易分散于水中,造成后续沉淀池泥水分离效果差,经常造成水解跑泥现象。

  3)若水中碱度(或pH)不高时,易造成污泥酸败现象,短期内难以迅速恢复。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或缓解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将碳吸附、水解、絮凝三者组合,通过发挥活性炭等吸附剂对有色基团的吸附能力,增大污泥絮体比表面积,利用水解反应改善污水中有机可生化性,并辅以助凝剂促使泥水快速分离。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吸附-水解-絮凝串级联用污水处理系统,所述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水解沉淀池、吸附剂投加系统、碱度投加系统、助凝剂投加系统;所述水解沉淀池沿水流方向依次布置有配水区、水解区、沉淀区,所述配水区的前端设有进水口,所述沉淀区的末端设有出水口;所述吸附剂投加系统和所述碱度投加系统分别与所述水解沉淀池的所述配水区连通;所述助凝剂投加系统与所述水解沉淀池的所述水解区连通。

  优选地,所述水解沉淀池还设有与所述沉淀区的底部连通的污泥区,所述污泥区设有排放剩余污泥的排泥装置。

  优选地,所述污水处理系统还设有将所述污泥区和所述配水区连通、并将污泥从所述污泥区回流至所述配水区的污泥回流装置。

  优选地,所述吸附剂投加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吸附剂罐、螺旋送料器、吸附剂称重装置。

  优选地,所述吸附剂投加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吸附剂罐、吸附剂称重装置、螺旋送料器。

  优选地,所述碱度投加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药罐和加药泵,所述加药泵将来自所述药罐的碱度药剂泵送至所述水解沉淀池的所述配水区。

  优选地,所述助凝剂投加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自动投料装置、加药泵,所述加药泵将来自所述自动投料装置的助凝剂泵送至所述水解沉淀池的所述水解区。

  优选地,所述水解区的末端设置有能与所述碱度投加系统自动联锁动作的pH监测仪。

  优选地,所述吸附剂投加系统中的吸附剂为活性炭、硅藻土、膨润土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

  优选地,所述助凝剂投加系统为高分子助凝系统,所述自动投料装置为干粉自动投料溶解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污水处理系统,可获得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

  通过将吸附剂吸附、水解与絮凝(高分子强化絮凝)三种反应机理结合,提高有机物水解、污泥吸附、破乳、污泥沉降等性能。其对于涉及色度高、含油(或乳化液)、可生化性差的工业废水,均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应当理解,前述大体的描述和后续详尽的描述均为示例性说明和解释,并不应当用作对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内容的限制。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