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日:2023.12.12
申请日:2023.10.25
分类号:C02F11/02(2006.01)I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层挂膜式污泥颗粒资源化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备建筑垃圾内核和纤维材料,将EM菌液均匀喷洒在建筑垃圾内核表面,将喷洒EM菌液后的建筑垃圾内核放入污泥池内挂膜,然后将建筑垃圾内核置于纤维材料上滚动处理,使挂污泥膜后的建筑垃圾内核表面被纤维材料充分包裹,再次建筑垃圾内核喷洒EM菌液并再次放入污泥池内挂膜处理,多次重复喷洒EM菌液、挂膜和包裹纤维材料的步骤,最后晾干。本发明首创分层挂膜免脱水的方式把污泥颗粒化处置,解决了传统污泥热干化等脱水处理能耗大,设备工艺复杂,环境污染严重,处理困难的难题。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分层挂膜式污泥颗粒资源化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建筑垃圾内核的制备:以建筑垃圾为原料,并对建筑垃圾进行粉碎,过筛成≤5mm粒径的颗粒,即得建筑垃圾内核;S2:纤维材料制备:将园林植物废弃物削成碎片,其碎片的粒径长度为4~9cm,宽度2~5cm,厚度0.5~2cm;然后将碎片粉碎成粒径≤2mm的纤维材料,晾干控制含水率不高于10%,即得纤维材料;S3:把EM菌剂和水混合,配置成质量分数为0.16-0.32%的EM菌液,即得挂膜用EM菌液;S4:将EM菌液均匀喷洒在建筑垃圾内核表面;S5:将喷洒EM菌液后的建筑垃圾内核放入污泥池内挂膜,搅拌均匀,使得建筑垃圾内核充分挂污泥膜,污泥池储存有未经脱水污泥;S6:将经过S5处理后的建筑垃圾内核置于纤维材料上滚动处理,使挂污泥膜后的建筑垃圾内核表面被纤维材料充分包裹;S7:向经过S6处理后的建筑垃圾内核喷洒EM菌液并再次放入污泥池内挂膜处理;S8:重复步骤S6和S7多次后,晾干处理后即得有机基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层挂膜式污泥颗粒资源化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碎片的粒径长度为6cm,宽度5cm,厚度1cm。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分层挂膜式污泥颗粒资源化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把EM菌剂的质量分数为0.25%。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不降低污泥含水率的前提下,对污泥进行合理环保的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分层挂膜式污泥颗粒资源化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建筑垃圾内核的制备:以建筑垃圾为原料,并对建筑垃圾进行粉碎,过筛成≤5mm粒径的颗粒,即得建筑垃圾内核,建筑垃圾的粒径可以是5mm、4mm、3mm、2mm或1mm。
S2:纤维材料制备:将园林植物废弃物削成碎片,其碎片的粒径长度为4~9cm,宽度2~5cm,厚度0.5~2cm;然后将碎片粉碎成粒径≤2mm的纤维材料,晾干控制含水率不高于10%,即得纤维材料,其中碎片的尺寸可以选择,粒径长度为4cm、5cm、6cm、7cm、8cm或9cm,宽度2cm、3cm、4cm或5cm,厚度0.5cm、1.0cm、1.5cm或2cm,纤维材料的粒径可以是2mm、1.5mm、1mm或0.5mm。
S3:把EM菌剂和水混合,配置成质量分数为0.16-0.32%的EM菌液,即得挂膜用EM菌液,其中EM菌液的质量分数可以为0.16%、0.18%、0.2%、0.22%、0.25%、0.28%、0.3%或0.32%。
S4:将EM菌液均匀喷洒在建筑垃圾内核表面。
S5:将喷洒EM菌液后的建筑垃圾内核放入污泥池内挂膜,搅拌均匀,使得建筑垃圾内核充分挂污泥膜,污泥池储存有未经脱水污泥。
S6:将经过S5处理后的建筑垃圾内核置于纤维材料上滚动处理,使挂污泥膜后的建筑垃圾内核表面被纤维材料充分包裹。
S7:向经过S6处理后的建筑垃圾内核喷洒EM菌液并再次放入污泥池内挂膜处理。
S8:重复步骤S6和S7多次后,晾干处理后即得有机基质。
作为优选,所述S2中碎片的粒径长度为6cm,宽度5cm,厚度1cm。
作为优选,所述S3中把EM菌剂的质量分数为0.25%。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首创分层挂膜免脱水的方式把污泥颗粒化处置,解决了传统污泥热干化等脱水处理能耗大,设备工艺复杂,环境污染严重,处理困难的难题。
2、EM菌、纤维材料和污泥分层挂膜,既可以使得污泥与EM菌、纤维充分接触,强化挂膜强度,无二次发酵的过程,同时补充了污泥中的有机成分使得污泥降解更充分,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化处理的效率。
3、本发明对建筑垃圾(所述建筑垃圾主要包括:泥渣、废砖石、沥青、废玻璃、废混凝土等。)和农林废弃物(秸秆、枯枝落叶等)进行再利用,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4、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在污水处理厂污泥未经脱水处理(污泥含水率大多在90%以上)的情况下进行资源化处理,同时采用微生物、纤维材料和污泥分层挂膜的模式,在没有任何混匀措施的情况下使得微生物、纤维材料和污泥充分接触,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化处理的效率。
(发明人:林杰;张利萍;王煌;黄政堂;王健;李艳丽;刘威;朱闻博;何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