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禹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发布时间:2013-10-25 11:03:26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本《规划》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中共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许昌市第六次党代会、禹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根据《许昌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和《禹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禹州市环境保护实际编制,是我市“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的宏观性、综合性和指导性规划。

一、环境形势

(一)“十一五”取得的成效

“十一五”期间,禹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探索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协调发展之路,以污染减排为重点,深入开展重点区域、流域和行业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重点工程建设,强化工业污染深度治理,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环保监督执法,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使COD、SO2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减,区域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民环境意识进一步提高,圆满完成了河南省、许昌市下达的各项环保目标、任务。

全市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十一五”期间,省控断面——颍河吴刘闸水质达标率连年符合省定目标,主要指标COD、氨氮一直稳定在30mg/L、1.5 mg/L之内。石梁河山货桥出境断面水质达到许昌市规定目标,主要指标COD、氨氮一直稳定在40 mg/L、4.0mg/L以内。2010年,禹州市主要控制断面白沙水库、橡胶坝、褚河大桥COD均值分别为:12.8 mg/L、13.1 mg/L、20.2mg/L,氨氮均值分别为:0.21mg/L 、0.22mg/L 、0.52mg/L,均在控制目标值以内。城区环境空气质量逐年上升,2010年二级标准以上天数达到311天,较2005年增加26天。

污染减排目标圆满完成。“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工程减排,建成了市污水净化公司一期工程(3万吨/日)、二期工程(禹州源衡水处理有限公司负责建设,5万吨/日)和污水深度处理及中水回用工程(8万吨/日),完善了污水管网,新建污水管网总长达72.5公里,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8万吨;许昌禹龙发电有限公司3号、4号机组完成脱硫工程建设,脱硫能力达到90万千瓦。加大了管理力度,实施管理减排:对火电、发制品、煤矿、化工、水泥等重点行业的11家重点排污企业进行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初步建立了污染减排的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结构减排:加大对产能过剩、“两高一资”类企业的淘汰力度,开展了颍河地表水环境综合整治,共取缔“十五小”、新“五小”等违法企业13690余家,优化了区域产业布局和结构。通过实施以上减排措施,到2010年底,化学需氧量(COD)累计减排量达到2803.1吨,二氧化硫(SO2) 累计减排量达到29432.88吨,较好地完成了许昌市下达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

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持续对全市重点流域、区域和行业突出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整治。重点对颍河流域、耐火材料、石料加工、铸造、废旧塑料加工业和禹州城区、国道、省道、高速公路两侧、风景名胜区及环境敏感区排烟设施进行了综合整治。出台并实施了《颍河橡胶坝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先后出动37860余人次对涉水企业排污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综合整治,累计关闭颍河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46个,取缔河道两侧饭店11家,清理颍河主河道内的网箱养鱼、河道养鸭等养殖户230余户,家禽约160000只。累计取缔石灰土窑321家464座,铝土煅烧土窑125座,耐火材料导焰窑177家362座,集中整治铸造企业860家、石料加工企业238家、钧陶瓷企业约670家,关闭了水泥立窑生产线15家24条,取缔了全市416家废旧塑料加工企业,拆除城区敏感区域燃煤锅炉685台(套)。通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有效解决了突出环境问题,改善了环境质量。

农村环保和生态创建工作稳步推进。积极落实“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采用“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向全市推广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模式。编制实施了《禹州市2005-2010年农村沼气建设发展规划》,发展户用沼气6.7万户,建设了大中小型沼气工程10处,新建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200处,使农村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全面开展了生态创建工作,全市共创建省级生态乡镇4个和省级生态村11个。在全市26个乡(镇、办)明确了一名副职分管环保工作,配备了一名环保专干,全市657个行政村全部配备了村级环保监督员,每月发放工作补贴50元(全年600元),基层环保网络已初步建立。

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开展了颍河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坚持河道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确保了禹州市橡胶坝饮用水源地取水点水质达标率一直持续100%。通过加强辐射环境管理,完成了河南平禹煤电有限公司一矿、许昌龙岗发电有限公司等单位闲置、报废放射源共计57枚的收储工作,确保了辐射安全许可证持证率和废旧放射源处置率均达到100%。

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圆满完成。按照国务院、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禹州市自2007年至2009年组织开展了全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经过市政府的精心组织和各有关职能单位的密切配合,禹州市的污染源普查工作成效显著,顺利通过了各级政府组织的验收。禹州市环保局被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禹州市统计局、市财政局、市畜牧局、颍川街道办事处、文殊镇人民政府、市农村能源环境保护管理站被授予“河南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环保能力全面提升。监测能力:通过广泛筹措资金,大力实施标准化建设,禹州市环境监测站达到了国家中部地区三级站标准,并于2008年2月通过了河南省环保厅组织的验收,于2010年6月通过了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实验室计量认证。目前,可开展的监测项目达到了4大类49项,环境监测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监察能力:禹州市环境监察大队标准化建设工作已达到《全国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标准》中部地区二级标准,并于2008年底通过河南省环境保护厅组织的验收。监控能力:2010年,禹州市环境监控中心信息平台(A类县标准)顺利建成并投入运行,现有污染源在线监测仪39台(套),其中废水在线监测仪33台,废气在线监测仪6套。已建成白沙水库、颍河褚河大桥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和城东新区、老城区、神垕镇、无梁镇4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实现了对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控。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制定了《禹州市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了城市环境应急领导小组和小分队,完善了应急监测、设备管理等制度,实现了“12369”环境投诉热线与城市应急指挥系统联网,提高了城市环境应急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宣教能力:紧紧围绕环保中心工作,联合市电视台、广播电台、《禹州通讯》等新闻媒体,多次组织开展了重大环保宣传活动,在历年的6·5世界环境日、禹州环保警示行、环境大接访等宣传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环保宣传,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法人和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保法制观念,市环保局多次荣获“环保宣传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广泛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创建许昌市级绿色学校25所、河南省绿色学校1所、许昌市绿色家庭15家、许昌市绿色企业、绿色社区各1家。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网络管理工作,成立了网络宣传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成信息处理中心,配备了5名专业人员,先后开通了禹州环保网站(www.yzhuanbao.com)、禹州市环境保护局网站(www.hnyzhbj.cn),启用了禹州市环保局公用信箱(yzhuanbao12369@yahoo.com.cn),正面强化舆论引导,及时应对突发网络舆情,对外树立良好形象。

(二)“十二五”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禹州市环境形势呈现总体趋势向好、局部有所改善、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的特点。随着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和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十二五”时期,禹州市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总体形势是机遇大于压力。

“十二五”时期,是禹州市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当好排头兵的关键时期,是实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同时也是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许昌市委市政府、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要求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国务院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为禹州市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是禹州市“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核心任务,环境保护已经上升为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地位,环境保护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资源环境矛盾的爆发期、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期,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市情没有根本改变,环境保护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污染减排形势不容乐观。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资源型产业比重较大,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总量、城镇人口、能源消费持续增长,污染物新增量将刚性增加,污染减排不仅要消化掉新增量,还要完成当年的减排目标,减排任务十分艰巨。二是改善环境质量尚需作出更大努力。随着“十二五”时期禹州市“三化”进程的加快,污染负荷的增加和削减能力之间依然存在较大差距,环境容量十分有限且局部已超出环境承载能力,要实现颍河吴刘闸和石梁河山货桥出境断面水质目标(按照新的21项因子考核)和环境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天数比例大于85%的目标,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三是环境风险防范能力亟需加强。“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阶段,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等长期积累的环境风险问题将日益凸现,环境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四是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薄弱。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薄弱,养殖业、种植业所产生的大量废弃物未能得到及时处置和有效利用,城市工业污染正在逐渐向农村地区转移,农村环境中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染交织,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长期使用农药导致的土壤污染得不到及时修复,对农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食品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任务十分艰巨。五是环境保护能力不能满足环保工作需要。我市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环境应急管理队伍建设不足,应急保障和应对能力较差,环境监察、环境监测机构尚达不到国家最新标准化建设的要求,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环境监测、环境监控能力薄弱,专业队伍严重不足,难以支撑新形势下环境管理的需要。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中原经济区建设这一历史机遇,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环境友好的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深化污染减排为重点,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加强能力建设为保障,保护生态环境,防范环境风险,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推动禹州实现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二)基本原则

推动转变,科学发展。坚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以环境保护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民生为本,促进和谐。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环境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坚持把污染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破解环境资源“瓶颈”制约的突破口,强化污染防治、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统筹城乡环保、健全监管体系,创新政策机制,全面推进环境保护。

提升能力,加强监管。坚持以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为基础,全面提升环境保护监管水平。建立比较完善的环境监测与监督体系、环境应急体系、总量核查体系、科技支撑体系,以及高素质的环保人才队伍,为环境保护提供能力支撑。

创新机制,系统管理。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探索环境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政策、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行政等手段,多措并举,系统管理,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坚持政府主导,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明确企业主体责任,实施全民环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动员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市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达到许昌市下达的总量控制指标要求;全市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地表水消除劣Ⅴ类水体,城市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态环境好于全省县级市平均水平;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等污染防治成效明显,核与辐射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和运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禹州市环保局)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