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污水处理技术 >> 正文

改良A2O工艺污水脱氮除磷工艺

发布时间:2020-8-1 7:33:32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当前我国的江河湖泊污染依然严重,大部分湖泊依然存在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水中的氮磷浓度过高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城市生活污水中的磷是水体中氮、磷元素的主要来源。由于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有着高成本,高耗能等缺点,并且处理低 C/N 比的废水需要投加大量含碳有机物,增加了运行成本。国内外学者研究一些有着高效的脱氮除磷性能,低耗能,低产泥量,低运行成本的新型工艺。其中改良 A2O 工艺通过预脱氮区及分段进水的设置,提高碳源在脱氮及除磷过程中分配的可操作性,我国大、中型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改造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基于工程应用实例主对某改良 A2O 工艺运行效果进行分析,为该工艺的研究应用提供指导。

  1 工艺流程与设计参数

  某厂污水排放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一级 B 标准。设计污水日处理规模 10 万t,分二期建设,一期工程日处理污水5 万 t,已于 2008 年建成投入运行。该污水处理厂采用预处理+改良 A2O 生物池+紫外线消毒工艺,如图1 所示。

  改良A2O 生物处理系统为该厂的处理工艺的核心,本厂一期建设改良 A2O 生化池 2 座,其相关设计参数如表 1 所示。

  释磷需要严格的厌氧环境,经预处理后的污水分流进入预脱氮区,减小回流硝酸盐对厌氧释磷的影响,污水按比例分别进入预脱氮(脱硝)区、厌氧池和缺氧池,该比例决定原水碳源是否能实现优化分配,从而在有限的碳源下得到最佳的除磷脱氮效果。

 

图 1 工艺流程

  运行期间进入预缺氧段的污水比例为 10%-20%,进入厌氧段的进水比例为 40%~60%,进入缺氧段比例为 20%~50%。氨氮在好氧池内转化为硝酸盐,通过内回流将部分硝酸盐引入缺氧池进行反硝化脱氮。部分污泥经外回流至预脱硝区维持整个系统污泥浓度。

  1 运行效果分析

  在连续 1 年的监测数据中,平均每月抽取 1~2天数据,用以分析各污染物去除效果,结果如图 2(a)-图 2(d)所示。

  图 2(a)、图 2(b)、图 2(c)、图 2(d)分别反映了 COD、TP、氨氮、TN 的去除效果,图中的进水与出水指改良 A2O 系统(生化池)的进出水。可以看出该厂的改良A2O 系统各项污染物去除效果已基本稳定。在本文所选时段,进水 COD 在 68 ~212mg/L 之间波动,平均值 87.7 mg/L,出水 COD 范围为 4~40 mg/L,平均 13.9 mg/L,平均去除率 84.3%;

 

 

(d) TN 去除效果曲线图 2 各污染物去除效果

  进水 TP 为 0.85~1.92 mg/L,平均 1.19 mg/L,出水 TP 为 0.06~0.87 mg/L,平均 0.35 mg/L,平均去除率 71%;进水氨氮范围为 12.4~23.7 mg/L,平均 18.5mg/L,出水氨氮在 1.12~3.05 mg/L 之间,平均 2.2mg/L,平均去除率 87.5%;进水TN 在 16.8 ~44.7 mg/L之间,平均27.2 mg/L,出水TN 范围为9.4~19.8 mg/L,平均 15.6 mg/L。该厂改良A2O 工艺出水各污染物浓度全部达到该厂所执行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一级 B 标准(以下简称一级B 标准),其中 COD、氨氮、TP 出水平均值已经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 一级A 标准(以下简称一级 A 标准),出水 COD、氨氮对一级 A 标准的达标率为 100%,出水TP 仅有少数数据超出一级 A 标准规定的 0.5mg/L。具体联系污水宝或参见http://www.dowater.com更多相关技术文档。

  TN 的去除效果不够理想,所选时段 TN 的平均去除率仅为 40.9%。低碳源条件是造成本工艺脱氮效果较差的一个主要原因。本工艺进水C/N 仅为 3.3,不能满足基本脱氮需求,同时生物除磷过程亦与脱氮过程存在碳源竞争问题,因此该今后仍需在碳源补充、碳源优化分配等方面做进一步研究。

  3 结语

  本文基于某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某改良 A2O工艺的设计与运行状况,指出了一些重要的设计、运行参数,并基于一年实际运行数据对该改良 A2O的处理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改良 A2O 系统对 COD、氨氮、总磷具有稳定良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出水平均值已经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一级 A 标准,而由于低碳源的影响,TN 的去除效果不够理想,平均去除率仅为 40.9%。今后仍需在碳源补充、碳源优化分配等方面做进一步研究。(来源: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相关推荐
技术工艺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