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史原因,特区外排水管网建设和运营管理严重滞后,污水处理率较特区内低50%多,这一现状与特区外日益加快的城市化步伐极不匹配,推进特区外供排水一体化刻不容缓!”昨天,市政协委员、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剑建议政府移植特区内供排水一体化成功运营模式,在宝安、龙岗两区及光明新区推行供排水一体化,实现特区外排水管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全面提升污水收集处理率,优化城市水环境,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于剑认为,供排水一体化是促进排水事业发展最有效的运营模式之一。深圳特区内自2001年底在全国率先实施供排水一体化改革以来,特区内的排水业务获得了飞速发展,污水处理率由改革前的56%提高到了88%,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近三年来的污水处理综合达标率更是超过99%,为优化城市水环境、树立良好城市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有效提升了民生净福利水平。
相比之下,特区外排水管网建设和运营管理严重滞后,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一是污水管网覆盖率低,污水收集系统不完善,建成污水管渠仅有近1000公里,不少道路没有设计污水管或没有按照设计要求配套建设污水管;其二是雨水、污水混流现象严重,除中心城区的新建小区外,大部分地区的排水管网仍存在严重的雨、污混流情况,不符合我市雨水、污水分流的排水体制;其三是街道办和旧村由于建设初期缺乏统一规划,排水系统凌乱,排水管网不完善。
面对特区外存在的现状,于剑建议:以特区外深水宝安水务公司、深水龙岗水务集团、深水光明水务公司等三家水务企业为平台,将特区外由政府投资建设的污水处理厂BOT项目、排水管网分别委托其管理运营,将特区内供排水一体化运营的成功模式移植到特区外,在特区外推行供排水一体化,大力倡导通过“上水管下水”,即供水企业在通过市政供水管网将自来水送至终端用户的同时,也有责任、义务收集、处理好污水,承担起企业应尽的责任,以迅速提高特区外排水服务和管理水平,改善市民生活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于剑表示,实现特区外供排水一体化有利于实现全市排水管网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提高特区外市政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标准,加快两区和光明新区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实现排水系统优化配置,全面提升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同时形成规模效益,降低运营成本,保障全市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避免盲目竞争、重复建设。通过特区外供排水一体化,进而真正实现全市的供排水一体化,提高民生净福利水平,为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做贡献。
特区内外供水不一问题长期困扰着政府,也严重影响了市民日常生活。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去年,光明新区水务市场整合工作完成,标志着以水务集团为平台的特区内外供水资源整合工作全部顺利完成。记者 肖意 林彦龙 实习生 丁迎春 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