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前街道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强化领导,周密布局,从资金保障、精细管理、狠抓质量、健全机制、长效管理上下足功夫,各项工作走在全区前列。该街道4个美丽乡村创建范围内的村全部申报列入了全区第一批创建村,目前共已完成污水治理项目9个,开工在建项目8个,完成治理户数478户,其余46个项目均已完成前期规划设计、方案评审和项目招投标,春节后已陆续开工,力争到今年8月底前完成全面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预计投入资金约2500万元。
一、领导主抓、从严要求、保障资金。成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和推进小组,由街道和创建村党政主要负责人主抓,相关科室和村委班子成员为组员,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工作不推、精力不减、随叫随到,为项目推进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仓前街道在治污标准上自加压力,2013年确定创建的4个村全部按80%以上的治理率要求规划设计,计划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73个(其中10个项目采取截污纳管进厂处理模式,纳入城市污水管网),新增治理农户2454户,并对原有治污设施进行检修,对村域范围内小作坊等纳入治污范围。在治理技术上选用效果较好的工艺模式,不再采取无动力厌氧模式。围绕2014年8月底前完成全部建设目标,倒排时间,针对村规模大、资金薄弱问题,街道财政力挑重担,在区补助、村自筹的基础上,承担缺口的全部资金。
二、明确步骤、精细管理、确保质量。宣传到位,学习借鉴。积极组织村民代表、小组长召开培训会、讨论会,做到村村组组动员、家家户户知晓,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化被动为主动,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氛围。同时组织每个村各个治理点所在自然组的村民代表、小组长到吴山前村召开现场会,学习经验,使工作方法有借鉴。重视规划,夯实基础。“七分规划、三分建设”,规划设计是工程的先导。各创建村组织村民组长带头跑点布阵,用近两个月的时间与设计单位实地精测标高、反复核实管网路线、确定处理池布点地块、协调处理农户矛盾纠纷等细节,为推进工程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三是质量为先,因地制宜。处理模式定位高,处理效果相对明显。73个治理项目中有10个点纳入城市污水管网、41个点采用无动力厌氧加人工湿地处理模式、17个点采用无动力厌氧加太阳能曝气处理模式、2个点采用微动力处理模式、3个点采用分散式处理。材料采购标准高,质量相对有保障。招标明确主管材统一选用信誉好、品牌优、质量过硬的企业。前端处置兼顾牢,污水收集效率高。对于无法正常使用的三格式化粪池全面进行更换或改造,确保化粪池污水能收集到位。施工工艺监管牢,工程问题相对要少。每个工程项目都委托监理蹲点,同时落实2名村专管员在负责前期工作的同时,跟进对施工质量的监管,结合街道专管员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把好工程质量关。
三、健全机制、稳步推进、长效管理。建立工作推进机制。仓前街道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例会制度,每周定期召开工作例会,通过交流汇报、现场研讨等多种形式,分析解决存在困难和问题,明确下步工作方向。同时各部门密切合作,特别是在招投标过程中,加强沟通协调,在规范招标程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工作日,加快推进招标进程。强化监督管理机制。从设计开始,第三方监理、纪检部门全程跟进,包括工程预算、工程合同、拨款申请、工程结算、竣工财务决算等进行监管,确保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确保干部队伍高效廉洁。探索长效管理机制。农村生活污水具有多样性和不可控因素,不及时清理容易出现处理池堵塞、沉积导致污水外溢等问题,仓前街道积极探索建立污水处理设施设备的维护管理,按照每户每月检查清理一次的要求,对往年已建项目采用委托维护,2013年窨井破损更换23只,管网更换94米,保持设施设备的长效正常运行,确保污水治理效果。(余杭区农业局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