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本项目利用工程渣土堆填治理侵蚀荒沟,配套建设拦挡坝(含坝地基处理)、截排洪系统、排渗系统(兼顾地下水导排)及其他辅助设施。可堆填物料共计723.29万m3。
② 至设计高度进行土地整理造隔坡梯田。造地共计675亩,包括耕地550亩(其中占补平衡176亩),坡地125亩。
本项目总占地752亩,治理荒沟造地675亩,包括耕地550亩(其中占补平衡176亩),坡地125亩。
治沟方式:利用荒沟地、一般农用地(耕地和园地),用工程渣土替代土石方进行回填堆高。
土地整理:结合荒沟地周边土地情况,按照不同高程进行连片土地平整并覆土,形成隔坡梯田;进行土地复垦,达到耕地标准,为后期高标农田的建设奠定基础。
建设内容
3.1.1 基础工程
⑴ 拦挡坝工程
拦挡坝位于项目区下游沟口位置,设计拦挡坝高度为10.0m(未包含基础开挖深度),顶宽为4.0m,上游坡比为1:1.5,下游坡比为1:1.8。坝体采用堆石堆筑,拦挡坝下游面采用干砌石护坡,厚度为30.0cm,坝体与地基土及堆填物料之间设置反滤。拦挡坝剖面图见附图4。
拦挡坝筑坝材料采用堆石进行堆筑。筑坝料要求级配良好,粒径小于5.0mm的砾石含量不超过20.0%,粒径小于0.075mm的含量不超过5.0%。堆石坝孔隙率控制在26.0%以内,筑坝时应保持坝体均衡上升,上坝石料应分层填筑分层碾压。
⑵ 排洪设施
堆填区排水系统包括两岸截洪沟、排洪涵洞和水井、台阶面排水沟及消力池。
左岸截洪沟长度2.21km,净宽2.0m,净高1.5m;右岸截洪沟长度2.23km,净宽1.5m,净高1.5m。两岸截洪沟均采用C30钢筋混凝土浇筑,截洪沟底板及侧墙厚度均为30cm。
堆填区排洪涵洞沿沟底布置,涵洞全长30m,涵洞底部最缓坡比为5.0%;涵洞净宽为2.2m,净高2.7m,其中直墙高1.60m,顶拱为180度的圆弧拱,矢高1.1m,顶拱和侧墙厚度40.0cm,底板厚度50.0cm;涵洞采用C30钢筋混凝土浇筑,断面基本形式为圆拱直墙式断面。
涵洞入口处设置排水井,排水井内径3.5m,高度5.0m,排水井井壁厚度30cm。
在各台阶面均设置有排水沟,防止雨水冲刷坝坡。排水沟采用矩形断面,净宽0.6m,净高0.6m。采用C25混凝土浇筑,排水沟侧墙及底板厚度均为20cm。
排水沟在纵向上每隔9.0m设置一道变形缝,缝内设止水。
在拦挡坝的下游设置一座消力池,消力池采用C30钢筋混凝土浇筑,设计消力池长度15.0m,宽度10.0m,高度4.0m。
截洪沟、排洪涵洞、台阶面排水沟断面图见附图5。
⑶ 排渗设施
堆填区内沿沟底铺设排渗盲沟对堆填区内的渗水进行导排,排渗系统由排渗主盲沟、支盲沟及导渗竖井组成。主盲沟长度1.25km,支盲沟长度1.1km。盲沟采用碎石进行堆筑,盲沟与地基土及堆填物料之间需设置反滤。使场地内的雨水及渗水能够及时外排,提高堆积体的稳定性。
场地排渗系统设计图见附图6。
⑷ 位移观测设施
堆填区在拦挡坝顶和堆填体520.0m、530.0m、540.0m及596.2m、606.2m、611.0m高程台阶面沿轴线方向各布置2个观测点。观测点应与堆填平台牢固结合。可对坝体和堆体的位移、沉陷、应变、滑移进行监测。
⑸ 洗车台及计量设施
堆填区进出入口设洗车台、并配套沉淀池。设洗车台1个,并配套沉淀池1个。
⑹ 道路工程
场内运输道路按照《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中的规定,该道路等级为三级。场内运输道路长1836m、宽9m,混凝土路面,双向两车道,行车速度不大于10km/h。道路根据地形,沿南排洪沟的方向,从沟头附近修至拦挡坝处。道路最终保留,作为梯田区的生产道路使用。
场外道路不属于本项目建设内容。
⑺ 表土剥离
基础工程施工前,将占地表土剥离。旱地和园地剥离厚度40cm,荒草地剥离厚度30cm,剥离量为18.56万m3。剥离后于堆填区西面支沟内暂存,用于复垦。表土堆存裸露面采用采取草袋挡护、防尘密目网苫盖,暂存支沟内修临时排水沟。
3.1.2 堆填工程
本项目堆填区总面积约752亩,总堆填量723.29万m3。集卡车将物料运至指定的地点,自卸倾倒并用作业机械铺平压实。采用自内向外,自下而上逐层碾压堆筑的方法进行堆填。渣土堆填高度8m。
3.1.3 整理造地
工程渣土堆填碾压至设计高度8m,覆土造地。在场内取土,不单独设取土场。造地主体形式为隔坡梯田。沿着坡面隔一定距离修筑一水平梯田,在梯田与梯田间保留一定宽度的坡地。整理后的土地满足种植需求,并为今后高标农田的建设奠定基础。
项目所在地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豆类、蔬菜,果树、花椒等。果树、花椒树等均属于深根作物,根系发达,对土壤厚度要求高。因此结合项目堆填物料性质,当地种植农作物的种类,设计方案中对覆土的厚度提出了要求。覆土厚度见表8。
⑴ 耕地
耕地覆土2m(黄土+种植土0.4m,充分利用剥离的表土)。依据地沟底地形,堆填区造地形式为梯田,每一梯高10m,共5级。5块区域将整理成的耕地共550亩,其中占补平衡176亩。
⑵ 坡地
为提高防止水土流失,拦渣坝与梯田之间、各级梯田之间均设有坡地,坡比1:2.5,坡地覆土,覆土0.5m(黄土+种植土0.2m)。坡地面积约125亩。
3.1.4 土地复垦
项目位于圪崂村,农家肥的种类繁多而且来源广、数量大,便于就地取材,就地使用,成本也比较低。农家肥特点是所含营养物质比较全面,它不仅含有氮、磷、钾,而且还含有钙、镁、硫、铁以及一些微量元素。有利于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使土壤中空气和水的比值协调,使土壤疏松,增加保水、保温、透气、保肥的能力。农家肥虽然含营养成分的种类比较广泛,但是含量比较少,而且肥效较慢,不利于作物的直接吸收。鉴于项目离村庄近,采用农家肥需与化肥一起使用,取长补短保证使肥料中的营养元素被充分吸收。
项目治沟造地时间为3年(不包括基础设施施工期),可边造地边复垦,将前期造好的耕地充分利用起来,选择适宜作物种植。只求在短时间内能够改善立地条件,为后期农作物与的种植提供先决条件。筛选先农作和植物的具有如下特点:具有优良的水土保持作用的植物种属,能减少地表径流、涵养水源,阻挡泥沙流失和固持土壤;具有较强的适应脆弱环境和抗逆境的能力,对于干旱、风害、冻害、瘠薄、盐碱等不良立地因子有较强的忍耐性和适宜性;生活能力强,有固氮能力,能形成稳定的植被群落;根系发达,能形成网状根固持土壤;地上部分生长迅速,枝叶茂盛,能尽快和尽可能时间长的覆盖地面,有效阻止风蚀;能较快形成松软的枯枝落叶层,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采用该方案后,新造土地土壤肥力能够得到极大的改善,达到农耕地耕作要求。
环保工程
废气治理:堆填区、运输道路洒水抑尘;运输车辆车厢全密闭,低速慢行,不得超载。配套扬尘在线监测系统。
废水处理:洗车废水经过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不排放。生活污水泼洒抑尘,不排放。
堆填区消力池内暂存废水首先综合利用,未利用完的通过消力池后埋地管渠排入淤地坝中。
噪声防治:优先采用低噪声机械,合理安排作业时间,不得超载运输、不得乱鸣笛,低速慢行。
固体废物防治:工作人员日常生活垃圾交由当地环卫部门处理;沉淀池泥沙(含水率40%以下)可进入堆填区堆填。
风险防范措施:制定油罐车管理制度;规范操作;做好车辆日常检查,防止跑冒滴漏。
严格按技术规范要求建设堆填区和进行堆填活动;制定完善管理制度;不进行破坏坝体、边坡的活动;做好日常基础设施检查及维护;做好位移观测记录;严禁其他固废和生活垃圾进入。
制定应急预案。
绿化:梯田坡地绿化面积125亩。堆填区内运输道路两侧植树绿化,约3800m2。
会员可见完整内容
马上解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