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新型活性污泥水质净化装置

发布时间:2017-12-13 15:19:40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17.08.16

  公开(公告)日2017.12.08

  IPC分类号C02F3/30; C02F3/26

  摘要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活性污泥水质净化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锥筒、第二锥筒和第三锥筒,以及用于向第二锥筒内曝气的曝气结构;第二锥筒和第三锥筒的广口端和窄口端均敞口,第一锥筒的广口端敞口,第一锥筒的窄口端内设有底板,第一锥筒和第二锥筒的窄口端均朝下,第三锥筒的窄口端朝上,第二锥筒窄口端外缘抵靠于第一锥筒内壁,第二锥筒广口端外缘抵靠于第三锥筒内壁,第三锥筒广口端外缘抵靠于第一锥筒内壁;第二锥筒广口端外缘与第三锥筒内壁之间存在第一缝隙;第三锥筒广口端外缘与第一锥筒内壁之间存在第二缝隙;第二锥筒窄口端外缘与第一锥筒内壁之间存在第三缝隙。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生产成本较低。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新型活性污泥水质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锥筒、第二锥筒和第三锥筒,以及用于向所述第二锥筒内曝气的曝气结构;所述第一锥筒、第二锥筒和第三锥筒同轴设置,所述第二锥筒和第三锥筒的广口端和窄口端均敞口,所述第一锥筒的广口端敞口,所述第一锥筒的窄口端内设有底板,所述第一锥筒和第二锥筒的窄口端均朝下,所述第三锥筒的窄口端朝上,所述第二锥筒的窄口端外缘抵靠于第一锥筒的内壁,所述第二锥筒的广口端外缘抵靠于第三锥筒的内壁,所述第三锥筒的广口端外缘抵靠于第一锥筒的内壁;

  所述第二锥筒广口端外缘与第三锥筒内壁之间的抵靠处周向设置至少三个可拆卸的第一支脚,以使所述第二锥筒广口端外缘与第三锥筒内壁之间存在第一缝隙;

  所述第三锥筒广口端外缘与第一锥筒内壁之间的抵靠处周向设置至少三个可拆卸的第二支脚,以使所述第三锥筒广口端外缘与第一锥筒内壁之间存在第二缝隙;

  所述第二锥筒窄口端外缘与第一锥筒内壁之间的抵靠处周向设置至少三个可拆卸的第三支脚,以使所述第二锥筒窄口端外缘与第一锥筒内壁之间存在第三缝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活性污泥水质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锥筒的广口端低于第一锥筒的广口端,所述第三锥筒的窄口端高于第一锥筒的广口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活性污泥水质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结构包括导气管,所述导气管一端连接有鼓风机,另一端连接有曝气头且伸入第二锥筒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活性污泥水质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脚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锥筒广口端外缘和第三锥筒内壁螺栓连接;

  所述第二支脚的两端分别与第三锥筒广口端外缘和第一锥筒内壁螺栓连接;

  所述第三支脚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锥筒窄口端外缘和第一锥筒内壁螺栓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活性污泥水质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锥筒、第二锥筒和第三锥筒均竖向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活性污泥水质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环形的浮筒,所述浮筒包围在所述第三锥筒的外围,所述浮筒相对的两端通过绳索分别与第一锥筒内壁相对的两侧连接,在使用状态下,所述浮筒所处高度介于第三锥筒窄口端所处高度和第一锥筒广口端所处高度之间,以确保第三锥筒的窄口端凸出水面,同时第一锥筒的广口端位于水面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活性污泥水质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锥筒、第二锥筒和第三锥筒均由可收缩的骨架以及敷设在所述骨架外围的柔性材料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新型活性污水水质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将污水导入第二锥筒内的导污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活性污泥水质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污结构包括导污管,所述导污管一端连接有水泵,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二锥筒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新型活性污泥水质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引水管,所述底板开设有进水口,所述引水管设于所述第二锥筒内,且一端延伸至所述进水口。

  说明书

  一种新型活性污泥水质净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活性污泥水质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活性污泥法是一种污水生物处理技术,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污水生物处理方法,该方法是将污水和活性污泥(含微生物)混合搅拌并曝气,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吸附和氧化作用,以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传统的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装置由曝气池、沉淀池、污泥回流系统和剩余污泥排除系统组成,其主要通过曝气和沉淀对污水进行处理,但由于曝气和沉淀必须分别进行,曝气池和沉淀池大都是分建的,即曝气池和沉淀池各自独立,并且需要有专门装置,如刮吸泥机、污泥回流泵等用于污泥的回流,保持曝气池中的污泥浓度。由于两个池子是独立建造的,导致装置的造价较高,同时所需要的辅助装置较多,从而提高了生产成本和运行费用。

  现有技术中还存在一种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技术,其是一种按间歇曝气方式来运行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技术。SBR技术的核心是SBR反应池,该反应池虽然集均化、初沉、生物降解、二沉等功能于一池,且无污泥回流系统,但是该技术对使用者的技术知识要求较高,其装置的建造要求较高,不利于在大众之间的推广。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活性污泥水质净化装置,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生产成本较低。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活性污泥水质净化装置,其包括第一锥筒、第二锥筒和第三锥筒,以及用于向所述第二锥筒内曝气的曝气结构;所述第一锥筒、第二锥筒和第三锥筒同轴设置,所述第二锥筒和第三锥筒的广口端和窄口端均敞口,所述第一锥筒的广口端敞口,所述第一锥筒的窄口端内设有底板,所述第一锥筒和第二锥筒的窄口端均朝下,所述第三锥筒的窄口端朝上,所述第二锥筒的窄口端外缘抵靠于第一锥筒的内壁,所述第二锥筒的广口端外缘抵靠于第三锥筒的内壁,所述第三锥筒的广口端外缘抵靠于第一锥筒的内壁;所述第二锥筒广口端外缘与第三锥筒内壁之间的抵靠处周向设置至少三个可拆卸的第一支脚,以使所述第二锥筒广口端外缘与第三锥筒内壁之间存在第一缝隙;所述第三锥筒广口端外缘与第一锥筒内壁之间的抵靠处周向设置至少三个可拆卸的第二支脚,以使所述第三锥筒广口端外缘与第一锥筒内壁之间存在第二缝隙;所述第二锥筒窄口端外缘与第一锥筒内壁之间的抵靠处周向设置至少三个可拆卸的第三支脚,以使所述第二锥筒窄口端外缘与第一锥筒内壁之间存在第三缝隙。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锥筒的广口端低于第一锥筒的广口端,所述第三锥筒的窄口端高于第一锥筒的广口端。

  进一步地,所述曝气结构包括导气管,所述导气管一端连接有鼓风机,另一端连接有曝气头且伸入第二锥筒内。

  优选的,所述导气管位于第二锥筒的中轴线上或与第二锥筒的中轴线平行。优选的,所述导气管可为一个或多个。优选的,所述导气管的另一端伸入第二锥筒的窄口端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脚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锥筒广口端外缘和第三锥筒内壁螺栓连接;所述第二支脚的两端分别与第三锥筒广口端外缘和第一锥筒内壁螺栓连接;所述第三支脚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锥筒窄口端外缘和第一锥筒内壁螺栓连接。优选的,各个所述第一支脚之间间隔均匀,各个所述第二支脚之间间隔均匀,各个所述第三支脚之间间隔均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锥筒、第二锥筒和第三锥筒均竖向设置;或至少确保所述第一锥筒、第二锥筒和第三锥筒在使用时均竖向设置。

  进一步地,该装置还包括环形的浮筒,所述浮筒包围在所述第三锥筒的外围,所述浮筒相对的两端通过绳索分别与第一锥筒内壁相对的两侧连接,在使用状态下,所述浮筒所处高度介于第三锥筒窄口端所处高度和第一锥筒广口端所处高度之间,以确保第三锥筒的窄口端凸出水面,同时第一锥筒的广口端位于水面以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锥筒、第二锥筒和第三锥筒均由可收缩的骨架以及敷设在所述骨架外围的柔性材料组成。

  优选的,各个所述浮筒均通过一个所述绳索与第一锥筒的内壁连接;更优选的,各个所述绳索与第一锥筒的连接点处于同一平面上,以确保所述第一锥筒、第二锥筒和第三锥筒在使用时均竖向设置。

  进一步地,该装置还包括用于将污水导入第二锥筒内的导污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导污结构包括导污管,所述导污管一端连接有水泵(显然,该水泵同时与待处理的污水相连接),另一端伸入所述第二锥筒内。

  优选的,所述导污管的另一端穿过第二锥筒的窄口端,或者进一步朝着第一锥筒的窄口端所处位置延伸。

  进一步地,该装置还包括引水管,此时所述底板开设有进水口,所述引水管设于所述第二锥筒内,且一端(即下端)延伸至所述进水口。

  优选的,所述引水管的另一端低于所述第二锥筒的广口端或与所述第二锥筒的广口端齐平;优选的,所述引水管竖向设置。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水质净化装置包括相互搭接的第一锥筒、第二锥筒和第三锥筒,以及向第二锥筒内曝气的曝气结构;在使用时,第二锥筒和第三锥筒共同构成的内部空间作为好氧区,曝气结构向好氧区内通入氧气,好氧区内的活性污泥、水和氧气三相混合,并由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对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及氮磷等营养元素进行吸收和降解,从而使COD等指标得以去除,进而达到污水净化的目的。

  2、本装置中所有的部件结构简单而紧凑,在简易装置中实现了传统AAO型脱氮除磷的污水生物处理功能,令使用者的操作变得更加便捷;结构简单的装置造价更低,从而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锥筒的结构形式更便于定型化批量生产、运输、组装和调试。

  3、本装置无需排泥,放置于池塘中基本无需看护,因而管理十分方便,尤其适用于农村散排污水处理,也适用于对天然池塘的水质进行净化;同时使用多组本装置,也适用于大规模城镇污水处理厂。

  4、由于本装置的曝气混合液限制于好氧区中,而好氧区上口收窄,所以从外观上几乎看不到曝气混合液的浑浊状态,而由第三锥筒和第一锥筒共同围成的沉淀区及装置外的水面都是清水,所以在污水处理时可以给人很好的感观。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