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6.10.19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IPC分类号E21D9/14; E21F16/02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盾构隧道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类矩形盾构隧道的废水泵房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水集水池分别设置在所述立柱两侧,两个所述废水集水池之间通过预埋在所述立柱内的连通管构成连通,至少一个所述废水集水池内设置有所述废水泵,所述废水泵与所述排水管相连接以通过所述排水管排出所述废水集水池内的废水。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减少了外部泵房开挖施工,提高了内部空间利用率,避免了通常外置泵房设计方案施工风险大、投资大、施工工期长等缺点,施工工艺简单、安全,节省了造价。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用于类矩形盾构隧道的废水泵房布置结构,所述废水泵房布置在所述类矩形盾构隧道之中,所述类矩形盾构隧道的内部空间由一立柱分隔为上、下行列车行驶空间,所述废水泵房至少包括废水集水池、废水泵和排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水集水池分别设置在所述立柱两侧,两个所述废水集水池之间通过预埋在所述立柱内的连通管构成连通,至少一个所述废水集水池内设置有所述废水泵,所述废水泵与所述排水管相连接以通过所述排水管排出所述废水集水池内的废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类矩形盾构隧道的废水泵房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水集水池内分别设置有所述废水泵,两个所述废水泵均连接所述排水管,其中一根所述排水管的排水口连接在另一根所述排水管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类矩形盾构隧道的废水泵房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水集水池开设在所述上、下行列车行驶空间的道床面下方且位于所述立柱的两侧,所述废水集水池的集水口位于上、下行列车内侧,所述集水口上覆钢格栅盖板,所述钢格栅盖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吊装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类矩形盾构隧道的废水泵房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水泵房实际有效容积不小于6.40m3。
说明书
一种用于类矩形盾构隧道的废水泵房布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盾构隧道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类矩形盾构隧道的废水泵房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盾构隧道泵房通常采用地面加固或冻结法加固,在隧道外部进行矿山法暗挖施工,不仅施工风险大,而且造价高,同时对隧道的内部空间利用率并不高,往往造成盾构隧道整体用地面积大,结构不简练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类矩形盾构隧道的废水泵房布置结构,通过将相连通的废水集水池设置在类矩形盾构隧道的立柱两侧,有效利用了隧道的内部空间,同时实现了上、下行列车行驶空间内的同步排水,有效提高排水效率。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用于类矩形盾构隧道的废水泵房布置结构,所述废水泵房布置在所述类矩形盾构隧道之中,所述类矩形盾构隧道的内部空间由一立柱分隔为上、下行列车行驶空间,所述废水泵房至少包括废水集水池、废水泵和排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水集水池分别设置在所述立柱两侧,两个所述废水集水池之间通过预埋在所述立柱内的连通管构成连通,至少一个所述废水集水池内设置有所述废水泵,所述废水泵与所述排水管相连接以通过所述排水管排出所述废水集水池内的废水。
所述废水集水池内分别设置有所述废水泵,两个所述废水泵均连接所述排水管,其中一根所述排水管的排水口连接在另一根所述排水管上。
所述废水集水池开设在所述上、下行列车行驶空间的道床面下方且位于所述立柱的两侧,所述废水集水池的集水口位于上、下行列车内侧,所述集水口上覆钢格栅盖板,所述钢格栅盖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吊装孔。
所述废水泵房实际有效容积不小于6.40m3。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减少了外部泵房开挖施工,提高了内部空间利用率,避免了通常外置泵房设计方案施工风险大、投资大、施工工期长等缺点,施工工艺简单、安全,节省了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