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6.08.31
公开(公告)日2017.01.18
IPC分类号C02F9/14
摘要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邻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处理污水。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处理污水,包括依次连接的格栅、初沉池、FO膜、二沉池、高效沉淀池、滤布滤池、紫外线消毒渠、出口泵房。本发明采用正渗透技术,预处理后的废水进入厌氧反应器进行生物降解,一部分水在渗透压的作用下,通过正渗透膜,到达驱动液中,另一部分水通过微滤膜,得到较为清洁的出水;然后采用反渗透技术对稀释后的驱动液进行浓缩,获得纯化后的水,以及再生驱动液。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利用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处理污水,其特征在于: 包括依次连接的格栅、初沉池、FO膜、二沉池、高效沉淀池、滤布滤池、紫外线消毒渠、出口泵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处理污水,其特征在于:所述初沉池的污泥排放到初沉池泵房,然后进入贮泥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处理污水,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沉池产生的污泥进入到二沉池泥泵房。
说明书
一种利用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处理污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邻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处理污水。
背景技术
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工艺,被广泛地进行研究。其中厌氧膜生物工艺(AnMBR)由于其处理出水水质良好、污泥浓度高、装置结构紧凑、管理操作方便、污泥停留时间延长、剩余污泥产量少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制约厌氧膜生物工艺和其他所有 MBR 工艺广泛应用的瓶颈就是膜污染问题。膜污染不仅降低了水 通量,而且大大增加了膜的清洗和更换频率。
正渗透技术(FO)是采用选择性渗透膜两侧渗透压差作为驱动力的一种膜分离过程,由于具有低能耗、高回收率,低膜污染等优势,正渗透技术近年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正渗透技术存在驱动液反渗进系统的现象,驱动液中的溶质离子在浓度差作用下,会透过正渗透膜,到达废水中,影响了系统的稳定性。不仅会影响反应器内的生物活性,而且会导致废水的电导率上升,渗透膜两侧渗透压差减小,从而减少了膜通量。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处理污水,利用该装置处理废水可以实现稳定出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利用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处理污水,包括依次连接的格栅、初沉池、FO膜、二沉池、高效沉淀池、滤布滤池、紫外线消毒渠、出口泵房。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初沉池的污泥排放到初沉池泵房,然后进入贮泥池。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二沉池产生的污泥进入到二沉池泥泵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采用正渗透技术,预处理后的废水进入 厌氧反应器进行生物降解,一部分水在渗透压的作用下,通过正渗透膜,到达驱动液中,另 一部分水通过微滤膜,得到较为清洁的出水 ;然后采用反渗透技术对稀释后的驱动液进行 浓缩,获得纯化后的水,以及再生驱动液。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处理污水,包括依次连接的格栅、初沉池、FO膜、二沉池、高效沉淀池、滤布滤池、紫外线消毒渠、出口泵房。
所述初沉池的污泥排放到初沉池泵房,然后进入贮泥池。
所述二沉池产生的污泥进入到二沉池泥泵房。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