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6.08.31
公开(公告)日2017.03.22
IPC分类号C02F9/04; B01D53/78; B01D53/58; C01C1/242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废水的脱氨处理装置,其以pH值作为关键的调控因素,实现各处理环节的有机结合,高效脱除废水中的氨氮污染物,使处理后废水中氨氮含量达到排放标准要求,并将脱除的氨氮转化为可再利用的化工产品,在经济价值和环保方面均具有显著的效益。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对废水的脱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串接的第一管道混合器、第一脱氨吹脱塔、第一管道混合器及第二脱氨吹脱塔,在第一管道混合器和第一管道混合器上分别经由第一加碱计量泵和第二加碱计量泵连接有碱液罐;在第一脱氨吹脱塔和第二脱氨吹脱塔的出液口分别设有第一PH检测仪和第二PH检测仪,所述第一PH检测仪与第一加碱计量泵控制联接,所述第二PH检测仪与第二加碱泵控制联接;在第一脱氨吹脱塔及第二脱氨吹脱塔的出气口并联相接有氨回收单元,且所述氨回收单元包括相串接的均具有储液槽及经由循环泵与储液槽相连的喷淋头的第一氨尾气吸收塔和第二氨尾气吸收塔,第一氨尾气吸收塔及第二氨尾气吸收塔的储液槽相连通,在第二氨尾气吸收塔上设有经由加酸泵与酸液罐相连的酸液补充喷淋头,在第一氨尾气吸收塔的储液槽处连接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连接有第一PH检测仪,所述加酸泵控制联接于第一PH检测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废水的脱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氨尾气吸收塔溢流口的下游连接有集液槽,以及经由输送泵依次串接于集液槽上的蒸发浓缩器、结晶器和离心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废水的脱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管道混合器的上游串接有均质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废水的脱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氨尾气吸收塔中所述酸液补充喷淋头置于喷淋头之上。
说明书
对废水的脱氨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废水脱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废水的脱氨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氨氮污染对于水体的影响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使水体富氧化,促进藻类繁殖,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水生物死亡、水体恶臭等,因此污水排放标准中对氨氮的排放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工程上常见的脱氨氮方法有:氨吹脱法、高温脱氨法、微生物法、折点加氯法、离子交换法等,其中氨吹脱法是利用氨氮的气相浓度和液相浓度之间的气液平衡关系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对于氨氮浓度在5000mg/L以下的氨氮废水的去除率较高,但在工业生产中生产废水的氨氮浓度往往高达10000mg/L以上,采用普通的氨吹脱法很难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而且脱除的物质常会造成填料塔堵塞等问题,因此须采用高温脱氨+吹脱脱氨法联合处理工艺对高浓度氨氮废水进行处理,但该处理工艺复杂,而且在脱氨后对氨氮的回收处理方面存在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对废水的脱氨处理装置,以可脱除废水中高含量的氨氮污染,使处理后废水中氨氮含量满足排放标准要求,并能回收氨氮获得硫酸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对废水的脱氨处理装置,其包括依次串接的第一管道混合器、第一脱氨吹脱塔、第一管道混合器及第二脱氨吹脱塔,在第一管道混合器和第一管道混合器上分别经由第一加碱计量泵和第二加碱计量泵连接有碱液罐;在第一脱氨吹脱塔和第二脱氨吹脱塔的出液口分别设有第一PH检测仪和第二PH检测仪,所述第一PH检测仪与第一加碱计量泵控制联接,所述第二PH检测仪与第二加碱泵控制联接;在第一脱氨吹脱塔及第二脱氨吹脱塔的出气口并联相接有氨回收单元,且所述氨回收单元包括相串接的均具有储液槽及经由循环泵与储液槽相连的喷淋头的第一氨尾气吸收塔和第二氨尾气吸收塔,第一氨尾气吸收塔及第二氨尾气吸收塔的储液槽相连通,在第二氨尾气吸收塔上设有经由加酸泵与酸液罐相连的酸液补充喷淋头,在第一氨尾气吸收塔的储液槽处连接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连接有第一PH检测仪,所述加酸泵控制联接于第一PH检测仪。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进一步限定,在所述第一氨尾气吸收塔溢流口的下游连接有集液槽,以及经由输送泵依次串接于集液槽上的蒸发浓缩器、结晶器和离心机。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进一步限定,在第一管道混合器的上游串接有均质罐。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进一步限定,在第二氨尾气吸收塔中所述酸液补充喷淋头置于喷淋头之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处理装置采用对废水进行空气吹脱脱氨与喷淋回收氨相结合的方式,以pH值作为关键的调控因素,实现各处理环节的有机结合,能够方便、高效地实现对废水的脱氨氮处理,使处理后的废水满足排放标准要求,更利于将脱除的氨氮转化为可再利用的化工产品,实现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