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6.06.22
公开(公告)日2016.11.09
IPC分类号C02F9/14
摘要
本发明涉及用于处理苏氨酸发酵废水的生化制剂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制备物理吸附剂和复合菌剂;所述复合菌剂包括下列体积比的原料:酵母菌6‑7份、节杆菌5‑6份、假单胞菌5‑6份、红球菌4‑5份、解淀粉芽孢杆菌4‑5份、溶纸梭菌4‑5份、斜生栅藻3‑4份,其含有多种对难降解污染物有优良降解能力的微生物,各菌种之间合理配伍,有良好的降解效果,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权利要求书
1.用于处理苏氨酸发酵废水的生化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制备物理吸附剂和复合菌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理吸附剂的制备方法为:按照镁橄榄石粉、贝壳粉、高岭土、造孔剂质量比为2:2:4:5的质量比混合,搅拌均匀后置于造粒机中,加入混合料22-25%的水,造粒,得到粒径为3~5mm的生坯;然后95℃条件下干燥20h,最后在1050℃条件下煅烧1h,得到物理吸附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菌剂由微生物菌剂、藻类菌剂制备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菌剂包括下列体积比的原料:
酵母菌6-7份、节杆菌5-6份、假单胞菌5-6份、红球菌4-5份、解淀粉芽孢杆菌4-5份、溶纸梭菌4-5份、斜生栅藻3-4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酵母菌为(Candida santamariae)CGMCC NO. 2959;
所述节杆菌为(arthrobacter sp)CGMCC NO.7779;
所述假单胞菌为(Pseudomonas stutzeri)CCTCC NO.2012281;
所述红球菌为(Rhodococcus sp.)CGMCC NO.6924;
所述解淀粉芽孢杆菌为(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ATCC 23843;
所述溶纸梭菌为(Clostridium papyrosolvens)ATCC 700395;
所述斜生栅藻为(Scenedesmus obliquus)CGMCC No.8015。
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菌剂的制备方法为:将酵母菌、节杆菌、假单胞菌、红球菌、解淀粉芽孢杆菌、溶纸梭菌分别培养至浓度为1×108个/克的菌液,将斜生栅藻培养至浓度为1×105个/ml的藻液,然后按照体积比混合,静置6小时,得到混合液体,将混合液体和载体按照重量比为2:3混合即得复合菌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组成:凹凸棒土 4份、蒙脱土3份、秸秆粉3份、高岭土2份。
8.权利要求1-7所述方法制备的制剂用于苏氨酸发酵污水处理。
说明书
用于处理苏氨酸发酵废水的生化制剂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发酵行业苏氨酸清洁生产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用于处理苏氨酸发酵废水的生化制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苏氨酸(Threonine,简写为Thr),学名2-氨基-3-羟基丁酸,属于脂肪族氨基酸,微甜,因结构与苏糖相似而得名,是构成人和动植物蛋白质的一种必需氨基酸,主要用于医药、化学试剂、营养强化剂,可以强化乳制品,具有恢复人体疲劳,促进生长发育的效果。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苏氨酸需求持续稳定增长,是需求增长最快的氨基酸品种之一,特别是在化学及生化、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等方面的用量增长迅速,大有取代色氨酸而成为除赖氨酸、蛋氨酸以外的发展最迅速的第三大氨基酸。
目前,苏氨酸的生产方法主要有发酵法、蛋白质水解法和化学合成法三种,其中微生物发酵法已经成为生产苏氨酸的主流方法。发酵法生产苏氨酸需经过发酵、膜过滤、浓缩结晶、离心分离、离子交换、干燥、筛分、包装等工艺操作,浓缩液离心分离后将产生大量的杂质氨基酸、蛋白质、残糖、无机盐等物质。
苏氨酸的分离纯化通常采用离子交换法,离子交换树脂加膜过滤提取解决了产品纯度、收率低、污水难处理等问题,也是氨基酸提取常用的一种方法。离子交换法加膜滤提取法是将陶瓷膜除菌后的滤清液下调PH值至2~4.5,用强酸树脂将氨基酸和阳离子吸附,废液排出至污水处理,最后用氨水将吸附的氨基酸洗脱下来,整个过程产生大量母液,其含有菌体蛋白、氨基酸、维生素、核酸、多糖等其他营养物质。整个生产苏氨酸的环节所产生的废水含有高浓度的工业COD、氨氮等污染物,处理成本较高,制约了苏氨酸行业的发展。虽然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及有关的大专院校都对治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目前国内外都还没有成熟的成套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主要的问题是一次性投资过大,或者日常运行费用过高,多数厂家无法承受,不得不长期维持超标排放的现状。申请人先前的研究是将废水用作制备肥料,其适合具备肥料生产资质和能力的企业,但是对于其他氨基酸生产企业,并不能达到生产肥料的目的。
现有技术中还有采用物理吸附用于废水处理,吸附法主要依赖于吸附剂巨大的比表面积,通过物理吸附或化学吸附来除去水中的污染物。活性炭因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和巨大的比表面积,且其化学稳定性好,吸附能力强,常被作为一种重要的吸附剂材料被广泛应用,但其成本较高。还有利用凹凸棒土等非金属离子矿物进行吸附,但天然非金属矿物作为吸附剂有以下几点局限性:天然非金属矿物密度较大且比表面积有限,天然非金属矿物表面多带负电,且直接采用天然非金属粉矿如粘土类矿物作为吸附剂,会存在吸附后固液难以分离的问题。
本发明介绍了一种用于治理苏氨酸发酵污水的生化制剂,以减少废水污染、变废为宝,降低污水处理负担,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传统工艺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处理苏氨酸发酵废水的生化制剂的制备方法,其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生产过程操作简便,产品质量稳定可靠。符合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的要求,同时减少了废液排放,减轻了污水处理负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为了实现本发明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用于处理苏氨酸发酵废水的生化制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剂包括物理吸附剂和复合菌剂。
使用上述制剂治理氨发酵污水的方法,
(1)将苏氨酸废水经过格栅后,进入沉砂池,经过砂水分离的污水进入初次沉淀池,通过初沉池,促进废水中油脂的浮升,降低悬浮物的含量;
(2)制备物理吸附剂
按照镁橄榄石粉、贝壳粉、高岭土、造孔剂质量比为2:2:4:5的质量比混合,搅拌均匀后置于造粒机中,加入混合料22-25%(重量)的水,造粒,得到粒径为3~5mm的球形生坯;95℃条件下干燥20h,在1050℃条件下煅烧1h,得到物理吸附剂。
(3)经过初沉池处理的废水进入曝气池,曝气池内按照每吨污水添加0.4kg的添加量将物理吸附剂添加到污水中;
经过物理吸附剂处理后,部分NH3-N、硫酸根被去除;
(4)经过曝气处理的废水进入沉淀池,调节pH为6.5-7.0,每吨废水每次投加复合菌剂10克,污水在沉淀池中停留的时间控制为24小时后排出。
所述复合菌剂由微生物菌剂、藻类菌剂制备而成;
优选地,所述复合菌剂的活性成分包括下列体积比的原料:
酵母菌6-7份、节杆菌5-6份、假单胞菌5-6份、红球菌4-5份、解淀粉芽孢杆菌4-5份、溶纸梭菌4-5份、斜生栅藻3-4份;
所述酵母菌为酵母菌(Candida santamariae)CGMCC NO 2959(CN101629144A);
所述节杆菌为(arthrobacter sp)CGMCC NO.7779(CN103333837);
所述假单胞菌为(Pseudomonas stutzeri)CCTCC NO.2012281;
所述红球菌为红球菌(Rhodococcus sp.)CGMCC NO.6924;
所述解淀粉芽孢杆菌为(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ATCC 23843;
所述溶纸梭菌为(Clostridium papyrosolvens)ATCC 700395;
所述斜生栅藻为(Scenedesmus obliquus)CGMCC No.8015(CN103484374A)
将以上酵母菌、节杆菌、假单胞菌、红球菌、解淀粉芽孢杆菌、溶纸梭菌按照常规培养浓度均控制在1×108个/克,将斜生栅藻培养至浓度为1×105个/ml的藻液,将上述酵母菌、节杆菌、假单胞菌、红球菌、解淀粉芽孢杆菌、溶纸梭菌、斜生栅藻菌液按照的体积比混合,静置6小时,得到混合液体;
将混合液体和载体按照重量比为2:3混合即得复合菌剂
所述吸附剂载体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组成:凹凸棒土 4份、蒙脱土3份、秸秆粉3份、高岭土2份,上述凹凸棒土、蒙脱土、秸秆粉、高岭土均为100目。
将混合液体和载体按重量比混合后,将混合物料进行干燥,干燥温度为20-50℃,干燥后含水量为20-30%;检验、包装:按质量标准检验,成品按重量进行包装,即得复合菌剂。
本发明提供的载体,不仅能够扩大载体的比表面积,而且具有抗拉强度大、分布均匀、比表面积大,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本发明提供的载体能够大大提高微生物的附着量,增加整体附着的生物膜量,反应槽中的微生物浓度得以提高,并且能够减少污泥产生量;
本发明取得的有益效果:
1镁橄榄石常用作耐火材料:制做镁橄榄石砖,用于钢包,玻璃熔窑中作为电炉出钢口填充料主要原料等,但对其开发应用比较单一,且镁橄榄石的上述耐火材料用途对粒度要求严格,仅需要粗粒度和中粒度,使得细粉没有用途,再加上镁橄榄石易脆造成在开发中产生大量细粉,上述镁橄榄石细粉用于填沟,造成了资源浪费。而湿法生产线产生的细粉部分随河水漂走,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本发明采用物理吸附后,不仅废物利用了镁橄榄石细粉,而且经过物理吸附,部分NH3-N、硫酸根被去除,大大降低了后续生物处理的时间和生物处理菌剂的投加量,也降低了处理费用。
2复合菌剂专门针对经过物理吸附,除去大部分氨氮硫酸根后的污水进行设计,将各种能形成优势菌群的菌种,配制成高效微生物制剂,按一定量投加到废水处理系统中,加速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以提高系统的生物处理效率,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其含有多种对难降解污染物有优良降解能力的微生物,各菌种之间合理配伍,共生协调,互不拮抗,活性高,生物量大,繁殖快,投加在废水处理系统中,对大分子、难降解物质有良好的降解效果,对传统的氨酸过程排放废水有独特的处理效果。适于本申请制备方法产生废水排放处理,可提高处理水量和处理水质,降低运行费用,促进达标排放。
3 吸附剂为含有凹凸棒土为主体的天然材料,含有一定数量的黏粒,使其在水溶液中有不同程度的电负性,这种电负性的变化与原废水中呈现相对稳定的悬浮颗粒发生电中和、吸附等过程,破坏原废水的电位平衡,加剧悬浮颗粒之间的碰撞,使得絮凝下降的效果增强。且上述凹凸棒土、蒙脱土、秸秆、高岭土载体中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有效分散于废水时,其自身具有的阳离子交换量在絮凝过程中发挥积极辅助作用,高岭土为高分子阳离子絮凝剂,在废水处理中发挥其网捕和架桥功能,吸附效果获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