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利用污水分阶段培养微藻方法

发布时间:2018-4-17 10:43:39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15.06.02

  公开(公告)日2015.10.07

  IPC分类号C12N1/12; C12R1/89; C02F3/32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污水分阶段培养微藻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污水进行稀释和灭菌后得到污水培养基;在所述污水培养基中培养抗逆性强的微藻,至微藻的生物量不再继续增加时,停止培养,过滤分离,得到抗逆性强的微藻和二次污水;调节所述二次污水中营养元素的浓度,得到二次污水培养基;在所述污水培养基中培养抗逆性弱的微藻,至微藻的生物量不再继续增加时,停止培养,过滤分离,得到抗逆性弱的微藻。本发明所述的方法既可得到多种微藻,还可起到对污水进行有效地处理,具有经济和环保两方面的意义。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利用污水分阶段培养微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 下步骤:

  1)对污水进行稀释和灭菌后得到污水培养基;

  2)在所述污水培养基中培养抗逆性强的微藻,至所述抗逆性强 的微藻的生物量不再继续增加时,停止培养,过滤分离,得到所述抗 逆性强的微藻和二次污水;

  3)调节所述二次污水中营养元素的浓度,得到二次污水培养基;

  4)在所述二次污水培养基中培养抗逆性弱的微藻,至所述抗逆 性弱的微藻的生物量不再继续增加时,停止培养,过滤分离,得到所 述抗逆性弱的微藻和处理后的污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为沼液 或浓缩沼液出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 对所述污水进行稀释至污水中氨氮的浓度为80mg/L~500mg/L。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逆性 强的微藻为小球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球藻为普 通小球藻或蛋白核小球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 过滤分离过程采用膜孔径为5000~15000dalton的超滤膜进行。

  7.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 中,调节所述氨氮的浓度为20~40mg/L。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逆性弱的 微藻为螺旋藻。

  9.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 中过滤分离过程采用孔径为25000~50000dalton的超滤膜进行。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下步骤:

  1)对沼液或者浓缩沼液出水进行稀释至其中的氨氮浓度为80~ 500mg/L,对其进行灭菌后得到污水培养基;

  2)在所述污水培养基中培养普通小球藻或核蛋白小球藻,至所 述小球藻的的生物量不再继续增加时,停止培养,过10000~ 15000dalton的超滤膜,得到小球藻和二次污水;

  3)将所述二次污水与螺旋藻Zarrork培养基混合,至二次污水中 的氨氮浓度为20~40mg/L得到二次污水培养基;

  4)在所述二次污水培养基中培养螺旋藻,至螺旋藻的生物量不 再继续增加时,停止培养,过30000~50000dalton的超滤膜,得到 螺旋藻和处理后的废水。

  说明书

  一种利用污水分阶段培养微藻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领域,提供一种利用污水分 阶段培养微藻的方法。

  背景技术

  微藻因光合作用效率高、生长速率快、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油 脂及生物质产率高、环境效益显著(生长过程可以吸收氮、磷等营 养物质,并可以固定CO2)等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关注,并成 为了新型生物质能源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工农业的发展,水资源的大量 使用,致使许多江、河、湖、水库等淡水资源被污染。如何合理的 处理、以及利用这些污水资源已经成为关系环境保护和工农业生产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目前,国内外利用微藻处理污水已经有很多的研究。但是,从 已有的文献资料分析,污水的处理主要针对单次单种微藻培养。微 藻在生长过程中会消耗培养基水体中的碳氮磷等元素,在水体中碳 氮磷元素变少以后微藻就会减慢并停止生长。不同种类的微藻自身 的生长速率和抗污能力是不同的,如果结合微藻特点和污水特点在 不同的培养阶段接种不同种类的微藻,则既可实现对更多种类的微 藻的培养还可实现对污水更彻底的处理。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目前利用污水对微藻培养的过程中,主要方式为单次单种培 养,存在得到的藻类资源有限,废水的处理不彻底的缺陷,本发明提 供一种利用污水分阶段培养微藻的方法。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述的利用污水分阶段培养微藻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对污水进行稀释和灭菌后得到污水培养基;

  2)在所述污水培养基中培养抗逆性强的微藻,至所述抗逆性强 的微藻的生物量不再继续增加时,停止培养,过滤分离,得到所述抗 逆性强的微藻和二次污水;

  3)调节所述二次污水中营养元素的浓度,得到二次污水培养基;

  4)在所述二次污水培养基中培养抗逆性弱的微藻,至所述抗逆 性弱的微藻的生物量不再继续增加时,停止培养,过滤分离,得到所 述抗逆性弱的微藻和处理后的废水。

  本发明中,所述污水为沼液或浓缩沼液出水。沼液或浓缩沼液出 水中含有大量氮磷元素,对微藻生长起抑制作用的物质含量较少,稀 释后可以满足微藻的生长所需的营养条件。

  本发明中,所述步骤1)中对所述污水进行稀释至污水中氨氮的 浓度为80~500mg/L。在沼液或浓缩沼液出水中的营养元素丰富, 但是其中氨氮含量较高,过高的氨氮含量对微藻的生长具有抑制作 用,将其中的氨氮含量调节到80~500mg/L的范围内,既不会对微 生物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还可以保证其他营养元素的浓度满足微 藻的生长需求。

  本发明中,所述抗逆性强的微藻为小球藻。优选普通小球藻或 核蛋白小球藻。小球藻具有抗逆性强,可以承受高浓度氨氮的特点, 同时,沼液或浓缩沼液出水中的主要营养元素浓度的比例同小球藻 培养基中主要营养元素的浓度比例接近,对沼液或浓缩沼液出水的 浓度调节后适合小球藻的生长。

  本发明中,所述步骤2)中过滤分离过程采用膜孔径为 5000~15000dalton的超滤膜进行。小球藻为单细胞水藻类,直径约 为3~8微米,采用5000~15000dalton的超滤膜可实现有效的分离。

  本发明中,所述过滤条件如下:膜的渗透流量不超过最大设计 通量的2/3,流量计流量10L/H~50L/H;水流压力为 0.01MPa~0.3Mpa。在此压力范围内可以延长滤膜的寿命,在此流量 条件下可以减少微藻过滤中电量的消耗。

  本发明中,所述步骤3)中,调节所述氨氮的浓度为20-40mg/L。 氨氮的浓度为20-40mg/L可满足螺旋藻对氨氮的需求,同时也不会 因浓度过高而抑制螺旋藻的生长。

  本发明中,所述抗逆性弱的微藻为螺旋藻。经小球藻处理后的 污水中营养元素的比例适合螺旋藻生长,且螺旋藻生长速率快,对 水体中氨氮的处理能力强,培养12天生物量即可累积5倍以上。

  本发明中,所述步骤4)中过滤分离过程采用孔径为25000~ 50000dalton的超滤膜进行。螺旋藻为多细胞藻类,为螺旋的丝状体, 体长200~500μm,宽为5~10μm采用25000~50000dalton的超 滤膜可实现有效的分离。

  本发明所述的培养方法,优选包括如下步骤:

  1)对沼液或浓缩沼液出水进行稀释至其中的氨氮浓度为80~ 500mg/L,对其进行灭菌后得到污水培养基;

  2)在所述污水培养基中培养普通小球藻或核蛋白小球藻,至所 述小球藻的的生物量不再继续增加时,停止培养,过10000~ 15000dalton的超滤膜,得到小球藻和二次污水;

  3)将所述二次污水与螺旋藻Zarrork培养基混合,至二次污水中 的氨氮浓度为20-40mg/L得到二次污水培养基;

  4)在所述二次污水培养基中培养螺旋藻,至螺旋藻的生物量不 再继续增加时,停止培养,过30000~50000dalton的超滤膜,得到 螺旋藻和处理后的废水。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得用污水分阶段培养微藻的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 果:

  1)根据废水的特点,在不同的阶段培养不同种类的微藻,可得 到更多种类的微藻产品,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

  2)不同种类的微藻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的浓度和种类有差别, 在污水中培养不同种类的微藻对污水的处理更彻底,经本发明所述的 微藻处理后,最后污水中的氨氮浓度为0,总氮的去除率达70%以上。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