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5.01.04
公开(公告)日2015.07.15
IPC分类号C02F3/32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人工漂浮湿地装置,包括漂浮平台、上端管道、下端管道、螺栓、湿地植物和支柱;漂浮平台为方形,湿地植物的根系穿过漂浮平台进入水中,漂浮平台表面两边设置上端管道,漂浮平台底面相应的两边设置下端管道,多个螺栓依次穿过上端管道、漂浮平台和下端管道固定,整个装置四周设置支柱,支柱与上端管道之间用绳索连接,装置与装置之间能通过绳索相互连接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人工湿地系统。所述的漂浮平台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为上固定网格、底板、软套管、下固定网格。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循环利用废弃材料,使用模块化组合方式,方便替换死亡植物体和累积的污染物。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污水处理人工漂浮湿地装置,包括螺栓、湿地植物、支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漂浮平台;所述漂浮平台为方形,包括塑料水瓶、上固定网格、底板、软套管和下固定网格,漂浮平台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上固定网格、底板、软套管、下固定网格,多个塑料水瓶装入软套管中布置在底板和下固定网格之间,湿地植物的根系穿过漂浮平台进入水中;所述漂浮平台的表面两端分别设置上端管道,漂浮平台的底面相应于漂浮平台的表面两端分别设置下端管道;所述螺栓设置有多个;所述螺栓上端管道、漂浮平台和下端管道通过螺栓固定;所述支柱设置于污水处理人工漂浮湿地装置的四周,支柱与上端管道之间用绳索连接;所述污水处理人工漂浮湿地装置设置有多个,通过绳索相互连接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人工湿地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处理人工漂浮湿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地植物为适宜人工湿地系统的湿地植物。
说明书
一种污水处理人工漂浮湿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污水处理人工漂浮湿地装置。
背景技术
湿地是水体表面的生物交错区域,是动植物的栖息地,被誉为“生态环境的肾脏”。但是数十年来由于航运成为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大量的天然湿地被填平成为港口。同时世界人口剧烈膨胀,人们需要更多的住房用地,进一步减少了天然湿地的数量。目前我国剩余的天然湿地6500多万公顷,比改革开放初期整整锐减了50%。湿地作为水道的天然缓冲带,能过滤水体表面的污染物,另外湿地植物根际环境中的微生物能有效地去除污水有机物、氨氮、悬浮颗粒物等污染物。由于湿地具有的独特优势,鉴于现实条件,模拟自然湿地特点构建的人工湿地工程的研究应运而生。人工湿地的应用主要有两个限制:一是人工湿地需占用大量面积;二是清理更换死亡植物体或者移除整个人工湿地装置时较为麻烦。因此急需一种占地面积小的,模块化的,较易进行移动,能灵活设置的人工湿地装置,可以直接对污水进行处理,而且能轻松处理死亡的植物体和累积的污染物。
目前已有专利使用易漂浮的泡沫板或者木框等材料制作浮床,然后在浮床表面种植植物体,但是浮床自身重量小,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而翻转。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人工漂浮湿地装置,解决人工湿地装置占地面积大,更换死亡植物体或拆除装置时步骤繁琐,容易翻转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污水处理人工漂浮湿地装置,包括漂浮平台、螺栓、湿地植物和支柱。漂浮平台为任意大小的方形。湿地植物的根系穿过漂浮平台进入水中,漂浮平台表面两边设置上端管道,漂浮平台底面相应上端管道的两边设置下端管道,多个螺栓依次穿过上端管道、漂浮平台和下端管道固定。上端管道和下端管道均紧贴漂浮平台,固定漂浮平台的各个层次。所述的漂浮平台包括上固定网格、底板、下固定网格、塑料水瓶、软套管,漂浮平台从上到下依次排列的层次为上固定网格、底板、软套管、下固定网格。从环境中拾获多个塑料水瓶并装入软套管中布置在底板和下固定网格之间,合理回收利用资源的同时给装置提供浮力。整个装置四周设置支柱,支柱与上端管道之间用绳索连接,防止水流湍急时装置翻转。另外多个种植不同湿地植物的装置可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人工湿地系统,彼此之间用绳索连接固定。当需要更换死亡植物体时只需要拿出其中一个装置即可。
所述湿地植物为美人蕉、芦苇和灯芯草等适宜人工湿地系统的湿地植物。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循环利用废弃材料如水瓶等,使用模块化组合方式,方便替换死亡植物体和累积的污染物,且可根据现场需要设置不同占地面积的人工湿地,方便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