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4.06.27
公开(公告)日2014.09.03
IPC分类号C02F3/3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悬浮式生物床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改传统多孔管布水方式为沟渠布水,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三级布水系统,即生物床一段(1)、生物床二段(2)和生物床三段(3),管网连接布水系统,多个布水渠(4)埋在填料层内,渠顶为多孔布水板。本发明技术采用物理法、生物法,污水经预处理系统(格栅池、厌氧发酵池)处理后进入布水系统内,布水系统埋于填料层内,污水进入布水系统后,自然沿布水渠两边往填料层渗透,污水中携带的SS、COD、N、P等污染物由于植物根茎的吸收、填料的截留作用,被有效去除。系统分为多级,从而提高污水的净化效率。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悬浮式生物床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改传统多孔管布水方式为沟渠布水,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三级布水系统,即生物床一段(1)、生物床二段(2)和生物床三段(3),管网连接布水系统,多个布水渠(4)埋在填料层内,渠顶为多孔布水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浮式生物床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布水系统规格为B×H=300×800mm。
说明书
悬浮式生物床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设备,具体的涉及一种悬浮式生物床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行业状况:人工湿地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废水生物处理技术,根据污水在湿地中的流动方式不同可将人工湿地系统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流人工湿地三种类型。在人工湿地中,均匀布水是至关重要的内容,布水是否均匀直接关系到湿地是否能够稳定运行。只有均匀布水,才能够保证同一级处理系统的负荷一致,防止短路流和死区的发生,从而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这是湿地能够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之一。不同的水流方式和布水方式有着不同的处理效果,好的布水方式可以提高湿地的处理效率,不理想的布水方式使湿地的效率降低,容易发生短流和堵塞,因此对湿地进行有效布水可以改善湿地处理系统的性能,湿地布水系统的建设对增强湿地的处理能力非常重要。
国内外类似技术研究、开发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近期发展趋势:
人工湿地进水系统的设计应尽量保证配水的均匀性,一般采用多孔管或三角堰等。多孔管设于土壤表面上或埋于土壤表面以下,埋于土壤表面下的缺点是配水调节较为困难。多孔管设于床面上方时,应比床面高出0.5m左右,以防床面淤泥和杂草积累而影响配水。同时应定期清理沉淀物和杂草等,保证系统配水的均匀性。系统的进水流量可通过阀门或闸板调节,并采取溢流、分流措施应对突发性的流量变化应有溢流、分流措施。人工湿地出水系统采用沟排、管排、井排等方式,合理的设计应考虑受纳水体的特点、湿地系统的布置及场地的原有条件等因素。
为有效地控制湿地水位,一般在填料层底部设穿孔集水管,并设置旋转弯头和控制阀门。对严寒地区,进、出水管的设置须考虑防冻措施,并在系统的必要部位设置控制阀和放空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悬浮式生物床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该系统改传统多孔管布水方式为沟渠布水,一方面可有效解决配水调节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可有效防止多孔管布水系统带来的管道堵塞引起出水水质变差,甚至系统瘫痪。本发明采用沟渠布水系统,其配水传统布水系统更为均匀;本发明做到零附件,可有效避免系统因各系统附件故障导致的水质变差等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主要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悬浮式生物床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改传统多孔管布水方式为沟渠布水,包括至少三级布水系统,即生物床一段、生物床二段和生物床三段,管网连接布水系统,多个布水渠埋在填料层内,渠顶为多孔布水板。
所述的布水系统规格为B×H=300×800mm。
本发明技术原理:采用物理法、生物法,污水经预处理系统(格栅池、厌氧发酵池)处理后进入布水系统内,布水系统埋于填料层内,污水进入布水系统后,自然沿布水渠两边往填料层渗透,污水中携带的SS、COD、N、P等污染物由于植物根茎的吸收、填料的截留作用,被有效去除。系统分为多级,从而提高污水的净化效率。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具有以下主要技术性能:
a.有效去除污水中所含SS、COD、N、P等污染物质,
b.布集水设施通畅,不存在堵塞现象,
c.工程施工难度较小,操作简单,
d.后期维护费用低,
e.能耗低,
f.运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