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4.06.27
公开(公告)日2014.11.05
IPC分类号C02F3/30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机设备区结构,包括设备区,其特征是:所述设备区整体设置于罐体顶部;所述设备区包括曝气机、用于控制电气设备的电气控制箱以及底座,所述曝气机和电气控制箱安装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罐体顶部且位于所述底座的正下方处具有所述底座相对应的通孔;所述底座落入所述通孔内并通过插销与所述罐体可拆卸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机设备区结构能减少对罐体内用于污水进行生化反应的空间的占用,帮助罐体内部进行更充分的生化反应,从而获得更好的污水处理效果。此外,实施该结构后,还可使得设备区的拆卸和安装起来更为便捷,进而帮助能够提高该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机安装和运输效率。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机设备区结构,包括设备区,其特征是:所述设备区整体设置于罐体顶部;所述设备区包括曝气机、用于控制电气设备的电气控制箱以及底座,所述曝气机和电气控制箱安装固定在所述底座上;
所述罐体顶部且位于所述底座的正下方处具有所述底座相对应的通孔;
所述底座落入所述通孔内并通过插销与所述罐体可拆卸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机设备区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罐体上临近所述底座的端部处还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滚轮。
说明书
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机设备区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机设备区结构。
背景技术
生活污水包括有城市生活中的各种洗涤用水、污水以及粪便等,多为无毒的无机盐类,成分比较固定,主要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等有机物,比较适合细菌、病毒的生长且具有一定的肥效,可用来灌溉农田。同时,生活污水中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较多,容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是水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故需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并使其达标后,才能将其排放至江河湖泊中去,从而克服因生活污水造成的水体污染。
如今,随着我国城镇人口快速增加,城镇需水量也随之递增。预计到2015年,我国城镇年需水量将增加到6500亿立方米以上,但现有供水水平却较难满足要求。然而,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城市人均每天排出的生活污水量为150至400L(该量与生活水平密切相关),如能更好地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并进行再利用,就能够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基于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规划及有关精神提出,到2015年,全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要达到85%以上。但要实现到这一目标,我国还需新增污水处理厂近千座,总投资高达千亿元。此外,相应配套的管网建设投资和原有污水厂改扩建费用也非常巨大,并且原有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和维修保养费用较高。上述费用的使用势必给我国财政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因此,污水处理系统需要从大规模集中式向中小规模分散式转变,充分的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形成“以大型为主,中小型互补”的布局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形势,这也为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机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目前,现有技术中,公告号为CN 203513441 U(公告日 2014.04.02)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的一种改进的一体化膜法污水再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所述的罐体内依次设有水解酸化厌氧反应池、曝气池、膜滤池、再生水池,所述的膜滤池上设有一将曝气及超滤处理后的水循环回流到水解酸化厌氧反应池的回流管。上述的改进的一体化膜法污水再生器,具有的有益效果为:占地面积小:与传统再生处理工艺相比省地大于50%;处理流程短:与传统工艺相比省去沉淀、过滤环节;节能高效:与传统再生处理工艺相比节能大于50%;除磷脱氮效果好:污泥龄长,有利于硝化、反硝化细菌生长;将经过好氧硝化处理的污水,回流到水解酸化厌氧反应池,提高了污水反硝化的效果,有利于污水中氮的去除,提高出水水质。
另在,公告号为CN201362632Y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的一种污水处理与回用一体化装置,设有设备区,其与兼氧区、好氧及膜过滤区和清水区一体化集成于一个膜生物反应罐体内,由隔板分隔为四个相互独立的分区,兼氧区、好氧及膜过滤区和清水区配套使用的电气设备及系统控制模块集中设置在设备区。在现场只需进行包括通电、通水、铺设基础的安装即可运行,可以缩短污水处理项目施工周期;设置单个独立的设备区,便于设备检修与维护,降低运行噪音,有利于实现污水处理设备的标准化、系列化;而采用PLC控制模块与GPRS控制模块,可以实现无人值守与远程动态监控,方便管理,且自动化控制程度高,操作简单;污水处理出水稳定达到国家标准GB18920-2002,可回用于绿化、冲厕等生活杂用。
但上述改进的一体化膜法污水再生器和污水处理与回用一体化装置的技术方案,均存有如下不足之处:其罐体内部沿罐体长度方向从左向右(参见其附图1),分为设有兼氧区(同水解酸化厌氧反应池)、好氧及膜过滤区(同曝气池和膜滤池)、设备区、清水区(同再生水池)的四段式的结构,其中的设备区设置在罐区内,占用了罐体的内部空间,减少了罐体内用于进行污水处理的空间(降低了污水处理能力),造成了罐体空间的浪费。同时,因罐体长度方向因设置有设备区后,就缩短了污水流经进行污水处理区域的长度,降低了水处理的效果。此外,上述改进的一体化膜法污水再生器和污水处理与回用一体化装置的技术方案中采用膜过滤的方式并采用提升水泵来将其提升至清水区(同再生水池),且还设置有另一水泵用于膜的反冲洗,这样将导致较高的电能消耗。
还例如,公告号为CN 101704614 B(公告日 2012.08.01)的发明专利,公开的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罐,包括处理罐,该处理罐的两侧分别设有污水进口和清水出口,且其内腔按照水流流向被挡板分割成格栅滤网室、活性污泥厌氧室、生化降解室和清水区四个腔室,这四个腔室的连通采用下进上出的方式,其中格栅滤网室内斜置有格栅滤网,活性污泥厌氧室内悬挂有若干个组合填料串,底部投放有活性污泥,生化降解室内悬挂有若干个组合填料串。上述一体化污水处理罐采取进水口高于出水口的方式设置,利用水体液位压力差,依靠水体自身重力流动自然进水、出水,具有成本低,工艺简单,安装灵活,能源消耗,可地埋不占用土地,无须动力提升,无需专人管理、维护,经处理后的水质可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适合农村一户一用的一体化污水处理罐。
但上述一体化污水处理罐,存有的不足是:该技术方案中,罐体前端处(进水端处)设置有格栅滤网室,使其能够对污水中的悬浮物等大颗粒物质杂质等进行网捕,但在一定时间后,需通过打开设置于罐体顶部的观察口来将上述悬浮物等大颗粒物质杂质从格栅滤网上捞除,以免形成堵塞并对后续的水处理造成影响。这样就无形中,增加了工作人员的维护工作量。同时,因也因格栅滤网室的设置,减少了罐体中用于进行污水处理区域的长度,同样对污水处理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效果。此外,该罐体内还顺罐体长度方向从前往后还设置有活性污泥厌氧室、生化降解室以及清水区,其中,活性污泥厌氧室水面上部还具有空间,且在其正上方的罐体上还设置有观察口,这样该活性污泥厌氧室中仍会存有一定量的氧气,不利于反硝化细菌(厌氧型)的生长繁殖,进而对活性污泥厌氧室中反硝化反应造成影响。再者,活性污泥厌氧室后为生化降解室,但该生化降解室中难以进行好氧硝化反应处理,所以也就无法使得硝化反应将有机氮分解成氨氮,再进一步形成硝态氮和亚硝态氮来促进反硝化反应(活性污泥厌氧室),故污水中氮的去除较差,难以保证出水质量。由上可见,该一体化污水处理罐的技术方案较不合理,难以获得理想的污水处理效果。
综上,现有技术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机存有的不足之处为:
1、罐体内部空间设置较不合理,不仅影响了污水处理效果,也限制了污水处理效率的提升。
2、罐体内需要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定期清理维护,增加了工作人员的维护工作量。
3、采用生物膜过滤污水后采用水泵来将水提升至清水区,这一过程需要使用电能,进而提高了使用成本。
故申请人考虑设计一种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机,使其结构更为科学合理,并能够以同等容积的罐体来使其污水处理效果更好,更为高效,更加节能,维护起来更加简便。
但进行整体设计之前,还需考虑如何设计一种设备区结构,借以使得设备区拆卸和安装起来更为方便,能够帮助罐体内部进行更充分的生化反应。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可使得设备区拆卸和安装起来更为方便,能够帮助罐体内部进行更充分的生化反应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机设备区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机设备区结构,包括设备区,其特征是:所述设备区整体设置于罐体顶部;所述设备区包括曝气机、用于控制电气设备的电气控制箱以及底座,所述曝气机和电气控制箱安装固定在所述底座上;
所述罐体顶部且位于所述底座的正下方处具有所述底座相对应的通孔;
所述底座落入所述通孔内并通过插销与所述罐体可拆卸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机设备区结构中,因设备区整体设置于罐体顶部,这样就能减少对罐体内用于污水进行生化反应的空间的占用,帮助罐体内部进行更充分的生化反应,从而获得更好的污水处理效果。同时,该设备区结构还能够在安装运输罐体(罐体自身高度已到运输所限制的3米高)时,十分便捷地将设备区的底座拆卸,并将其吊装入罐体内部,从而能够更好的满足于运输时的高度要求,且在现场安装时,仅需提升该底座并使用插销与罐体固定连接即可,能够快捷的完成现场安装工作。可见,本实用新型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机设备区结构应用后,使用起来更加灵活,同时也能够提高其安装和运输效率。
作为改进,所述罐体上临近所述底座的端部处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滚轮。
这样,即可将各根拉绳栓固在底座,这样就仅需通过拉动拉绳就能够完成设备区的升降任务,可省去吊车或电动葫芦等吊装装置的使用,降低使用成本,同时也能够促使设备区快速的升降,从而进一步提高设备区的安装和运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