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去除污水处理系统中无机颗粒的技术

发布时间:2018-5-2 11:39:39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14.09.29

  公开(公告)日2014.12.24

  IPC分类号C02F9/14

  摘要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去除污水处理系统中无机颗粒的装置。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去除污水处理系统的无机颗粒提供一种新选择。本发明提供了两种去除污水处理系统中无机颗粒的装置,均包括通过管道连接的沉砂池预处理系统和污泥无机颗粒分离系统。本发明还提供了采用该装置进行污水处理的方法。本发明装置能够高效去除污水处理系统中无机颗粒。

  权利要求书

  1.去除污水处理系统中无机颗粒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管道连接的沉砂池预处 理系统和污泥无机颗粒分离系统;

  所述的沉砂池预处理系统包括高效沉砂池和强化细砂去除的砂水分离系统,砂水分离系 统包括浓缩一体化砂水分离器和细砂筛分净化机;高效沉砂池和细砂筛分净化机均设置有出 水管道连接至污水无机颗粒分离系统;高效沉砂池还设置有进水管道和砂水混合液管道,后 者用于将砂水混合液导入浓缩一体化砂水分离器;

  所述的污泥无机颗粒分离系统包括依次由管道连接的生化池、二沉池和集泥井,在集泥 井的回流污泥管道上依次设置有两套污泥无机颗粒分离器,每套污泥无机颗粒分离器上均设 置有管道用于将生物有机质溢流导入到生化池中;二沉池设置有上清液排出管道;

  所述的浓缩一体化砂水分离器、细砂筛分净化机和第二污泥无机颗粒分离器上均设置有 排砂口。

  2.去除污水处理系统中无机颗粒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管道连接的沉砂池预处 理系统和污泥无机颗粒分离系统;

  所述的沉砂池预处理系统包括高效沉砂池和强化细砂去除的砂水分离系统,砂水分离系 统包括浓缩一体化砂水分离器和细砂筛分净化机;高效沉砂池和细砂筛分净化机均设置有出 水管道连接至污水无机颗粒分离系统;高效沉砂池还设置有进水管道和砂水混合液管道,后 者用于将砂水混合液导入浓缩一体化砂水分离器;

  所述的污泥无机颗粒分离系统包括依次由管道连接的初沉池、生化池、二沉池和集泥井, 在初沉池的污泥出口管道上设置污泥无机颗粒分离器,污泥无机颗粒分离器上设置有管道用 于将生物有机质溢流导入到脱水机房中;集泥井设置有管道将回流污泥导入生化池;二沉池 设置有上清液排出管道;

  所述的细砂筛分净化机和污泥无机颗粒分离器上均设置有排砂口。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去除污水处理系统中无机颗粒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 效沉砂池包括沉砂室和砂斗;

  所述沉砂室为圆柱形,采用360°直线进出水的方式设置进水涵和出水渠,进水涵具有15° 倾角;沉砂室还设置流板与弓形隔板共同形成进水口,进水口高度与进水涵相同,宽度占进 水涵宽度的0.65~0.85;所述的出水渠用于将沉砂池出水排至生化池;所述的沉砂室中心位置 设置有螺旋桨;所述的砂斗位于沉砂室螺旋桨下部,呈漏斗状;砂斗底部设置有排砂口。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去除污水处理系统中无机颗粒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浓缩一体化砂水分离器包括砂料浓缩器和砂水分离器;

  所述的砂水分离器包括集料斗水箱和螺旋洗砂器,所述螺旋洗砂器包括搅拌流化螺旋、 输送槽和驱动装置,搅拌流化螺旋位于输送槽内,并由驱动装置驱动,输送槽的一端开有排 砂口,另一端向下斜伸到集料斗水箱底部,所述的集料斗水箱侧壁上部设置有溢流堰和溢流 管;

  其中,集料斗水箱内部设有消能冲洗板和射流水入口;所述砂料浓缩器的出料端位于消 能冲洗板上方;射流水入口对向消能冲洗板,用于引入射流水,对落入消能冲洗板的高度浓 缩的砂粒进行冲洗;砂粒浓缩器和砂水分离器上均设置有溢流液出口连接至细砂筛分系统。

  5.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装置去除污水处理系统中无机颗粒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 下步骤:

  a、预处理:将经细格栅处理的污水引入预处理系统进行无机颗粒的预处理,具体操作如 下:经细格栅处理的污水导入高效沉砂池,分离去除无机颗粒,砂水混合液进入浓缩一体化 砂水分离器进一步处理,无机颗粒经排砂口排出,回流水进入细砂筛分净化机筛分,无机颗 粒经排砂口排出,回流水与高效沉砂池出水合并进入污泥无机颗粒分离系统的生化池;

  b、分离:将来自步骤a的回流水与高效沉砂池出水在生化池进行处理,出水进入二沉池, 二沉池分离的上清液经管道流出,污泥进入集泥井,经集泥井分离的回流污泥进入污泥无机 颗粒分离器,剩余污泥排出;污泥无机颗粒分离器的分离如下:第一级污泥颗粒分离器分离 的污泥经排砂口排出,底流进入第二级污泥分离器,进一步分离的污泥经排砂口排出,生物 有机质溢流回到生化池。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2台污泥无机颗粒分离器采用间歇运行方式, 生化池活性污泥MLVSS/MLSS低于0.45时,启动该机器。

  7.采用权利要求2所述装置去除污水处理系统中无机颗粒的方法,所述的装置设置初沉 池,包括如下步骤,

  a、预处理:将经细格栅处理的污水引入预处理系统进行无机颗粒的预处理,具体操作如 下:经细格栅处理的污水导入高效沉砂池,分离去除无机颗粒,砂水混合液进入浓缩一体化 砂水分离器进一步处理,无机颗粒经排砂口排出,回流水进入细砂筛分净化机筛分,无机颗 粒经排砂口排出,回流水与高效沉砂池出水合并进入污泥无机颗粒分离系统的初沉池;

  b、分离:将来自步骤a的回流水与高效沉砂池出水在初沉池进行处理,得到上清液和初 沉污泥,上清液进入生化池,经生化池处理后,出水进入二沉池;二沉池分离的上清液经管 道流出,污泥进入集泥井,经集泥井分离的回流污泥进入生化池,剩余污泥排出;初沉污泥 进入污泥无机颗粒分离器,污泥经排砂口排出,生物有机质溢流与剩余污泥合并排出。

  8.如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高效沉砂池去除粒径小于55~ 100μm的细微泥沙;对无机颗粒的去除率,在旱季不低于75%,降雨条件下不低于72%。

  9.如权利要求5~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浓缩一体化砂水分离器分离去除 粒径大于100μm的细微泥沙,分离效率不低于50%。

  10.如权利要求5~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细砂筛分净化机去除粒径小于 100μm的无机颗粒。

  说明书

  去除污水处理系统中无机颗粒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去除污水处理系统中无机颗粒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排水体制主要为截流式合流制或合流制与分流制并存的体制,管网中污水所 携无机颗粒量大,粒径分布广,已成为影响我国污水收集、处理以及污泥处理处置的重要因 素。

  最近10多年的实际观测与运行实践表明,我国许多城镇污水处理厂,在运行若干年(有 的1~2年)之后,在生化池前端或整个生物处理系统中就会出现明显的泥沙淤积并进而影响 生物处理系统的功能。特别是没有设置初沉池的氧化沟系统,运行一定时间之后,氧化沟沟 道底部就会出现0.5~1.5m厚度的泥沙淤积层,使污水生物处理系统难以正常运行;以往误以 为是机械曝气设备的混合推动力不足造成的,但近年的观测研究证明,这是大量的无机性泥 沙在沟道中沉积、淤积造成的。

  与发达国家城镇污水SS/BOD5比值为1.1左右相比,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年平均SS/BOD5比值高于1.1的比例高达78%。处于超高比值(>2.0)和高比值(1.4~2.0)的城镇污水处理 厂所占比例分别高达32%和16%。由于SS/BOD5比值过高,大量无机悬浮固体(包括细微泥 沙)进入后续的生物处理系统,除了造成生化池的泥沙淤积之外,活性污泥的产率系数也会 明显升高(1~1.5kgDS/kgBOD5),其中大部分是惰性的无机固体,污泥有机组分 (MLVSS/MLSS)明显偏低,仅0.30~0.50,使得生化池有效池容明显降低,生物除磷脱氮系 统的运行性能不稳定。即使设置初沉池,污泥产率也在0.8~1.0kgDS/kgBOD5左右。

  特别是南方地区、山地城市和处于市政开发建设的城区,雨季时容易出现高进水悬浮无 机固体(SS)浓度的负荷冲击,进水SS/BOD5比值高达2~6的水平,活性污泥MLVSS/MLSS 比值降低到0.3左右,甚至到0.25的水平,不到正常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一半,导致生物硝 化能力的明显下降,甚至完全丧失,反硝化速率也相应大幅度降低,往往需要数周时间才能 恢复,因而,明显影响城镇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特别是氨氮和总氮的稳定达标。

  从污水厂的运行情况可以看出,无机颗粒淤积一方面使得活性污泥的密度增加,另一方 面使得MLVSS/MLSS比值下降,为了保证污水处理效果污水厂不得不维持较高的污泥浓度。 在保证活性污泥与污水处于充分混合的前提下,活性污泥密度和浓度的增加显然对机械搅拌 或曝气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造成能耗和运行费用的增加。同时,含沙率过大的污泥在脱水 时会降低污泥的成饼率,并使带式压滤机滤布过度磨损,寿命缩短;回流污泥泵送这些含沙 率过大的污泥时,泵壳更容易磨穿(一般3~4年),钢制管道弯头端部磨穿时间也从通常情况 下的10年左右缩短为5~6年;在污泥消化池中,处理这些含沙率过大的剩余污泥,不但使污 泥搅拌困难,而且会显著影响消化池的产气量。

  因此,针对城市污水中无机颗粒的特征,研发一种去除污水处理系统中无机颗粒的方法, 尤其去除细微无机颗粒,对于提高污水处理效率、降低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成本以及维持污水 处理厂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去除污水处理系统的无机颗粒提供一种新选择。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去除污水处理系统中无机颗粒的装置,包括通过管道连接的沉砂池 预处理系统和污泥无机颗粒分离系统;

  所述的沉砂池预处理系统包括高效沉砂池和强化细砂去除的砂水分离系统组成,砂水分 离系统包括浓缩一体化砂水分离器和细砂筛分净化机;高效沉砂池和细砂筛分净化机均设置 有出水管道连接至污水无机颗粒分离系统;高效沉砂池还设置有进水管道和砂水混合液管道, 后者用于将砂水混合液导入浓缩一体化砂水分离器;

  所述的污泥无机颗粒分离系统包括依次由管道连接的生化池、二沉池和集泥井,在集泥 井的回流污泥管道上依次设置有两套污泥无机颗粒分离器,每套污泥无机颗粒分离器上设置 有管道用于将生物有机质溢流导入到生化池中;二沉池设置有上清液排出管道;

  所述的浓缩一体化砂水分离器、细砂筛分净化机和第二污泥无机颗粒分离器上均设置有 排砂口。

  进一步的,所述集泥井上还设置有管道用于连接脱水机房。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去除污水处理系统中无机颗粒的装置,包括通过管道连接的沉砂池 预处理系统和污泥无机颗粒分离系统;

  所述的沉砂池预处理系统包括高效沉砂池和强化细砂去除的砂水分离系统组成,砂水分 离系统包括浓缩一体化砂水分离器和细砂筛分净化机;高效沉砂池和细砂筛分净化机均设置 有出水管道连接至污水无机颗粒分离系统;高效沉砂池还设置有进水管道和砂水混合液管道, 后者用于将砂水混合液导入浓缩一体化砂水分离器;

  所述的污泥无机颗粒分离系统包括依次由管道连接的初沉池、生化池、二沉池和集泥井, 在初沉池的污泥出口管道上设置污泥无机颗粒分离器,污泥无机颗粒分离器上设置有管道用 于将生物有机质溢流导入到脱水机房中;集泥井设置有管道将回流污泥导入生化池;二沉池 设置有上清液排出管道;

  所述的细砂筛分净化机和污泥无机颗粒分离器上均设置有排砂口。

  具体的,所述高效沉砂池包括沉砂室和砂斗;

  所述沉砂室为圆柱形,采用360°直线进出水的方式设置进水涵和出水渠,进水涵具有15° 倾角;还设置流板与弓形隔板共同形成了进水口,进水口高度与进水涵相同,进水口宽度占 进水涵宽度的0.65~0.85;沉砂室中心位置设置有螺旋桨;所述的出水渠用于将沉砂池出水排 至生化池;

  所述的砂斗位于沉砂室螺旋桨下部,呈漏斗状;砂斗底部设置有排砂口。

  具体的,所述的浓缩一体化砂水分离器包括砂料浓缩器和砂水分离器;

  所述的浓缩一体化砂水分离系统包括砂粒浓缩器和砂水分离器,所述的砂水分离器包括 集料斗水箱和螺旋洗砂器,所述螺旋洗砂器包括搅拌流化螺旋、输送槽和驱动装置,搅拌流 化螺旋位于输送槽内,并由驱动装置驱动,输送槽的一端开有排砂口,另一端向下斜伸到集 料斗水箱底部,所述的集料斗水箱侧壁上部设置有溢流堰和溢流管,集料斗水箱内部设有消 能冲洗板和射流水入口;所述砂料浓缩器的出料端位于消能冲洗板上方;射流水入口对向消 能冲洗板用于引入射流水,对落入消能冲洗板的高度浓缩的砂粒进行冲洗;所述的砂料浓缩 器上设置有砂水混合液入口;砂粒浓缩器和砂水分离器上均设置有溢流液出口连接至细砂筛 分系统。

  优选的,所述集料斗水箱底面与输送槽倾斜角度一致的斜面,这种设置有助于将砂料的 清除,以免残留。

  其中,在集料斗水箱内部溢流堰斜下方设置斜板。

  优选的,所述的斜板倾角一般采用50~60度,斜板间距取80~100mm。

  优选的,为了节省输送槽的空间,增加运输量,所述搅拌流化螺旋为无轴螺旋,

  优选的,输送槽为U型槽,以方便砂料的运出。

  具体的,所述的射流水冲洗频率与浓缩一体化砂水分离器相对应,在运行调控中与砂水 分离器同时启闭。

  进一步的,所述集泥井设置管道连接脱水机房。

  本发明还提供了采用所述装置去除污水处理系统中无机颗粒的方法,所述的装置不设置 初沉池,包括如下步骤,

  a、预处理:将经细格栅处理(细格栅处理是为了去除污水中的粗大固体物质)的污水引 入预处理系统进行无机颗粒的预处理,具体操作如下:经细格栅处理的污水导入高效沉砂池, 分离去除无机颗粒,砂水混合液进入浓缩一体化砂水分离器进一步处理,无机颗粒经排砂口 排出,回流水进入细砂筛分净化机筛分,无机颗粒经排砂口排出,回流水与高效沉砂池出水 合并进入污泥无机颗粒分离系统的生化池;

  b、分离:将来自步骤a的回流水与高效沉砂池出水在生化池进行处理,出水进入二沉池, 二沉池分离的上清液经管道流出,污泥进入集泥井,经集泥井分离的回流污泥进入污泥无机 颗粒分离器,剩余污泥排出;污泥无机颗粒分离器的分离如下:第一级污泥颗粒分离器分离 的污泥经排砂口排出,底流进入第二级污泥分离器,进一步分离的污泥经排砂口排出,生物 有机质溢流回到生化池。

  具体的,2台污泥无机颗粒分离器采用间歇运行方式,生化池活性污泥MLVSS/MLSS低 于0.45时,启动该机器。

  本发明还提供了采用所述装置去除污水处理系统中无机颗粒的方法,所述的装置设置初 沉池,包括如下步骤,

  a、预处理:将经细格栅处理的污水引入预处理系统进行无机颗粒的预处理,具体操作如 下:经细格栅处理的污水导入高效沉砂池,分离去除无机颗粒,砂水混合液进入浓缩一体化 砂水分离器进一步处理,无机颗粒经排砂口排出,回流水进入细砂筛分净化机筛分,无机颗 粒经排砂口排出,回流水与高效沉砂池出水合并进入污泥无机颗粒分离系统的初沉池;

  b、分离:将来自步骤a的回流水与高效沉砂池出水在初沉池进行处理,得到上清液和初 沉污泥,上清液进入生化池,经生化池处理后,出水进入二沉池;二沉池分离的上清液经管 道流出,污泥进入集泥井,经集泥井分离的回流污泥进入生化池,剩余污泥排出;初沉污泥 进入污泥无机颗粒分离器,污泥经排砂口排出,生物有机质溢流与剩余污泥合并排出。

  具体的,高效沉砂池去除粒径小于55~100μm的细微泥沙;对无机颗粒的去除率,在旱 季不低于75%,降雨条件下不低于72%。

  具体的,浓缩一体化砂水分离器分离去除粒径大于100μm的细微泥沙,分离效率不低于 50%。

  具体的,细砂筛分净化机进一步去除粒径小于100μm的无机颗粒。

  本发明中,高效沉砂池沉降、收集污水中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产生的砂水混合液进入 浓缩一体化砂水分离器。

  高效沉砂池是以比氏沉砂池为原型,结合流体动力学理论基础和细微颗粒特性,实现对 粒径小于100μm的细微泥沙的高效去除。高效沉砂池可去除的无机颗粒最小粒径为55μm; 对无机颗粒的去除率,在旱季运行条件下不低于75%,降雨条件下不低于72%。

  如图5所示,高效沉砂池采用360°直线进出水设置,其进水端为一条进水涵,连接经细 格栅过滤的污水(细格栅处理是为了去除污水中的粗大固体物质)流入的进水管道。进水涵 具有15°倾角,使进水以满流进入,基于水流加速涡流的原理,引导水流以一个较低的速度水 平进入沉砂室分选区,使得大部分颗粒物能停留在底面上。沉砂室导流板与弓形隔板共同形 成了进水口,进水口高度与进水涵相同,宽度则占进水涵宽度的0.65~0.85,由进水斜坡导致 的进水流速增加在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大,足以维持流体一定的旋转流速。进水口设置的竖 直导流板使含砂水流向沉砂池边壁运动,作用是防止进水水流在分选区底面上的扩散,维持 流线。分选区的流型与运行原理被称为“单涡系统”,为:从进水口而来的挟砂水流绕着沉砂 室内壁运动,形成一道位置较低的流线,水流旋转形成的离心力导致近壁水头略高,流体将 向下运动,使得水流强制与底部接触变为“薄膜”,颗粒物将沉降于底部,同时螺旋桨旋转产 生的径向速度与流体旋转速度形成的螺旋环流将强迫砂粒一边绕轴旋转一边朝中心开口移 动。水流即通过出水渠排出,进入生化池,砂水混合液进入浓缩一体化砂水分离器。如图3 和4所示,沉砂室中心位置通过转轴设置有螺旋桨,并可通过调速电机控制螺旋桨的转速, 螺旋桨下部设置有漏斗状的砂斗,砂斗底部设置有排砂口。污水进入沉砂池后,通过沉砂池 分离,其中的砂粒沉降至砂斗,以砂水混合液的形式从排砂口排出,通过管道进入浓缩一体 化砂水分离器,其中的主要成分是去除的砂粒;而去除了大部分砂粒后的污水,即沉砂池出 水从出水渠排出,通过管道进入生化池(或初沉池)。沉砂池一旦运行,进入的污水便可以得 到分离,同时形成砂水混合液和出水。

  浓缩一体化砂水分离器是通过在砂水分离器构型基础上增设砂料浓缩器、斜板、消能冲 洗板和射流水入口等,构建起浓缩一体化砂水分离器,强化了砂水分离器对粒径大于100μm 的细微泥沙的分离去除,其对无机颗粒的分离效率不低于50%。浓缩一体化砂水分离器分离 去除砂水混合液中粒径大于100μm的无机颗粒,粒径大于100μm的无机颗粒通过砂水分离器 排砂排放,粒径小于100μm的无机颗粒随回流水至细砂筛分净化机。

  如图6所示,砂料浓缩器位于砂水分离器的砂水混合液进料端,下部出砂口直接与砂水 分离器的入口相通,来自高效沉砂池的砂水混合液被提升到砂料浓缩器,粒径大于100μm的 砂粒随底流经砂水分离器消能冲洗板进入砂水分离器,粒径小于100μm的砂粒从溢流管排出。

  砂水分离器入口处增设消能冲洗板,被浓缩的底流砂粒进入消能冲洗板,其动能基本得 以消除,使得砂水在集料斗水箱内基本处于稳流,改善了砂粒的沉降效果。同时,在集料斗 水箱开设的射流水入口,利用污水厂的中水对底流砂粒进行射流喷洗,射流水以正向或切向 冲击被清洗砂粒表面,在清洗面上产生很大的瞬时碰撞动量,从而对清洗面上的有机物产生 挤压、剪切力,使附着的有机物很快剥落并被冲掉。

  砂水混合液进入斜板后,其所含的固体砂粒就沉淀在平行的斜板组件上,然后滑入集料 斗水箱底部,随螺旋洗砂器排出,而其澄清液离开斜板通过顶部的出水通路孔流出,然后通 过溢流堰汇集,由溢流管的溢流水出口流出。斜板强化了细砂的沉降效果,增强了砂水分离 的效果。经溢流水出口排出的回流水进入回流水管道,流入细砂筛分净化机。

  细砂筛分净化机进一步去除砂水分离器溢回流水中粒径小于100μm的无机颗粒,无机颗 粒通过排砂排放,有机物随回流水至高效沉砂池出水端,与高效沉砂池出水混合进入污泥无 机颗粒分离系统。细砂筛分净化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振动筛、渣浆泵系统和旋流器组;溢 流水先进入振动筛部分的粗筛,混合液中1mm以上砂粒被筛分出来,剩余溢流水进入储浆槽, 由渣浆泵将储浆槽的溢流水泵入水力旋流器组,水力旋流器组将细砂、有机物和水分离,有 机物和水从水力旋流器组的溢流水管道进入溢流储水箱,然后沿总出浆管排出,细砂通过沉 沙嘴排出并落入振动筛部分的细筛,细筛脱水筛选后,较干燥细渣料从排砂口分离出去,产 生的砂水混合液再次返回储浆槽内进行二次分离,产生的细砂筛分净化机溢流水排出。

  在设置初沉池条件下,来自沉砂池预处理系统的回流水进入初沉池。经初沉池分离的上 清液和初沉污泥分别进入生化池和污泥无机颗粒分离器。进入生化池处理的上清液进入二沉 池。初沉污泥经初沉污泥管道进入污泥无机颗粒分离器。分离去除初沉污泥无机颗粒,无机 颗粒通过底流排砂被分离去除,生物有机质溢流进入污泥脱水机房;经二沉池分离的上清液 经管道排出,污泥进入集泥井;集泥井的回流污泥通过管道进入生化池,剩余污泥进入脱水 机房。

  在未设置初沉池条件下,来自沉砂池预处理系统的回流水进入生化池,经生化池处理后 进入二沉池。经二沉池分离的上清液经管道排出,污泥进入集泥井;集泥井的回流污泥通过 管道进入污泥无机颗粒分离器,剩余污泥进入脱水机房。经污泥无机颗粒分离器分离的无机 颗粒通过底流排砂被分离去除,生物有机质溢流至生化池。污泥无机颗粒分离器采用间歇运 行方式,当生化池活性污泥MLVSS/MLSS低于0.45时,启动该系统。由于只对二沉池回流 污泥进行一级分离会导致生物有机质的损失率高,因而采用两级分离,即对分离二沉池回流 污泥得到的底流进行再分离。

  集泥井用于将污泥收集与浓缩,污泥从二沉池进入集泥井后,一部分通过回流污泥管回 流,一部分通过剩余污泥管排出。

  生化池是整个活性污泥系统的核心,污水中的有机质在生化池中,通过活性污泥中微生 物的作用得到充分降解处理,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脱水机房将来自集泥井的剩余污泥进行脱水处理,得到泥饼。

  本发明所使用的污泥无机颗粒分离器的结构如专利“一种适用于去除污水处理厂活性污 泥中淤沙的分离器(ZL201110159013.X)”所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去除污水处理系统中无机颗粒的装置组合了两种无机颗粒去除设备——沉砂池预处 理系统去除污水中的无机颗粒和污泥无机颗粒分离系统去除污泥中的无机颗粒。通过污泥无 机颗粒分离系统,保证了无机颗粒不会在初沉污泥或生化池污泥中累积;通过提高沉砂池预 处理系统的除砂效能,减少了污泥无机颗粒分离系统的运行时间,降低了污泥无机颗粒分离 系统的能耗。

  (2)在砂水分离器回流管线上设置细砂筛分净化机,进一步去除回流水中粒径小于 100μm的无机颗粒,解决了砂水分离器对粒径小于100μm的无机颗粒去除效率低的问题。

  (3)污泥无机颗粒分离系统均可采用模块式设计,便于嵌入污水处理系统中,能够减少 对污水处理系统的改造并节约成本。

  (4)采用本发明的去除污水处理系统中无机颗粒装置,对于提高污水处理效率、降低污 水处理厂的运行成本以及维持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