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1.12.27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IPC分类号C02F9/14; C02F3/2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的大豆蛋白废水高效厌氧处理器,包括:混合区:用于将反应器底部的进水、颗粒污泥以及气液分离区回流的泥水混合物混合;厌氧发生区:混合区形成的泥水混合物进入该区,在高浓度污泥作用下,有机物转化为沼气,泥水混合物被沼气提升至气液分离区;气液分离区:被提升混合物中的沼气在此与泥水分离,沼气被储存起来,泥水混合物则沿着回流管返回至混合区,沉淀区:厌氧发生区的泥水混合物在沉淀区进行固液分离;所述混合区包括罐体,在所述罐体内设置多个连接有进水管的旋流布水器,所述旋流布水器设置有多个喷嘴,且每个喷嘴的出水方向均与罐体内壁的切线方向相同。改善了反应器中的传质效果,优化了反应器的处理效果。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新型的大豆蛋白废水高效厌氧处理器,包括:
混合区:用于将反应器底部的进水、颗粒污泥以及气液分离区回流的泥水混合物混 合;
厌氧发生区:混合区形成的泥水混合物进入该区,在高浓度污泥作用下,有机物转 化为沼气,泥水混合物被沼气提升至气液分离区;
气液分离区:被提升混合物中的沼气在此与泥水分离,沼气被储存起来,泥水混合 物则沿着回流管返回至混合区,
沉淀区:厌氧发生区的泥水混合物在沉淀区进行固液分离;
其特征是:所述混合区包括罐体,在所述罐体内设置多个连接有进水管的旋流布水 器,所述旋流布水器设置有多个喷嘴,且每个喷嘴的出水方向均与罐体内壁的切线方向相 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器,其特征是:旋流布水器的个数为4个,且平均分布在 所述罐体内,每个旋流布水器各连接一条进水管。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处理器,其特征是:所述每个旋流布水器设有6个喷 嘴,且对称地分布在所述旋流布水器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器,其特征是:所述回流管的出口设置在旋流布水器的正 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器,其特征是:所述厌氧发生区分为第一厌氧区和第二厌 氧区,有机物在第一厌氧区转化为沼气,所述沼气将泥水混合物提升至气液分离区;剩余 部分进入第二厌氧区进行反应。
说明书
一种新型的大豆蛋白废水高效厌氧处理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厌氧处理器,更准确地说,涉及一种用于处理大豆蛋白分水的厌氧 处理器。
背景技术
废水厌氧生物技术由于其巨大的处理能力和潜在的应用前景,一直是水处理技术研 究的热点。从传统的厌氧接触工艺发展到现今广泛流行的UASB工艺,废水厌氧处理技 术已日趋成熟。随着生产发展与资源、能耗、占地等因素间矛盾的进一步突出,现有的厌 氧工艺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如何处理生产发展带来的大量高浓度有机废水,使得 研发技术经济更优化的厌氧工艺非常必要。内循环厌氧处理技术(以下简称IC厌氧技术) 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高效处理技术,它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荷兰PAQUES公司 研发成功,并推入国际废水处理工程市场,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土豆加工、啤酒、食品和柠 檬酸等废水处理中。实践证明,该技术去除有机物的能力远远超过普通厌氧处理技术(如 UASB),而且IC反应器容积小、投资少、占地省、运行稳定,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高效厌 氧处理技术。
以UASB工艺为代表的第2代厌氧反应器,依靠颗粒污泥的形成和三相分离器的 作用,使污泥在反应器中滞留,实现了SRT>HRT(SRT:Sludge Retention Time,污泥停留 时间,也就是污泥泥龄;HRT:Hydraulic Retention Time,水力停留时间,是指待处理污 水在反应器内的平均停留时间,也就是污水与生物反应器内微生物作用的平均反应时 间。),从而提高了反应器内污泥浓度,但是反应器的传质过程并不理想。要改善传质效果,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表面水力负荷和表面产气负荷[4]。然而高负荷产生的剧烈搅动又 会使反应器内污泥处于完全膨胀状态,使原本SRT>HRT向SRT=HRT方向转变,污泥过 量流失,处理效果变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大豆蛋白废水高效厌氧 处理器,改善了反应器中的传质效果,优化了反应器的处理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的大豆蛋白废水高效厌氧处理器, 包括:
混合区:用于将反应器底部的进水、颗粒污泥以及气液分离区回流的泥水混合物混 合;
厌氧发生区:混合区形成的泥水混合物进入该区,在高浓度污泥作用下,有机物转 化为沼气,泥水混合物被沼气提升至气液分离区;
气液分离区:被提升混合物中的沼气在此与泥水分离,沼气被储存起来,泥水混合 物则沿着回流管返回至混合区,
沉淀区:厌氧发生区的泥水混合物在沉淀区进行固液分离;
所述混合区包括罐体,在所述罐体内设置多个连接有进水管的旋流布水器,所述旋 流布水器设置有多个喷嘴,且每个喷嘴的出水方向均与罐体内壁的切线方向相同。
优选的是,旋流布水器的个数为4个,且平均分布在所述罐体内,每个旋流布水器 各连接一条进水管。
优选的是,所述每个旋流布水器设有6个喷嘴,且对称地分布在所述旋流布水器上。
优选的是,所述回流管的出口设置在旋流布水器的正上方。
优选的是,所述厌氧发生区分为第一厌氧区和第二厌氧区,有机物在第一厌氧区转 化为沼气,所述沼气将泥水混合物提升至气液分离区;剩余部分进入第二厌氧区进行反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提高了混合区布水的均匀性,提高了厌氧运行的有机负荷, IC反应器内污泥浓度高,微生物量大,且存在内循环,传质效果好,进水有机负荷可超 过普通厌氧反应器的3倍以上。
提高厌氧运行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处理低浓度废水(COD=2000~3000mg/L)时,反 应器内循环流量可达进水量的2~3倍;处理高浓度废水(COD=10000~15000mg/L)时, 内循环流量可达进水量的10~20倍。大量的循环水和进水充分混合,使原水中的有害物 质得到充分稀释,大大降低了毒物对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
稳定出水水质利于好氧运行,利用二级UASB串联分级厌氧处理,可以补偿厌氧过 程中Ks高产生的不利影响。反应器分级会降低出水VFA浓度,延长生物停留时间,使 反应更加稳定、充分。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厌氧处理器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旋流布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图2,本发明的厌氧处理器,由第一UASB反应器3和第二UASB反应器 4串联而成。按功能划分,反应器由下而上共分为5个区:混合区16、第1厌氧区10、 第2厌氧区11、沉淀区12和气液分离区1。
混合区16:反应器底部进水、颗粒污泥和气液分离区回流的泥水混合物有效地在此 区充分混合后再进入到厌氧反应区。底部设有豆清水的进水管7,通过进料泵和电磁流量 计4对其进料进行控制,在其进料的管线上还可以增设一个厌氧罐进料混合器2,进行预 混合;第一厌氧发生区10设有厌氧回流水管5,连接着厌氧罐进料混合器2,多余的出水 通过厌氧回流水管5进入到厌氧罐进料混合器2中,实现了循环回流。所述混合区16包 括罐体9,在所述罐体内设置多个连接有进水管90的旋流布水器91,所述旋流布水器91 设置有多个喷嘴92,且每个喷嘴92的出水方向均与罐体9内壁的切线方向相同。本发明 设有4根进水管90,分别从罐体9的前后两个位置均匀地进入到罐内,4根进水管分别连 接4个旋流布水器91,其在罐内各占四分之一的面积。每个布水器上设有6个旋流喷嘴 92,每个喷嘴92的出水口均与罐体9内壁成切线方向,进水沿着切线方向进入到罐内, 并带动旋流布水器旋转喷流。优选的是,气液分离区引出的回流管15的出口设置在旋流 布水器的正上方,这样回流管15中的流水落下来后就与进水充分的混合,达到了均匀布 水的目的。
第1厌氧发生区10:混合区16形成的泥水混合物进入该区,在高浓度污泥的作用下, 大部分有机物转化为沼气。混合液上升流和沼气的剧烈扰动使该反应区内污泥呈膨胀和流 化状态,加强了泥水的表面接触,污泥由此而保持着较高的活性。随着沼气产量的增多, 一部分泥水混合物被沼气提升至顶部的气液分离区1,剩余的部分可以通过三相分离器13 进行气、液、固三相分离,以进入第2厌氧发生区11。
气液分离区1:被提升混合物中的沼气在此与泥水分离并导出处理系统,沼气通过储 存起来,泥水混合物则沿着回流管15返回到最下端的混合区,与反应器底部的污泥和进 水充分混合,实现了混合液的内部循环。
第2厌氧发生区11:经第1厌氧发生区处理后的废水,除一部分被沼气提升外,其 余的都通过三相分离器13进入第2厌氧区。该区污泥浓度较低,且废水中大部分有机物 已在第1厌氧发生区被降解,因此沼气产生量较少。沼气通过沼气管导入气液分离区1, 对第2厌氧区的扰动很小,这为污泥的停留提供了有利条件。
沉淀区14:第2厌氧发生区的泥水混合物在沉淀区进行固液分离,上清液由出水管 排走,沉淀的颗粒污泥返回第2厌氧发生区的污泥床。
从IC反应器工作原理中可见,反应器通过2层来实现SRT>HRT,获得高污泥浓度; 通过大量沼气和内循环的剧烈扰动,使泥水充分接触,获得良好的传质效果。
反应器产生的生物气纯度高,CH4为70%~80%,CO2为20%~30%,其它有机物 为1%~5%,可作为燃料用于发电。提高了混合区布水的均匀性,提高了厌氧运行的有 机负荷,IC反应器内污泥浓度高,微生物量大,且存在内循环,传质效果好,进水有机 负荷可超过普通厌氧反应器的3倍以上。
提高厌氧运行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处理低浓度废水(COD=2000~3000mg/L)时,反 应器内循环流量可达进水量的2~3倍;处理高浓度废水(COD=10000~15000mg/L)时, 内循环流量可达进水量的10~20倍。大量的循环水和进水充分混合,使原水中的有害物 质得到充分稀释,大大降低了毒物对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
稳定出水水质利于好氧运行,利用二级UASB串联分级厌氧处理,可以补偿厌氧过 程中Ks高产生的不利影响。反应器分级会降低出水VFA浓度,延长生物停留时间,使 反应更加稳定、充分。
综上所述仅为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发明申 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及修饰,皆应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