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气升内循环污水处理技术

发布时间:2018-12-15 10:57:34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06.07.28

  公开(公告)日2007.10.03

  IPC分类号C02F3/30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升内循环污水处理装置,在生化池内设置隔板或隔墙,将生化池分为两个区域A区和B区,A区为曝气区,底部设置曝气系统,用于鼓入空气,B区为非曝气区。A区的正上方设置一次导流板,用于改变水体的流向,以实现池内的水在A区和B区之间进行循环往复流动,在B区的下方沿池壁设置导泥坡,使在B区沉降的活性污泥沿导泥坡流回至A区;在B区内设置填料。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节约了污水、污泥回流泵,又节约了非曝气区的潜水搅拌机,因此能耗低。曝气气泡上升的动力增大了A、B区间的回流比,提高了对多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气升内循环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生化池内设置隔 板,将生化池分为两个区域A区和B区,A区为曝气区,底部设置曝 气系统,B区为非曝气区,A区的正上方设置导流板,在B区的下方 沿池壁设置导泥坡;在B区内设置填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升内循环污水处理装置,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隔板将生化池设置成为单侧循环、双侧循环或四周循 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升内循环污水处理装置,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导流板与流体接触的表面可以做成平面、曲面型或者这 两者的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升内循环污水处理装置,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导泥坡的坡度向曝气区,坡面与水平面夹角大于50 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升内循环污水处理装置,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导泥坡通过一段竖直的池壁与A区池底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升内循环污水处理装置,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隔板的上端与水面直接和下端与池底之间留有一定的 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升内循环污水处理装置,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隔板上设置布水孔或布水槽连通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升内循环污水处理装置,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B区填料的下方可以设置空气或水力反冲洗设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升内循环污水处理装置,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A区内设置固定式填料或流化填料或微滤膜组件设 施。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升内循环污水处理装置,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B区的上方设置二次导流板。

  说明书

  一种气升内循环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化污水处理装置,属于环保行业污水处理 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脱除较难降解或高浓度有机污染物的处理工艺:在污水处理工程 中,为实现脱除较难降解或高浓度有机污染物,以生化为主的处理工 艺多采用厌氧(缺氧)和好氧生物处理的组合生化工艺。

  生物脱氮处理工艺:一般采用硝化与反硝化的处理工艺脱除总 氮,生物硝化是指在好氧过程中硝化菌将氨氮氧化为硝态氮的过程; 生物反硝化是指在缺氧条件下,反硝化菌将硝态氮还原为氮气,以去 除污水中氮的过程。

  生物除磷处理工艺:将活性污泥交替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运行, 能使过量积聚磷酸盐的聚磷菌占优势生长,能获取含磷量较高活性污 泥,并通过排泥以实现脱除污水中的磷。

  以上几种处理工艺共同点均为厌氧(缺氧)和好氧条件下的组合 处理工艺,存在单元较为繁杂,需污泥或污水回流,运转设备较多, 动力消耗较大,不便于工程管理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 单,能耗较低,污水处理效果显著的一种气升内循环污水处理装置, 在生化池内设置隔板或隔墙,将生化池分为两个区域A区和B区,A 区为曝气区,底部设置曝气系统,用于鼓入空气,B区为非曝气区。 A区的正上方设置一次导流板,用于改变水体的流向,以实现池内的 水在A区和B区之间进行循环往复流动,在B区的下方沿池壁设置 导泥坡,使在B区沉降的活性污泥沿导泥坡流回至A区;在所述的 B区即非曝气区内设置填料,优选固定式填料,如软性填料、半软性 填料、弹性填料、网状填料等多种固定式填料。

  所述的隔板或隔墙将生化池设置成为单侧循环、双侧循环或四周 循环。所述的单侧循环是指隔板或隔墙将生化池分成一个A区和一 个B区,隔板或隔墙与池壁的一侧形成A区,另一侧形成B区;所 述的双侧循环,是指隔板或隔墙将生化池分成一个A区和两个B区, 隔板或隔墙与池壁之间形成B区,隔板或隔墙之间形成A区;所述 的四周循环适用于方形或圆形池体,隔板或隔墙围成方形或圆形,围 绕的内部区域为A区,隔板或隔墙与池壁之间形成B区。

  为了使流化效果更佳,在池壁与水面接触的附近区域设置二次导 流板,即在所述的B区的上方设置二次导流板。

  所述的导流板与流体接触的表面可以做成平面、曲面型或者这两 者的组合。

  为了防止导流板与污水接触的表面污泥过量沉积,保证导流效 果,在所述的导流板上可设置手动或自动刮泥设置进行定期维护。

  所述的导泥坡的坡度坡向曝气区,坡面与水平面夹角大于50度 效果较为理想,不易造成污泥的沉积。

  所述的导泥坡可以直接与A区池底相连,也可以通过一段竖直 的池壁与A区池底相连。

  所述的隔板或隔墙的上端与水面之间、下端与导泥坡之间都留有 一定的空间,或者在隔板或隔墙上设置布水孔或布水槽等配水结构, 以保证混合液的均匀分配,循环畅通。

  在所述的B区固定填料的下方可以设置空气(或水力)反冲洗 装置。

  在所述的A区内可以设置固定式填料或流化填料,也可以在A 区内设置非填料类设施,如微滤膜组件等,也可以同时设置填料和微 滤膜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利用隔板或隔墙将生化装置分为两个区域A区和B区,功能 分区明确,使得在同一装置内好氧微生物和厌氧(兼氧)微生物共同 存活生长,共同降解各种污染物。

  2、和传统污水处理工艺厌氧(水解酸化)+好氧、AO、A2O等 工艺相比较,本方法既节约了污水回流泵,又节约了非曝气区的潜水 搅拌机(防止污泥在底部沉积),因此吨水处理能耗可降低为原有工 艺的2/3~1/2。

  3、因气泡在水中上升速度快,带动水体在曝气区(升流区)及 非曝气区(降流区)之间循环流动,因此水的回流比相对泵回流要大 的多。因此水体内有机污染物在好氧微生物和兼氧(厌氧)微生物的 交替作用下,去除效果显著。

  4、实验结果表明,在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中,常规处理工艺对 COD、总氮、总磷(通过排泥实现)的去除率一般不超过85%,60% 和50%,本方法对COD、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可达到90%、90%和 70%以上。

  5、由于在装置内B区设置填料,保证了一些世代较长的菌种与 其他菌种共同生长,解决了传统工艺中不能同时保证脱氮(长世代菌 种为主)与除磷(短世代菌种为主)的效果。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