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02.05.15
公开(公告)日2003.04.23
IPC分类号C02F3/12; C02F3/28
摘要
一种活性污泥生物处理池,池体的首尾连接污水进水管和出水管,池体连接储泥池,储泥池与排泥总管连通,其池体进水端设有内置混合井的厌氧区,该区与缺氧区连通,厌氧区与缺氧区下置水下搅拌器,缺氧区与氧化沟区由混合液回流通道连通,氧化沟区呈回转曲形,尾部内置船式分离器,上部经集水管连通出水管,船式分离器下部设置集泥斗,集泥斗底端连接排泥管,排泥管连接储泥池,储泥池内置潜污泵,经回流污泥管与混合井连接。该池将厌氧、缺氧、好氧、沉淀处理过程集中在一个池内,工艺流程短,实现无动力回流。节能约15%-30%,基建投资费用节省约30%,节省运行费用约30%-40%,节约占地面积30%。适宜于大、中、小型污水处理工程。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活性污泥生物处理池,池体的首尾连接污水进水管和出水管,池体连接 储泥池,储泥池与排泥总管连通,其特征在于:池体进水端设有内置混合井的厌氧区, 该区与缺氧区连通,厌氧区与缺氧区下置水下搅拌器,缺氧区与氧化沟区由混合液回 流通道连通,氧化沟区呈回转曲形,尾部内置船式分离器,上部经集水管连通出水管, 船式分离器下部设置集泥斗,集泥斗底端连接排泥管,排泥管连接储泥池,储泥池内 置潜污泵,经回流污泥管与混合井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污泥生物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区分为 三格,三格间的连通口交错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活性污泥生物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区 中间部位设导流隔墙。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活性污泥生物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沟 区内设置叶轮曝气机。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活性污泥生物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沟 区内的易沉淀处设置水下推进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活性污泥生物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沟 区外側池壁处设置储泥池。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活性污泥生物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船式分 离器的集泥斗为多斗平流排列,每列连接排泥管。
说明书
活性污泥生物处理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特别是污水生物处理、泥水分离的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活性污泥生物处理装置,池体的首尾连接污水进水管和出水管,池体连接 储泥池,储泥池与排泥总管连通。初沉、厌氧、缺氧、好氧、二次沉淀处理过程分别 在几个池内完成,流程较长、占地面积较大、投资较大和处理效率较低、不容易统一 管理,也不容易保证处理质量。
技术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活性污泥生物处理装置分散设置、流程较长、投资较大和处效 率地较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活性污泥生物处理池简称AAOD池(Anaerobic厌氧/ Anoxic缺氧/Oxidation Ditch氧化沟)。池体的首尾连接污水进水管和出水管,池体 连接储泥池,储泥池与排泥总管连通,其特征在于:池体进水端设有内置混合井的厌 氧区,该区与缺氧区连通,厌氧区与缺氧区下置水下搅拌器,缺氧区与氧化沟区由混 合液回流通道连通,氧化沟区呈回转曲形,尾部内置船式分离器,上部经集水管连通 出水管,船式分离器下部设置集泥斗,集泥斗底端连接排泥管,排泥管连接储泥池, 储泥池内置潜污泵,经回流污泥管与混合井连接。
上述厌氧区分为三格,三格间的连通口交错设置。
上述缺氧区中间部位设导流隔墙。
上述氧化沟区内分布有叶轮曝气机。
上述氧化沟区内的易沉淀处设置水下推进器。
上述氧化沟区外側壁处设储泥池。
上述船式分离器的集泥斗为多斗平流排列,每列连接排泥管。
有益效果:活性污泥生物处理池,将厌氧、缺氧、好氧、二次沉淀处理过程集中 在一个池内完成,各部分自成体系,但彼此之间又有联系。
AAOD池二次沉淀部分采用内置船式分离器。船形池体可减少混合液流动的阻 力,其底部设有集泥斗及排泥管,沉淀池与流动的混合液完全隔开,沉淀效果不受混 合液流动的影响。泥水分离后,沉淀污泥通过排泥管进入储泥池,一部分污泥回流至 厌氧区,与来水混合,有生物脱氮除磷功能,剩余活性污泥排入污泥脱水系统,经脱 水后外运。其出水水质可达到国标(GB8978-1996)一级处理排放标准。
AAOD池工艺流程短,不设初沉池和单独的二沉池。充分利用污水在池内循环流 动的特点,把好氧区和缺氧区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无动力回流,节省了去除硝酸盐氮 所需混合液回流的能量消耗。从进水到出水所需水头5.0米左右,与同规模、处理效 果相同的污水处理厂所需水头6-7米相比,节省水头1-2米,节能约15%-30%。
AAOD池基建投资费用低(约400元/m3池容)。与同规模、处理效果相同的污 水处理厂相比,基建投资费用为700元/m3污水,节省投资约30%,运行成本约0.30 -0.40元/m3污水,节省运行费用约30%-40%,节约占地面积30%。适宜于大、 中、小型污水处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