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NAS固化载体微生物发生器及该发生器处理污水技术

发布时间:2019-1-22 21:08:50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18.04.04

  公开(公告)日2018.09.14

  IPC分类号C02F3/34; C02F3/3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NAS固化载体微生物发生器及该发生器处理污水的技术。NAS固化载体微生物发生器包括桶状的壳体、壳体上端设有盖体、壳体内底部固定连接贯穿盖体的第一曝气管,贯穿所述壳体设有通孔;壳体内壁与第一曝气管外壁之间填充微生物固化载体,微生物固化载体为陶泥和硅藻土按质量比50:1混合烧制的1‑5cm多孔陶瓷材料,通过吸附、共价结合、包埋将从自然界提纯的微生物与转移酶结合休眠于载体中。本发明能够替代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时利用活性污泥培养微生物的环节,可以无添加长期持续向污水中提供高浓度微生物菌群,污水处理过程中不产生活性污泥,达到污泥零排放的效果;也可用于湖泊、河道污染水体及其它污染水体的微生物治理。

  权利要求书

  1.NAS固化载体微生物发生器,包括桶状的壳体、所述壳体上端设有盖体、所述壳体内底部固定连接贯穿盖体的第一曝气管,其特征是,贯穿所述壳体设有通孔;所述壳体内壁与第一曝气管外壁之间填充微生物固化载体层;

  所述微生物固化载体层为利用陶泥和硅藻土按质量比50:1混合均匀后烧制的1-5cm多孔陶瓷材料,通过吸附、共价结合、包埋技手段将从自然界提纯的浓度为1×107CFU/ml的酵母菌属、放线菌属、乳酸菌属、光合菌、芽孢菌属、硝化菌、反硝化菌、亚硝酸氧化菌、单细胞菌与转移酶的组合体固化于载体中。

  2.利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NAS固化载体微生物发生器处理污水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固化载体微生物发生器置于污染水体中;

  S2,固化载体微生物发生器下端设置曝气设备,形成好氧区;

  S3,污水流经固化载体微生物发生器后,与释放的微生物进行接触反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NAS固化载体微生物发生器处理污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曝气管位于载体微生物发生器的下面,且所述第二曝气管距离好氧区底部的距离为40-200cm。

  说明书

  NAS固化载体微生物发生器及该发生器处理污水的技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微生物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NAS固化载体微生物发生器及该发生器处理污水的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污水微生物处理技术大多采用定期投放微生物菌剂或活性污泥法培养微生物,定期投放微生物菌剂的方法具有持续性不佳、系统不稳定、易流失、易遭受破坏、操作复杂、投入费用较大等问题。活性污泥法是一种污水的好氧生物处理法,由英国的克拉克(Clark)和盖奇(Gage)约在1913年于曼彻斯特的劳伦斯污水试验站发明并应用。如今,活性污泥法及其衍生改良工艺是处理污水最广泛使用的方法。它能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盐培养微生物,并通过微生物菌群降解有机污染物,该方法存在污水浓度变化的适应性不强、易受有毒污水的破坏、调试操作繁杂、产生剩余污泥、运行成本较高等问题。

  活性污泥法在人工充氧的条件下,对污水和各种微生物群体进行连续混合培养,形成微生物群。利用微生物菌群降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并通过厌氧、好氧环节降低水体中的化学需氧(COD)、生化需氧(BOD)、总磷、总氮和氨氮等。剩余活性污泥内含有大量的病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属于高危废弃物,处理时需对污泥进行脱水和安全处置,费时费力。

  针对上述的问题发明人研发出了非活性污泥法(non-activated sludge NAS)固化载体微生物发生器,具有能够在不添加任何物质和材料的情况下长期持续稳定地提供高浓度微生物菌群,使污染水体得到持续有效的有机污染物降解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固化载体微生物发生器及利用发生器处理污水的技术,具有能够在不添加任何物质和材料的情况下长期持续稳定地提供高浓度微生物菌群,使污染水体得到持续有效的有机污染物降解;可以应用于湖泊、河道污染水体治理,畜禽废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处理;能替代传统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时利用活性污泥培养微生物的关键环节,污水处理不过中不产生活性污泥,达到污泥零排放的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NAS固化载体微生物发生器,包括桶状的壳体、所述壳体上端设有盖体、所述壳体内底部固定连接贯穿盖体的第一曝气管,其特征是,贯穿所述壳体设有通孔;所述壳体内壁与第一曝气管外壁之间填充微生物固化载体;

  所述微生物固化载体为利用陶泥和硅藻土按质量比50:1混合均匀后烧制的1-5cm多孔陶瓷材料,通过吸附、共价结合、包埋技手段将从自然界提纯的浓度为1×107CFU/ml的酵母菌属、放线菌属、乳酸菌属、光合菌、芽孢菌属、硝化菌、反硝化菌、亚硝酸氧化菌、单细胞菌与转移酶的组合体固化于载体中。

  进一步地:利用NAS固化载体微生物发生器处理污水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固化载体微生物发生器置于污染水体中;

  S2,固化载体微生物发生器下端设置曝气设备,形成好氧区;

  S3,污水流经固化载体微生物发生器后,与释放的微生物进行接触反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较传统的活性污泥法或定期投加微生物菌群处理污水而言,取代了传统的通过活性污泥培养微生物的环节或定期投放微生物菌群的环节,有效的避免了活性污泥的产生和后续微生物添加投放,保证了微生物菌群的所需浓度和持续性、稳定性,能够对污染浓度变化较大的污水进行有效处理,实现了活性污泥的零排放,节省了处理活性污泥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曝气管位于载体微生物发生器的下面,且所述第二曝气管距离好氧区底部的距离为40-200cm。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可在无任何添加其它耗材的情况下向污染水体提供长期、持续、稳定的多种用于有机污染物降解的微生物菌群;

  其二、在提供微生物菌群的过程中能适应不同污染浓度的污水以及短时间的有毒污水,并能有效降解污染物;

  其三、污水处理不过中不产生活性污泥,达到污泥零排放的效果。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