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8.10.09
公开(公告)日2019.01.18
IPC分类号C02F1/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绿色建筑施工中的废水处理装置,其中配重主杆包括:主杆去水分水器、配重主杆出水管、配重主杆进水管、配重主杆壳体、降温回水管、降温去水管、主杆端部水箱;所述配重主杆进水管设于配重主杆壳体右侧,配重主杆进水管的下端布置有配重主杆出水管;所述主杆去水分水器位于配重主杆壳体内部,主杆去水分水器的一端与配重主杆进水管贯通连接,主杆去水分水器的另一端与配重主杆壳体内部的降温去水管贯通连接;所述降温回水管绕于降温去水管外壁且两者固定连接。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废水处理效果好,大大降低了废水处理的成本;该装置对废水的固形物进行多次处理,避免了排水管道的堵塞。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绿色建筑施工中的废水处理装置,其中预处理池(9)包括:底泥排放管(9-1),漂浮物打捞设备升降系统(9-2),锥型底泥收集槽(9-3),预处理池支架(9-4),清水室(9-5),漂浮物打捞设备(9-6),预处理池进水管(9-7),预处理池二次处理系统(9-8);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池支架(9-4)内部设有漂浮物打捞设备(9-6)和清水室(9-5),且漂浮物打捞设备(9-6)位于清水室(9-5)上部,预处理池支架(9-4)与清水室(9-5)固定连接,预处理池支架(9-4)的数量为4个,相邻预处理池支架(9-4)之间平行且通过水平桁架固定连接;所述漂浮物打捞设备升降系统(9-2)位于预处理池支架(9-4)内壁上端且两者固定连接,漂浮物打捞设备升降系统(9-2)一侧与漂浮物打捞设备(9-6)滑动连接;所述清水室(9-5)的底部设有锥型底泥收集槽(9-3),清水室(9-5)与锥型底泥收集槽(9-3)四周无缝焊接并贯通,清水室(9-5)的一侧与预处理池二次处理系统(9-8)贯通,清水室(9-5)为中空的长方体结构;所述锥型底泥收集槽(9-3)的下端布置有底泥排放管(9-1),且两者贯通;所述预处理池进水管(9-7)位于预处理池(9)上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绿色建筑施工中的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物打捞设备升降系统(9-2)包括:升降气泵(9-2-1),泄气阀(9-2-2),气道(9-2-3),高压腔室(9-2-4),活塞(9-2-5),升降杆(9-2-6),限高气阀(9-2-7);所述泄气阀(9-2-2)位于升降气泵(9-2-1)和气道(9-2-3)之间,泄气阀(9-2-2)一端与升降气泵(9-2-1)贯通连接,泄气阀(9-2-2)另一端与气道(9-2-3)贯通连接;所述升降气泵(9-2-1)通过导线与中央控制中心(8)连接;所述气道(9-2-3)的另一端与高压腔室(9-2-4)无缝贯通;所述高压腔室(9-2-4)内部设有活塞(9-2-5)和升降杆(9-2-6),高压腔室(9-2-4)外壁下端设有限高气阀(9-2-7),高压腔室(9-2-4)为中空的圆柱形结构;所述活塞(9-2-5)与高压腔室(9-2-4)内壁滑动连接,活塞(9-2-5)的直径为3cm~5cm;所述升降杆(9-2-6)位于活塞下部且两者连接,升降杆(9-2-6)的直径小于高压腔室(9-2-4)的直径;所述限高气阀(9-2-7)与高压腔室(9-2-4)贯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绿色建筑施工中的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室(9-5)包括:清水室框架(9-5-1),翼型分散板(9-5-2),方形缓降板(9-5-3),缓降网(9-5-4),COD传感器(9-5-5),溢流口(9-5-6);所述清水室框架(9-5-1)内部设有翼型分散板(9-5-2)、方形缓降板(9-5-3)和缓降网(9-5-4);所述清水室框架(9-5-1)为中空柱体结构;所述翼型分散板(9-5-2)位于方形缓降板(9-5-3)上部并与方形缓降板(9-5-3)呈不同轴交错分布,翼型分散板(9-5-2)的数量为3个,翼型分散板(9-5-2)水平平行排列且两端与清水室(9-5)的内壁固定连接,相邻翼型分散板(9-5-2)呈等距分布;所述缓降网(9-5-4)位于方形缓降板(9-5-3)下部且两者之间的距离为13cm~18cm;所述方形缓降板(9-5-3)的数量为4个,方形缓降板(9-5-3)水平平行排列且两端与清水室(9-5)的内壁固定连接,相邻方形缓降板(9-5-3)呈等距分布,相邻方形缓降板(9-5-3)之间的距离为5cm~10cm;所述溢流口(9-5-6)布置于清水室框架(9-5-1)上端,溢流口(9-5-6)通过清水室框架(9-5-1)与底泥排放管(9-1)贯通;所述COD传感器(9-5-5)布置于清水室(9-5)内壁一侧,COD传感器(9-5-5)通过导线与中央控制中心(8)控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绿色建筑施工中的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漂浮物打捞设备(9-6)包括:打捞电机(9-6-1),打捞凸轮(9-6-2),打捞驱动杆(9-6-3),打捞曲臂(9-6-4),打捞曲轴(9-6-5),钢丝松紧调节装置(9-6-6),打捞钢丝(9-6-7);所述打捞电机(9-6-1)位于漂浮物打捞设备(9-6)上端并与漂浮物打捞设备(9-6)一侧支架固定连接,打捞电机(9-6-1)的一端设有打捞凸轮(9-6-2),打捞电机(9-6-1)与打捞凸轮(9-6-2)传动连接;所述打捞凸轮(9-6-2)外圆面上端设有打捞驱动杆(9-6-3),打捞凸轮(9-6-2)与打捞驱动杆(9-6-3)的一端不同轴转动连接,打捞凸轮(9-6-2)的直径为5cm~10cm;所述打捞驱动杆(9-6-3)的数量为2个,相邻打捞驱动杆(9-6-3)同轴转动连接;所述打捞曲轴(9-6-5)位于漂浮物打捞设备(9-6)支架的下部,打捞曲轴(9-6-5)通过固定铰链与打捞设备(9-6)支架连接,打捞曲轴(9-6-5)的数量为2个,相邻打捞曲轴(9-6-5)之间平行且水平距离为40cm~60cm;所述打捞曲臂(9-6-4)的一端与打捞曲轴(9-6-5)转动连接,每侧打捞曲轴(9-6-5)上打捞曲臂(9-6-4)的数量为11个;所述打捞驱动杆(9-6-3)通过打捞曲轴(9-6-5)带动打捞曲臂(9-6-4)转动;所述打捞曲臂(9-6-4)每两个之间通过支架固定连接,且相邻打捞曲轴(9-6-5)上的打捞曲臂(9-6-4)通过打捞钢丝(9-6-7)连接;所述钢丝松紧调节装置(9-6-6)位于漂浮物打捞设备(9-6)支架四个端点处,钢丝松紧调节装置(9-6-6)的数量为4个,钢丝松紧调节装置(9-6-6)与打捞钢丝(9-6-7)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绿色建筑施工中的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松紧调节装置(9-6-6)包括:钢丝引导轮(9-6-6-1),打捞钢丝(9-6-6-2),调节装置冷却系统(9-6-6-3),调节装置电机(9-6-6-4),调节装置离合器(9-6-6-5);所述钢丝引导轮(9-6-6-1)位于整个钢丝松紧调节装置(9-6-6)中下部,其中打捞钢丝(9-6-6-2)从钢丝引导轮(9-6-6-1)下部中心穿入,并缠绕在钢丝箍中,钢丝引导轮(9-6-6-1)中轴上部依次设有调节装置冷却系统(9-6-6-3)、调节装置电机(9-6-6-4)和调节装置离合器(9-6-6-5),钢丝引导轮(9-6-6-1)为底端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调节装置冷却系统(9-6-6-3)与钢丝引导轮(9-6-6-1)中轴上端转动连接,调节装置冷却系统(9-6-6-3)与钢丝引导轮(9-6-6-1)底部的距离为5cm~10cm;所述调节装置电机(9-6-6-4)与钢丝引导轮(9-6-6-1)中轴固定连接,调节装置电机(9-6-6-4)顶端与调节装置离合器(9-6-6-5)连接,调节装置电机(9-6-6-4)通过导线与中央控制中心(8)控制连接;所述调节装置离合器(9-6-6-5)位于整个钢丝松紧调节装置(9-6-6)的顶端;所述钢丝箍与钢丝引导轮(9-6-6-1)中轴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绿色建筑施工中的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池二次处理系统(9-8)包括:二次沉渣排放管(9-8-1),二次沉渣储藏箱(9-8-2),U型管(9-8-3),二次处理系统出水管(9-8-4),疏通器(9-8-5),二次处理系统进水管(9-8-6);所述疏通器(9-8-5)腰部上端设有二次处理系统进水管(9-8-6),疏通器(9-8-5)与二次处理系统进水管(9-8-6)垂直贯通,疏通器(9-8-5)一端下部的细管与U型管(9-8-3)一端套接,疏通器(9-8-5)通过细管与U型管(9-8-3)垂直贯通,疏通器(9-8-5)为水平布置且两端封闭的圆柱体中空结构;所述U型管(9-8-3)底部设有二次沉渣储藏箱(9-8-2)且两者贯通连接,U型管(9-8-3)另一端与二次处理系统出水管(9-8-4)无缝贯通;所述二次沉渣储藏箱(9-8-2)的底部与二次沉渣排放管(9-8-1)贯通连接,二次沉渣储藏箱(9-8-2)为直径10cm~15cm的中空球体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绿色建筑施工中的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疏通器(9-8-5)包括:疏通器出泥口(9-8-5-1),疏通器腔体(9-8-5-2),疏通器活塞(9-8-5-3),疏通器进水口(9-8-5-4),顶杆顶收装置(9-8-5-5),疏通器顶杆(9-8-5-6),疏通器出水口(9-8-5-7);所述疏通器顶杆(9-8-5-6)位于疏通器(9-8-5)内部,疏通器顶杆(9-8-5-6)的一端与顶杆顶收装置(9-8-5-5)连接,疏通器顶杆(9-8-5-6)的另一端与疏通器活塞(9-8-5-3)连接;所述顶杆顶收装置(9-8-5-5)位于整个疏通器(9-8-5)一端,且顶杆顶收装置(9-8-5-5)与疏通器(9-8-5)固定连接;所述疏通器活塞(9-8-5-3)的直径小于疏通器腔体(9-8-5-2)的直径;所述疏通器进水口(9-8-5-4)位于疏通器(9-8-5)一侧上部,疏通器进水口(9-8-5-4)与疏通器腔体(9-8-5-2)垂直贯通;所述疏通器出水口(9-8-5-7)位于疏通器(9-8-5)另一侧下部,疏通器出水口(9-8-5-7)与疏通器腔体(9-8-5-2)垂直贯通,疏通器出水口(9-8-5-7)底端设有阀门;所述疏通器出泥口(9-8-5-1)位于疏通器腔体(9-8-5-2)一侧且两者无缝贯通,疏通器出泥口(9-8-5-1)外端设有阀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绿色建筑施工中的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疏通器活塞(9-8-5-3)包括:活塞缸环(9-8-5-3-1),疏通器出风口(9-8-5-3-2),活塞顶推栓(9-8-5-3-3),疏通器内风机(9-8-5-3-4),疏通器进风口(9-8-5-3-5);所述疏通器进风口(9-8-5-3-5)位于整个疏通器活塞(9-8-5-3)装置一端,疏通器进风口(9-8-5-3-5)与疏通器顶杆(9-8-5-6)外壁通过支架贯通连接并形成通道;所述疏通器内风机(9-8-5-3-4)设于整个疏通器活塞(9-8-5-3)装置内部,疏通器内风机(9-8-5-3-4)的数量为2个,相邻疏通器内风机(9-8-5-3-4)通过转动轴连接;所述疏通器出风口(9-8-5-3-2)位于相邻疏通器内风机(9-8-5-3-4)之间,且疏通器进风口(9-8-5-3-5)与疏通器出风口(9-8-5-3-2)前后贯通,疏通器出风口(9-8-5-3-2)的数量为4个,相邻疏通器出风口(9-8-5-3-2)呈等距离分布;所述活塞缸环(9-8-5-3-1)固定连接在整个疏通器活塞(9-8-5-3)装置外壁表面,活塞缸环(9-8-5-3-1)的数量不少于2个,活塞缸环(9-8-5-3-1)的直径为5cm~10cm;所述活塞顶推栓(9-8-5-3-3)位于整个疏通器活塞(9-8-5-3)装置另一端且两者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绿色建筑施工中的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顶收装置(9-8-5-5)包括:顶杆螺纹(9-8-5-5-1),齿轮间距调节块(9-8-5-5-2),张紧度调节栓(9-8-5-5-3),凹型主动齿轮(9-8-5-5-4),驱动轴(9-8-5-5-5),顶推弹簧(9-8-5-5-6);所述顶杆螺纹(9-8-5-5-1)附着于疏通器顶杆(9-8-5-6)外壁表面且两者固定连接,顶杆螺纹(9-8-5-5-1)上下端对称设有凹型主动齿轮(9-8-5-5-4)、驱动轴(9-8-5-5-5)、齿轮间距调节块(9-8-5-5-2)和顶推弹簧(9-8-5-5-6);所述凹型主动齿轮(9-8-5-5-4)位于齿轮间距调节块(9-8-5-5-2)内部,凹型主动齿轮(9-8-5-5-4)与驱动轴(9-8-5-5-5)同轴驱动连接,凹型主动齿轮(9-8-5-5-4)与顶杆螺纹(9-8-5-5-1)咬合连接;所述驱动轴(9-8-5-5-5)与外部电机传动连接,外部电机通过导线与中央控制中心(8)控制连接;所述张紧度调节栓(9-8-5-5-3)垂直位于两个齿轮间距调节块(9-8-5-5-2)之间,张紧度调节栓(9-8-5-5-3)的数量为4个,相邻齿轮间距调节块(9-8-5-5-2)之间通过张紧度调节栓(9-8-5-5-3)连接;所述顶推弹簧(9-8-5-5-6)布置于齿轮间距调节块(9-8-5-5-2)顶部中心处,顶推弹簧(9-8-5-5-6)与齿轮间距调节块(9-8-5-5-2)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一种绿色建筑施工中的废水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支撑钢架(1),液压油混合罐(2),上部压力密封盖(3),连接曲臂(4),上部压力密封盖伸缩油缸(5),下部压力密封盖(6),下部压力密封盖伸缩油缸(7),中央控制中心(8),预处理池(9);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钢架(1)滑动连接在液压油混合罐(2)外壁表面,支撑钢架(1)内侧设有导槽、滑轨、滑轨电机,滑轨电机与中央控制中心(8)导线控制连接,支撑钢架(1)数量为3组,每组支撑钢架(1)之间水平夹角为120°;所述液压油混合罐(2)上表面设有上部压力密封盖(3),所述上部压力密封盖(3)顶端圆心处设有连接曲臂(4),所述连接曲臂(4)与上部压力密封盖(3)转动连接;所述上部压力密封盖伸缩油缸(5)一端与连接曲臂(4)连接,上部压力密封盖伸缩油缸(5)另一端连接液压油混合罐(2)外壁表面;所述下部压力密封盖(6)位于液压油混合罐(2)下表面;所述下部压力密封盖伸缩油缸(7)一端通过连接曲臂(4)与下部压力密封盖(6)连接,下部压力密封盖伸缩油缸(7)另一端连接液压油混合罐(2)外壁表面;所述中央控制中心(8)位于支撑钢架(1)一侧水平地面;
所述支撑钢架(1)包括:支架电机(1-1),传动系统(1-2),支架端头(1-3),支架滑道(1-4),竖直齿条(1-5),支架齿轮(1-6),L型支架(1-7),支座(1-8);所述支架电机(1-1)位于支撑钢架(1)一侧,支架电机(1-1)通过导线与中央控制中心(8)控制连接,支架电机(1-1)的一侧设有传动系统(1-2),两者传动连接;所述传动系统(1-2)位于支座(1-8)上部,传动系统(1-2)与支座(1-8)垂直且两者之间的距离为5cm~10cm,传动系统(1-2)的两端布置有支架齿轮(1-6),并与支架齿轮(1-6)滚动连接;所述支架齿轮(1-6)的另一端位于支架滑道(1-4)和L型支架(1-7)之间,支架齿轮(1-6)的数量为2个,相邻支架齿轮(1-6)之间的距离为15cm~25cm;所述支架滑道(1-4)位于传动系统(1-2)一侧,支架滑道(1-4)和竖直齿条(1-5)平行且两者与支座(1-8)固定连接,支架滑道(1-4)上设有L型支架(1-7),支架滑道(1-4)与L型支架(1-7)滑动连接;所述支架端头(1-3)布置于L型支架(1-7)上部前端,支架端头(1-3)与液压油混合罐(2)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竖直齿条(1-5)与支架齿轮(1-6)啮合连接;
所述液压油混合罐(2)包括:均质混合仓(2-1),分液滤网漏斗(2-2),加液装置(2-3),均质系统(2-4),均质度检测器(2-5);所述均质混合仓(2-1)为一壁厚2mm~50mm的圆筒双层夹套结构,夹套内部充满传热介质,传热介质通过管路与传热介质泵连通,均质混合仓(2-1)内部设有分液滤网漏斗(2-2),所述分液滤网漏斗(2-2)位于均质混合仓(2-1)腰部偏上25mm~55mm位置,分液滤网漏斗(2-2)外形呈碗状结构,其沿中心轴独立旋转,转速可调范围在20~250转/分钟之间,且表面密布均匀小孔,分液滤网漏斗(2-2)开口上大下小;所述加液装置(2-3)从均质混合仓(2-1)侧壁插入分液滤网漏斗(2-2)上方,加液装置(2-3)倾斜布置,加液装置(2-3)与水平方向夹角在10°~32°之间,加液装置(2-3)与加液泵连通,加液泵与中央控制中心(8)导线控制连接;所述均质系统(2-4)位于分液滤网漏斗(2-2)下方,均质系统(2-4)数量为2组;所述均质度检测器(2-5)位于均质混合仓(2-1)内壁表面,均质度检测器(2-5)与中央控制中心(8)导线控制连接;所述加液装置(2-3)与预处理池二次处理系统(9-8)贯通;
所述分液滤网漏斗(2-2)包括:侧壁开孔(2-2-1),漏斗齿条(2-2-2),漏斗齿轮(2-2-3),漏斗电机(2-2-4),漏斗搅拌叶(2-2-5),搅拌底托(2-2-6);所述漏斗齿条(2-2-2)位于分液滤网漏斗(2-2)顶端,漏斗齿条(2-2-2)为直径90cm~130cm之间的圆形结构,漏斗齿条(2-2-2)与分液滤网漏斗(2-2)固定焊接;所述漏斗齿轮(2-2-3)布置于漏斗齿条(2-2-2)一侧并与漏斗齿条(2-2-2)啮合连接,漏斗齿轮(2-2-3)的数量为2个,每个漏斗齿轮(2-2-3)水平啮合连接;所述漏斗电机(2-2-4)位于漏斗齿轮(2-2-3)上部,两者固定连接,漏斗电机(2-2-4)与中央控制中心(8)通过导线连接;所述漏斗搅拌叶(2-2-5)布置于分液滤网漏斗(2-2)内部,漏斗搅拌叶(2-2-5)上部为直径45cm~65cm的圆形结构,漏斗搅拌叶(2-2-5)上部与漏斗齿条(2-2-2)平行且两者之间的距离为15cm~25cm,漏斗搅拌叶(2-2-5)下部为圆柱形中空结构,漏斗搅拌叶(2-2-5)整体为固定装置,漏斗搅拌叶(2-2-5)与外部电机驱动连接;所述搅拌底托(2-2-6)位于分液滤网漏斗(2-2)内部底端,搅拌底托(2-2-6)与漏斗搅拌叶(2-2-5)下部同轴连接,搅拌底托(2-2-6)与漏斗搅拌叶(2-2-5)上部的距离为50cm~80cm;所述侧壁开孔(2-2-1)位于分液滤网漏斗(2-2)外壁,侧壁开孔(2-2-1)等距离分布,侧壁开孔(2-2-1)的数量不少于16个;
所述侧壁开孔(2-2-1)包括:配重挂钩(2-2-1-1),可调摆臂(2-2-1-2),调节板(2-2-1-3),调节槽(2-2-1-4),调节板支架(2-2-1-5),转轴支架(2-2-1-6),孔道(2-2-1-7),压紧簧(2-2-1-8),风门(2-2-1-9),风门支架(2-2-1-10),配重调节旋钮(2-2-1-11),支架转轴(2-2-1-12);所述孔道(2-2-1-7)的厚度为20mm~30mm;所述风门(2-2-1-9)位于孔道(2-2-1-7)内部,风门(2-2-1-9)的数量为2个,每个风门(2-2-1-9)之间的距离为15mm~25mm,相邻风门(2-2-1-9)之间设有压紧簧(2-2-1-8);所述压紧簧(2-2-1-8)与风门(2-2-1-9)固定焊接,压紧簧(2-2-1-8)的数量不少于6个,每个压紧簧(2-2-1-8)呈等距离分布,压紧簧(2-2-1-8)为不锈钢材质;所述风门支架(2-2-1-10)的一端与风门(2-2-1-9)固定连接,风门支架(2-2-1-10)的另一端与调节板支架(2-2-1-5)固定焊接,并以支架转轴(2-2-1-12)为旋转轴前后摆动;所述转轴支架(2-2-1-6)位于风门支架(2-2-1-10)一侧上端,转轴支架(2-2-1-6)与支架转轴(2-2-1-12)转动连接;所述调节板支架(2-2-1-5)位于风门支架(2-2-1-10)一侧下端且与风门支架(2-2-1-10)的固定夹角为60°~75°;所述调节板(2-2-1-3)布置于调节板支架(2-2-1-5)下部,调节板(2-2-1-3)上设有调节槽(2-2-1-4)、可调摆臂(2-2-1-2)和配重调节旋钮(2-2-1-11),调节板(2-2-1-3)与调节板支架(2-2-1-5)通过调节槽(2-2-1-4)连接;所述调节槽(2-2-1-4)为形状大小不同的中空结构,数量不少于7个;所述可调摆臂(2-2-1-2)位于调节板(2-2-1-3)下部,可调摆臂(2-2-1-2)底端设有配重挂钩(2-2-1-1),可调摆臂(2-2-1-2)通过配重调节旋钮(2-2-1-11)实现上升及下降;所述配重调节旋钮(2-2-1-11)布置于调节板(2-2-1-3)上一侧且与调节板(2-2-1-3)转动连接;所述配重挂钩(2-2-1-1)直径为5mm~8mm;
所述配重挂钩(2-2-1-1)包括:配重砝码(2-2-1-1-1),主杆套环(2-2-1-1-2),配重主杆(2-2-1-1-3),套环调节机构(2-2-1-1-4),套环锁钉(2-2-1-1-5),锁钉调节机构(2-2-1-1-6);所述配重主杆(2-2-1-1-3)位于主杆套环(2-2-1-1-2)内部,配重主杆(2-2-1-1-3)与主杆套环(2-2-1-1-2)中心垂直且配重主杆(2-2-1-1-3)的一端伸出主杆套环(2-2-1-1-2),配重主杆(2-2-1-1-3)为两端封闭的圆柱形结构;所述主杆套环(2-2-1-1-2)上设有套环调节机构(2-2-1-1-4)和套环锁钉(2-2-1-1-5),主杆套环(2-2-1-1-2)的直径在15cm~25cm之间伸缩;所述套环调节机构(2-2-1-1-4)附着于主杆套环(2-2-1-1-2)外壁一侧,主杆套环(2-2-1-1-2)在此设有断接口,其断接口两端分别与套环调节机构(2-2-1-1-4)两端固定连接;所述套环调节机构(2-2-1-1-4)两端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套环锁钉(2-2-1-1-5)与主杆套环(2-2-1-1-2)圆周垂直并固定连接,套环锁钉(2-2-1-1-5)的数量为3个,相邻套环锁钉(2-2-1-1-5)以主杆套环(2-2-1-1-2)圆心为中心轴等距离分布,相邻套环锁钉(2-2-1-1-5)之间的夹角为120°;所述锁钉调节机构(2-2-1-1-6)位于套环锁钉(2-2-1-1-5)上部,两者之间螺纹转动连接;所述配重砝码(2-2-1-1-1)位于配重挂钩(2-2-1-1)底部,配重砝码(2-2-1-1-1)通过支杆与主杆套环(2-2-1-1-2)固定连接;
所述配重主杆(2-2-1-1-3)包括:主杆去水分水器(2-2-1-1-3-1),配重主杆出水管(2-2-1-1-3-2),配重主杆进水管(2-2-1-1-3-3),配重主杆壳体(2-2-1-1-3-4),降温回水管(2-2-1-1-3-5),降温去水管(2-2-1-1-3-6),主杆端部水箱(2-2-1-1-3-7);所述配重主杆进水管(2-2-1-1-3-3)设于配重主杆壳体(2-2-1-1-3-4)右侧,配重主杆进水管(2-2-1-1-3-3)的下端布置有配重主杆出水管(2-2-1-1-3-2);所述主杆去水分水器(2-2-1-1-3-1)位于配重主杆壳体(2-2-1-1-3-4)内部,主杆去水分水器(2-2-1-1-3-1)的一端与配重主杆进水管(2-2-1-1-3-3)贯通连接,主杆去水分水器(2-2-1-1-3-1)的另一端与配重主杆壳体(2-2-1-1-3-4)内部的降温去水管(2-2-1-1-3-6)贯通连接;所述降温回水管(2-2-1-1-3-5)绕于降温去水管(2-2-1-1-3-6)外壁且两者固定连接,降温回水管(2-2-1-1-3-5)与配重主杆出水管(2-2-1-1-3-2)贯通连接;所述主杆端部水箱(2-2-1-1-3-7)布置于配重主杆壳体(2-2-1-1-3-4)左侧,主杆端部水箱(2-2-1-1-3-7)分别与降温去水管(2-2-1-1-3-6)、降温回水管(2-2-1-1-3-5)贯通连接;
所述搅拌底托(2-2-6)包括:冷却液回收箱(2-2-6-1),冷却液进管(2-2-6-2),止退轴承(2-2-6-3),冷却液立管(2-2-6-4),冷却液释放孔(2-2-6-5),回流通道(2-2-6-6),冷却液出管(2-2-6-7);所述冷却液进管(2-2-6-2)位于搅拌底托(2-2-6)内部下侧,冷却液进管(2-2-6-2)一侧穿过搅拌底托(2-2-6)外壁与外部的冷却罐连通,冷却液进管(2-2-6-2)另一侧与冷却液立管(2-2-6-4)贯通连接,冷却液进管(2-2-6-2)的直径为40mm~60mm;所述冷却液立管(2-2-6-4)下部设有止退轴承(2-2-6-3),冷却液立管(2-2-6-4)连同其外部的立柱与止退轴承(2-2-6-3)同轴转动连接;所述冷却液立管(2-2-6-4)位于立柱内部,冷却液立管(2-2-6-4)直径小于立柱直径,两者之间形成回流通道(2-2-6-6);冷却液立管(2-2-6-4)上部设有冷却液释放孔(2-2-6-5),冷却液立管(2-2-6-4)为上端封闭的中空结构;所述冷却液释放孔(2-2-6-5)的数量为6个,多个冷却液释放孔(2-2-6-5)呈等距离分布;所述止退轴承(2-2-6-3)位于搅拌底托(2-2-6)内部上端,止退轴承(2-2-6-3)底部与搅拌底托(2-2-6)底部的距离为15cm~25cm,止退轴承(2-2-6-3)下端设有冷却液回收箱(2-2-6-1);所述冷却液回收箱(2-2-6-1)与回流通道(2-2-6-6)贯通,冷却液回收箱(2-2-6-1)底部一侧布置有冷却液出管(2-2-6-7);所述冷却液出管(2-2-6-7)通过搅拌底托(2-2-6)外壁与冷却液回收箱(2-2-6-1)无缝贯通,冷却液出管(2-2-6-7)的直径为20mm~30mm之间;
所述均质系统(2-4)包括:均质驱动电机(2-4-1),变速设备(2-4-2),均质中轴(2-4-3),闭式推力轴承(2-4-4),高速均质波轮(2-4-5);所述均质驱动电机(2-4-1)与中央控制中心(8)导线控制连接,均质驱动电机(2-4-1)输出端设有变速设备(2-4-2),所述变速设备(2-4-2)内部设有齿轮传动系统;所述均质中轴(2-4-3)的一端连接变速设备(2-4-2)内部的从动齿轮中心,均质中轴(2-4-3)表面设有转速传感器,转速传感器与中央控制中心(8)导线控制连接,均质中轴(2-4-3)另一端连接有闭式推力轴承(2-4-4);所述高速均质波轮(2-4-5)位于均质中轴(2-4-3)外径表面,高速均质波轮(2-4-5)数量不少于10组,每组高速均质波轮(2-4-5)之间独立绕轴旋转,且独立与转速传感器控制链接,每组高速均质波轮(2-4-5)转速可调范围在20~5000转/分钟之间,每组高速均质波轮(2-4-5)之间等距离排列,相邻两组高速均质波轮(2-4-5)间距在5mm~12mm之间,高速均质波轮(2-4-5)外形呈棘轮状结构;
所述下部压力密封盖伸缩油缸(7)包括:油缸套管(7-1),翼片底轴(7-2),油缸翼片(7-3),固定套管(7-4),伸缩杆(7-5),翼片展开杆(7-6),展开杆固定轴(7-7);所述油缸套管(7-1)为中空结构,其上端设有伸缩杆(7-5),两者套接;所述伸缩杆(7-5)外壁设有固定套管(7-4),两者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套管(7-4)的外壁设有翼片展开杆(7-6),两者通过展开杆固定轴(7-7)铰链连接;所述翼片展开杆(7-6)的数量为6个,相邻的翼片展开杆(7-6)之间等角度水平分配,相邻翼片展开杆(7-6)之间水平夹角为60度;所述油缸翼片(7-3)位于伸缩杆(7-5)的外围,其顶端与翼片展开杆(7-6)铰接,其底端通过翼片底轴(7-2)与油缸套管(7-1)铰接,油缸翼片(7-3)的数量为6个,油缸翼片(7-3)的材料为薄板不锈钢材质,油缸翼片(7-3)以翼片底轴(7-2)为旋转轴实现对伸缩杆(7-5)的紧密包裹与展开;所述翼片底轴(7-2)固定在油缸套管(7-1)的顶部;
一种绿色建筑施工中的废水处理装置,该装置工作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1步:在预处理池(9)中,废水通过预处理池进水管(9-7)进入清水室(9-5);在漂浮物打捞设备(9-6)的作用下,废水中的漂浮物被捞起;同时,废水中的固形物沉降至锥型底泥收集槽(9-3)并从底泥排放管(9-1)中排出,进而剩下的清水从预处理池二次处理系统(9-8)中流出;
第2步:在漂浮物打捞设备升降系统(9-2)中,升降气泵(9-2-1)在接通电源后开始运作,随后气体通过气道(9-2-3)持续输送至高压腔室(9-2-4),进而形成气压;在气压的作用下,活塞(9-2-5)推动升降杆(9-2-6)下移;当活塞(9-2-5)下降至高压腔室(9-2-4)底部时,高压腔室(9-2-4)与限高气阀(9-2-7)形成气流通道,高压气体通过限高气阀(9-2-7)排出,活塞(9-2-5)和升降杆(9-2-6)上移;
第3步,在清水室(9-5)中,当污水进入清水室(9-5)后,依次通过翼型分散板(9-5-2)、方形缓降板(9-5-3)和缓降网(9-5-4),并在三者的联合作用下实现对污水的缓降;COD传感器(9-5-5)对进入清水室(9-5)的污水进行实时检测,当污水的浓度超过规定浓度时,COD传感器(9-5-5)通过导线将报警信息传送至中央控制中心(8);当进入清水室(9-5)的污水超过高度上限时,污水从溢流口(9-5-6)中流入底泥排放管(9-1);
第4步:在漂浮物打捞设备(9-6)中,打捞电机(9-6-1)接通电源后,带动打捞凸轮(9-6-2)进行运转,进而带动打捞驱动杆(9-6-3)和打捞曲轴(9-6-5)的转动,并通过打捞曲轴(9-6-5)带动下侧打捞曲臂(9-6-4)的上下摆动,进而实现对漂浮物的打捞;
第5步:在钢丝松紧调节装置(9-6-6)中,打捞钢丝(9-6-6-2)从钢丝引导轮(9-6-6-1)底部中心进入并绕于钢丝箍中;当调节装置电机(9-6-6-4)接通电源进行运转时,通过调节装置离合器(9-6-6-5)带动钢丝箍实施对打捞钢丝(9-6-6-2)的缠绕;与此同时,调节装置冷却系统(9-6-6-3)对运转的钢丝松紧调节装置(9-6-6)实施冷却降温;
第6步:在预处理池二次处理系统(9-8)中,污水通过二次处理系统进水管(9-8-6)进入疏通器(9-8-5),进而由疏通器(9-8-5)流入U型管(9-8-3);污水中的固形物从U型管(9-8-3)底部进入二次沉渣储藏箱(9-8-2)后,污水由二次处理系统出水管(9-8-4)排出;进入二次沉渣储藏箱(9-8-2)的固形物从二次沉渣排放管(9-8-1)中排出;
第7步:在疏通器(9-8-5)中,待处理水通过疏通器进水口(9-8-5-4)进入疏通器腔体(9-8-5-2),并从疏通器出水口(9-8-5-7)排出;当水中淤泥较多时,疏通器出水口(9-8-5-7)上端的阀门关闭,同时疏通器顶杆(9-8-5-6)在顶杆顶收装置(9-8-5-5)的作用下推动活塞向前移动,进而推动淤泥从疏通器出泥口(9-8-5-1)中排出;当疏通工作结束后,疏通器出水口(9-8-5-7)上端的阀门开启,同时疏通器顶杆(9-8-5-6)在顶杆顶收装置(9-8-5-5)的作用下带动活塞后移复位,进而使水从疏通器出水口(9-8-5-7)中排出;
第8步:在疏通器活塞(9-8-5-3)中,风从疏通器进风口(9-8-5-3-5)进入疏通器活塞(9-8-5-3)内部,并在疏通器内风机(9-8-5-3-4)的作用下对整个疏通器活塞(9-8-5-3)装置进行散热;散热风从疏通器出风口(9-8-5-3-2)中排出;
第9步:在顶杆顶收装置(9-8-5-5)中,外部电机接通电源后带动驱动轴(9-8-5-5-5)进行运转,并带动凹型主动齿轮(9-8-5-5-4)转动,进而通过凹型主动齿轮(9-8-5-5-4)与顶杆螺纹(9-8-5-5-1)的咬合作用实现疏通器顶杆(9-8-5-6)的伸缩;当凹型主动齿轮(9-8-5-5-4)与顶杆螺纹(9-8-5-5-1)之间的咬合产生松动时,通过张紧度调节栓(9-8-5-5-3)和顶推弹簧(9-8-5-5-6)实现两者的紧密咬合;
第10步:在一种绿色建筑施工中的废水处理装置的整个装置中,待处理物料通过导管进入液压油混合罐(2)中,上部压力密封盖(3)通过连接曲臂(4),并在上部压力密封盖伸缩油缸(5)液压机构的作用下,对上部压力密封盖(3)实施缓降,并与液压油混合罐(2)拟合,实现密封;同理,下部压力密封盖(6),在下部压力密封盖伸缩油缸(7)的作用下,实施缓升,并与液压油混合罐(2)拟合,实现密封;为实现装料、卸料的便捷操作,3组支撑钢架(1)在内侧导槽、滑轨、滑轨电机以及中央控制中心(8)的联合作用下,实现液压油混合罐(2)的可控上下运动;
第11步:在支撑钢架(1)中,支架电机(1-1)接通电源后进行转动,并带动传动系统(1-2)的运转;传动系统(1-2)的运转带动支架齿轮(1-6)的旋转,进而支架齿轮(1-6)带动L型支架(1-7)的上升与下降;当支架齿轮(1-6)逆时针旋转时,L型支架(1-7)呈上升状态;当支架齿轮(1-6)顺时针旋转时,L型支架(1-7)呈下降状态;
第12步:在液压油混合罐(2)中,待处理物料通过加液装置(2-3)进入分液滤网漏斗(2-2),由分液滤网漏斗(2-2)进行过滤;在均质系统(2-4)的作用下,物料达到均质效果,进而进入均质混合仓(2-1);均质度检测器(2-5)对进入均质混合仓(2-1)的物料的均质度做出感应反应并进行检测;当均质度不符合检测标准时,均质度检测器(2-5)通过导线将报警信息传送至中央控制中心(8);
第13步:在分液滤网漏斗(2-2)中,漏斗电机(2-2-4)接通电源后进行运转,并带动漏斗齿轮(2-2-3)旋转,进而漏斗齿轮(2-2-3)带动漏斗齿条(2-2-2)的转动以实现分液滤网漏斗(2-2)外壁的运转;在分液滤网漏斗(2-2)外壁与漏斗搅拌叶(2-2-5)的联合作用下,达到对物料的均匀搅拌;物料经过搅拌后,从分液滤网漏斗(2-2)的底端及侧壁开孔(2-2-1)中流出;
第14步:在侧壁开孔(2-2-1)中,当分液滤网漏斗(2-2)高速旋转时,由于离心率的作用,配重挂钩(2-2-1-1)、可调摆臂(2-2-1-2)、调节板(2-2-1-3)、调节槽(2-2-1-4)和调节板支架(2-2-1-5)整体向右转动,带动风门支架(2-2-1-10)下摆,进而带动风门(2-2-1-9)开启;当分液滤网漏斗(2-2)停止转动时,配重挂钩(2-2-1-1)、可调摆臂(2-2-1-2)、调节板(2-2-1-3)、调节槽(2-2-1-4)和调节板支架(2-2-1-5)整体呈自然垂落状态,促使风门支架(2-2-1-10)处于水平状态,进而带动风门(2-2-1-9)闭合;可调摆臂(2-2-1-2)在配重调节旋钮(2-2-1-11)的作用下上升及下降,以实现配重力矩的改变;
第15步:在配重挂钩(2-2-1-1)中,套环调节机构(2-2-1-1-4)通过对主杆套环(2-2-1-1-2)的展开与收紧,实现对直径大小不同配重主杆(2-2-1-1-3)的套接;在锁钉调节机构(2-2-1-1-6)的作用下,套环锁钉(2-2-1-1-5)实现对配重主杆(2-2-1-1-3)的固定与放松;
第16步:在配重主杆(2-2-1-1-3)中,水从配重主杆进水管(2-2-1-1-3-3)进入主杆去水分水器(2-2-1-1-3-1),并经主杆去水分水器(2-2-1-1-3-1)汇流至主杆端部水箱(2-2-1-1-3-7),接着从主杆端部水箱(2-2-1-1-3-7)回流至降温回水管(2-2-1-1-3-5),之后从配重主杆出水管(2-2-1-1-3-2)排出;
第17步:在搅拌底托(2-2-6)中,冷却液从冷却液进管(2-2-6-2)进入,并通过冷却液进管(2-2-6-2)流入冷却液立管(2-2-6-4);当冷却液到达冷却液立管(2-2-6-4)顶端时,冷却液从冷却液释放孔(2-2-6-5)进入回流通道(2-2-6-6);回流通道(2-2-6-6)中的冷却液吸收了立柱中的热量后,回流至冷却液回收箱(2-2-6-1),进而冷却液通过冷却液出管(2-2-6-7)流出冷却液回收箱(2-2-6-1);
第18步:在均质系统(2-4)中,均质驱动电机(2-4-1)接通电源后,进行高速旋转,并带动变速设备(2-4-2)的运转;变速设备(2-4-2)通过内部齿轮传动系统的作用实现变速,进而带动均质中轴(2-4-3)的运转;每组高速均质波轮(2-4-5)在均质中轴(2-4-3)的带动下以不同转速进行独立转动;闭式推力轴承(2-4-4)的安装防止均质中轴(2-4-3)在运转过程中的松动脱落;
第19步:在下部压力密封盖伸缩油缸(7)中,当伸缩杆(7-5)向下运动时,带动固定套管(7-4)下移,进而通过翼片展开杆(7-6)带动油缸翼片(7-3)展开;当伸缩杆(7-5)向上运动时,带动固定套管(7-4)上移,进而通过翼片展开杆(7-6)带动油缸翼片(7-3)收缩;油缸翼片(7-3)的展开与收缩实现对下部压力密封盖伸缩油缸(7)的降温;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一种绿色建筑施工中的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速均质波轮(2-4-5)由高分子材料制成,按质量百分比含量计,组成成分如下:
甲基酯类衍生物30%~65%,硫代磷酸酯类衍生物25%~60%,混合助剂为1%~5%,交联剂为1%~5%,O-乙基O-(4-甲硫基苯基)S-丙基二硫代磷酸酯15%~45%,(T-4)-双(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S,S')锌2%~15%;
所述甲基酯类衍生物分子结构的特征为:
其中R为碳原子数为1~8的烷基;
所述硫代磷酸酯类衍生物分子结构的特征为:
其分子式:C10H15O3PS2;分子量:278.343;
所述混合助剂为氧基硅烷类物质,其分子结构式包含:
其所包含分子结构的分子式为:C16H20O2Si;
所述交联剂为二硫代磷酸二异丙酯钠、异戊基和异丙基)二硫代磷酸酯锌盐、四苯基(双酚-A)二磷酸酯中的任意一种;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一种绿色建筑施工中的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高速均质波轮(2-4-5)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第1步:在反应釜中加入电导率为1.25μS/cm~3.15μS/cm的超纯水22%~32%,启动反应釜内搅拌器,转速为125rpm~375rpm,启动加热泵,使反应釜内温度上升至75℃~185℃;依次加甲基酯类衍生物30%~65%,混合助剂为1%~5%,搅拌至完全溶解,调节pH值为5.5~8.5,加入硫代磷酸酯类衍生物25%~60%,将搅拌器转速调至255rpm~315rpm,温度为90℃~395℃;
第2步:加入O-乙基O-(4-甲硫基苯基)S-丙基二硫代磷酸酯15%~45%,(T-4)-双(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S,S')锌2%~15%混合均匀;
第3步:加入交联剂为1~5%,搅拌器转速为75rpm~235rpm,温度为90℃~265℃,保持此状态5~25小时,出料,入压模机即可制得高速均质波轮(2-4-5)。
说明书
一种绿色建筑施工中的废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绿色建筑施工中的废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所产生的施工废水量巨大。建筑施工是指在建筑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污水和废液,其中含有随水流失的建筑施工用料、中间产物和产品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由于建筑施工中含有大量的不溶于水的颗粒物和溶于水的化学污染物,如果这些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外界,势必污染环境,影响人类健康。因此,为了环保要求,建筑施工废水必须经处理后才能排放。
目前,一般通过建设废水处理池对废水进行处理后再排放。现有技术中的废水处理池对于建筑施工中的固体颗粒物的通常不作处理,这样一方面会影响废水池的清理,另一方面容易堵塞排水管道。另外,现有技术中的废水处理池对于工业废水的处理效果不理想。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涉及一种绿色建筑施工中的废水处理装置,其中预处理池9的预处理池支架9-4内部设有漂浮物打捞设备9-6和清水室9-5,且漂浮物打捞设备9-6位于清水室9-5上部,预处理池支架9-4与清水室9-5固定连接,预处理池支架9-4的数量为4个,相邻预处理池支架9-4之间平行且通过水平桁架固定连接;所述漂浮物打捞设备升降系统9-2位于预处理池支架9-4内壁上端且两者固定连接,漂浮物打捞设备升降系统9-2一侧与漂浮物打捞设备9-6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本段是对本发明中所述漂浮物打捞设备升降系统9-2的说明。所述漂浮物打捞设备升降系统9-2的泄气阀9-2-2位于升降气泵9-2-1和气道9-2-3之间,泄气阀9-2-2一端与升降气泵9-2-1贯通连接,泄气阀9-2-2另一端与气道9-2-3贯通连接;所述升降气泵9-2-1通过导线与中央控制中心8连接;所述气道9-2-3的另一端与高压腔室9-2-4无缝贯通;所述高压腔室9-2-4内部设有活塞9-2-5和升降杆9-2-6,高压腔室9-2-4外壁下端设有限高气阀9-2-7,高压腔室9-2-4为中空的圆柱形结构。
进一步的,本段是对本发明中所述清水室9-5结构的说明。所述清水室9-5的清水室框架9-5-1内部设有翼型分散板9-5-2、方形缓降板9-5-3和缓降网9-5-4;所述清水室框架9-5-1为中空柱体结构;所述翼型分散板9-5-2位于方形缓降板9-5-3上部并与方形缓降板9-5-3呈不同轴交错分布,翼型分散板9-5-2的数量为3个,翼型分散板9-5-2水平平行排列且两端与清水室9-5的内壁固定连接,相邻翼型分散板9-5-2呈等距分布;所述缓降网9-5-4位于方形缓降板9-5-3下部且两者之间的距离为13cm~18cm。
进一步的,本段是对本发明中所述漂浮物打捞设备9-6结构的说明。所述漂浮物打捞设备9-6的打捞电机9-6-1位于漂浮物打捞设备9-6上端并与漂浮物打捞设备9-6一侧支架固定连接,打捞电机9-6-1的一端设有打捞凸轮9-6-2,打捞电机9-6-1与打捞凸轮9-6-2传动连接;所述打捞凸轮9-6-2外圆面上端设有打捞驱动杆9-6-3,打捞凸轮9-6-2与打捞驱动杆9-6-3的一端不同轴转动连接,打捞凸轮9-6-2的直径为5cm~10cm;所述打捞驱动杆9-6-3的数量为2个,相邻打捞驱动杆9-6-3同轴转动连接;所述打捞曲轴9-6-5位于漂浮物打捞设备9-6支架的下部,打捞曲轴9-6-5通过固定铰链与打捞设备9-6支架连接,打捞曲轴9-6-5的数量为2个,相邻打捞曲轴9-6-5之间平行且水平距离为40cm~60cm。
进一步的,本段是对本发明中所述钢丝松紧调节装置9-6-6结构的说明。所述钢丝松紧调节装置9-6-6的钢丝引导轮9-6-6-1位于整个钢丝松紧调节装置9-6-6中下部,其中打捞钢丝9-6-6-2从钢丝引导轮9-6-6-1下部中心穿入,并缠绕在钢丝箍中,钢丝引导轮9-6-6-1中轴上部依次设有调节装置冷却系统9-6-6-3、调节装置电机9-6-6-4和调节装置离合器9-6-6-5,钢丝引导轮9-6-6-1为底端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调节装置冷却系统9-6-6-3与钢丝引导轮9-6-6-1中轴上端转动连接,调节装置冷却系统9-6-6-3与钢丝引导轮9-6-6-1底部的距离为5cm~10cm。
进一步的,本段是对本发明中所述预处理池二次处理系统9-8结构的说明。所述预处理池二次处理系统9-8的疏通器9-8-5腰部上端设有二次处理系统进水管9-8-6,疏通器9-8-5与二次处理系统进水管9-8-6垂直贯通,疏通器9-8-5一端下部的细管与U型管9-8-3一端套接,疏通器9-8-5通过细管与U型管9-8-3垂直贯通,疏通器9-8-5为水平布置且两端封闭的圆柱体中空结构。
进一步的,本段是对本发明中所述疏通器9-8-5结构的说明。所述疏通器9-8-5的疏通器顶杆9-8-5-6位于疏通器9-8-5内部,疏通器顶杆9-8-5-6的一端与顶杆顶收装置9-8-5-5连接,疏通器顶杆9-8-5-6的另一端与疏通器活塞9-8-5-3连接;所述顶杆顶收装置9-8-5-5位于整个疏通器9-8-5一端,且顶杆顶收装置9-8-5-5与疏通器9-8-5固定连接;所述疏通器活塞9-8-5-3的直径小于疏通器腔体9-8-5-2的直径;所述疏通器进水口9-8-5-4位于疏通器9-8-5一侧上部,疏通器进水口9-8-5-4与疏通器腔体9-8-5-2垂直贯通。
进一步的,本段是对本发明中所述疏通器活塞9-8-5-3结构的说明。所述疏通器活塞9-8-5-3的疏通器进风口9-8-5-3-5位于整个疏通器活塞9-8-5-3装置一端,疏通器进风口9-8-5-3-5与疏通器顶杆9-8-5-6外壁通过支架贯通连接并形成通道;所述疏通器内风机9-8-5-3-4设于整个疏通器活塞9-8-5-3装置内部,疏通器内风机9-8-5-3-4的数量为2个,相邻疏通器内风机9-8-5-3-4通过转动轴连接;所述疏通器出风口9-8-5-3-2位于相邻疏通器内风机9-8-5-3-4之间,且疏通器进风口9-8-5-3-5与疏通器出风口9-8-5-3-2前后贯通,疏通器出风口9-8-5-3-2的数量为4个,相邻疏通器出风口9-8-5-3-2呈等距离分布。
进一步的,本段是对本发明中所述顶杆顶收装置9-8-5-5结构的说明。所述顶杆顶收装置9-8-5-5的顶杆螺纹9-8-5-5-1附着于疏通器顶杆9-8-5-6外壁表面且两者固定连接,顶杆螺纹9-8-5-5-1上下端对称设有凹型主动齿轮9-8-5-5-4、驱动轴9-8-5-5-5、齿轮间距调节块9-8-5-5-2和顶推弹簧9-8-5-5-6;所述凹型主动齿轮9-8-5-5-4位于齿轮间距调节块9-8-5-5-2内部,凹型主动齿轮9-8-5-5-4与驱动轴9-8-5-5-5同轴驱动连接,凹型主动齿轮9-8-5-5-4与顶杆螺纹9-8-5-5-1咬合连接;所述驱动轴9-8-5-5-5与外部电机传动连接,外部电机通过导线与中央控制中心8控制连接。
进一步的,本段是对本发明中所述一种绿色建筑施工中的废水处理装置结构的说明。该装置的支撑钢架1滑动连接在液压油混合罐2外壁表面,支撑钢架1内侧设有导槽、滑轨、滑轨电机,滑轨电机与中央控制中心8导线控制连接,支撑钢架1数量为3组,每组支撑钢架1之间水平夹角为120°;所述液压油混合罐2上表面设有上部压力密封盖3,所述上部压力密封盖3顶端圆心处设有连接曲臂4,所述连接曲臂4与上部压力密封盖3转动连接;所述上部压力密封盖伸缩油缸5一端与连接曲臂4连接,上部压力密封盖伸缩油缸5另一端连接液压油混合罐2外壁表面;所述下部压力密封盖6位于液压油混合罐2下表面,所述下部压力密封盖伸缩油缸7一端通过连接曲臂4与下部压力密封盖6连接,下部压力密封盖伸缩油缸7另一端连接液压油混合罐2外壁表面;所述中央控制中心8位于支撑钢架1一侧水平地面。
进一步的,本段是对本发明中所述支撑钢架1结构的说明。所述支撑钢架1的支架电机1-1位于支撑钢架1一侧,支架电机1-1通过导线与中央控制中心8控制连接,支架电机1-1的一侧设有传动系统1-2,两者传动连接;所述传动系统1-2位于支座1-8上部,传动系统1-2与支座1-8垂直且两者之间的距离为5cm~10cm,传动系统1-2的两端布置有支架齿轮1-6,并与支架齿轮1-6滚动连接;所述支架齿轮1-6的另一端位于支架滑道1-4和L型支架1-7之间,支架齿轮1-6的数量为2个,相邻支架齿轮1-6之间的距离为15cm~25cm。
进一步的,本段是对本发明中所述液压油混合罐2结构的说明。所述液压油混合罐2的均质混合仓2-1为一壁厚2mm~50mm的圆筒双层夹套结构,夹套内部充满传热介质,传热介质通过管路与传热介质泵连通,均质混合仓2-1内部设有分液滤网漏斗2-2,所述分液滤网漏斗2-2位于均质混合仓2-1腰部偏上25mm~55mm位置,分液滤网漏斗2-2外形呈碗状结构,其沿中心轴独立旋转,转速可调范围在20~250转/分钟之间,且表面密布均匀小孔,分液滤网漏斗2-2开口上大下小。
进一步的,本段是对本发明中所述分液滤网漏斗2-2结构的说明。所述分液滤网漏斗2-2结构的漏斗齿条2-2-2位于分液滤网漏斗2-2顶端,漏斗齿条2-2-2为直径90cm~130cm之间的圆形结构,漏斗齿条2-2-2与分液滤网漏斗2-2固定焊接;所述漏斗齿轮2-2-3布置于漏斗齿条2-2-2一侧并与漏斗齿条2-2-2啮合连接,漏斗齿轮2-2-3的数量为2个,每个漏斗齿轮2-2-3水平啮合连接;所述漏斗电机2-2-4位于漏斗齿轮2-2-3上部,两者固定连接,漏斗电机2-2-4与中央控制中心8通过导线连接。
进一步的,本段是对本发明中所述侧壁开孔2-2-1结构的说明。所述侧壁开孔2-2-1的孔道2-2-1-7的厚度为20mm~30mm;所述风门2-2-1-9位于孔道2-2-1-7内部,风门2-2-1-9的数量为2个,每个风门2-2-1-9之间的距离为15mm~25mm,相邻风门2-2-1-9之间设有压紧簧2-2-1-8;所述压紧簧2-2-1-8与风门2-2-1-9固定焊接,压紧簧2-2-1-8的数量不少于6个,每个压紧簧2-2-1-8呈等距离分布,压紧簧2-2-1-8为不锈钢材质;所述风门支架2-2-1-10的一端与风门2-2-1-9固定连接,风门支架2-2-1-10的另一端与调节板支架2-2-1-5固定焊接,并以支架转轴2-2-1-12为旋转轴前后摆动;所述转轴支架2-2-1-6位于风门支架2-2-1-10一侧上端,转轴支架2-2-1-6与支架转轴2-2-1-12转动连接;所述调节板支架2-2-1-5位于风门支架2-2-1-10一侧下端且与风门支架2-2-1-10的固定夹角为60°~75°。
进一步的,本段是对本发明中所述配重挂钩2-2-1-1结构的说明。所述配重挂钩2-2-1-1的配重主杆2-2-1-1-3位于主杆套环2-2-1-1-2内部,配重主杆2-2-1-1-3与主杆套环2-2-1-1-2中心垂直且配重主杆2-2-1-1-3的一端伸出主杆套环2-2-1-1-2,配重主杆2-2-1-1-3为两端封闭的圆柱形结构;所述主杆套环2-2-1-1-2上设有套环调节机构2-2-1-1-4和套环锁钉2-2-1-1-5,主杆套环2-2-1-1-2的直径在15cm~25cm之间伸缩;所述套环调节机构2-2-1-1-4附着于主杆套环2-2-1-1-2外壁一侧,主杆套环2-2-1-1-2在此设有断接口,其断接口两端分别与套环调节机构2-2-1-1-4两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本段是对本发明中所述配重主杆2-2-1-1-3结构的说明。所述配重主杆2-2-1-1-3的配重主杆进水管2-2-1-1-3-3设于配重主杆壳体2-2-1-1-3-4右侧,配重主杆进水管2-2-1-1-3-3的下端布置有配重主杆出水管2-2-1-1-3-2;所述主杆去水分水器2-2-1-1-3-1位于配重主杆壳体2-2-1-1-3-4内部,主杆去水分水器2-2-1-1-3-1的一端与配重主杆进水管2-2-1-1-3-3贯通连接,主杆去水分水器2-2-1-1-3-1的另一端与配重主杆壳体2-2-1-1-3-4内部的降温去水管2-2-1-1-3-6贯通连接。
进一步的,本段是对本发明中所述搅拌底托2-2-6结构的说明。所述搅拌底托2-2-6的冷却液进管2-2-6-2位于搅拌底托2-2-6内部下侧,冷却液进管2-2-6-2一侧穿过搅拌底托2-2-6外壁与外部的冷却罐连通,冷却液进管2-2-6-2另一侧与冷却液立管2-2-6-4贯通连接,冷却液进管2-2-6-2的直径为40mm~60mm;所述冷却液立管2-2-6-4下部设有止退轴承2-2-6-3,冷却液立管2-2-6-4连同其外部的立柱与止退轴承2-2-6-3同轴转动连接;所述冷却液立管2-2-6-4位于立柱内部,冷却液立管2-2-6-4直径小于立柱直径,两者之间形成回流通道2-2-6-6;冷却液立管2-2-6-4上部设有冷却液释放孔2-2-6-5,冷却液立管2-2-6-4为上端封闭的中空结构。
进一步的,本段是对本发明中所述均质系统2-4结构的说明。所述均质系统2-4的均质驱动电机2-4-1与中央控制中心8导线控制连接,均质驱动电机2-4-1输出端设有变速设备2-4-2,所述变速设备2-4-2内部设有齿轮传动系统;所述均质中轴2-4-3的一端连接变速设备2-4-2内部的从动齿轮中心,均质中轴2-4-3表面设有转速传感器,转速传感器与中央控制中心8导线控制连接,均质中轴2-4-3另一端连接有闭式推力轴承2-4-4。
进一步的,本段是对本发明中所述下部压力密封盖伸缩油缸7结构的说明。所述下部压力密封盖伸缩油缸7的油缸套管7-1为中空结构,其上端设有伸缩杆7-5,两者套接;所述伸缩杆7-5外壁设有固定套管7-4,两者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套管7-4的外壁设有翼片展开杆7-6,两者通过展开杆固定轴7-7铰链连接;所述翼片展开杆7-6的数量为6个,相邻的翼片展开杆7-6之间等角度水平分配,相邻翼片展开杆7-6之间水平夹角为60度。
进一步的,所述高速均质波轮2-4-5由高分子材料制成,按质量百分比含量计,组成成分如下:
甲基酯类衍生物30%~65%,硫代磷酸酯类衍生物25%~60%,混合助剂为1%~5%,交联剂为1%~5%,O-乙基O-(4-甲硫基苯基)S-丙基二硫代磷酸酯15%~45%,(T-4)-双(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S,S')锌2%~15%;
所述甲基酯类衍生物分子结构中的R碳原子数为1~8的烷基。
进一步的,所述硫代磷酸酯类衍生物分子式:C10H15O3PS2;分子量:278.343。
进一步的,所述混合助剂为氧基硅烷类物质,其所包含分子结构的分子式为:C16H20O2Si。
进一步的,所述交联剂为二硫代磷酸二异丙酯钠、异戊基和异丙基)二硫代磷酸酯锌盐、四苯基(双酚-A)二磷酸酯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的,高速均质波轮2-4-5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第1步:在反应釜中加入电导率为1.25μS/cm~3.15μS/cm的超纯水22%~32%,启动反应釜内搅拌器,转速为125rpm~375rpm,启动加热泵,使反应釜内温度上升至75℃~185℃;依次加甲基酯类衍生物30%~65%,混合助剂为1%~5%,搅拌至完全溶解,调节pH值为5.5~8.5,加入硫代磷酸酯类衍生物25%~60%,将搅拌器转速调至255rpm~315rpm,温度为90℃~395℃;
第2步:加入O-乙基O-(4-甲硫基苯基)S-丙基二硫代磷酸酯15%~45%,(T-4)-双(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S,S')锌2%~15%混合均匀;
第3步:加入交联剂为1~5%,搅拌器转速为75rpm~235rpm,温度为90℃~265℃,保持此状态5~25小时,出料,入压模机即可制得高速均质波轮2-4-5。
本发明专利公开的一种绿色建筑施工中的废水处理装置,其优点在于:该装置结构合理紧凑,处理效果良好;该装置高速均质波轮采用高分子材料制备,混合速度提升率高,效率高效,适用范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