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4.01.02
公开(公告)日2014.04.01
IPC分类号C02F003/00
摘要
Abstract_Original: 本創作係提供一種矽藻污水淨化、污泥消化處理系統,係構築於外牆內高低分隔豎流水利流態導流攪拌時運用矽藻吸附、絮凝其多孔性巨大比表面優良的生物相容性為載體強化生物固體截留能力延長有機物與載體接觸時間加速污泥與氣泡的分離,提高微生物生物濃度減少污泥的流失及矽藻吸附、過濾、絮凝淨化污水的污水、污泥處理系統。其優點為占地面積小、處理流程系統串聯靈活緊湊、水力混合條件好、減少容積、投資小、操作簡單、運行穩定、管理運行費用低、維修簡易、減少污泥產量降低二次污染的污水淨化、污泥消化處理系統。
權利要求書
一種矽藻污水淨化、污泥消化處理系統,係包括:一外牆;一進水口,係位於外牆上緣,該進水口可供矽藻處理劑及污水進入;一至少三高低分隔豎流厭氧反應室,係位於外牆內且與進水口相通;一至少一沼氣分隔集氣罩,係位於高低分隔豎流厭氧反應室上緣;一沼氣排氣口,係位於外牆上緣且與沼氣分隔集氣罩相連;一缺氧池,係位於外牆內部且與高低分隔豎流厭氧反應室相連;一推流器,係位於缺氧池內;一耗氧池,係位於外牆內部且與缺氧池相連;一曝氣管,係與耗氧池相連;一矽藻污水淨化處理池,係位於外牆內部且與耗氧池相連;一斜壁,係位於外牆內且安裝在矽藻污水淨化處理池內;一污泥斗,係位於矽藻污水淨化處理池內且與斜壁相連;一出泥口,係與污泥斗相連;一污泥回流管,係與污泥斗相連,回流管伸出外牆外且與缺氧池及高低分隔豎流厭氧反應室相連;一清水出水口,位於斜壁上緣;及一電器控制面板,係安裝在外牆上。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矽藻污水淨化、污泥消化處理系統,其中矽藻污水淨化處理池底部係安裝一提升泵。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矽藻污水淨化、污泥消化處理系統,其中矽藻污水淨化處理池內部係設有至少一矽藻吸附過濾絮凝反應層。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矽藻污水淨化、污泥消化處理系統,其中污泥回流管上係安裝一污泥回流泵。
說明書
本創作係有關於一種矽藻污水淨化、污泥消化處理系統,尤指一種經濟理想極具推廣價值的污水淨化、污泥消化處理系統。
按,一般傳統污水處理在前置固液分離或篩濾格柵截留大顆粒污物,沉沙沉澱的廢水調節pH值後再分別由厭氧污泥床反應器,缺氧、耗氧生化反應,二級過濾淨化處理設備等組成,產生的污泥再濃縮、脫水、發酵、乾化、消化等技術設備處理,這些設備裝置雖能產生一定的污水淨化、解決污泥問題,但明顯存在占地面積大、設備複雜、投資大、能耗高、不穩定、管理費用高、維修不易等問題,在某些類型污水碳源不足時影響厭氧處理及後續處理效果,且產生的污泥大多再運送至填埋場或土地利用,填埋場或土地利用大多為露天,沒有穩定和無害化處理的污泥經雨水淋濾後很快就恢復原形,漏滲造成嚴重污染掩埋場附近及土地利用場地附近的地下水。上述傳統污水及污泥處理系統必須經過徹底的改良,此乃當務之急、刻不容緩者。
緣是,本創作一種矽藻污水淨化、污泥消化處理系統,具有若干的優點:占地面積小、投資小、構造簡單、流程緊湊、縮短水利停留時間、能耗低、抗衝擊負荷能力強、運行穩定,運行費用低、處理效率高、減少污泥產量降低二次污染等一系列優點,整體過程相當於一個兩相厭氧處理與污水淨化串聯處理系統。
為達上述目的,本創作採用如下的技術手段:一種矽藻污水淨化、污泥消化處理系統,係包括:一外牆;一進水口,係位於外牆上緣,該進水口可供矽藻處理劑及污水進入;一至少三高低分隔豎流厭氧反應室,係位於外牆內且與進水口相通;一至少一沼氣分隔集氣罩,係位於高低分隔豎流厭氧反應室上緣;一沼氣排氣口,係位於外牆上緣且與沼氣分隔集氣罩相連;一缺氧池,係位於外牆內部且與高低分隔豎流厭氧反應室相連;一推流器,係位於缺氧池內;一耗氧池,係位於外牆內部且與缺氧池相連;一曝氣管,係與耗氧池相連;一矽藻污水淨化處理池,係位於外牆內部且與耗氧池相連;一斜壁,係位於外牆內且安裝在矽藻污水淨化處理池內;一污泥斗,係位於矽藻污水淨化處理池內且與斜壁相連;一出泥口,係與污泥斗相連;一污泥回流管,係與污泥斗相連,回流管伸出外牆外且與缺氧池及高低分隔豎流厭氧反應室相連;一清水出水口,位於斜壁上緣;及一電器控制面板,係安裝在外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