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高新厌氧废水处理塔

发布时间:2024-5-21 10:38:41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公布日:2023.04.07

申请日:2022.10.27

分类号:C02F3/28(2006.01)I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厌氧废水处理塔,包括厌氧塔本体和设置在厌氧塔本体内第二厌氧区的沉降盘本体,还包括有第一斜板,所述第一斜板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斜板设置在沉降盘本体内;第二斜板,所述第二斜板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斜板设置在沉降盘本体内,且与第一斜板错位设置;清理机构,所述清理机构设置在厌氧塔本体内,此厌氧废水处理塔,区别于现有技术,使得工作人员在进行废水处理时,在气液分离区内的泥水混合液沿着回流管排出时,泥水混合液会驱使所述清理机构工作,以驱使多个所述第二斜板同步转动调节,进而调节第二斜板的角度,便于污泥下落,同时调节了相邻两个第二斜板之间的间距,进一步地便于污泥下落。

1.jpg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厌氧废水处理塔,包括厌氧塔本体(1)和设置在厌氧塔本体(1)内第二厌氧区的沉降盘本体(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第一斜板(10),所述第一斜板(10)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斜板(10)设置在沉降盘本体(2)内;第二斜板(11),所述第二斜板(11)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斜板(11)设置在沉降盘本体(2)内,且与第一斜板(10)错位设置;清理机构(3),所述清理机构(3)设置在厌氧塔本体(1)内,所述清理机构(3)与第二斜板(11)和厌氧塔本体(1)内的回流管相连接,在气液分离区内的泥水混合液沿着回流管排出时,泥水混合液会驱使所述清理机构(3)工作,以驱使多个所述第二斜板(11)同步转动调节,所述清理机构(3)包括设置在回流管上的变径管(31),所述变径管(31)底部设置有驱动组件(4),利用所述驱动组件(4)为第二斜板(11)的调节提供能量;所述沉降盘本体(2)上设置有晃动组件(5),所述晃动组件(5)与多个所述第二斜板(11)相连接,利用所述晃动组件(5)驱使多个所述第二斜板(11)同步转动调节;所述沉降盘本体(2)和变径管(31)之间设置有传动组件(9),所述传动组件(9)分别与驱动组件(4)和晃动组件(5)相连接,进而使得驱动组件(4)驱使所述晃动组件(5)工作,所述驱动组件(4)包括转动设置在变径管(31)内的主轴(41),所述主轴(41)上设置有多个用于辅助泥水混合液驱动的叶片(42);所述变径管(31)底部设置有单向阀(43),所述晃动组件(5)包括多个分别设置在沉降盘本体(2)上的异形斜板(51),所述异形斜板(51)分别与相邻的第二斜板(11)相配合使用,所述第二斜板(11)顶部均设置有连接轴(52),所述连接轴(52)两端分别转动设置在相邻的异形斜板(51)和沉降盘本体(2)上,所述沉降盘本体(2)内设置有晃动件(6),所述晃动件(6)与多个所述第二斜板(11)相连接,利用所述晃动件(6)驱使多个所述第二斜板(11)同步转动调节;所述沉降盘本体(2)上设置有工作箱(53),所述工作箱(53)内设置有往复移位件(8),利用所述往复移位件(8)驱使晃动件(6)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厌氧废水处理塔,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41)与厌氧塔本体(1)内的回流管出水口之间错位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厌氧废水处理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往复移位件(8)包括设置在所述工作箱(53)内的定位架(81),所述定位架(81)上转动设置有旋转轴(82),所述旋转轴(82)上设置有转动杆(83),所述转动杆(83)端部转动设置有偏转杆(84),所述工作箱(53)内设置有滑动架(85),所述偏转杆(84)端部转动设置有移位块(86),所述移位块(86)滑动设置在滑动架(85)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厌氧废水处理塔,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连接轴(52)一端均延伸至沉降盘本体(2)的进气腔内侧,所述晃动件(6)包括多个分别设置在连接轴(52)延伸至沉降盘本体(2)进气腔内侧一端上的小齿轮(61),所述沉降盘本体(2)内设置有调节件(7),所述调节件(7)分别与分别所述小齿轮(61)啮合,利用所述调节件(7)驱使多个所述小齿轮(61)转动;所述移位块(86)上设置有弯杆(62),所述弯杆(62)活动贯穿工作箱(53)和沉降盘本体(2)的进气腔,所述弯杆(62)顶部两侧均转动设置有移位顶杆(63),所述移位顶杆(63)端部均与调节件(7)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厌氧废水处理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7)包括多个分别滑动设置在所述沉降盘本体(2)的进气腔两侧的齿条一(71),所述齿条一(71)分别与相邻的小齿轮(61)相配合使用,相邻的两个齿条一(71)之间均设置有连接横杆(72),所述移位顶杆(63)与相邻的齿条一(71)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厌氧废水处理塔,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9)包括设置在厌氧塔本体(1)内的固定架(91),所述固定架(91)上转动设置有传动轴(92),所述传动轴(92)和主轴(41)上均设置有带轮一(93),所述带轮一(93)之间均设置有连接带一(94),所述传动轴(92)和旋转轴(82)上均设置有带轮二(95),所述带轮二(95)之间均设置有连接带二(9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厌氧废水处理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7)包括多个分别滑动设置在所述沉降盘本体(2)的进气腔两侧的齿条二(12),所述齿条二(12)分别与相邻的小齿轮(61)相配合使用,相邻的两个所述齿条二(12)错位设置在小齿轮(61)的顶部和底部,相邻的两个齿条二(12)之间均设置有连接折杆(13),所述移位顶杆(63)与相邻的齿条二(12)转动连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厌氧废水处理塔,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厌氧废水处理塔,包括厌氧塔本体和设置在厌氧塔本体内第二厌氧区的沉降盘本体,还包括有第一斜板,所述第一斜板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斜板设置在沉降盘本体内;第二斜板,所述第二斜板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斜板设置在沉降盘本体内,且与第一斜板错位设置;清理机构,所述清理机构设置在厌氧塔本体内,区别于现有技术,使得工作人员在进行废水处理时,在气液分离区内的泥水混合液沿着回流管排出时,泥水混合液会驱使所述清理机构工作,以驱使多个所述第二斜板同步转动调节,进而调节第二斜板的角度,便于污泥下落,同时调节了相邻两个第二斜板之间的间距,进一步地便于污泥下落。

作为优选,所述清理机构包括设置在回流管上的变径管,所述变径管底部设置有驱动组件,利用所述驱动组件为第二斜板的调节提供能量;

所述沉降盘本体上设置有晃动组件,所述晃动组件与多个所述第二斜板相连接,利用所述晃动组件驱使多个所述第二斜板同步转动调节;

所述沉降盘本体和变径管之间设置有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分别与驱动组件和晃动组件相连接,进而使得驱动组件驱使所述晃动组件工作。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转动设置在变径管内的主轴,所述主轴上设置有多个用于辅助泥水混合液驱动的叶片;

所述变径管底部设置有单向阀。

作为优选,所述主轴与厌氧塔本体内的回流管出水口之间错位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晃动组件包括多个分别设置在沉降盘本体上的异形斜板,所述异形斜板分别与相邻的第二斜板相配合使用,所述第二斜板顶部均设置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两端分别转动设置在相邻的异形斜板和沉降盘本体上,所述沉降盘本体内设置有晃动件,所述晃动件与多个所述第二斜板相连接,利用所述晃动件驱使多个所述第二斜板同步转动调节;

所述沉降盘本体上设置有工作箱,所述工作箱内设置有往复移位件,利用所述往复移位件驱使晃动件工作。

作为优选,所述往复移位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工作箱内的定位架,所述定位架上转动设置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上设置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端部转动设置有偏转杆,所述工作箱内设置有滑动架,所述偏转杆端部转动设置有移位块,所述移位块滑动设置在滑动架内。

作为优选,多个所述连接轴一端均延伸至沉降盘本体的进气腔内侧,所述晃动件包括多个分别设置在连接轴延伸至沉降盘本体进气腔内侧一端上的小齿轮,所述沉降盘本体内设置有调节件,所述调节件分别与分别所述小齿轮啮合,利用所述调节件驱使多个所述小齿轮转动;

所述移位块上设置有弯杆,所述弯杆活动贯穿工作箱和沉降盘本体的进气腔,所述弯杆顶部两侧均转动设置有移位顶杆,所述移位顶杆端部均与调节件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调节件包括多个分别滑动设置在所述沉降盘本体的进气腔两侧的齿条一,所述齿条一分别与相邻的小齿轮相配合使用,相邻的两个齿条一之间均设置有连接横杆,所述移位顶杆与相邻的齿条一转动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设置在厌氧塔本体内的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上转动设置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和主轴上均设置有带轮一,所述带轮一之间均设置有连接带一,所述传动轴和旋转轴上均设置有带轮二,所述带轮二之间均设置有连接带二。

作为优选,所述调节件包括多个分别滑动设置在所述沉降盘本体的进气腔两侧的齿条二,所述齿条二分别与相邻的小齿轮相配合使用,相邻的两个所述齿条二错位设置在小齿轮的顶部和底部,相邻的两个齿条二之间均设置有连接折杆,所述移位顶杆与相邻的齿条二转动连接。

本发明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区别于现有技术,使得工作人员在进行废水处理时,在气液分离区内的泥水混合液沿着回流管排出时,泥水混合液会驱使所述清理机构工作,以驱使多个所述第二斜板同步转动调节,进而调节第二斜板的角度,便于污泥下落,同时调节了相邻两个第二斜板之间的间距,进一步地便于污泥下落,此过程以回流管内流回的泥水混合液为动力源,无需外界施加驱动力,既降低了废水处理成本,而且节能环保。

(发明人:吴琳;杨伟坡;韩晶晶;高罗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