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双滤带和多滚筒挤压式脱水工艺

发布时间:2025-3-20 16:11:34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公布日:2023.09.08

申请日:2023.07.17

分类号:C02F11/122(2019.01)I;B01D33/067(2006.01)I;B01D33/04(2006.01)I;B01D33/35(2006.01)I;B01D33/46(2006.01)I;B01D33/48(2006.01)I

摘要

本发明涉及双滤带和多滚筒挤压式脱水方法,其包括步骤:S1、入泥;S2、挤压,污泥进入挤压段,在保持双层滤带之间挤压的同时,再由挤压段所形成底部、中部、顶部的依次和连续分段式挤压,污泥沿着迂回路径经过各挤压滚筒后向出泥口传送;S3、出泥。本发明一方面不仅有效延长了挤压段的长度,而且污泥和挤压滚筒采用非接触的方式实施挤压迂回多道挤压,同时在双滤带所形成挤压协作下,逐段变小的挤压方式进行脱水,避免出现挤压打滑,提高脱水率;另一方面能够保持夹持在挤压段污泥不变动的前提下依次经过各挤压滚筒,致使污泥连续且逐步被挤压,不仅进泥量均衡保持同等厚度下实施挤压,而且还能够增加脱水后污泥的出泥量和出泥效率。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双滤带和多滚筒挤压式脱水方法,其采用的污泥脱水装置包括挤压滚筒、环形滤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滚筒有多个,且呈左右迂回逐步向上或者上下迂回逐步向左分布在污泥浓缩筒的左侧,所述环形滤布组件包括相向运动且分别形成上接引段和下接引段的第一环形滤布和第二环形滤布,其中所述第一环形滤布和第二环形滤布部分上下贴合并形成具有污泥入口与和污泥出口的挤压段,所述上接引段和下接引段逐步靠近贴合设置以形成所述污泥入口,所述挤压段迂回并依次绕过各所述挤压滚筒,且所述挤压段自入口至出口所形成的挤压力逐段变大,所述脱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入泥由第二环形滤布运动并通过下接引段将污泥带向污泥入口,并随着污泥入口的厚度逐渐变小形成初步挤压;S2、挤压初步挤压后的污泥进入所述挤压段,在保持双层滤带之间挤压的同时,再由挤压段所形成底部、中部、顶部的依次和连续分段增压式挤压,且污泥沿着迂回路径经过各挤压滚筒后向出泥口传送;S3、出泥完成挤压后的污泥,通过相向运动第一环形滤布和第二环形滤布将污泥排向所述污泥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滤带和多滚筒挤压式脱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环形滤布的下接引段水平设置,所述的上接引段自上而下倾斜设置在所述下接引段的上方,在S1中,污泥进入所述上接引段和下接引段之间,所形成的初步挤压的厚度逐渐变小且所形成的挤压力逐渐变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滤带和多滚筒挤压式脱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挤压滚筒左右迂回分布,且所述挤压段缠绕在各所述挤压滚筒上所形成缠绕段周长为所缠绕挤压滚筒周长的1/24/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滤带和多滚筒挤压式脱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2中,底部、中部、顶部所形成的挤压段处对应设有底部挤压滚筒、中部挤压滚筒和顶部挤压滚筒,其中底部挤压滚筒、中部挤压滚筒和顶部挤压滚筒所形成的外径逐段变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滤带和多滚筒挤压式脱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挤压滚筒和所述中部挤压滚筒均包括筒本体、绕着所述筒本体周向均匀间隔分布的多条凸棱,其中各所述凸棱均沿着筒本体长度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滤带和多滚筒挤压式脱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脱水装置还包括与部分所述挤压滚筒形成挤压配合并能够吸收所述挤压段上层滤布表面所脱出泥水的吸水辊、以及接漏槽,其中接漏槽用于挤压滚筒所挤压和吸水辊所吸收并挤压的泥水收集,在S2的挤压过程中,吸水辊吸走滤布表面的泥水的同时,通过挤压将泥水挤压下落至对应的接漏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滤带和多滚筒挤压式脱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吸水辊接触滤带表面之前,先采用刮板进行表面刮除,且刮除后的泥水滴落至所述接漏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滤带和多滚筒挤压式脱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滤布和所述第二环形滤布形成的传送运动的速度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滤带和多滚筒挤压式脱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污泥出口设有上出泥辊和下出泥辊、上刮泥组件和下刮泥组件,在S3中,第一环形滤布和第二环形滤布分别绕过上出泥辊和下出泥辊且形成逐步张开的污泥出口,且采用上刮泥组件和下刮泥组件分别贴合滤布和出泥辊、以刮除向上和向下运动滤布表面污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滤带和多滚筒挤压式脱水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3中,由出泥到入泥的所述第一环形滤布和第二环形滤布的移动路径上还分别设有滤布清洁、滤布张紧调节、滤布防跑偏调节,其中滤布防跑偏调节还作用于挤压段,且滤布防跑偏调节所采用位于两侧的跑偏导轮以限制挤压段在挤压滚筒长度方向产生偏移。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双滤带和多滚筒挤压式脱水方法。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滤带和多滚筒挤压式脱水方法,其采用的污泥脱水装置包括挤压滚筒、环形滤带组件,其中挤压滚筒有多个,且呈左右迂回逐步向上或者上下迂回逐步向左分布在污泥浓缩筒的左侧,环形滤布组件包括相向运动且分别形成上接引段和下接引段的第一环形滤布和第二环形滤布,其中第一环形滤布和第二环形滤布部分上下贴合并形成具有污泥入口与和污泥出口的挤压段,上接引段和下接引段逐步靠近贴合设置以形成污泥入口,挤压段迂回并依次绕过各挤压滚筒,且挤压段自入口至出口所形成的挤压力逐段变大,脱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入泥

由第二环形滤布运动并通过下接引段将污泥带向污泥入口,并随着污泥入口的厚度逐渐变小形成初步挤压;

S2、挤压

初步挤压后的污泥进入所述挤压段,在保持双层滤带之间挤压的同时,再由挤压段所形成底部、中部、顶部的依次和连续分段增压式挤压,且污泥沿着迂回路径经过各挤压滚筒后向出泥口传送;

S3、出泥

完成挤压后的污泥,通过相向运动第一环形滤布和第二环形滤布将污泥排向所述污泥出口。

优选地,第二环形滤布的下接引段水平设置,上接引段自上而下倾斜设置在下接引段的上方,在S1中,污泥进入所述上接引段和下接引段之间,所形成的初步挤压的厚度逐渐变小且所形成的挤压力逐渐变大。在此,通过逐步挤压,便于污泥均匀进入挤压段。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多个挤压滚筒左右迂回分布,且挤压段缠绕在各挤压滚筒上所形成缠绕段周长为所缠绕挤压滚筒周长的1/24/5。一般情况下,所形成缠绕至少对应挤压滚筒周长的3/5左右(大约),这样所形成的包覆更利于脱水。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多个挤压滚筒呈左右迂回分布,且构成底部挤压滚筒、中部挤压滚筒和顶部挤压滚筒,其中底部挤压滚筒、中部挤压滚筒和顶部挤压滚筒所形成的外径逐段变小。通过滚筒外径变化逐步调整挤压力度,以满足不同位置处所形成挤压力度满足挤压要求,提高出水率,而且外径是逐段变小,并非是逐渐变小,在此,可以说明在某一段内各挤压滚筒所形成的挤压力可以是恒定的,这样有利于对应段的脱水挤压。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底部挤压滚筒至少有一个,且形成的挤压力为F1;中部挤压滚筒至少有两个,且形成的挤压力为F2;顶部挤压滚筒至少有三个,且形成的挤压力为F3,其中F1F2F3。根据实际需要,底部挤压滚筒有一个,中部挤压滚筒有两个,顶部挤压滚筒有五个,其中底部挤压滚筒位于左侧,两个中部挤压滚筒上下分布且位于底部挤压滚筒的左右两侧的上方,五个顶部挤压滚筒中的四个左右对齐上下分布,还有一个位于左侧中部挤压滚筒的右上方,同时考虑到安装方便,五个顶部挤压滚筒的外径相等;两个中部挤压滚筒的外径相等。

为了更大力度且避免打滑的形成挤压,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底部挤压滚筒和中部挤压滚筒均包括筒本体、绕着所述筒本体周向均匀间隔分布的多条凸棱,其中各所述凸棱均沿着筒本体长度方向延伸,同时,吸水辊对应各顶部挤压滚筒设置。在此,分别通过对挤压段的外层滤布和内层滤布(对应上层和下层滤布)有效的将挤压所产生的泥水排除,提交脱水品质和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在部分或全部吸水辊的下方设有能够将挤压段外层滤布表面水或泥刮落至接漏槽的刮板组件,其中挤压段自外层滤布依次经过所述刮板组件和吸水辊。通过刮除清洁,降低吸水辊需要清洁的周期,可长时间且连续进行脱水工作。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吸水辊包括辊本体、形成在辊本体外周的柔性吸水层,其中柔性吸水层可以采用海绵辊或其他吸水性材料包裹的辊,而且泥水边吸边挤压落入下方的接漏槽,在S2的挤压过程中,吸水辊吸走滤布表面的泥水的同时,通过挤压将泥水挤压下落至对应的接漏槽。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第一环形滤布和第二环形滤布所形成的污泥入口沿着污泥传送方向所形成污泥通道的厚度逐渐变小设置;同时第一环形滤布和第二环形滤布所形成的污泥出口沿着污泥传送方向所形成污泥通道的厚度逐渐变大设置。在此污泥入口和出口的布局下,更方便污泥进出挤压段。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第一环形滤布和所述第二环形滤布形成的传送运动的速度相等。这样保持进入上下层之间的污泥不会变动的依次进行多个挤压滚筒的挤压,大幅度体提升污泥的脱水率。

此外,在S3中,第一环形滤布和第二环形滤布分别绕过上出泥辊和下出泥辊且形成逐步张开的污泥出口,且采用上刮泥组件和下刮泥组件分别贴合滤布和出泥辊、以刮除向上和向下运动滤布表面污泥。由出泥到入泥的所述第一环形滤布和第二环形滤布的移动路径上还分别设有滤布清洁、滤布张紧调节、滤布防跑偏调节,其中滤布防跑偏调节还作用于挤压段,且滤布防跑偏调节所采用位于两侧的跑偏导轮以限制挤压段在挤压滚筒长度方向产生偏移。

简言之,污泥脱水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污泥出口处的上出泥辊和下出泥辊、分别与所述上出泥辊和下出泥辊对应分布的上刮泥组件和下刮泥组件、分别对所述第一环形滤布和所述第二环形滤布进行清洁的第一清洁组件和第二清洁组件、分别对所述第一环形滤布和第二环形滤布进行张紧调节的第一张紧调节件和第二张紧调节件、以及对应设置在所述挤压滚筒两端的多组防跑偏导向轮。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由第一环形滤布和第二环形滤布分别绕过过上出泥辊和下出泥辊向上和向下相向运动带出挤压后的污泥,同时上刮泥组件和下刮泥组件相对设置并分别贴合第一环形滤布和第二环形滤布以将滤带表面污泥铲落,其中上刮泥组件和下刮泥组件结构相同,均包括铲泥板、用于驱动铲泥板翻转的刮泥调节件,在铲泥板翻转中调整铲泥板端部与滤带所形成铲除角度,以最佳角度下实施污泥最大化铲除。第一清洁组件和第二清洁组件均采用高压喷头进行喷淋清洗,使得清理干净的滤带循环以形成两侧相对闭合的挤压段。第一张紧调节件和第二张紧调节件采用扭转改变传输路径的方式分别进行第一环形滤布和第二环形滤布的张紧调节,以改善上下两层滤带所形成压力。防跑偏导向轮为周向上形成与贴合滤布匹配的轮槽,且对应设置在挤压段的两侧,因此,在防跑偏导向轮的导向下,避免滤带跑偏,从而实施与挤压滚筒形成大包覆角度的挤压。

优选地,接漏槽顶部敞开,同时接漏槽所形成腔体自上自上而下逐渐变窄设置,且在底部或侧部形成排水孔。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接漏槽位于各挤压滚筒的下方且避开挤压段。在此,不仅方便将挤压后泥水的收集,而且更方便泥水的汇聚和排出。

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实施,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现有污泥脱水时,滤带和挤压所形成的挤压段过短、与滚筒接触挤压过程中容易出现打滑所提供的挤压力不足、同时所形成挤压力并非逐段变化、以及滤带所形成出泥量少和出泥效率低等缺陷,而本申请通过对污泥浓缩脱水的结构进行整体设计、巧妙地解决了现有结构的各种不足。采用该脱水方法脱水时,先由第二环形滤布将浓缩后的污泥向左带入污泥入口,污泥通过入口逐步进入由滤带上下贴合所形成的挤压段,并呈迂回经过各挤压滚筒,其中滚筒和滤带之间的挤压、滤带间的挤压,以实现污泥脱水,且挤压后的污泥自污泥出口排出,因此,与现有的结构相比,本发明一方面不仅有效延长了挤压段的长度,而且污泥和挤压滚筒采用非接触的方式实施挤压迂回多道挤压,同时在双滤带所形成挤压协作下,逐段变大的增压式挤压脱水,避免出现挤压打滑,提高脱水率;另一方面能够保持夹持在挤压段污泥不变动的前提下依次经过各挤压滚筒,致使污泥连续且逐步被挤压,不仅进泥量均衡保持同等厚度下实施挤压,而且还能够增加脱水后污泥的出泥量和出泥效率。

(发明人:王方清;杨对国;吴亮亮;庄利华;王浩程)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