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1年工作情况
(一)圆满完成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各项任务。我区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任指挥长,发改、经信、监察、司法、财政、环保、水务、建设、城管、工商、安监、交通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中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指挥部,制定了工作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检查方式和行之有效的整治措施,全面深入地推进治污迎查工作,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区环境保护局提出了“摆正位置、明确职责、团结协作、随机应变、精益求精、万无一失”的工作方针,全力做好迎查准备工作。精心拟定了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迎查宣传工作方案和迎查现场准备工作方案等;建立了日调度制度,随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明确了任务分工,分别成立了督导巡查组、点位打造组和后勤保障组;与相关镇街共同研究治污和迎查工作措施,策划、筹备精品亮点打造工作,反复推敲演练现场的每个细节和步骤,做到万无一失。牢固树立“治、用、保、防、控”理念,对全区重点水污染企业进行深度治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并转民生煤化、郭庄两万头生猪养殖场等高污染企业,对联合纸业、如意印染、运河甜菊糖厂等企业安装要求进行了整治,爆破拆除了济宁运河水泥厂两座立窑,仅此项目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7吨、工业粉尘135.5吨、氮氧化物12吨、氟化物0.5吨。全部取缔影响京杭运河、赵王河、洙水河等主要河流水质的排污口。大力推广中水回用工程,仅华能济宁电厂3万吨/日中水回用项目,每年可节省地下水和地表水630多万吨,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强生态修复与保护,退耕还湿、退林还湿,喻屯万亩荷花池、运河入湖口湿地对河流水质净化作用进一步提升。完善环境预警监测制度,对入湖各主要河流和重点企业实行在线跟踪监测,投资1000余万元新建洙水河入湖口水质自动监测站、赵王河王庙水质自动监测站,投资600余万元增加京杭运河李集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重金属、氰化物监测能力和洙赵新河喻屯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重金属监测能力,实现了水质在线监控的全天候、全覆盖。全区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污染负荷大幅下降,河流水质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好水平,作为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的梁济运河入湖断面,基本达到了三类水质标准,赢得了国家考核组和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为济宁市代表山东省确保第一名,夺取五连冠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为保持对违法排污行为的高压态势,我区深入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及时消除环境隐患,做到监管到位、处罚到位、整改到位。建立完善由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环保联合执法机制,创新执法工作载体,定期开展巡查、夜查和专项检查,共进行环境执法检查807次,检查企业282家,其中重金属企业5家,危化品企业17家,其它企业260家,关停“土小”企业22家,制作各类文书达128份,依法取缔涉铅企业4家,关停搬迁塑木托板企业9家,限期整改企业61家,有力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推动了环境质量的改善。努力维护环境信访稳定。随着人民群众环境意识的逐步增强,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投诉呈高发态势。区环保局充分利用了12369举报电话,做到有诉必接,有接必处,凡处必果。完善了信访处理规程,实行分级管理,重点信访案件局领导亲自挂帅牵头处理,二次投诉的科室负责人负责处理,及时进行信访工作分析,排查苗头,有效提高信访处理的质量。同时,在各镇街建立了“环保服务联系人”,将信访处理工作延伸到镇街,为居民、企业提供更便捷、快速的执法服务。全年共接收信访案件321件,办理率100%,办结率100%,未发生一起赴省、市的群访事件。
(三)建设项目审批更加严格。1、严把源头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建设项目管理法规,坚持“预防为主”和先审后批的原则,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部门联合把关,实现了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对新、扩、改项目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力争作到增产不增污、增产减污。实行总量控制,严格执行《济宁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工作的通知》,对没有获得总量核定意见的新建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对已审批在建的新建项目尤其是新建燃煤锅炉,减排设施没有配套建成的,一律不得进行试生产。今年以来共接待来电咨询和现场咨询2000余人次,受理建设项目327件,审批建设项目355项,否决不符合环境保护规划、重污染、工艺落后的项目24项。2、强化“三同时”管理。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切实保证新建项目投产后稳定达标。认真按照《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监督检查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大中型项目“三同时”执行率100%,小型项目达90%以上,上半年总体验收率98%以上。3、服务市、区重点项目。紧紧围绕服务招商引资、经济发展大局,想方设法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高速度、高质量的服务,做到项目审批把关而不设关,到位而不越位。建立“绿色通道”提前介入、跟踪服务,主动帮助建设单位查询了解环保方面相关的政策法规,及时解决建设项目审批中存在的问题;对重大建设项目的环评编制、技术评估和定稿报批等实施全程跟踪服务和指导。
(四)大气质量持续改善。为全面改善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继续深入开展了以治理“三尘两气”(烟尘、粉尘、扬尘、异味气体、汽车尾气)为主要内容的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力争年底前实现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大幅度改善。为治理小型燃煤炉具对城区大气的污染,集中开展城区内6吨/时以下小型燃煤炉具置换取缔行动,截至目前,已经完成拆除、改造小型燃煤炉具200余台(套)。加强电厂脱硫设施监管,全面启动对全区火电企业6台机组、12个脱硫设施旁路烟道挡板铅封工作,减少了主要污染物排放。印发了《关于加强全区工业企业扬尘污染防治的通知》,对工业企业内部的物料贮存场所、运输装卸、基建施工等环节提出了严格的扬尘控制要求,工业企业物料贮存场所基本都配备了扬尘防治设施,3家煤、电企业建成了进出车辆洗车台。
(五)宣传工作有声有色。紧紧围绕全区环保工作大局和年度目标任务,努力创新宣传手段,基本做到了电视有图像,电台有声音,报纸有稿件,网络有信息,日常有专刊。积极做好绿色学校创建工作,与区教育局联合,积极指导学校开展了环境教育活动和绿色学校创建工作, 3所市级绿色学校通过验收。配合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集中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绿色护考、夏秋禁烧、节能减排、小型燃煤炉具集中整治等全区环保工作重点,加强新闻报道,共编发工作简报66期,在国家级级媒体刊发环保新闻2条、省级4条,市级环保信息46条、区级93条,在全区上下营造了人人关注环保、人人参与环保、人人支持环保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2012年工作安排
环保工作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环境、优化环境质量为目的,以生态系统的休养生息为治污理念,以削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作为着力点,以工业污染的全防全控和污染物集中治理为抓手,坚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集约发展,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为建设都市型产业发达区、民生殷实首善区、生态宜业新中区,实现区强民富强而美的目标做出积极贡献。切实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确保完成总量减排任务目标。把污染减排作为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和结构减排等综合措施,削减污染物总量。继续抓好工程减排。项目是推进污染减排的根本抓手,要继续围绕确保全面落实“十二五”总量减排任务这一总体目标,科学制定2012年总量减排计划,确定具体减排项目。加快唐口、安居两个街道办事处污水配套管网建设步伐,不断提高镇街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充分发挥减排效益。继续抓好管理减排。实行定期调度通报制度,对所有减排项目实行一月一调度、一检查、一通报,全面掌握项目的建设进度、运行状况及减排情况。对建设进度滞后的,督促加快建设;对已经完成的,进行现场检查、核实;对运行效果不稳定的减排项目,逐一研究整改措施,提高运行负荷,确保尽快实现稳定减排。对重点COD、SO2、氨氮、氮氧化物的减排项目和有减排任务的企业实行一周一调度、一通报,并派驻环保工作驻厂员现场办公,靠上帮扶。继续抓好结构减排。产业结构调整是提升发展质量和缓解结构性污染的根本性措施。抓住当前国家淘汰过剩产能的有利时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给新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腾出污染物总量。
(二)加快改善全区水环境质量。我区地理位置敏感,汇入南四湖和承接上游来水的河流较多,治污设施不完善,环保欠账较大,水污染防治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要建立水质达标的倒逼机制,采取综合治污措施,确保实现“十二五”期间的水质控制目标。深化工业点源治理。突出抓好重点工业污染点源深化治理项目,对不能按时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坚决实行停产治理直至关闭。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超过排污总量、被省市挂牌督办的工业企业,下达限期治理任务。加快治污基础设施建设,严格责任落实,强化督导调度。落实水污染防治责任。对省市确定的考核控制断面,加强监测力度和频次,定期公布河流断面水质目标与监测结果,全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
(三)深入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开展城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改善城区环境质量。强化对燃煤电厂日常监管,确保脱硫设施稳定运营发挥效益。严格控制各类扬尘污染。对建筑、道路、拆迁施工工地落实防止扬尘措施,加强对堆场、露天仓库等的防尘管理。推进异味污染企业治理。对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工艺废气排放企业强化督导,加快治理进度;对污染严重、治理无望企业实行关停并转迁。加快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加强机动车排气检测工作,实行环保标志管理,禁止排气超标车辆上路行驶。
(四)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积极做好重点项目的环评服务工作。市级以下审批项目快速高效的予以办结;市级及以上审批项目,积极跟踪协调,全力服务,全程帮办,争取项目的及早报批,并对项目环评进展情况及时进行通报。对于满足环境准入要求的拉动内需项目,适当简化手续、加快评估、缩短环评审批时间。把严格环境准入作为控制新增污染源的主要手段,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安排新上项目,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环境规划、重要生态保护区和清洁生产要求,达不到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目标,没有环境容量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建设。积极推进建设项目阳光审批,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环评审查过程,提高评价审查水平。强化对建设项目的环保跟踪管理,建立健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档案制度,实现“一企一档”,对建设项目实施从环评审批到建成投产全过程的跟踪管理。要加大建设项目监管力度,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加强对未经审批擅自开工建设、竣工后未经批准即擅自投入试生产、未经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即擅自投入生产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五)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对省市挂牌督办的重点环境案件,逐个落实解决措施,加强执法后督察,确保问题及时解决。不断创新环境执法形式,加强对企业的日常环境执法监管。严格按照省“四个办法”要求,强化对重点水和大气污染企业、重点河流断面的监督监测。对一些地方出现反弹的小造纸、小化工、小淀粉、废塑料造粒等“土小”企业,坚决予以取缔关闭。
(六)强化环境安全保障工作。定期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行动,对检查中所发现的问题,要求有关单位逐一落实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要求和整改时限,并开展后督察工作,全面堵塞环境安全漏洞,防范突发性环境事故发生。建立健全政府、环保及相关部门、企业三位一体的环境安全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开展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演习,提高污染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认真履行辐射环境监管职能,完善放射源安全监管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依法做好对各类放射源和放射装置的监管工作,严密防范辐射安全事故发生。高度重视环境信访工作,积极办理各类环境信访案件,实行环境信访局长接待日制度和领导包保责任制,建立信访隐患排查机制,加大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信访问题查处力度,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切实保障群众环境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七)深入开展环保宣传信息工作。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和环保中心工作,拓宽宣传渠道,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专刊、专栏等多种形式,全面开展环保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全区环保工作在推动污染治理进程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绩、新经验,有针对性的策划开展一系列有影响力的主题宣传活动,打响市中区环保宣传品牌。确保做到环保工作在电视中有图像、电台中有声音、报纸上有文字、网络上有信息,不断扩大环保工作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树立起全区环境保护积极有为、奋发进取的崭新形象。
(八)继续加强环保能力建设。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政府支持,加大对环保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环境监察监测能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深化“三学三创”,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整体工作效能。加强环保队伍建设,解决环保人员编制缺乏、技术人员偏少、监测能力滞后等突出问题。加强机关硬件建设,建设规范化的办公场所,改善办公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环保业务技术培训,努力提高环保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开展先进科室评比和业余文体活动,不断增强局机关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的环保队伍。(济宁市市中区委办公室)
济宁市市中区环保局2011年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12-5-8 11:37:43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