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全省重点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吹响了加快推进重点工程建设的号角。最大限度发挥重点工程的投资拉动作用,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民生的决策部署,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保山西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今年,山西省确定了152项10大类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记者从中挑选了三类涉及民生的工程,为您细细读来
保障性安居工程:逐步满足低收入困难群众住房需求
百姓安居而国家安康,百姓安居则天下和谐。从2004年起,省政府连续5年将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纳入向全省人民承诺的实事。近几年,山西省通过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城市居民棚户区和煤矿棚户区改造、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构建起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逐步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
【今年目标】建设廉租住房250万平方米,以实物配租方式保障5万户城市最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基本需求,以货币补贴方式保障19.9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基本需求;新建经济适用住房364万平方米,解决5.2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城市居民棚户区改造新建住房300万平方米,让4.6万户棚户区居民住进新居;国有重点煤矿棚户区改造新建住房217万平方米,让3.3万户矿工及家属住进新楼房;让1万户农村困难群众搬进阳光明媚的新楼房。
【投资拉动】《山西省关于鼓励和培育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后,不仅让全省人民实现安居梦有了保障,而且也将对山西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房地产投资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两项可拉动投资1489亿元、拉动消费1850亿元。其中,可带动保障性住房投资492亿元、消费607亿元。
【政策保障】在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十项政策中,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被列在首位。去年12月2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列出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3年时间表。2月9日,省政府常务会通过了《山西省关于鼓励和培育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经正式审议后下发实施。据省建设厅副厅长任在刚介绍,《若干意见》在减轻住房消费税负,下调购房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加大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供应,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创优市场环境等方面明确了具体措施。
《若干意见》明确提出,2009年-2011年,将以实物配租方式,保障22.8万户廉租房保障对象的基本住房需求,解决20万户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的住房困难,完成城市居民棚户区改造,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尤为重要的是,在配套措施上将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2009年-2011年,每年供应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12000亩,市、县政府将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随报随批。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今明两年县级以上城镇都建成污水处理厂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对外开放的形象,目前更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2009年,山西省将出重拳,拿出180亿元进一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
【今年目标】新建28座城镇污水处理厂,争取在建的43座年底全部建成,并敷设完成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1416千米;新建28座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力争在年底完成在建的21座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加大城市供水水质的监测力度。今明两年所有县级以上城镇都将建成污水处理厂并正常运行。
【投资拉动】根据目标任务,全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完成总投资180亿元,可拉动相关产业需求270亿元,拉动钢材需求18万吨,拉动水泥需求108万吨。其中,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垃圾无害化处理场计划完成投资53.2亿元,可拉动相关产业需求79.8亿元,拉动钢材需求5.32万吨,拉动水泥需求31.92万吨。
【保障措施】为了确保全年任务高效完成,山西省制定了5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一是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为帮助市县完成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省建设厅组织有关专家抓紧对市县上报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技术审查,通过专家论证和技术审查,确保方案更优化、投资更合理,为项目及早实施创造条件。
二是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市场化、产业化步伐。对于目前没有争取到国家投资且地方财力有困难的项目,由省建设厅按照国家和省里现行政策,通过制定相关投融资具体办法组织实施。
三是协调相关部门,加大政府性资金投入力度。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在积极争取国家资金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建设省级补助资金投入力度。
四是签订目标责任制,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在2009年全省建设工作会上,由省、市人民政府签订 《2009年建设工作目标责任书》,将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年度目标任务下达到各市,作为省政府考核市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以推动全省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在省市明确年度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对已经落实国家投资的项目,拟分期分批与省发改委联合下达计划,明确开工时间、按月完成投资和建设进度要求,并对各地推进情况实施督查和报告制度。
五是加快推进城镇生活污水中水资源循环利用。各市加快推进城镇生活污水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同时,落实好省政府关于禁止开采地下水和关闭自备井的有关规定,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实现经济效益,达到良性循环。
省城十大建筑工程:百亿元打造龙城地理标志
山西省科技馆、山西省图书馆、山西大剧院、山西体育中心、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山西大医院、太原美术馆、太原博物馆、太原铁路新站、太原国际机场新航站等省城 "十大建筑"位于太原市小店、晋源、万柏林三个区,总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00亿元,涉及文化、体育、科技、卫生、交通运输等领域。"十大建筑"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建成后,"十大建筑"必将成为太原最具代表性的地理标志。
【资金筹措】省委、省政府从山西省实际出发,本着"勤俭办事、量力而行"的原则,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以有限的政府财政投入带动土地开发、社会融资等多元化筹资渠道。"十大建筑"建设总投资100.48亿元,筹集渠道如下:1、中央财政支持:31.13亿元;2、省级财政投资:24.16亿元;3、太原市财政投资:8.5亿元;4、土地开发筹资:15.84亿元;5、社会融资:20.85亿元。
【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目前,省城十大工程有的已经开工建设,有的正在按计划稳步推进。
记者感言
安居与宜居
一般人看来,能"居有其所"自然不错,若能安居以至宜居,当然最好。
三大重点工程,住房说得是安居,让人有所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大建筑说得是宜居,让人更好地生活。安居为多数人最紧迫之需,宜居为所有人最殷切之盼。也就是说,三大工程,与人的需求和愿望紧紧吻合。并非只有三大工程如此,重点工程皆然。
重点工程,看似宏大无比,意义非凡,实则涉及的多是衣食住行等平凡之物,关照的多是人之生存、生活以及发展。如必然形成的消费,可能让一个乃至多个产业得以复苏,其背后是千百家企业和数以万计的人;再如必然而增加的就业,一人实现就业,在其背后却站立着一个家庭。
如是,看似沉重的浩大工程,从实施到结果,其核心就是--人,与你、我、他密切相连。
自然,工程的顺利推进,一一兑现,是我们最关心、也是最希望看到的。记者 张临山 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