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远离中心城区、远离污水处理厂的农村该如何进行污水处理呢?今日,南海区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将推进农村治污新模式,今明两年内建成13个新型农村污水处理装置。
生态浮床“吃”污水“吐”清水
岸边花红草绿,涌内水清澈无味,浮在水面生长的美人蕉、风车草迎风摆动……昨天上午,在罗村街道罗东村良安涌旁,不少村民沿着涌边散步。
正在散步的权叔告诉记者,他家就住在涌边,过去一到夏天,涌里的水就明显发绿,上面还漂浮着塑胶袋、罐头等垃圾。“过去不要说散步了,就连窗户也不愿意打开。”
自从今年4月份,该村在涌内建起污水处理设置--生态浮床后,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昔日的臭河涌生态环境得以改善,不再黑、臭、脏,而成为村民们休闲游玩的地方。“你看,浮床还出现了一个个鸟巢,足以证明这里的环境有多好。”权叔说,随着水环境的逐步改善,村民们又愿意走出家门散步纳凉了。
“生态浮床的原理就是通过植物 ‘吃’污水‘吐’清水。这种小型污水处理设置能够解决偏远农村的污水处理难题。”南海区内河涌整治办公室副主任黄俊艺介绍,由于内河涌的污染70%来自生活污水,而污水处理厂的管网铺设费用高昂,很难延伸到农村。因此南海区鼓励偏远农村,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装置。
除了罗村的生态浮床外,南海其他镇街也根据各自的特点,积极采用新模式进行污水处理,目前成功应用了5种农村污水处理的新模式。广州日报(记者邓柱峰 通讯员伍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