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 技术转移 >> 正文

装配式人工湿地及装配式污水处理系统

发布时间:2017-12-21 14:46:23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申请日2017.04.27

  公开(公告)日2017.12.01

  IPC分类号C02F3/32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配式人工湿地及装配式污水 水处理系统,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该装配式人工湿地,包括污水处理池、第一穿孔板、第二穿孔板、隔板和填充层组。污水处理池包括具有开口端的储物腔,第一穿孔板、第二穿孔板及隔板将储物腔分为依次连通的进水布水区、填料区、出水布水区及回用灌溉储水区,填料区与回用灌溉储水区通过反冲洗水管连通,填充层组位于填料区上部且与填料区连接。该装配式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上述的装配式人工湿地,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堵塞问题,脱氮除磷效果好;不仅能提高系统的除污能力,而且生物量大,占地面积小,系统可修复,土地可复用,可以实现工厂批量化生产,现场规模化装配,降低施工周期,减少施工难度。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装配式人工湿地,其特征在于,包括污水处理池、第一穿孔板、第二穿孔板、隔板和填充层组;

  所述污水处理池包括具有开口端的储物腔,所述第一穿孔板、所述第二穿孔板及所述隔板将所述储物腔分为依次连通的进水布水区、填料区、出水布水区及回用灌溉储水区,所述填料区与所述回用灌溉储水区通过反冲洗水管连通,所述填充层组位于所述污水处理池上部且与所述污水处理池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人工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穿孔板的两端与所述污水处理池的侧壁的内表面连接,所述第一穿孔板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进水布水区与所述填料区通过所述第一通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人工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布水区内设置有进水布水管和第一石笼,所述进水布水管相对于所述污水处理池的底壁靠近所述进水布水区的顶部,所述第一石笼包覆于所述进水布水管外且所述第一石笼布满所述进水布水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人工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区包括由下往上依次设置的支撑组件、底部配水孔板、装填式人工纤维填料组件及顶部配水孔板;

  所述支撑组件的一端与所述污水处理池的底壁连接,所述支撑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底部配水孔板连接;

  所述底部配水孔板的边缘分别与所述第一穿孔板、所述第二穿孔板及所述污水处理池的侧壁连接,所述反冲洗水管位于所述底部配水孔板与所述污水处理池的底壁之间;

  所述装填式人工纤维填料组件包括框架和人工纤维填料,所述框架放置于所述底部配水孔板的远离所述污水处理池的一侧,所述人工纤维填料与所述框架连接;

  所述顶部配水孔板位于所述污水处理池的开口端,所述顶部配水孔板的边缘分别与所述第一穿孔板、所述第二穿孔板及所述污水处理池的侧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配式人工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式人工纤维填料组件还包括多根悬挂管,多根所述悬挂管竖直分布于所述框架内且所述悬挂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框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人工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穿孔板的两端与所述污水处理池的侧壁的内表面连接,所述第二穿孔板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所述填料区与所述出水布水区通过所述第二通孔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人工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布水区内设置有出水布水管和第二石笼,所述出水布水管相对于所述污水处理池的开口端靠近所述污水处理池的底壁,所述第二石笼包覆于所述出水布水管外且所述第二石笼布满所述出水布水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人工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回用灌溉储水区与所述出水布水区通过出水管连通,所述回用灌溉储水区内设置有抽水组件和连接水管,所述抽水组件包括水泵和控制阀,所述水泵位于所述回用灌溉储水区的底部且所述水泵与所述污水处理池的底壁连接,所述控制阀与所述水泵连接,所述连接水管与所述反冲洗水管分别与所述控制阀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人工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层组包括依次分布的过渡层、透水透气层、土壤层及植物层,所述过渡层位于所述污水处理池上部且与所述污水处理池连接。

  10.一种装配式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流储水池和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装配式人工湿地。

  说明书

  装配式人工湿地及装配式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了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装配式人工湿地及装配式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的实现,污水处理厂的加快建设,工业和城市污染有所下降,而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危害越来越大,后果也越来越严重,这是造成村镇水质不断恶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村生物污水、垃圾等废弃物、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过渡的畜禽水产养殖以及农膜残留、农作物秸秆等造成的水体、土壤、生物和大气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随机性、隐蔽性、滞后性、模糊性、潜伏性等特征使其检测粒度低、监测成本大,治理难度远高于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的个体排放不可观测,再加上污染运移过程的不完全信息以及从排污到监测的时间间隔,更加剧了在污染源与周围环境污染水平间建立关系的难度。

  对于受污染农田尾水排放的治理,以前大多采用稳定塘系统和普通人工湿地。在现有普通人工湿地的工程建设中,经常会碰到施工复杂、土建工程量大,而且实际运行中发现潜流型湿地容易堵塞。随着排放标准的提升,湿地脱氮效率不高的问题显得较为突出,基质对磷的吸附趋于饱和,处理效率降低,湿地再生工程量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装配式人工湿地及装配式污水处理系统,使上述问题得到改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装配式人工湿地,包括污水处理池、第一穿孔板、第二穿孔板、隔板和填充层组。污水处理池包括具有开口端的储物腔,第一穿孔板、第二穿孔板及隔板将储物腔分为依次连通的进水布水区、填料区、出水布水区及回用灌溉储水区,填料区与回用灌溉储水区通过反冲洗水管连通,填充层组位于污水处理池上部且与污水处理池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穿孔板的两端与污水处理池的侧壁的内表面连接,第一穿孔板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进水布水区与填料区通过第一通孔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进水布水区内设置有进水布水管和第一石笼,进水布水管相对于污水处理池的底壁靠近进水布水区的顶部,第一石笼包覆于进水布水管外且第一石笼布满进水布水区。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填料区包括由下往上依次设置的支撑组件、底部配水孔板、装填式人工纤维填料组件及顶部配水孔板。支撑组件的一端与污水处理池的底壁连接,支撑组件的另一端与底部配水孔板连接。底部配水孔板的边缘分别与第一穿孔板、第二穿孔板及污水处理池的侧壁连接,反冲洗水管位于底部配水孔板与污水处理池的底壁之间。装填式人工纤维填料组件包括框架和人工纤维填料,框架放置于底部配水孔板的远离污水处理池的一侧,人工纤维填料与框架连接。顶部配水孔板位于污水处理池的开口端,顶部配水孔板的边缘分别与第一穿孔板、第二穿孔板及污水处理池的侧壁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填充式人工纤维填料组件还包括多根悬挂管,多根悬挂管竖直分布于框架内且悬挂管的两端分别与框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穿孔板的两端与污水处理池的侧壁的内表面连接,第二穿孔板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填料区与出水布水区通过第二通孔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出水布水区内设置有出水布水管和第二石笼,出水布水管相对于污水处理池的开口端靠近污水处理池的底壁,第二石笼包覆于出水布水管外且第二石笼布满出水布水区。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回用灌溉储水区与出水布水区通过出水管连通,回用灌溉储水区内设置有抽水组件和连接水管,抽水组件包括水泵和控制阀,水泵位于回用灌溉储水区的底部且水泵与污水处理池的底壁连接,控制阀与水泵连接,连接水管与反冲洗水管分别与控制阀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填充层组包括依次分布的过渡层、透水透气层、土壤层及植物层,过渡层位于污水处理池上部且与污水处理池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装配式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分流储水池和上述的装配式人工湿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安装了装配式人工纤维填料组件和采取了反冲洗措施,解决了堵塞问题,脱氮除磷效果好;用装配式人工纤维填料替代传统砾石和砂石填料,不仅能提高系统的除污能力,而且生物量大,占地面积小,系统可修复,土地可复用,可以实现工厂批量化生产,现场规模化装配,降低施工周期,减少施工难度,是对传统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改进和创新。

相关推荐
项目深度追踪
数据独家提供
服务开通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