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6.11.30
公开(公告)日2017.06.16
IPC分类号C02F3/02; C02F3/00; C02F9/14; C02F101/20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重金属废水生物吸附装置,所述吸附装置包括进水口、进水管、细胞培养室、第一吸附室、输气管、氧气储藏室、输液管、第二吸附室和出水管;所述进水口与第一吸附室通过进水管连通,细胞培养室设于第一吸附室上,氧气储藏室通过输气管与第一吸附室连通,第一吸附室与第二吸附室经输液管相连。(1)本实用新型所述重金属废水生物吸附装置能够保持生物吸附过程中细胞活性,因而能够维持吸附能力;(2)本实用新型所述重金属废水生物吸附装置采用两次吸附,且在第二次吸附装置中采用循环装置,因而大大提高了废水处理的效率。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重金属废水生物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装置包括进水口(1)、进水管(2)、细胞培养室(4)、第一吸附室(5)、输气管(6)、氧气储藏室(7)、输液管(8)、第二吸附室(12)和出水管(14);所述进水口(1)与第一吸附室(5)通过进水管(2)连通,细胞培养室(4)设于第一吸附室(5)上,氧气储藏室(7)通过输气管(6)与第一吸附室(5)连通,第一吸附室(5)与第二吸附室(12)经输液管(8)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金属废水生物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2)上设有进水阀(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金属废水生物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管(8)上设有阀门(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金属废水生物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附室(12)上设有循环管(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重金属废水生物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管(11)与第二吸附室(12)之间设有循环阀(1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重金属废水生物吸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14)上设有出水阀(13)。
说明书
一种重金属废水生物吸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境保护领域,涉及一种废水处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重金属废水生物吸附装置。
背景技术
自从上世纪70年代生物吸附引起人们的关注以来,生物吸附的研究变得非常活跃。国外对生物吸附重金属的研究相对要早一些,现在已经开始对实际应用进行探索。近30年来国外在细菌、真菌、海藻应用于生物吸附方面均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根据其现状和发展趋势看,海藻是其中研究较多的,这可能与海藻来源广泛、蕴藏丰富有关。
在国内,人们对生物吸附处理金属离子的研究要晚一些,最近几年有人在这一方面做了一些探索,试验结果表明,从自然界中筛选具有吸附活性的微生物菌株,并经过强化培养用于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是可行的。此外,生物吸附剂的范围不局限于微生物,有些植物和纤维素也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现有技术中应用了改良纤维(玉米粉末)吸附剂从稀溶液中去除铬、铜、铅、镍和锌离子,得出结论没有多少商业价值的玉米秆粉末是一种有效的吸附材料,能用于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水的净化。
此外,研究了板蓝根药渣对配制的低浓度含铅废水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板蓝根药渣能快速、大量的吸附铅。
在宏观吸附过程中,绝大多数学者认为生物吸附分为:活细胞和死细胞的吸附。活细胞吸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代谢无关,为生物吸着过程,在此过程中,金属离子可能通过配位、螯合、离子交换、物理吸附及微沉淀等作用中的一种或几种复合至细胞表面。在此阶段中金属和生物基质的作用较快,典型的吸附过程数分钟即完成;第二阶段为生物积累过程,在此阶段中金属将被运送至细胞内。
但是目前现有技术中采用活细胞吸附具有以下缺点,即细胞在吸附过程中易死亡,从而导致吸附能力下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获得一种保持生物吸附过程中细胞活性,且维持吸附能力的吸附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重金属废水生物吸附装置。
技术方案:一种重金属废水生物吸附装置,所述吸附装置包括进水口、进水管、细胞培养室、第一吸附室、输气管、氧气储藏室、输液管、第二吸附室和出水管;所述进水口与第一吸附室通过进水管连通,细胞培养室设于第一吸附室上,氧气储藏室通过输气管与第一吸附室连通,第一吸附室与第二吸附室经输液管相连。
优选的,所述进水管上设有进水阀。
优选的,所述输液管上设有阀门。
优选的,所述第二吸附室上设有循环管。
优选的,所述循环管与第二吸附室之间设有循环阀。
优选的,所述出水管上设有出水阀。
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所述重金属废水生物吸附装置能够保持生物吸附过程中细胞活性,因而能够维持吸附能力;(2)本实用新型所述重金属废水生物吸附装置采用两次吸附,且在第二次吸附装置中采用循环装置,因而大大提高了废水处理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