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6.06.21
公开(公告)日2016.11.30
IPC分类号C02F9/14; C02F101/16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黑臭河道污水的预处理装置,其包括生态围隔收集曝气系统、人工生物介质膜系统和生态碎石过滤坝系统。上述生态围隔收集曝气系统填充生物基材料,底部设有曝气头;上述生态围隔收集曝气系统连接人工生物介质膜系统;上述人工生物介质膜系统填充人工介质填料,底部设有气提回流循环装置;上述气提回流循环装置连接到生态围隔收集曝气系统;上述人工生物介质膜系统连接生态碎石过滤坝系统;上述生态碎石过滤坝系统填充带有空隙的沸石,沸石具有除磷脱氮功效;上述生态碎石过滤坝系统按照不同层级的粒径大小分为大粒径碎石过滤坝系统和小粒径碎石过滤坝系统。因此,本污水预处理装置能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氨氮、总氮、总磷、CODmn等指标,净化水质,恢复河道生态自净功能。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黑臭河道污水的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生态围隔收集曝气系统、人工生物介质膜系统和生态碎石过滤坝系统,组成人工介质强化处理区;所述生态围隔收集曝气系统填充生物基材料,底部曝气软管上设有曝气头;所述人工生物介质膜系统填充人工介质填料,底部设有气提回流循环装置;气提回流循环装置由气提回流管和曝气头组成,连接到生态围隔收集曝气系统;所述生态碎石过滤坝系统填充带孔隙的沸石,其按照沸石粒径大小分为大粒径碎石过滤坝系统和小粒径碎石过滤坝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臭河道污水的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整套人工介质强化处理区由松木桩坝围隔而成,再用土工膜隔水,面积为100m×10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臭河道污水的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围隔收集曝气系统每隔2米设置一组的软管曝气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臭河道污水的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生物介质膜系统是可异位更换模块,人工生物介质为组合填料和仿水草辫带式填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臭河道污水的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粒径碎石过滤坝系统中的多孔隙沸石粒径为4-8mm,小粒径碎石过滤坝系统中的沸石粒径为2-4mm。
说明书
一种黑臭河道污水的预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河道外源污水的预处理工程化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的生活、生产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此外,不少生活垃圾随地表径流进入城市生态河道,导致城市河道污染日益严重。加之河道流动性差,出现河床淤积、水体发黑发臭、自净能力差、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现象。目前,城市生态河道污染修复问题已是当今环境工作者的重中之重。
在河道的实际修复过程中,除对排污管道排入河流的生产、生活污水进行截污纳管处理外,也可以对排入的污水先进行预处理之后,再进入河道中进行整体的生态修复,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后续生态修复的效率,节约运行成本,且具有投资少,占地面积小,管理方便,简单实用等优势。因此,设计出一种河道污水的预处理装置,是目前非常具有前景的一项技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黑臭河道污水的预处理装置,这种预处理装置对污水中的悬浮物,氨氮、总氮、总磷、CODmn等指标都有一定的去除作用,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污水的流量,为河道污水的进一步处理做好准备。
为解决此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黑臭河道污水的预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连通的生态围隔收集曝气系统、人工生物介质膜系统和生态碎石过滤坝系统,组成整套人工介质强化处理区,对拦截污水进行集中生物接触氧化处理。
所述生态围隔收集曝气系统利用木桩围隔起局域空间,进行污水的拦截和收集,并填充生物基材料,底部设有曝气头,利用曝气盘的点式曝气,对隔离坝内的污水充氧曝气。
所述人工生物介质膜系统填充人工介质填料,结合曝气增氧技术,培植本底的微生物菌群;系统底部设有气提回流循环装置,该装置由气提回流管和曝气头组成,连接到生态围隔收集曝气系统,用于污水的循环处理。
所述生态碎石过滤坝系统填充带孔隙的碎石,碎石由带有除磷脱氮功效的沸石颗粒组成,生态碎石过滤坝系统按碎石粒径大小分为大粒径碎石过滤坝系统和小粒径碎石过滤坝系统。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人工介质强化处理区用松木桩坝围隔,用土工膜隔水,围隔水域平面尺寸为100m×10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生态围隔收集曝气系统采用的软管曝气盘,曝气盘间隔2米,矩形排列。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人工生物介质膜系统是可异位更换模块,人工介质填料为组合填料和仿水草辫带式填料。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大粒径碎石过滤坝系统中的多孔隙沸石粒径为4-8mm,小粒径碎石过滤坝系统中的沸石粒径为2-4mm。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预处理工程化装置,拦截处理后的外源污水中的COD去除率≥60%;生化需氧量去除率≥55%;氨氮去除率≥60%,总磷去除率≥50%,初步解决了外源污染自然状态下原位处理的技术,为推广该技术在河道治理方面进行试验性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