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6.04.19
公开(公告)日2018.01.02
IPC分类号C02F3/12; B01D63/02; B01D65/02; C02F1/44
摘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膜分离活性污泥处理方法,包括:对排水进行生物处理的工序;以及在该生物处理工序后进行膜分离的工序,在所述膜分离工序中,使用多个过滤模块,所述多个过滤模块具有彼此相邻排列并沿一个方向取向的多个中空纤维膜以及固定这些多个中空纤维膜的两端的一对保持部件,根据所述生物处理工序中的排水的流入量的变动改变上述过滤模块的运行数。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膜分离活性污泥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对排水进行生物处理的工序;以及在该生物处理工序后进行膜分离的工序,
在所述膜分离工序中,使用多个过滤模块,所述多个过滤模块具有彼此相邻排列并沿一个方向取向的多个中空纤维膜、以及固定所述多个中空纤维膜的两端的一对保持部件,
根据所述生物处理工序中的排水的流入量的变动改变所述过滤模块的运行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分离活性污泥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多个过滤模块设为多个过滤块,每个所述过滤块包括共享吸引系统的过滤模块,
根据向所述生物处理工序的排水的所述流入量的变动改变所述过滤块的运行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膜分离活性污泥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膜分离工序中,使用多个洗净模块,所述多个洗净模块从所述过滤模块的下方供给气泡,
在所述多个洗净模块中,仅使运行中的一个或多个过滤模块的下方的一个或多个洗净模块运行。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膜分离活性污泥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生物处理工序中的排水的流入量的日最小值为所述生物处理工序中的排水的流入量的日平均值的0.2倍以上,所述生物处理工序中的排水的流入量的日最大值为所述生物处理工序中的排水的流入量的日平均值的2倍以下。
5.一种膜分离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对排水进行生物处理的槽;以及对所述生物处理槽中的已被处理的水进行膜分离的装置,
所述膜分离装置具有多个过滤模块,所述多个过滤模块具有彼此相邻排列并沿一个方向取向的多个中空纤维膜、以及固定所述多个中空纤维膜的两端的一对保持部件,
所述膜分离装置具备:根据所述生物处理槽中的排水的流入量的变动改变所述过滤模块的运行数的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膜分离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不具有调整所述生物处理槽中的排水的流入量的槽。
说明书
膜分离活性污泥处理方法以及膜分离活性污泥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膜分离活性污泥处理方法以及膜分离活性污泥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在工业废水、畜产污水、下水道等的污水净化处理中,多用处理效率高的活性污泥法。特别是,代替以往的沉淀法而由精密过滤膜(MF膜)或限外过滤膜(UF膜)进行处理水和污泥的分离的膜分离活性污泥法(MBR法)受到注目。在基于该膜分离活性污泥法的净化处理装置中,具有曝气槽和膜分离槽分别放置的装置、在反应槽内浸渍过滤膜的单槽式的装置等。
曝气槽是通过使大量繁殖的微生物捕捉、消耗以污水中的有机物为中心的污浊物质来净化污水的槽。具有净化该污水的能力的微生物的絮状物称为活性污泥。此外,曝气是向水输送空气而供给氧。存在为了微生物生存而需要氧的情况,在活性污泥法中,在曝气槽之中从下部由鼓风机输送空气,或搅拌表面,进行曝气。
过滤膜在曝气槽分离净化后的水(已处理水)和活性污泥,但在过滤膜表面不可避免地发生由于活性污泥附着而导致的弄脏。因此,提出了如下方案:通过从过滤膜的下方供给气泡,由气泡擦洗过滤膜表面,除去在过滤膜表面附着的活性污泥(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0-253355号公报)。
此外,为了抑制过滤膜的堵塞,要求将通过过滤膜的已处理水的每单位面积的通量调整为适当的值。于是,上述公报公开了将排水(原水)暂且积存于调整槽,能够以一定的流量向活性污泥槽供给的装置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533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膜分离活性污泥处理方法,包括:对排水进行生物处理的工序;以及在该生物处理工序后进行膜分离的工序,在上述膜分离工序中,使用多个过滤模块,所述多个过滤模块具有彼此相邻排列并沿一个方向取向多个中空纤维膜以及固定这些多个中空纤维膜的两端的一对保持部件,根据上述生物处理工序中的排水的流入量的变动改变上述过滤模块的运行数。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膜分离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具备:对排水进行生物处理的槽;以及对生物处理槽中的已处理的水进行膜分离的装置,上述膜分离装置具有多个过滤模块,所述多个过滤模块具有彼此相邻排列并沿一个方向取向的多个中空纤维膜以及固定这些多个中空纤维膜的两端的一对保持部件,所述膜分离活性污泥处理系统还具备:根据上述生物处理槽中的排水的流入量的变动改变上述过滤模块的运行数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