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电话:400-000-2365

合建式污水生化处理池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 时间:2018-3-18 17:18:34

污水处理专利技术

  申请日2016.03.01

  公开(公告)日2016.07.27

  IPC分类号C02F9/14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合建式污水生化处理池,包括若干好氧池,缺氧池,厌氧池,缺氧池与厌氧池共壁,厌氧池与好氧池之间以及各好氧池之间均共壁,厌氧池与好氧池之间形成回流井,与回流井共壁的好氧池底部设置回流装置,回流装置将好氧池的水泵入回流井中,并从回流井的回流堰溢流入缺氧池中;缺氧池与厌氧池之间设有挡水墙;若干好氧池,缺氧池及厌氧池底部均设有若干过水孔。回流装置仅需要将污水输送非常小的距离,并通过回流井将污水溢流至缺氧池中,从而降低了污水处理的用电量;同时,由于回流井的面积相对较小,可实现对污水处理过程的实时观测,方便了对污水生化处理池的运行状态的检测与管理。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合建式污水生化处理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若干好氧池,缺氧池(1),厌氧池(6),所述缺氧池(1)与厌氧池(6)共壁,厌氧池(6)与好氧池之间以及各好氧池之间均共壁,所述厌氧池(6)与好氧池之间形成回流井(5),与回流井(5)共壁的好氧池底部设置回流装置(7),所述回流装置(7)将好氧池的水泵入回流井(5)中,并从回流井(5)的回流堰(62)溢流入缺氧池(1)中;缺氧池(1)与厌氧池(6)之间设有挡水墙(61);所述若干好氧池,缺氧池(1)及厌氧池(6)底部均设有若干过水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建式污水生化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池(1)的三边布置由五个好氧池(21、22、23、24、2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建式污水生化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堰(62)包括隔离厌氧池(6)与回流井(5)的第一堰体(621),以及隔离回流井(5)与缺氧池(1)的第二堰体(622),所述第一堰体(621)的高度高于第二堰体(622)的高度,所述第二堰体(622)的高度低于挡水墙(61)的高度,所述挡水墙(61)的高度至少不低于缺氧池(1)中的工作液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合建式污水生化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墙(61)的底部设有若干过水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建式污水生化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6)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回流井(5),回流井(5)的第二堰体(622)的长度之和为挡水墙(61)的长度的1/4~1/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建式污水生化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装置(7)包括水泵(71)及回流管(72),所述回流管(72)自好氧池的底部延伸入回流井(5)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合建式污水生化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71)包括回流泵、潜污泵、离心泵、轴流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建式污水生化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好氧池和/或缺氧池的池壁连接有至少一根内拉梁(8),所述内拉梁(8)设置于好氧池和/或缺氧池的工作液位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合建式污水生化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71)被高度可调的出水堰(9)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合建式污水生化处理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堰(9)的顶部设有提拉装置(10),所述提拉装置(10)与水泵(71)之间通过牵引件(101)连接。

  说明书

  一种合建式污水生化处理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合建式污水生化处理池。

  背景技术

  合建式污水生化处理池基于A2/O工艺以对含氮化合物的有机污水进行处理。在有机污水净化处理过程中,含氮化合物(例如蛋白质)在A2/O工艺中,首先将呈蛋白质分解为多肽,再分解为氨氮化合物,再分解为硝酸盐化合物,最后分解为氮气。

  在上述分解过程中,需要将含有污水的混合液从厌氧池、缺氧池与好氧池之间进行反复抽送。由于厌氧池与好氧池的占地面积大,导致混合液的输送距离非常远,从而导致能耗过高。

  同时,传统的基于A2/O工艺的污水生化处理池中的各个处理池单独分开运行,因此不利于运行状态的集中监测与管理。

  其次,基于A2/O工艺的污水生化处理池大多采用梁柱结构,但是梁柱结构会影响表层水体的流动,因此处理池表面的泡沫无法去除。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合建式污水生化处理池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合建式污水生化处理池,用以降低污水处理的用电量,降低污水处理能耗,实现对污水处理过程的实时观测,方便运行与管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合建式污水生化处理池,包括:

  若干好氧池,缺氧池,厌氧池,所述缺氧池与厌氧池共壁,厌氧池与好氧池之间以及各好氧池之间均共壁,所述厌氧池与好氧池之间形成回流井,与回流井共壁的好氧池底部设置回流装置,所述回流装置将好氧池的水泵入回流井中,并从回流井的回流堰溢流入缺氧池中;缺氧池与厌氧池之间设有挡水墙;所述若干好氧池,缺氧池及厌氧池底部均设有若干过水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缺氧池的三边布置由五个好氧池。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回流堰包括隔离厌氧池与回流井的第一堰体,以及隔离回流井与缺氧池的第二堰体,所述第一堰体的高度高于第二堰体的高度,所述第二堰体的高度低于挡水墙的高度,所述挡水墙的高度至少不低于缺氧池中的工作液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挡水墙的底部设有若干过水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厌氧池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回流井,回流井的第二堰体的长度之和为挡水墙的长度的1/4~1/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回流装置包括水泵及回流管,所述回流管自好氧池的底部延伸入回流井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水泵包括回流泵、潜污泵、离心泵、轴流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好氧池和/或缺氧池的池壁连接有至少一根内拉梁,所述内拉梁设置于好氧池和/或缺氧池的工作液位下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水泵被高度可调的出水堰固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出水堰的顶部设有提拉装置,所述提拉装置与水泵之间通过牵引件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回流装置仅需要将污水输送非常小的距离,并通过回流井将污水溢流至缺氧池中,从而降低了污水处理的用电量;同时,由于回流井的面积相对较小,可实现对污水处理过程的实时观测,方便了对污水生化处理池的运行状态的检测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