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日2015.12.14
公开(公告)日2016.08.03
IPC分类号C02F9/04; C02F1/52; C02F1/00; B01F5/06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水处理的混合装置及应用其的漂浮式水处理设备。在混合装置(100)的内部设置有多个隔板(101);在相邻隔板(101)之间或者隔板(101)与混合装置(100)的内壁之间形成通道;多段通道首尾连通形成具有回转结构的过水通道(10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水处理的预处理混合装置,集溶氧和药剂水处理工艺于一体,结构紧凑,具有较广的适用范围;采用具有多个连续回转结构的过水通道,提高了扰流效果,能实现水和气和/或水和药剂的充分混合,还可以采用过水通道间距的递增变化,为混合后的液体创造了良好的吸附(或分离)条件和反应时间,为后续水质净化处理单元提高了效率及效果。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用于水处理的混合装置(100),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混合装置(100)的内部设置有多个隔板(101);
在相邻隔板(101)之间或者所述隔板(101)与所述混合装置(100)的内壁之间形成通道;
多段所述通道首尾连通形成具有回转结构的过水通道(1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装置(100),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过水通道(102)的起始部分,第一隔板(101a)和第二隔板(101b)的各自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混合装置(100)的内壁,并且该两个端部之间的距离与所述混合装置(100)的进水口的宽度匹配;
所述第一隔板(101a)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相对侧的内壁,所述第二隔板(101b)的另一端悬空,所述第一隔板(101a)和所述第二隔板(101b)均从进水方向向对侧方向延伸,从而形成一段所述通道,该通道从所述进水口向该进水口对面的方向延伸,直到所述混合装置的相对侧内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装置(100),
其特征在于,
采用焊接的方式将所述隔板(101)的固定端连接到所述混合装置(100)的内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装置(100),
其特征在于,
相邻隔板(101)之间的间距全部或者部分呈递增变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装置(100),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隔板(101)形状相似且基本上平行排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装置(100),
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101)在其延伸方向上呈波浪形、折线形或直线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装置(100),
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合装置(100)具有密闭舱体,所述多个隔板(101)设置于该舱体内,且所述隔板(101)关于其延伸方向的垂直高度不超过所述舱体的顶部内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混合装置(100),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舱体的顶部设置有透气管(903)和透气孔(904);
所述透气管(903)使得所述透气孔(904)相对于所述混合装置(100)的上表面具有一定的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装置(100),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隔板(101)上和/或所述混合装置(100)的内壁上设置有扰流板(104)。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合装置(100),
其特征在于,
所述扰流板(104)垂直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装置(100),
其特征在于,
用于投放药剂的投药管路(805)和用于注入溶氧水的溶氧管路(808)从所述混合装置(100)的外部伸入到其内部,并且分别在所述混合装置(100)的进水口附近设置有投药管路口(805A)和溶氧管路口(808A)。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混合装置(100),
其特征在于,
所述溶氧管路(808)在所述溶氧管路口(808A)附近的部分设置有溶氧管路调节器(808B),用于调节溶氧水的混入量。
13.一种漂浮式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装置(100)。
14.一种漂浮式水处理设备,
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装置(100),以及
粗滤单元(200),精滤单元(300),溶氧单元(400),强化处理单元(500),漂浮控制单元(700),其中,
待处理的水进入所述混合装置(100),且所述混合装置(100)与所述粗滤单元(200)、所述溶氧单元(400)和所述强化处理单元(500)相连接;
所述溶氧单元(400)与所述粗滤单元(200)相连接,对经过该粗滤单元(200)过滤后的水的一部分进行溶氧;
所述精滤单元(300)也与所述粗滤单元(200)连接,对经过所述粗滤单元(200)过滤后的水的其余部分进行进一步的过滤;
所述强化处理单元(500)包括投药泵(501a,501b)和药剂箱(502a,502b),用于向所述混合装置(100)和/或所述漂浮式水处理设备的出水管路(802)进行药剂投放;
所述漂浮控制单元(700)用于实现所述漂浮式水处理设备的漂浮,
经过所述溶氧单元(400)而生成的溶氧水被注入所述混合装置(100)或者所述出水管路(802)。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漂浮式水处理设备,
其特征在于,
在应急水处理模式下,所述溶氧水被注入所述出水管路(802),所述强化处理单元(500)向所述混合装置(100)进行药剂投放;在常规水处理模式下,所述溶氧水被注入所述混合装置(100),所述强化处理单元(500)向所述出水管路(802)进行药剂投放。
说明书
用于水处理的混合装置及应用其的漂浮式水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处理装置,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水处理的混合装置及应用其的漂浮式水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水处理的对象主要包括自然水体和人工水体。例如,河湖水体,园林景观水体、养殖水体,喷泉、游泳池、水上乐园等。这些水体,大都对水质及卫生状况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也会在使用过程中持续产生的人为或非人为污染。由于定期更换这些水体中的存水会产生水资源的巨量浪费,也会产生很高的成本,目前多采用水循环处理设备来实现对这些水体的净化。
传统的水循环处理设备是固定于岸边(或岸边机房)或者待处理的水体内的,因而对于水面规模较大的水体,例如大的湖泊和较长的河流等,需要设置多个水处理设备,一方面增加了设施成本,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维护清理的工作量。
已有人考虑了船式的水处理装置。例如,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00124828.6中,公开了一种船式气浮除藻装置及方法。该船式气浮除藻装置通过在船只上安装整套水处理流程所采用的设备,具体而言,包括:进行投药混合的管式静态混合反应器、连接为一整体的絮凝反应器、泥渣槽、气浮接触室、分离室、溢流堰等,通过气浮原理来清除水体中的藻类。从该专利的说明书所公开的方案来看,只是将水处理设备安装设置于船上,通过水泵扬升待处理的原水至船上的处理设备之内,在船上进行处理,再将处理后的水排放回水体。也就是说,相比于设置于水体岸边或者设置于水体中的水循环处理设备,该方案实际上仅仅改变了水处理设备的载体,而并未改变该水处理设备的结构和功能。因此,由于作为载体的船只的载重和体积等限制,实施该方案获得的水处理设备的处理能力可预见地是十分有限的。从该专利的说明书所记载的数据来看,设计流量范围为1.0~4.0立方米/小时,应该说是很难满足河湖等较大水体的水处理需求的,特别是对于待处理水体的水质较差的情况,实际处理流量往往还会降低。
再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201210162107.7公开了一种“基于SBR工艺的船式污水处理系统”,该系统的方案也是通过将SBR水处理设备安装于具有收缩轮的船体,从而实现水处理设备的移动功能,并且可以节省陆上设置的调节池、初沉池和二沉地等设施。但正如该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中所述,该船式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水处理工艺由成熟的污水处理技术厌氧接触氧化和SBR组成。也就是说,就水处理工艺本身,采用的是已有的成熟技术。所谓SBR,即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全称为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BatchReactorActivatedSludgeProcess),简称SBR工艺。SBR是基于以悬浮生长的微生物在好氧条件下对污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进行降解的废水生物处理活性污泥法的工艺。按时序来以间歇曝气方式运行,改变活性污泥生长环境的,被全球广泛认同和采用的污水处理技术。SBR常见的工艺过程分五个阶段:进水、曝气反应、沉淀(沉降)、滗水(出水)、闲置(静置或称待机)。
河湖水质变差的根本原因在于污染物排入导致水的富营养化,从而使得例如藻类的大量耗氧生物过度繁衍,造成水缺氧,从而破坏水体的原始生态系统。因此,就水循环处理的原理而言,通过增加水体水的含氧量,是一种根本性的解决方法。进一步,可以采用溶氧曝气的方法来增加水体水的含氧量。
已有人申请了将水循环处理设备与溶氧曝气装置相结合的方案。例如,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CN1297490C中,公开了一种河湖水处理的装置及其方法。在该水处理装置中,包括了吐故纳新器,其为套筒状,内筒的底部连接进水管,内筒与外筒之间放射状均匀分布有V形溢水槽,V形溢水槽的底边和两上边沿形成水帘。通过水帘与大气的接触来使得水中的有害气体挥发,并使得空气中的氧气溶入水中,从而实现水的氧化、活化和鲜化。
又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201320139623.8公开了一种“溶氧曝气装置及应用其的水处理设备”,其通过利用装置外部的待处理水体水面与装置内部的跌落水面的落差的势能,来为溶氧曝气提供动力,也使得装置内部水的运动更加稳定;通过进水流量的控制来实现装置内部的控制水面基本稳定,从而保证跌落水面到控制水面的水面高度差,保证跌落式溶氧曝气的空间。
尽管如前所述,已有人考虑将现有的水循环处理设备与船体相结合,但是,并未有人提出将包括溶氧曝气装置的水处理设备与诸如船体的漂浮式载体相结合的方案,更未给出基于溶氧曝气技术的漂浮式水处理设备的具体方案。
水质预处理是水质净化水处理常用、必要的设备。主要的目的是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泥沙及降低有机物等以减轻后续净化的负担,主要是通过在原水中投加高分子物质(如絮凝剂等),使水体中细小而松散的絮粒变的粗大而密实,实现快速分离的目的,提高净化效率保证出水水质指标。目前多采用通过混凝池﹑沉淀池等方式实现,存在占地面积大,结构不紧凑,制造维护成本高,管道连接复杂,预处理效果差等特点。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水处理的混合装置,其在混合装置的内部设置有多个隔板;在相邻隔板之间或者隔板与混合装置的内壁之间形成通道;多段通道首尾连通形成具有回转结构的过水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混合装置,可选地,在过水通道的起始部分,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各自一端固定连接于混合装置的内壁,并且该两个端部之间的距离与混合装置的进水口的宽度匹配;第一隔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相对侧的内壁,第二隔板的另一端悬空,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均从进水方向向对侧方向延伸,从而形成一段通道,该通道从进水口向该进水口对面的方向延伸,直到混合装置的相对侧内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混合装置,可选地,采用焊接的方式将隔板的固定端连接到混合装置的内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混合装置,可选地,相邻隔板之间的间距全部或者部分呈递增变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混合装置,可选地,所述多个隔板形状相似且基本上平行排列。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混合装置,可选地,隔板在其延伸方向上呈波浪形、折线形或直线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混合装置,可选地,混合装置具有密闭舱体,多个隔板设置于该舱体内,且隔板关于其延伸方向的垂直高度不超过舱体的顶部内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混合装置,可选地,在舱体的顶部设置有透气管和透气孔;透气管使得透气孔相对于混合装置的上表面具有一定的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混合装置,可选地,在隔板上和/或混合装置的内壁上设置有扰流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混合装置,可选地,扰流板垂直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混合装置,可选地,用于投放药剂的投药管路和用于注入溶氧水的溶氧管路从混合装置的外部伸入到其内部,并且分别在混合装置的进水口附近设置有投药管路口和溶氧管路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混合装置,可选地,溶氧管路在溶氧管路口附近的部分设置有溶氧管路调节器,用于调节溶氧水的混入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漂浮式水处理设备,其包括前述的混合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漂浮式水处理设备,其包括前述的混合装置,以及粗滤单元,精滤单元,溶氧单元,强化处理单元,漂浮控制单元,其中,待处理的水进入混合装置,且混合装置与粗滤单元、溶氧单元和强化处理单元相连接;溶氧单元与粗滤单元相连接,对经过该粗滤单元过滤后的水的一部分进行溶氧;精滤单元也与粗滤单元连接,对经过粗滤单元过滤后的水的其余部分进行进一步的过滤;强化处理单元包括投药泵和药剂箱,用于向混合装置和/或漂浮式水处理设备的出水管路进行药剂投放;漂浮控制单元用于实现漂浮式水处理设备的漂浮,经过溶氧单元而生成的溶氧水被注入混合装置或者出水管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漂浮式水处理设备,可选地,在应急水处理模式下,溶氧水被注入出水管路,强化处理单元向混合装置进行药剂投放;在常规水处理模式下,溶氧水被注入混合装置,强化处理单元向出水管路进行药剂投放。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水处理的预处理混合装置,集溶氧和药剂水处理工艺于一体,结构紧凑,具有较广的适用范围;采用具有多个连续回转结构的过水通道,提高了扰流效果,能实现水和气和/或水和药剂的充分混合,还可以采用过水通道间距的递增变化,为混合后的液体创造了良好的吸附(或分离)条件和反应时间,为后续水质净化处理单元提高了效率及效果。